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來說,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大多於順境的時間。即使是曆史上的帝王將相,生活中的富豪、名人等,各人都有各自的煩惱和憂傷。可是,平和體質者出現了消極情緒時該怎麼辦呢?遇到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對症下藥”,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為這些消極情緒找到一劑“良藥”,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下麵介紹一些心理疏泄的主要方式,供大家參考。1.發泄的方式中醫學認為,“鬱則發之”,排解不良情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之“發泄”。例如一個人悲痛欲絕或委屈萬分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儘情地流出來,就會覺得舒服些。切忌把不良情緒埋在心底。現代研究發現,因感情變化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後,可緩和悲傷者的緊張情緒,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所以痛哭一場比眼淚往肚子裡咽要好得多。哭是痛苦的外在表現,也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強忍眼淚等於慢性自殺。哭作為一種發泄方式,雖然不“雅”,但卻有它的積極作用。2.宣泄的方式情緒壓抑,有時不宜一下子發泄出來,可采取宣散疏導,逐漸發泄的形式。一個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受到挫折,甚至遭到不幸,比如在戀愛中遭到挫折、親朋好友去世、生活中發生重大的事故、工作學習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怒從心頭起,或心中泛起陣陣愁雲時,首先可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後找自己誠懇、樂觀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自己的苦衷,或向親人、朋友寫書信訴說苦悶、煩惱。俗話說“旁觀者清”,從親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緩解和排遣,消極的苦悶、憂愁和煩惱之情會隨之消散。所以,廣交知心朋友,擴大社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醫治不良情緒的良藥。另外,在情緒不佳時,可寫詩作賦,撰寫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也是疏泄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3.升華的方式排除不良情緒最根本的辦法是建立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狀態,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乾擾,保持良好的心境。在生活中遇到煩惱,自解自勸,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任何理智和情感都可以化為行為的動力,無論是愉快滿意的情感,還是悲痛不快的情感,都能激勵人去工作和學習。人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這種表現。《黃帝內經·靈樞》說:“意誌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有理智,意誌堅定者,可統率精神,調和情誌,抗邪防病。《黃帝內經·素問》也說:“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意誌堅強者可避免不良刺激,增強抗病能力;意誌脆弱者,多神怯氣虛,易遭受刺激而發病。事實證明,胸有大誌、毅力堅強的人,能夠有意識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4.轉移的方式各種情緒的產生都離不開環境。避免接觸強烈的環境刺激,有時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學會情緒的積極轉移,即通過自我疏導,主觀上改變刺激的意義,從而變不良情緒為積極情緒。例如,一旦遇到煩惱、鬱悶不結時,如果你愛好文藝,不妨去聽聽音樂、跳跳舞;如果你喜歡體育運動,可以打打球、遊一遊泳等,借以鬆弛一下繃緊的神經;或者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啞劇、滑稽電影;如果你天生好靜,那也可以讀一讀內容輕鬆愉快、饒有風趣的和刊物。總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分彆采取自己喜愛的活動。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可以舒體寬懷、消憂排愁、怡養心神,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5.超脫的方式當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你可以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林蔭大道上或視野開闊的海濱。如果有條件,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在藍天白雲、碧波蕩漾、花香鳥語的自然懷抱裡,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會使你產生豁達的心境,一切憂愁和煩惱之情會隨之消散。大自然可使你舒暢氣機,忘卻憂煩,寄托情懷,淨化心靈。大家都知道吸煙、酗酒、飲食不當有害健康,實際上,情緒不良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據有關學者統計,健康和長壽有20%來源於遺傳因素,25%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5%來自醫療條件,其餘的50%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自己的精神狀態和選擇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若能用積極的行為方式自我調節,擺脫不良心境的影響,你就會生活得幸福。