第324章 黃河與運河(1 / 1)

第324章 黃河與運河

汪萊聽到朱簡烜的吩咐,就笑嗬嗬的拿出了一份裝訂好的文件:

「學生已經準備好了,請陛下有空的時候看一眼。」

朱簡烜也笑了:

「你竟然直接帶在身上了……」

朱簡烜接過來直接拿在手中,現場打開大略翻了一下:

「第四階段大概要做什麽事情,你早就在總體規劃裡麵說過了,我還有印象。

「現在我就想看看,你這些年有沒有什麽新想法……」

北水南調第四階段方案,就是順著太行山繼續修運河,向南延伸到河南懷慶府武涉縣,在這裡與黃河交彙。

黃河新河道的建設,作為一個半獨立的重點水利工程,其實已經開工好幾年了。

黃河的新河道就在武涉縣引出,走黃河支流沁河的河道逆流向北,進入原有的衛河河道向東北方向流淌。

經新鄉丶衛輝丶浚縣,在大名府轄區西部的回龍鎮脫離衛河河道,經新修建的河道向北流向成安縣。

在成安縣進入洚河河道,然後經過肥鄉縣附近,在曲周縣附近另外修建運河,連接滏陽河河道。

順著滏陽河向北進入大陸澤,由南向北貫穿大陸澤,在新河縣向北修建運河,進入豬龍河。

經豬龍河彙入白洋澱,而後向東經過東澱,在天津與永定河彙合,經黃河入海工程過濾後注入渤海。

大陸澤丶白洋澱丶東澱,以及天津周圍的低窪地區,都是上古沼澤的遺跡,也基本是北直隸地區地勢最低窪的地方。

用黃河河道將他們連接起來,可以在合適的地方修築水壩,將黃河泥沙沉澱在這裡,把沼澤逐漸變成平地。

當然也可以修建正常河道,保持水流對河道的衝刷作用,同時用更加充足的河水將沼澤變成水田。

與此同時,太行運河在武涉縣與黃河交彙之後,也會在這裡再次分流出另外兩個支流。

通過專門設計的綜合分流係統,可以大致控製泥沙和清水的分流方向。

未來黃河的泥沙將主要隨新修建的河道流淌,其他的支流則大部分都是儘量保持潔淨。

第一支流,也就是供應京杭大運河自流水源的河道,將在武涉縣順著原有的黃河河道繼續向東流淌。

在蘭陽和考城之間向東開口修建運河,經過菏澤丶鄆城,在南旺湖和安山湖之間,京杭運河的高點進入大運河。

第二支流,也就是原有的黃河奪淮河道,這條修建了完善大堤的河道當然不能浪費,有了足夠的水源可以作為支線運河。

同時也要利用可控的黑龍江水,協助淮河加速衝刷下遊河道沉積的泥沙,逐步恢複正常的淮河入海通道。

第三支流,應該說是第三組的多條支流,在鄭州以東到徐州之間的黃河舊河道以南,聯通淮河主要支流的多條運河航道。

通過賈魯河連接潁河丶通過惠濟河連接渦河丶通過北沙河連接澮河丶通過巴溝河連接雎水。

同時在雙溝集開挖新的運河,將雎水中下遊與黃河舊河道直接相連。

在黃河剛剛奪淮的時代,淮河北側的支流很多都被黃河侵占過,但那種侵占是破壞性的。

水少沙多的黃河水流注入淮河之後,將千年無大災的淮河流域變成了黃泛區。

現在主動將黃河舊河道與淮河再次相連,就是改造和修複性質的操作了,用東北來的正常水源去治療淮河。

在淮河流域乾旱時,用三江湖水源為淮河補水,同時將淮河航道納入北方運河網。

這項中原河網工程完成後,駱馬湖丶洪澤湖和高郵湖三兩個地上人工湖,就都可以功成身退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疏浚修繕內華北地區絕大部分自然河流的河道,增強整個水網的灌溉和航運能力。

黃河以北平原地區的河流,絕大部分都發源於太行山中,都是自西向東流淌,或者自西南向東北流淌。

北水南調的主河道順著太行山一路南下,將剛剛離開太行山中的河流上遊全部串聯起來。

新修建的黃河入海主河道,又能自南向北的貫穿這些所有河流的中部。

而原有的大運河河道,再次貫穿所有河流的下遊。

這樣三條巨大的縱向人工河道,與所有天然的橫向和傾斜河道在不同階段交彙。

就形成了一張覆蓋了絕大部分平原地區的龐大河網。

有異常龐大而穩定的三江澤大湖水源,配合這三條南北運河上的堤壩和水閘,能夠調控整個水網的水流和水位。

可以用所有的河流分擔夏季的洪水,也可以用三江澤的龐大水源在乾旱時供水。

朱簡烜覺得汪萊的設想很好,就是燕山運河沿線水資源調度係統擴大,應用到整個華北乃至中原地區。

讓華北平原徹底擺脫乾旱,同時最大限度的規避水災,變成真正的膏腴之地。

華北平原南北兩部分的分界線,淮河和黃河及以北河流的分水嶺,大致在開封府和曹州府兩地。

這裡有大運河補水通道經過,還有舊黃河形成的河道運河經過,串聯起了中原地區的大部分河流,未來會成為中原地區航運業務的中心。

漢代以前富裕的曹州和定陶,和唐宋時代富裕的開封府,應該有很大的概率再次振興。

與此同時,這項工程也不隻是能讓華北受益。

大明在鬆花江以南和遼河平原地區的開拓區是最早的受益地區。

東北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東部山區,內陸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與華北大致相當。

西部靠近蒙古高原的地方,年降水量自然也是草原水平。

隻不過東北地區氣候較為寒冷,蒸發量不如華北地區那麽大,所以顯得沒那麽缺水。

緯度越高,位置越往北,氣候越寒冷,蒸發量越低,能夠留存下來的降水越多,同時當地的人口也相對更低。

東北地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鬆花江以南,三江澤周圍地區本來就人煙稀少。

朱簡烜前世東北地區的人口較多,建國初期工業較為發達,主要是曆史遺留因素導致的,是外部力量乾涉的結果。

當中國自行完成了工業化之後,東北地區的人口也開始流失,工業也開始衰退。

全世界範圍內,冬季溫度與哈爾濱接近的地方,就沒有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哈爾濱類似規模的更是僅此一個。

南方的瀋陽都比莫斯科還要冷,更不要說更往北的三江澤地區了。

實際上,如果普通人能夠自行選擇的話,本來就不想到這麽寒冷的地方生存。

俄國人幾百年一直致力於尋求溫暖的海岸線。

朱簡烜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當初才決定啟動三江澤大湖工程。

那樣就不需要大規模向當地移民,還能比較方便的控製周圍的土地,遏製土著勢力滋生。

大明在東北地區的開拓區域,與以前的清國比較類似,基本上就集中在鬆花江流域及以南,而且以遼東地區為主。

鬆花江流域專心搞大規模農場,不去主動組建大規模的城市。

三江澤大湖與北水南調工程,讓整個黑龍江逆流南下,首先穿過的就是鬆花江流域,當地自然能先用上水。

朱簡烜看著前麵的大部分說明還是比較滿意的,讓華北變成江南的前景堪稱美妙。

但是看到最後的時候,汪萊拋開了北水南調工程,又提及了另外幾個同樣誇張,或者說更加誇張的工程設想。

一是剛果河大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