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與寒在一起是濕寒,與熱在一起是濕熱,與風在一起是風濕,與暑在一起是暑濕。如果體內有濕邪,濕邪不除,則百病生。濕邪的致病特征是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黏滯、趨下。具體如下:濕字,以“三點水”為偏旁,也就是說濕性類水,水屬於陰,所以濕屬於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會出現納穀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的症狀。由於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所以濕邪為害,易傷陽氣。濕,給人的感覺是含有水分,沉重的。所以濕邪致病,臨床症狀有沉重的特性,若濕邪外襲肌表,濕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如濕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等。濕邪還易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濕有黏滯的特點。黏滯就是指有濕邪所導致的病症都是黏滯。這種特性的表現,如大便黏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以及分泌物黏濁和舌苔黏膩等;再者就是病程纏綿。熱邪主要有四個特點:一、熱為陽邪,熱的致病特點是往上走。所以熱邪為病,常見麵紅,目赤,發燒,舌邊、舌尖紅腫或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紅腫痛等症狀。二、熱邪耗氣傷津,消灼陰液,常見口渴喜冷飲,咽乾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三、熱入血分,可使血流加速,甚至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從而出現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狀。四、如果熱邪侵入血分,並且在此鬱結,使局部脈絡氣血不通,可發癰腫瘡瘍。故《靈樞·癰疽》說:“火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綜上所述,濕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誌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濕性重濁黏膩,與水同類,所以屬於陰邪,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所以屬於陽邪;有升溫衝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致病特點。濕熱之邪也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誌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淤血久蘊等所形成。肝病是濕熱之邪最常見的病症,多數肝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濕熱之邪的基本特征。還有肝膽病中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呆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濕熱體質的人性情多急躁易怒,平時麵有油光,容易口苦口乾,自覺身體發重,很容易困倦,而且總是口舌生瘡。從中醫方麵來講,濕熱分為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下麵就具體說一下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以及它們各自的治療方法。脾胃濕熱會伴有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溏瀉,小便短赤不清;或麵目肌膚發黃,色鮮明如橘子,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肝膽濕熱會伴有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的患者,都會有納呆、嘔惡、腹脹等症狀;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二者都可有黃疸的症狀。黃疸是由濕熱熏蒸,膽汁不循腸道而外溢肌膚所致。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雖然是同因致病,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彆,在治療是要注意對症下藥。二者之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1)二者偏濕偏熱各有不同。雖然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之病因均為濕熱,但濕熱偏重不同。肝膽濕熱熱重於濕。熱的表現如身熱,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的表現也很明顯,而濕的表現相對較輕。脾胃濕熱濕重於熱,濕的表現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大便溏瀉表現明顯,熱的表現相對較輕。(2)兩者治愈的療程及愈後效果不同。脾胃濕熱的治療時間較長,但愈後較少複發。肝膽濕熱雖治療的療程較短,但會經常發作。脾胃濕熱濕大於熱,濕邪致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所以一般纏綿難愈。(3)兩者表現出來的症狀不同。肝膽濕熱因濕熱鬱結於肝膽,疏泄失職,肝氣鬱滯,不通則痛,故脅肋部脹痛不適。而脾胃濕熱為脘悶腹痛症狀,無脅肋脹痛的症狀。且肝膽濕熱有濕熱下注的症狀,如陰囊濕疹、潮濕、睾丸腫脹、墜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症狀。脾胃濕熱則沒有這些症狀。當然兩種濕熱也有相同的表現,如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都有腹脹、納呆、嘔惡等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但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肝膽濕熱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濕熱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致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明顯。