中醫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這就要大家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平和體質者,更要注重修心。要做到這些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人的情感活動和心理健康與身體的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良好的情緒是人體一種有助於健康的力量。現代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保持良好的情緒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第一,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點。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第二,培養寬宏大度、襟懷坦白的品格。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負麵情緒對身體健康都非常有害。第三,廣交朋友,樂於互相交談。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親朋、同事傾訴苦衷,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心情變得豁達、輕鬆。第四,培養廣泛興趣。琴棋書畫,養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用豐富多彩的愛好調劑和點綴晚年生活。做到“三寡”,養好精、氣、神自古以來,人們把保養精、氣、神視為健康長壽的人生三寶,因為它們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臟腑功能綜合活動的結果。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弱為疾病與衰老的原因。為此,重視保養精、氣、神是健康長壽的訣竅。“精”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精,包括血、津、液等,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稱為“臟腑之精”;狹義的精,是指具有生長發育及生殖能力的物質,稱為“生殖之精”,二者相互滋生、促進。“氣”也有兩種含義:一指體內流動著的精微營養物質,如營氣、衛氣等;一是指臟腑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氣是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產生的生命運動形式,對人體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神”也分兩種:廣義是人體活動現象的總稱;狹義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指神的重要性。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雲:“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1.寡欲以養精不要縱欲,這裡所說的精,不隻指男子的精液,而是泛指人體的“精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元氣”。“精”為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精為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養精就是要保護好各個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多欲則誌昏”,“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縱欲不僅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弱;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痿、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泄,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流產或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麵黃肌瘦而成勞損之症。曆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也。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它是能砍傷人體的,可導致英年早逝,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麵。2.寡言以養氣不要經常喋喋不休,大喊大叫,以保持“元氣”充足。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征,維持並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3.寡思以養神不要常常胡思亂想,或者想入非非,以致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正常生理功能。《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人的大腦為人體指揮機關,如果讓其過於勞累,得不到必要的休息,指揮就會失誤。如經常用腦過度,使中樞神經過度疲勞,就會感到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久之,則百病叢生,妨礙身體健康,諸如失眠、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經閉、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冠心病,甚至癌症等等,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苦心。