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養護氣虛先固正氣 正氣充足百病消(1 / 1)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正,即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及抗病、康複能力。一般來說,凡正氣不足的人,汗毛孔(腠理)容易鬆弛,失去其護衛表皮的功能作用,因而最容易感受四時流行之氣,使四時之氣自表皮而入;發則會出現咳嗽、流涕、頭昏,或發熱、怕風等傷風症狀。此外,有的病人小便點滴不暢、滴瀝不儘、一天數十次,這也是正氣不足的表現,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有癃者,一日數十漫,此(正氣)不足也”。邪,又稱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飲食失宜、七情內傷、勞逸損傷、外傷、寄生蟲、蟲獸所傷等,也包括機體內部繼發產生的病理代謝產物,如淤血、痰飲、宿食、水濕、結石等,具有傷害正氣、引起疾病的破壞作用,即所謂的“邪氣發病”。身體發熱如火炭般熱,頸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覺,人迎脈盛,呼吸喘促而氣上逆,這些都是邪氣亢盛有餘、正邪兩旺的現象。一般來說,邪氣侵犯人體後,正氣與邪氣就會相互發生作用,一方麵是邪氣對機體的正氣起著破壞和損害作用,另一方麵正氣對邪氣的損害起著抵禦及驅除邪氣,並消除其不良影響的作用。因此,正邪的鬥爭及其在鬥爭中邪正雙方力量的盛衰變化,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影響著病機、病症的虛實變化,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轉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也就是正邪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與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其相互鬥爭的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力量對比的消長盛衰變化,並有一定的規律可以遵循。即邪氣增長而亢盛,經過鬥爭,邪勝正虛,則正氣必然虛損而衰退;正氣增長而旺盛,經過鬥爭,正勝邪退,則邪氣必然消退而衰減。人體各方麵係統功能正常,正氣充足,病邪是不可能侵犯的。這就是中醫理論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黃帝內經》中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說,正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的陰氣與陽氣。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說法:“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這裡的“氣”就是指人體的正氣,也稱為“元氣”,即“真元之氣”。正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正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而正氣耗儘,人就會死亡。父母之精氣是先天之本,正氣的強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決定。也就是說父母身體都很好,孩子將來身體也會比較好,免疫力也比較強,不容易得病。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同胞姊妹,有的健康強壯,有的體弱多病。兄弟姐妹之間有相近的遺傳基因,在先天條件上應該差距不大,但其實有一個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孕期有無其他因素的乾擾。比如受孕的時間,孕婦孕期有無飲酒過量、服藥等情況,孕期心情,孕婦營養狀況等等。所以說,母強則子壯,如果計劃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雙方的身體都調養好,給孩子一個比較充足的元氣,懷胎十月可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中醫認為,元氣雖來自父母之精氣,但這些先天帶來的元氣隻夠維持一段時間。要想活下去,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因此,人體正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受到後天之本,即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的影響。有的人父母身體不是很好,先天正氣沒有那麼充足,這樣的人雖然自小免疫力低、體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條件不好,很注意養生,懂得養護自己的正氣,也能長壽。總之,正氣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它的強弱取決於兩方麵的因素,即先天之本與後天之力。父母的先天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而至於能否長壽,還是要看本人能不能鞏固好後天之本,養護體內的正氣。正氣雖秉先天之精,合後天之力,但畢竟是有限的,有一個定數。因此,養生就要珍惜父母賜給我們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習慣,好好養護正氣,這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所在。