肝膽濕熱多兼有脾胃症狀,而脾胃濕熱則不兼脅痛,口苦等肝膽症狀。脾胃濕熱一般表現在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對脾胃濕熱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肝膽濕熱的臨場變表現也有很多,如脅肋滿悶,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治療肝膽濕熱的原則就是利濕清熱,清肝利膽的原則,對於濕偏重者,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對於熱偏重者,用龍膽瀉肝湯治療。但藥用時務須先請醫生確診方可。濕熱體質者常見麵部不清潔感,麵色發黃、發暗、油膩。牙齒比較發黃,牙齦比較紅,口唇也比較紅。濕熱體質的大便異味大、臭穢難聞。小便經常呈深黃色,異味也大。濕熱體質的女性帶下色黃,外陰異味大,經常瘙癢,舌紅苔黃。形成濕熱體質一方麵是先天因素,後天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抽煙、喝酒、熬夜三者兼備。那注定是濕熱體質;滋補不當也促生濕熱體質,肝炎攜帶者也容易導致濕熱體質;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形成濕熱體質,尤其情緒壓抑後戒酒澆愁者。濕熱體質者易感皮膚、泌尿生殖、肝膽係統疾病。濕熱體質在調養方麵可從以下方麵入手:飲食調養:少吃甜食,口味清淡濕熱體質者要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食物,如綠豆、苦瓜、絲瓜、菜瓜、芹菜、薺菜、芥藍、竹筍、紫菜、海帶、四季豆、赤小豆、薏仁、西瓜、兔肉、鴨肉、田螺等;不宜食用麥冬、燕窩、銀耳、阿膠、蜂蜜、麥芽糖等滋補食物。家居環境:避免濕熱環境儘量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濕熱體質的人皮膚特彆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棉麻、絲綢等質地的衣物,尤其是內九*九*藏*書*網衣更重要,不要穿緊身的。藥物調養:適當喝涼茶祛濕熱的可以喝一些涼茶,但也不能過。也可以吃些車前草、淡竹葉、溪黃草、木棉花等,這些藥一般來說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經絡調養:肝腧、胃腧、三陰交濕熱明顯時首選背部膀胱經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黃、煩躁、失眠、頸肩背疲勞酸痛。上述穴位不要用艾條灸,可以指壓或者毫針刺,用瀉法,要針灸醫生才能做。肝腧和胃腧體內濕熱是濕熱體質的最重要表現,所以,調養濕熱體質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清熱祛濕,中醫養生講究七法,就是養神、養氣、居養、形養、食療、藥調和術養。對濕熱體質清熱祛濕我們就可以用中醫的七法來調養。1.養神養神可以從心理上、情緒上、道德品質上進行調養,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此為養生之首務,所謂養生先養心,萬病皆可心藥醫。其實濕熱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不良情緒長期淤積於心,不能及時排除而造成的,所以濕熱體質更要注意從精神方麵進行調養。養神第一個條件就是要睡眠充足,休眠可以讓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從而使體內各部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沒有負荷或負荷很少,從而達到精力充沛,增強體質的作用;其次是娛樂養神,這是調動某些不常運作的神經代替操勞疲憊的神經來工作,充分調節各路神經的“積極性”;再次是忍耐養神,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生活中我們要隨時控製自己的過激情緒。忍怒、寬容不僅僅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最後是用難得糊塗養神,我們在平時要有意識地不參與意義不大或價值不高的事情,不作無原則地爭執和較真,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是非,讓大腦和心情經常處於鬆弛狀態。相信如果做到上述幾點後,濕熱體質者不僅會感到心情舒暢豁達,而且還會驚奇地發現濕熱病症也有所緩解。2.居養我們每個人居住的環境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居住環境一定要符合養生的標準。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人的居住環境與養生也有密切關係。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居室中度過的,退休後老人在室內的時間更長,因此,居住的環境與衛生條件將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濕熱體質者的居住環境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沒有對人體有危害的輻射、電磁波和氣體。(2)有陽光、乾燥,不潮濕陰暗,潮濕陰暗的環境將加重濕熱體質的症狀。(3)室內通風好,較涼爽,不悶熱。(4)安靜,沒有各種生活及交通噪聲汙染,影響居住環境安靜。(5)廣闊的綠地和寬闊的室外運動空間。3.藥物運用養生藥劑進行調養祛濕,其製劑多為純天然植物藥,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將其稱為“藥膳”。濕熱體質者應多食清利濕熱的藥物。例如黃連、連翹等,黃連味苦性寒,可以瀉心中之餘火,清腸中濕熱,適用於心火旺盛,腸胃濕熱、濕熱瘟毒。連翹性涼味苦,清心瀉火,去上焦各種熱症,適用於溫病初起、頭痛、發熱、煩渴。還有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黃芩、三七、生地等,也很適合濕熱體質吃。再介紹一下蒲公英。蒲公英又稱尿床草,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它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及礦物質,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葉子還有改善濕疹、舒緩皮膚炎、關節不適的淨血功效,根則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療膽結石、風濕,不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蒲公英的花朵煎成藥汁還可以祛除雀斑,新鮮蒲公英要選擇葉片乾淨、略帶香氣者,乾燥蒲公英則選顏色灰綠、無雜質、乾燥者。