“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疲”,如此這般,才可以把思想負擔儘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方可益壽延年。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以“三寡”養“三寶”,是保持身體健康和精力充沛的重要途徑,是養生的秘訣、延年益壽的良方。提起打坐,人們往往會想起放鬆或內心的平靜。其實,打坐除了這些好處之外,還能發掘我們固有的源源不斷的潛能,促進身體健康並改善大腦結構。對於有打坐習慣的平和體質者來說,可以因為打坐而精力充沛,所需睡眠減少。打坐能增加大腦的活動、增強直覺力,還可以集中精力、減少最煩惱人體的各種痛苦,等等。既然打坐有這麼多好處,那麼該怎樣打坐呢?我們先要調身,然後調息,最後調心。首先是調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好,可以散盤、單盤、雙盤。左右腳不拘,兩掌想迭,拇指銜接,形成一個橢圓形,左右食指上下相迭,左右手食指的第二節相迭,這樣子差不多就會形成一個橢圓形,這等於一種“太極”手印。然後肩膀放鬆,頸部打直放鬆。用頭頂的正上方,也就是兩耳頂端聯結的正中間,來做調整姿勢的基準點,可以想象那一點有一條線往上拉,用那一條線來調整身體的正中線,然後用頭的上方,正上方那一點,吊一根線往上拉,這裡麵的作意要領是:用頭來支撐頸部與肩膀,不是用頸部與肩膀來支撐頭。頭部中空,頸部中空,頸部放鬆,肩膀放鬆,要用骨架打坐,不用肌肉打坐。所謂不用肌肉打坐,就是我們儘量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儘量讓身體重心形成一個三角點。接著調息,一上座,輕輕鬆鬆地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再放輕鬆,念頭跟著呼吸,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整個呼氣的過程,念頭隻有呼,整個吸氣的過程,念頭隻有吸。最後是調心。這個階段,呼吸以外的念頭我們稱之為雜念,我們對雜念沒有抗拒,沒有不要,任何對雜念的抗拒和不要,我們稱之為大雜念。雜念來,不管它,隻是回到呼吸,回到出入息。不管是什麼樣的雜念,不管是刻意的、不刻意的,讓我們的身心放鬆些,不要理它,不要排斥它,不要理會它,隻是很單純地回來出入息,這樣子叫做調心。身心健康是正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的重要保證,但如今很多人被壞心情困擾著,那麼該如何解決壞心情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呢?拍胸脯。有心的人可能會留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生氣,或心情極度鬱悶的時候,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拍胸脯,而且這樣做我們會覺得舒服很多。其實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拍打胸脯,實際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樂、主高興的。如果膻中穴不通暢,人就會鬱悶,這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在西醫裡,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係統,從人出生以後它就會慢慢退化,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另外心臟上的毛病多反映在心包經上,所以,拍打心包經上的膻中穴也可以緩解心跳加快帶來的不適。我們知道佛家對人表示問候和尊重時,都會雙手合十。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雙手合十其實就是在收斂心包。雙手合十的動作一般停在膻中這個位置,那麼掌根處正好是對著膻中穴。這樣做,人的心神就會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會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眼睛自然也會收斂。專家指出,人在雙手十指相貼、掌心相對時,可以身心放鬆,最大限度地進入一種全身心徹底鬆弛的狀態,使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利用30分鐘至1小時做這個簡單動作,久而久之就會對身體大有裨益。此外,還有一種解鬱、解壓的方法——撥心包經。每天晚上用手指掐天泉穴10遍,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排解鬱悶和心包積液,增強心臟的活力,從而增強身心的代謝功能。護心要靠“心理平衡”,這同樣是保持身體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當今,心血管病與癌症兩大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性格偏執、過於爭強好勝,或者長期情緒低落、憂鬱等都是致病的心理因素。因此,養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用陽光思維方式即積極的心理暗示去看待問題,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能夠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指出:所有健康長壽處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總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償功能才能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一切疾病都能減少。因此誰掌握了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誰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專家認為,做到三個“三”,就達到了心理平衡的至高境界。第一是三個“正確”。一是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難。二是正確對待他人,心中常有愛心。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常懷感激之情。