“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養,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張仲景曾指出,“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這就是說,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生存,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人體健康可能受到自然界好的影響,也可能遭到自然的侵害。可是,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自然對於人體的侵害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五臟元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即正氣存內,邪不可乾,人就會安和健康。因此,張仲景認為,養生保健的宗旨在於“內養正氣,外慎邪氣”。張仲景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養精神,采用養神暢誌與立誌修德相結合,促使精神內守,真氣存內,防病益壽。在《黃帝內經》中記載著黃帝和養生家岐伯的對話,黃帝問岐伯:“為什麼先人們能活上百歲身體還很健康,現在的人不到六十就過早衰老了?”岐伯說:“古時候的人懂得對於四時不正之氣的避讓,以便使思想閒靜,排除雜念。這樣調和好了自身的正氣,就不會得病了。”“外慎邪氣”則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從有病要早治、生活要節製等方麵來調攝養生。張仲景認為,邪氣剛入於人體之表,應當即時治之,“勿使九竅閉塞,如此則營衛調和”,病邪就不會由表入裡,病勢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是養生祛病益壽之妙法。外慎邪氣的另一個方麵是指對自己的生活注重節製,忌“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應當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要因天氣寒冷就穿著過暖,也不要因為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方麵則要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麵,應當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態自然能夠改善身體狀況,減輕乃至避免機體發生病患的可能。每日晨起之後,夜臥之前,做導引吐納,吐納導引與自然腹式呼吸很相近,具體的做法是:自然放鬆,心態平和,舌尖輕抵上顎,鼻吸口呼,呼吸要緩慢均勻,以自然為度,不可憋氣鼓氣。呼吸次數及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導引吐納可以使臟腑經絡氣血流暢,有養生祛病的作用。如果體內的津液虧耗過多,就會致使氣血兩損;氣血虧損,同樣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過,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張仲景認為,津液主要有三種功能:一是有固守機體、防禦病邪入侵的功能;因為津液是人體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足則陽明固,而外邪無法侵入。二是在病邪侵入人體後,津液能驅逐病邪,阻攔病邪的侵入勢頭;三是津液可以修複由病邪造成的損傷,調和失衡的陰陽二氣。張仲景的觀點強調了津液的重要性。津,口液也。陸佃《埤雅·芥》中曰:“今人望梅生津。”津液為人體流質,指血液、汗液、唾液、淚液等而言,日常中則習慣專指唾液為津液。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係。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號啕大哭之後,便會感覺口乾舌燥,此時就是津液已經大傷。當人體津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口乾口渴、咽喉乾燥等症狀,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傷了津液而出現。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症狀。這時,可以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可清熱生津。津液源於飲食水穀,並通過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穀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張仲景就在《傷寒論》提出“保胃氣,存津液”的養生原則,傳統養生中還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養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就是說每天堅持吞唾液,百日後就可使人容顏潤澤。下麵我們具體說一下四季的津液養生之道:春季屬陽,天氣乾燥,應常吞口中津液,並保證水分的足量攝入。夏季天氣炎熱,出汗多,很容易造成津液損耗過多,應適當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分之後,雨水漸少,秋燥便成為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另外,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因此,建議秋季早餐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冬季天氣寒冷,屬陰,應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這樣反而會損耗津液傷身。