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長征器物手冊(1 / 1)

紅軍(1934—1936) 師永剛 983 字 22小時前

從這個裂縫縱橫的膠鞋底,就可一目了然紅軍將士的行軍強度。紅軍在一般情況下日行70裡路。最快的時候超過100裡,而他們當中多數人甚至沒有膠鞋穿。鄧萍曾經作為紅3軍團參謀長的身份指揮過二渡赤水、婁山關戰役、犧牲於搶占遵義老城的戰場中,他也是在長征中犧牲的紅軍最高級指揮員。新中國成立後,遵義地方政府重新找到鄧萍的遺骸,遷葬在鳳凰山上,移墓時發現並保存下來的鏽跡斑斑的金屬衣扣和褲扣、毛衣碎片 、帆布跑鞋已磨平了的膠底等遺物,現被軍事博物館珍藏,以作永久的紀念。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在長征後期,卻經常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未經允許取走百姓的食物。紅軍於是明文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留下字條、借條或錢款。這是紅軍留在門板上的一張字條。“老板:”“×們吃了你半壇鹹菜幾根××××幾根柴共補你黃豆六升”在紅軍出發前,每個將士都備有2-3雙草鞋。在江西南部的“草鞋”實際上是布底,上麵有布片做的耳子和後跟,樣式如草鞋有耳,故仍稱草鞋。閩西贛南地區的竹鬥笠。長征時基本每個紅軍都備有一個,因為有資料說長征前夕在福建長汀縣的鬥笠廠曾趕製了20萬頂鬥笠,以確保紅軍出征時,每人都能戴一頂新鬥笠。據傳毛澤東曾經指示工廠將尖頂改成平頂的,這樣睡覺時還可以當枕頭。這個說法並無確證資料。斯諾的夫人在延安時期,就見到警衛她的紅軍戰士當中有人仍保存著一頂經曆過了長征的、對主人來說極為珍貴的舊鬥笠。而此種帽子幾成紅軍形象的重要部分。大多數紅軍戰士身上都有一件這種“竹水壺”,所謂水壺其實就是竹筒而已,紅軍造不了金屬水壺,繳獲的也有限,所以竹筒“水壺”自然流行,而且起的作用相當大,尤其是在當時衛生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有自帶的盛水容器就可以避免少喝不乾淨的涼水,減少得腸胃病的可能性。在紅軍長征中,糧袋的作用不比子彈袋的作用小。在缺乏糧袋的時候,紅軍甚至想到用褲子,他們把褲腿的兩頭紮起來就成為了一個新的糧袋。白色的搪瓷缸子一開始是紅軍長征出發時所帶的飲具,後來條件艱苦,也成為煮食用的臨時備用鍋,很多紅軍將這種習慣帶到抗日戰場、解放戰場,甚至是和平年代。這是紅軍乾部所背的皮製背包,多數是從國民黨敗將處繳獲所得。這種皮包的款式即使是放到現在,也不嫌過時。紅軍在翻越雪山時用的防滑器,俗名稱“腳碼子”。長8-9厘米,寬5-6厘米,近似於橢圓形的小鐵器,有4顆釘子,多為尖狀,個彆為方形。風雨夜行軍時,這種能夠防風的燈就成為紅軍最需要的照明工具。除此之外,紅軍還發明了不少簡陋的照明方法,據李富春回憶最好的就地取材的方法是把幾片乾竹合起來點燃,這樣光亮好而且不怕風,也比較耐燒。遵義是紅軍長征中唯一正式發行過蘇維埃幣的地方。1935年1月蘇維埃國家銀行進入遵義。當年銀行發行的紅軍票可以到各商店、攤位購買任何一樣商品,在遵義有極高的信譽。在遵義有個關於蘇維埃幣的故事:為補給軍需,紅軍隻好先將一戶人家的豬殺了,留下15元蘇維埃幣和一張買豬說明條,1949年解放後該農民用此15元蘇維埃幣兌換成了人民幣。紅軍開始長征後,紅軍對內宣傳工具《紅星》報改為手刻蠟板油印,直到遵義會議前鄧小平共主持編印了70多期。到了長征後期,紙張緊缺,就印在草紙上。紅軍對外宣傳也很重視,最經常印的就是一份《什麼是紅軍》的傳單。有一個數據說,紅六軍團在長征出發時攜帶的各類宣傳品就多達160萬份,光挑印刷品的擔子就多達近百副。長征中紅軍的夥食為“包子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紅軍的用餐工具都比較雜亂,每個人各自攜帶自己的飯盒或碗筷,圖中這種飯盒為質量最好的一種,從國民黨部隊繳獲而來。長期步行的紅軍必備物。主要用來紮緊從腳裸到膝蓋之間的褲腿,以方便行走。據楊成武回憶,綁腿解下一條一條的接起來,還可以在爬陡峭的山坡時供紅軍戰士前後拉著走。產自貴州的茅台鎮,1935年3月16日,紅軍從茅台鎮附近三渡赤水,這種高度數的白酒被紅軍當作包治百病的萬能良藥,洗傷、鎮痛、解毒、治傷風感冒……隨軍醫生把酒大瓶大瓶帶走,一路上當作酒精使用,還有人用來泡他們疲憊不堪的腳,被周恩來看到後製止了。當中國共產黨獲得革命勝利後,茅台酒被尊為國酒,包括周恩來在內的許多將領一輩子隻喜歡這一種酒。中國紅軍以弱小者的姿態出現於內戰的戰場,其迭挫強敵震驚世界的戰績,依賴於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無論哪一個大勝仗,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現在是處在紅軍技術和組織的下一新階段的前夜。我們應該準備轉變到新階段去。不作這種準備是不對的,是不利於將來的戰爭的。在將來,紅軍的技術和組織條件改變了,紅軍建設進到了新階段,紅軍的作戰方向和作戰線的比較固定就出現了;陣地戰增加了;戰爭的流動性、領土和建設的流動性,大大減少了,到最後,也就會消滅了;現在限製著我們的東西,如像優勢的敵人及其據守的鞏固陣地,就不能限製我們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