這樣在社會交往和事業追求中才能給自己準確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隻要自我定位客觀準確,基本上處事就能夠比較得心應手,心理壓力就小。第二是三個“既要”。一是既要全心全意奉獻社會,又要儘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懷殷殷報國誌,在事業上力爭一流,又要有顆平常心,在生活上甘於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於專業知識,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閒愛好。這樣人的心境和情緒,認知和感覺才能有深度和廣度,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瀟灑愜意,達觀坦蕩。第三是三個“快樂”。一是順境時要助人為樂。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二是要知足常樂。無須將心靈的標準定得過高,要懂得滿足,懂得感恩,懂得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讓心靈解脫。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樂,不能氣餒。逆境時意味著光明就在前麵,正如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放下心頭沉重的包袱,走出命運的長冬,也許便會迎來生命的春天。身體排毒,無論排出的是廢氣、廢水還是廢渣,都屬於生理上的物質性排毒,而人體中毒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心理中毒。生理上的物質毒素要排出,心理上的情感毒素也要排出。不然,心理上鬱結的毒素會造成一種心理壓抑,不要小看這種壓抑的情感,由於不能及時痛快地宣泄情感,積壓的毒素會侵蝕人體,誘發一係列精神疾病。有個年輕的小夥子,因高考失利未考上理想大學而鬱鬱寡歡,引發癔症,為此其父母便找了個心理專家為其醫治。該專家讓小夥子每天大聲喊叫一小時,三個多月後,小夥子病情明顯好轉,半年後基本恢複正常。一年後,又重新考上大學。心理專家讓小夥子喊叫,就是為了讓其把心中的抑鬱發泄出來,這樣才能使氣血通順,身心舒暢。用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喊叫是讓抑鬱發泄出來,憋在心裡的話,喊出來,就痛快了。其實,喊叫的辦法源自古代的長嘯養生法。用儘全身力氣聲嘶力竭地長嘯,是古人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養生方法。早在魏晉時代人們就把它當做養生健身活動而十分盛行。長嘯舒氣清神。長嘯可以調節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況,有的人精神悒鬱,情緒低落,因對某些人或事看不慣而憤憤不平,這樣的人若能常常登高放聲長嘯,吐出五臟濁氣怨氣,一些不良情緒就會得到很好的釋放和發泄,從而使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曠神怡,消除心理障礙。心理鬱結需要發泄,內心悲哀也需要發泄,這時就要運用到另一手段:哭泣。悲哀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情緒,流淚乃至放聲大哭,是很正常的情感流露。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淚不輕彈”的傳統文化習俗,往往把中國人的眼淚壓到了肚子裡。眼淚不僅是物質毒素的載體,也可以衝刷心理毒素。流淚可以緩解人的壓抑感。有關專家通過對眼淚進行化學分析發現,淚水中含有兩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即亮氨酸—腦啡肽複合物及催乳素。有趣的是,這兩種化學物質僅存於受情緒影響而流出的眼淚中,在受洋蔥或風沙刺激後流出的眼淚中則不含有這兩種物質。研究發現,它們分彆與人的緊張情感和體內痛感的麻痹有關。這些物質隨著淚水被排出體外,可以起到緩和緊張情緒的作用。所以,人在極度痛苦或過於悲傷時,痛哭一場,往往會收到積極的心理效應。喊叫和哭泣的權利是上天賜予給人體的宣泄情感毒素的渠道。抑鬱就大聲喊,悲痛就放聲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大膽地使用這個上帝賜予的排毒方法。不良情緒是破壞心理健康的常見原因,是健康的大敵。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及時排解不良情緒,把心中的不平、不滿、不快、煩惱和憤恨統統及時傾瀉出去。請記住,哪怕是一點小小的煩惱也不要放在心裡。如果不把它發泄出來,它就會越積越多,乃至引起最後的總爆發,導致一些疾病的產生。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危機對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據醫學界研究,對健康損害最大的情緒依次是抑鬱、焦慮、急躁、孤立、壓力等。長期持有這些消極情緒,很容易引起各種疾病,或使病情加重。過平靜、舒適的生活是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充滿歡笑。然而事實上,人世間事物不可能儘善儘美,皆遂人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失敗、挫折、矛盾、不幸,從不放過任何人,並對人們的精神狀態產生各種影響。古人雲:“忍泣者易衰,忍憂者易傷。”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人煩惱、怨恨、悲傷或憤怒的事情,而又強行將它壓抑在自己的心裡,就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因為人的聲調、表情、動作的變化、淚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誌所控製,而心臟活動和血管、汗腺的變化,腸、胃、平滑肌的收縮等隨著情緒而變化,不受人的主觀意誌控製。因此,當人們遭遇負麵生活事件並引起不良情緒時,千萬不要強硬壓製自己的感情,應當學會自我解除精神壓抑。怎樣才能最有效地解除精神上的壓抑呢?手段之一是發泄,即在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影響家庭的情況下,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可采用以下方法:1.