在我們看來,呼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人隻要活著就離不開呼吸,人呼吸是我們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事,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體內的呼吸係統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殊不知,呼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很大。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下麵就為大家介紹五種最簡單有效的呼吸保健法。1.腹式呼吸法所謂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常做腹式深呼吸運動,可使機體獲得充足的氧,也能滿足大腦對氧的需求,使人精力充沛。腹式呼吸運動還對胃腸道有極好的調節作用,許多中老年人大腹便便,極易引起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使健康受損,縮短壽命。如堅持做腹式深呼吸,既可鍛煉腹肌,消除堆積在腹部的脂肪,又能防範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腹式深呼吸簡單易學,站、立、坐、臥皆可,隨時可行,但以躺在床上為好。仰臥於床上,鬆開腰帶,放鬆肢體,思想集中,排除雜念,也可說是進入氣功態。由鼻慢慢吸氣,鼓起肚皮,每口氣堅持10~15秒鐘,再徐徐呼出,每分鐘呼吸4次。做腹式深呼吸時間長短由個人掌握,也可與胸式呼吸相結合,這便是呼吸係統的交替運動。如能長年堅持每天做腹式深呼吸,就會收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強身延年的奇效。需要注意的是,在鍛煉深腹式呼吸的初期,切忌急於求成地去追求呼吸的深長細緩,不要過於注意自己的呼吸,以防止出現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憋氣等不良反應。也不要機械地任意延長呼氣時間而縮短吸氣時間,防止因為肺換氣過度而出現頭昏、頭痛、疲乏等症狀,甚至發生呼吸性堿中毒或酸中毒。2.“五十營”呼吸養氣法五十營是《黃帝內經》強調的準則。營,就是周的意思,一營就是一周。五十營就是五十周,指人氣晝夜運行五十周。人氣就是指人的經氣,具體指營衛之氣。人氣的循行與天體(日、月)運行息息相關,所以人的攝生一定要按五十營的陰陽氣化消長規律進行。古人強調“五十營”的呼吸方式,要求把呼吸節奏掌握在二百七十息(一呼一吸為一“息”),這是一種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形式,經過換算相當於一呼一吸6.4秒,這樣才是人體經氣與自然界陰陽氣化相應的最佳節奏。這就是“五十營”攝生的精髓所在。這種呼吸保健法就是要人們儘量減慢呼吸節奏與天地同步。把呼吸放慢,並不是說要一大口氣一大口氣地呼吸,而是漸漸學習不在意呼吸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使腹部隨著呼吸的進行隆起和收縮。呼氣的時候腹部隆起到頂點,吸氣時也收縮到極點,這樣自然就會把呼吸放慢。起落一開始要用點力。這樣的慢呼吸每天至少要做兩遍,每遍60次,開始會有點不習慣,經常練習就會變成一種很自然的呼吸方式。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頭;長,時間要拉長,要放慢;勻,要勻稱,出氣呼氣要均勻;細,就是要細微,不能粗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鼻子呼吸,不能用嘴呼吸。否則就不能保證吸入的是自然界的清氣,反而會對人體造成汙染和損害。3.清涼呼吸法這是一種針對現代人愛上火的現象而使用的一種呼吸保健法。清涼呼吸法的練習方法:第一步,采取坐姿,將舌頭伸出嘴唇少許;第二步,舌頭卷起,形如一隻管子;第三步,通過卷起的舌頭和嘴吸入空氣,發出“嘶嘶”的聲音;第四步,儘可能長地懸息(保息、止息),以自己能夠接受的程度為宜;第五步,通過兩個鼻孔緩緩地呼氣。每天清晨做清涼呼吸法15到30次就可以很好地緩解冬季的上火情況。清涼呼吸法可以淨化血液、生津止渴、緩解饑餓感,它能使身體的係統冷卻下來,消除慢性的消化不良、脾大;也可以緩解許多慢性疾病的炎症、高熱,結核,肝膽疾病,多痰、毒素的不良影響,清除蛇毒,等等。4.鎮靜呼吸法人在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異常活躍,使全身處於一個興奮的狀態,從而減退了大腦的思考力,往往會作出不冷靜的判斷和錯誤的決定。用鎮靜呼吸法,加力在腰與拇指上,去除上半身的緊張,由此來控製呼吸,心自然就平靜下來了。鎮靜呼吸法的練習方法:第一步,伸出左手,五個手指伸直,掌心向上;第二步,用右手拇指按住左手掌心,其餘四指握住左手手臂;第三步,慢慢呼氣,意念集中在拇指上,邊呼氣邊加大拇指向下的按壓力量,雙眼注視右手拇指,此過程持續6秒鐘;第四步,慢慢地深吸氣,緩緩地撤去右手拇指上的力量,此過程持續6秒鐘;第五步,左右手互換,重複3次。5.行動呼吸法行動呼吸法是胸式呼吸之一,它可以使整個肺部都充滿空氣,大大增加肺活量,同時大大增強心臟功能,使人的心情變得開朗、愉悅。尤其是在感到孤獨、悲傷、絕望的時候,做這個練習可以儘快擺脫煩惱,重塑自信。行動呼吸法的練習方法:第一步,挺身直立,雙腳打開比肩略寬一點,雙手自然下垂;第二步,張大嘴,呼氣,同時嘴裡發出“啊——啊”的聲音;第三步,強呼氣8秒鐘時間,然後呼出體內所有空氣;第四步,吸氣4秒鐘,吸到充滿胸部並向左右擴展;第五步,重複上述動作3次。負麵情緒是健康快樂的大敵,當你感覺心情不好又無人傾訴的時候,不妨試試行動呼吸法。疲勞是身體需要恢複體力和精力的正常反應,同時,也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自動控製信號和警告。許多人因為工作的緣故,即使身體已經很疲勞了,還在硬撐著。如果不按警告立即采取措施,那麼就容易損害人體正氣,最終積勞成疾,百病纏身。尤其是對於氣虛體質的人來說,本身就經常會感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昏眼花、思維遲鈍、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狀,如果再不注意休息,“硬熬”下去,對身體的危害是十分大的。