4.食養食療為中醫養生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相對來說較安全,因此應用範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製等。內容包括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文化等。濕熱體質應以食用清熱祛濕的食物為主,飲食要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煙酒。在吃水果方麵也應該多吃寒涼水果,不能吃濕熱的水果。其中寒涼的水果如西瓜、梨子、香蕉、柑橘、山竹、獼猴桃、香瓜、柿子、柚子、黃皮果等;濕熱的水果如荔枝、龍眼、榴蓮、番石榴、椰子、桃子等。性平的水果包括菠蘿(但刺激)、芒果(但易發過敏)、蘋果、檸檬、葡萄、甘蔗等。5.養氣養氣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用《老子訓》上的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一少言語養神氣,二戒色欲養精氣,三薄滋味養氣血,四咽津液養肺氣,五莫嗔怒養肝氣,六潔飲食養胃氣,七減思慮養心氣”。6.形養濕熱體質應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時以上),如散步、慢跑、遊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陶冶情操。中醫講究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意思就是如果人的身體狀態很好,正氣很足,自身的免疫力就強,那麼邪氣就不能影響到自身。形養講的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濕熱之邪經常侵犯到肝膽,而肝膽又是各類情誌病的主宰者。現代人生活壓力比較大,難免會被各種不良情緒困擾,長期的情緒異常也會導致濕熱體質。所以現在很多人會出現上述各種濕熱體質的症狀,在辨清自己的體質後,就要加以調理,濕熱體質的人最應該注意的問題就是如何疏肝利膽。疏肝利膽也就是調理身體的氣機。按摩肝膽區及肝膽經相應的穴位,可疏通肝膽局部氣血,促進肝膽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起到疏肝利膽、通調氣機的作用,不僅可以減少各種情誌病證(如脅肋脹痛、胸悶不適等)的發生,還可以緩解因情誌抑鬱導致的各種濕熱症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旋摩脅肋取坐位或仰臥位,左手手掌貼於左側脅肋部,然後順時針方向旋摩100圈。右手以同樣方法逆時針方向旋摩左側脅肋部100圈。也可兩手同時操作。2.橫推脅肋取坐位或仰臥位,先以右手五指分開由心口處至左腋下推擦30~50次,再以左手五指分開,由心口處至右腋下推擦30~50次。3.豎推脅肋取坐位或仰臥位,虎口張開向下,拇指貼附於脅助前側,其餘四指貼附於脅肋部位,做自上而下的推動,共推擦30~50次。4.按揉期門穴期門穴位於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是肝經的穴位。取坐位或仰臥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右側期門穴半分鐘,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左側期門穴半分鐘。期門穴5.按摩日月穴日月穴位於胸部,乳頭下方,第七肋間隙,是膽經上的穴位。取坐位或仰臥位,先以右手中指指腹按揉左側日月穴半分鐘,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右側日月穴半分鐘。日月穴6.點按太衝穴太衝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是肝經的穴位。取坐位,以右手中指指尖按揉右腳上的太衝穴半分鐘,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腳上的太衝穴半分鐘。7.點按行間穴行間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是肝經的穴位。取坐位,以右手中指指尖按揉右腳上的行間半分鐘,再以左手尖按揉左腳上的行間穴半分鐘。行間穴8.點按陽陵泉穴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中,是膽經的穴位。取坐位以左手拇指指尖點按左腿上的陽陵泉穴20次,再以右手拇指指尖點按右腿上的陽陵泉穴20次。陽陵泉穴再介紹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敲膽經。敲膽經主要是刺激膽經,強迫膽汁分泌,提升人體的吸收能力,提供人體造血係統所需的充足養料。具體操作方法是從兩大腿外側根部開始,自上而下慢慢順序敲打至膝蓋處,再反向敲打回大腿根部,如此反複,每天1~2次,每次敲打2~3分鐘,敲打時可以用拳頭,要稍用些力量。敲膽經是要敲兩條腿,但一條腿一條腿敲還是兩條腿一起敲隨便你。敲膽經隻是敲大腿外側的膽經,並不要求很正確的穴位,當然有人對針灸穴位比較了解,力求到位,那很好,但對一些對針灸穴位不太了解的人就無需苛求,有敲就有作用,既不在乎穴位正確與否,也不在乎是否完全沿著經絡線路,這要基本上是在大腿外側膽經的通道上就一定不會白敲。敲膽經不僅可增強體質,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它還是美容瘦腿的好方法。疏肝利膽的常用藥物是茵陳,茵陳是中醫治療黃疸的專用藥,有很好的利膽作用。莪術、薑黃、鬱金三味藥為同科藥物,均能疏肝、利膽、降脂,常與茵陳配合同用。現在市麵上也有很多疏肝利膽的成藥,如白金丸,它是由鬱金、明礬二味製成,可疏肝利膽、降脂化痰濁,並有化結石的作用。柴胡疏肝散由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陳皮等組成,可作為常用成方。中藥決明子能清肝明目,平時泡茶常飲之,有瀉肝火降血脂功效。還可以經常喝些玫瑰花茶,此茶可以疏肝理氣止痛。方法如下:玫瑰花6克,沸水衝泡。代茶頻飲。另外濕熱體質者還應注意:(1)注意勞逸結合,早睡早起,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2)多參加體育鍛煉及旅遊活動,因為體育鍛煉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運通氣血,尤其是旅遊,即可調劑精神,又能呼吸新鮮空氣,沐浴和煦陽光,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