一分為二法在人生的曆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挫折和失敗,在遭遇挫折和打擊時,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承受能力,要讓自己的心理處於樂觀、理智、積極的狀態中,這樣才能迅速走出情緒的“低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困境和挫折,絕非人們所希望的,因為它們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焦慮。善於心理自救者,能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至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清除心理壓抑和焦慮,達到積極的心理。2.補償法人無完人,一個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難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響某一目標的實現。人會采取種種方法彌補這一不足,以減輕、消除心理上的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一種補償是以另一個目標來代替原來嘗試失敗的目標。3.不滿發泄法當不良情緒來臨時要疏導、分解,而不能抑製、阻塞。釋放可以是發泄,可以是傾訴,可以是表達。發泄可以是身體運動式的發泄,也可以是言語上的發泄,但要通過適當的途徑來排解和宣泄,不能傷到他人,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行為上。4.回避法當人們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擾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腦裡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中心讓位給其他刺激以引起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5.語言調節法語言對情緒有重要的影響,當你悲傷、憤怒、焦慮不安時,可以朗讀幽默的詩句,或頗有哲理性的格言,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難得糊塗”,或用“製怒”、“忍”、“冷靜”等字句來自我提醒、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環境對情緒有重要的製約和調節作用。當情緒壓抑的時候,到外麵走一走,去逛逛公園,到野外散步、爬山、旅遊,或到娛樂場所做做遊戲,看看電影、戲曲、電視劇;如果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或者不想過度花錢,那麼就去運動也可以。醫學專家把焦慮、抑鬱、憤怒、恐懼、沮喪、悲傷、痛苦、緊張等不良情緒叫做負麵情緒。負麵情緒若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可能與其他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引發多種疾病。若想消除負麵情緒,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思維方式的調整,即變通思維方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上述故事這是思維變通的典型案例。當然,在調整思維方式的同時,你還可以試著使用下麵這些簡單的方法消除負麵情緒。1.釜底抽薪法當一方氣盛難平時,另一方要心平氣和,冷靜沉著,以使對方怒氣消散,即力求釜底抽薪,避免火上澆油,切忌針尖對麥芒。實踐證明,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2.疏泄釋放法有想不通而心煩不安或心情不快時,可找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親友傾訴,以求得到勸解與幫助,或哭出來,切不可悶在心裡使之積聚成一顆“定時炸彈”。3.精神轉移法憤怒或憂傷時,頭腦中會產生強烈的興奮中心,此時可暫時離開這個環境,通過做彆的事尋找一些“新刺激”,讓新的興奮衝淡或抵消原有的不良情緒。4.“小事糊塗”法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往往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要麼借酒消愁,要麼以牙還牙,更有甚者輕生厭世,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而“小事糊塗”既能使非原則的矛盾悄然化解,也可使緊張的人際關係變得寬鬆,使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他人而不致挑起無謂的爭端。5.自嘲自解法如自我嘲弄自己的愚昧、無知、缺陷,甚至狼狽相。這樣不僅不會貶低自己,還會緩解情緒,分散自己的精神壓力。要多看彆人的長處,要想到自己的短處,自覺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遇到煩惱時,學會暗示自己“一切都將過去”、“破財免災”、“知足常樂”等,這樣心情就會放鬆,頭腦就會冷靜下來。如果你沒有什麼特彆喜愛的運動,但又想放鬆心情,沒關係,總有一招適合你。你不需要借助書籍、圖片、資料等,你隻需要靜下來,發揮想象力,可以坐著、橫躺、斜臥、站立,總之,隻要你的腦袋是在冥想。“人要是沒有時間去冥想,則有充足的時間去生病。如果你不會冥想,則猶如一位盲人看不見繽紛的大千世界。”這是《思生活》的作者,英國冥想保健學專家保羅·羅蘭的話。冥想是一種停止左腦活動,而讓右腦單獨活動的思維方式。冥想的內容以圖像和情景為主,冥想的效果是愉悅的感受。有人說冥想就是胡思亂想,這話隻說對了一半。如果胡思亂想的內容都是令人愉快的,那麼它就屬於冥想;如果胡思亂想的是不愉快的內容,就不屬於冥想的範疇。夢想自己變漂亮就是冥想,恐懼和擔憂則不是冥想。有人以為冥想是一個很難的鍛煉方式,其實它一點也不難。隻要稍加訓練,你就能學會那些原本隻有專業人士才能掌握的冥想術。要想進入良好的冥想境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停止左腦活動不要做邏輯推理和得失計算之類的思維活動,隻讓右腦不斷幻化出愉快的情景和美好的圖像內容。如果你總是想著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工作,那麼你就會讓自己身心疲憊,越來越累。