一般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在以下幾個方麵不要“硬熬”:1.身體患病時不可硬熬事實上,氣虛體質者的大腦、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衰退了,細胞的免疫力、再生能力和機體的內分泌功能也在下降。如果再對頭痛發熱、咳嗽、乏力、腰酸、腿痛、便血等不適症狀不重視,聽之任之,強忍下去,終將拖延耽誤,釀成重症。2.口渴時不可硬熬水是人體最需要的物質,氣虛體質者必須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每天飲水6~8杯為宜。渴是人體缺水的信號,表示體內細胞處於脫水狀態,如果置之不理,硬熬下去則會影響健康。3.肚子餓時不可硬熬對於氣虛體質者來說,也不要隨便推遲進食時間,否則可能引起胃腸性收縮,出現腹痛、嚴重低血糖、手腳酸軟發抖、頭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經常饑餓不進食,易引起潰瘍病、胃炎、消化不良等症。4.如廁時不可硬熬對於氣虛體質的人來說,大小便硬熬也是致命的。大便硬憋,可造成習慣性便秘、痔瘡、肛裂、脫肛,除此之外還可誘發直腸結腸癌。憋尿引起下腹脹痛難忍,甚至引起尿路感染和腎炎的發生,對健康均十分有害。因此,要養成定期大便和有了尿意就應立即小便的良好習慣。5.起居上不可硬熬氣虛體質的人,一般到了晚上就會感到頭昏思睡,這時千萬不要硬撐,不可強用濃咖啡、濃茶去刺激神經,以免發生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等。中醫裡說,精是身體的根本,沒有這種最基本的物質,就不可能有人的身體。“精”,米字旁加一個青。米就是糧食、稻穀;青代表的是音,所以念精。這裡的米實際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質。也就是說人體有一種非常細微的物質,這種物質就叫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分先天的腎精和水穀化生的後天之精,養精就要兩者兼養。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節製性欲,房事太多會耗散精氣;注意飲食,平時多吃一些養精的東西,例如黑芝麻、山藥、核桃等。照著這兩點做下去,就能培固人體的正氣,積精全神。“氣”的繁體字是“氣”,米是一種物質,一種精微的物質。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人就是有了這個“氣”才活著的。氣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地存在著,而且在身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養氣呢?調適呼吸是最重要的養氣方法。中國的養生是以呼吸為主,肢體運動為輔,深長勻細的慢呼吸,可以降低人體基礎代謝率和器官耗氧量。久而久之,有助於提高體質和延長壽命。什麼是神呢?這有兩個方麵的意思:廣義和狹義。廣義上的神是指生命活力的一切外在表現,狹義上的神,專指心神。神是精神、意誌、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這種廣義的神包括魂、魄、意、誌、思、慮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體現人的健康狀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表現,也是生命力旺盛的體現。神旺則神強,神衰則身弱;神在則活,神去則死,養生就要養神。怎麼養呢?具體要做到五點。1.心情快樂大家想一想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對人生的滿足感,隻有你心裡高興了,滿足了,你就可以變得快樂,這就是“境由心生”。怎麼做到這一點呢?經常保持微笑,每天早晨起床後,不要急著洗臉,要對著鏡子,向鏡子裡的你微笑。為什麼要在起床的時候向自己微笑呢?按照心理學的研究,剛起床時是人從潛意識進入到意識的分界線,是從潛意識到意識的過渡時刻,這個時候保持快樂的心態,或者經常鼓勵自己,那麼這一天你就可以變得很愉快,很快樂。2.心態平和所謂心態平和就是清靜、少欲,做到恬淡虛無。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讓心態平和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裡介紹一個實用的方法:手搓腳心。為什麼呢?神對的是心,而手心的勞宮穴是心包經通過的地方;精對的是腎,在我們的腳心有湧泉穴,而腎經是斜走於足心的。如果讓兩個穴對搓,那麼心腎相就會交,精神則內守,當你的精和神都特彆足的情況下,你才可以心態平和,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3.心地善良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顆淳樸、天真的心。一個人隻有保持這種善良的本性,才能健康快樂。4.心靈純淨心靈純淨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隻有不斷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地快樂健康起來。但如今很多人俗務纏身,追名逐利,每天忙亂、焦慮、孤獨、鬱悶。心靈的清濁決定我們的生活質量,決定我們的幸福指數。5.心胸開闊心胸開闊是養心調神的關鍵。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不會為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為私利蠅營狗苟,他的精神是快樂的,身體是健康的。而要達到心胸開闊就要學會忍讓,要寬容,把心放大,這樣他的神才會安寧下來,就不會鬱悶,不會困惑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