相反,如果停止思考未完成的工作,隻用右腦自由發揮,很多意想不到的靈感就會湧現,從而給左腦的思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聽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享受陽光的沐浴,領略大海的寬廣,欣賞湖光山色,洗熱水澡的時候愉快地哼著曲子……這樣的行為都是右腦的獨自活動,很容易使自己進入冥想狀態。2.降落思維的塵埃經過一天的思考後,清點一下左腦的記憶庫,你會發現很多沒有用的東西,猶如塵埃一樣遍布在大腦,比如乏味的電影片段還縈繞在大腦,彆人對自己不利的話語還回響在耳邊,計算的錯誤、決策的未定、前景的莫測等。這些心靈塵埃若總是揮之不去,就會影響思維的效率。此時,大腦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思維塵埃都從記憶庫中刪去,以便換來一個透明的思維空間。清除思維塵埃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全身放鬆,想象思維的塵埃像流星一樣漸漸降落並消失於無形之中,然後感覺大腦越來越空明、越來越舒暢。用這樣的冥想方式還可以起到治療失眠、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3.清除大腦的垃圾左腦計算時間太久,必然會引起腦後多處穴位的封堵。科學家現在對中醫所說的穴道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認為穴道封堵是體內乳酸分泌的結果。抽象思維的結果就是乳酸對腦後穴道的封堵,我們可以把這種乳酸稱之為“大腦垃圾”。在冥想之前,利用緩慢柔和的運動或按摩手法,先行打通那些被封堵的穴道,特彆是打通腦後感覺很酸的穴道。等這些穴道的酸痛情況減輕後再去冥想,效果將會更好。否則冥想的效果可能出現得比較慢,甚至會讓你失去耐心而重新陷入左腦的抽象思維中。4.化解思維的乾擾思維的乾擾有外界乾擾和自我乾擾,外界乾擾主要是指圖像乾擾和聲音乾擾,而自我乾擾主要指圖像乾擾。平和體質者,要學會冥想,控製內心的平靜,才能長久地保持這種健康的體質。保持美麗心情,“彩虹食譜”不能少中醫認為,七情分屬五臟,即喜屬心、怒屬肝、憂與悲屬肺、思屬脾、驚與恐屬腎,它們是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心在誌為喜”、“肝在誌為怒”、“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不同的情誌變化會對臟腑氣血有著不同的影響。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氣血處於平衡狀態,各項生理功能正常。但人體一旦出現突然、劇烈的情誌變化或長期處於消極的情誌狀態下,就會使臟腑氣血失調、人體陰陽失衡。所以《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中指出:“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意思是說,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氣機失調所致,發怒則氣上逆,歡喜則氣和緩,悲哀則氣消損,恐懼則氣下陷,驚駭則氣耗散……思慮太過則氣容易鬱結。因此,當一個人的情感起伏超過人體自身調節的範圍時,就會直接傷及臟腑。而若臟腑受到損傷,自然會引發疾病。中醫裡把這種病因稱為“七情內傷”。平和體質者如果長期處於抑鬱的情緒當中,就會使臟腑氣機逆亂,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導致體質偏頗,容易促生氣鬱體質或者氣虛體質。所以,平和體質者保持良好心態也很重要。如何通過食物來調養情誌呢?我們都知道,五色食物與人的五臟是相互對應的,綠、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的食物,分彆歸屬人體的肝、心、脾、肺、腎。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臟腑的氣血狀態選擇不同顏色的果蔬,用以調整自己的心情。紅入心。紅色蔬果保護心臟,使人精神抖擻、心情喜悅,增強自信及意誌力;改善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刺激人的視覺神經,是防止心情抑鬱的首選。平和體質的人如果感到壓抑、精神疲憊的時候,吃一些紅色食物則可以趕走鬱悶的心情。紅色代表蔬果有櫻桃、大棗、蘋果、南瓜、番茄等。黃入脾。黃色蔬果保護脾臟,能刺激神經,使人心情開朗,能增強記憶力,使人的精神更集中,有助於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並有助於增加幽默感。所以,在學習、工作中如果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喝一杯甘菊茶就能使你的思維進入集中的狀態。黃色代表蔬果有檸檬、柿子、香蕉、金橘、木瓜、杏、胡蘿卜、橙子、芒果、黃豆等。其中,香蕉還能提高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學生考試前可以多吃一些。綠入肝。綠色蔬果保護肝臟,能平複激動或緊張的情緒,同時能使人富有生機與活力。平和體質者感覺精神壓力大或有悲傷的情緒時,吃一些綠色食物則能緩解精神壓力,消除悲觀的情緒。綠色代表蔬果有菠菜、黃瓜、青椒、生菜、獼猴桃、荷蘭豆、花椰菜、芹菜等。白入肺。白色蔬果保護肺臟,使人能夠抑製惱怒和煩躁,保持樂觀心態,還可以激發創意。白色代表蔬果有大蒜、豆腐、洋蔥、冬瓜、菜花、馬鈴薯、椰汁、百合、蓮子、藕、白葡萄等。經常坐在電腦前的平和體質者可多吃梨,它能清心降火、潤肺補腎,並且能保護視力。黑入腎。黑色和藍色食物保護腎臟,有靜心的功效。平和體質者如果睡眠不好,應多食之。黑色代表蔬果有藍莓、甘藍、茄子、紫菜、發菜、海帶、烏梅、黑棗、栗子、桂圓肉、黑葡萄、黑鬆子、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等。生活中遇到不好處理的事情時,我們都會感到煩悶、急躁,甚至食不下咽。這時如果我們學會選擇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僅能補益臟腑,還能幫助自己保持美麗心情。在此我們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魅力和祖先的聰慧:大自然用奇妙的五色果蔬來養育著人類,聰慧的祖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享受大自然的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