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大量的武俠以後,陳平原先生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中國傳統的兵器雖然號稱“十八般”,但所有的大俠都用劍,以至於“劍俠”幾乎成為“武俠”的代名詞。這當然自有其中道理。正如平原兄所指出,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種很有文化意味的兵器。它代表著正義,可以避邪,是道德的象征。因此,隻有那些“有德之人”,才能夠得到和守住劍,也才有資格用劍來獨掌正義,主持公道。同時,劍也意味著高貴和優雅,是一個人氣質、格調和品位的體現,是審美的象征。的確,佩一柄寶劍浪跡天涯,是很瀟灑很優雅的,扛一把大刀或兩把板斧四處遊蕩,便未免殺氣騰騰,不像大俠而是莽漢了。何況劍不但可以用,還可以舞。舞劍,恰是一種具有陽剛之氣的審美意象。這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英雄形象。所以,用劍的未必是大俠,大俠卻一定用劍。其實,劍這種兵器,不但大俠喜歡,文人也酷愛。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我們會不斷地看到這樣一些字眼:學劍、佩劍、仗劍、負劍、撫劍、看劍、拔劍、舞劍。不但李白這樣的會“拔劍四顧”,辛棄疾那樣的會“挑燈看劍”,就連一些婉約派詞人也常常以劍入詩。這裡麵的奧秘,確如平原兄所說,未嘗沒有借劍氣洗酸腐的想法,但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彆的更深一層的原因呢?還是要從劍本身說起。劍這種兵器,確實與眾不同。它不僅是戰鬥的武器,更是身份的象征。在上古時代,並非所有的人都能佩劍。有資格佩劍的是貴族,即“君子”。“小人”是不能用劍的,也沒有劍給他們用。那時冶金技術不高,鑄劍並不容易,因此常有以人殉劍或劍化為蛟龍的神話,當然也就不可能人手一柄。即便是貴族,也要在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以後才能佩劍。這個儀式就是“冠禮”。“冠禮”就是“成年禮”,在貴族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具體的做法,是將這個男子的散發“約束”起來,再加上“冠”,一共加三次—— 首加“緇冠”,次加“皮弁”,三加“爵弁”。緇冠是參加政治活動的服飾,爵弁是參加祭祀活動的服飾,皮弁則是獵裝和軍帽。正因為是獵裝和軍帽,所以同時還要佩劍。一加緇冠,有治權;二加皮弁,有兵權;三加爵弁,有祀權。這都是貴族才有的權力,因此平民既不能加冠(隻能戴頭巾,叫“幘”),也不能佩劍。於是冠與劍,便都成為權力和身份的象征。上古時期的貴族有四等。最高一級是“王”(天子),次為諸侯,再次為大夫,最低一級叫“士”。士和前三級貴族有一個區彆,就是天子、諸侯、大夫不但有“冠”,而且有“冕”,是“冠冕堂皇”。士則隻有“冠”,沒有“冕”。當然,天子、諸侯、大夫、士,都有劍。因此,對於沒有“冕”的士而言,冠和劍就特彆重要,甚至應被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比如子路,在一次戰鬥中被人用戈擊斷了冠纓,便不顧生命危險,放下武器,用雙手將冠重新係好,結果被人砍成了肉泥。又比如韓信,曾經是一文不名,連飯都沒有吃的,乃至遭到市井無賴的恥笑和羞辱。然而一柄劍卻從不離身,最後“仗劍從軍”,成為一代名將。冠與劍,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戴冠佩劍既然是君子(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專利,它們就不但象征著身份、地位和權力,也代表著品級。品級也叫“流品”,即流彆和品級,比如上流下流、上品下品。這是道德概念,也是審美概念。比方說,上流上品高貴典雅,下流下品卑賤低俗;上流上品代表著社會理想和道德標準,下流下品則隻能望風披靡。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草上之風,必偃)。品級和流品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概念。所以有學者(如錢穆先生)認為,西方社會是有階級無品級,中國則相反,是有品級無階級。其實這是後來的事。在先前,中國社會是既有品級,又有階級,還有等級的。貴族與平民,就是階級。貴族當中,天子、諸侯、大夫、士,就是等級。公、侯、伯、子、男,也是等級。貴族都是“君子”,庶民則是“小人”。所謂“君子”,也就是“君之子”。這裡說的“君”,可以是“國君”(諸侯),也可以是“家君”(大夫),總之有爵位的人,他們的兒子(君子),或者可以襲爵,或者可以受封。襲爵,就是繼承原來的爵位。受封,則是成為低一級的貴族。一般來說,襲爵的是嫡子、長子,庶子和次子隻能受封。國君的兒子襲爵,就是諸侯;受封,則是大夫。大夫的兒子襲爵,就是大夫;受封,則是士。士的嫡子也可以襲爵(繼承貴族身份),還是“士”,庶子卻不但不能襲爵,也不能受封(沒有更低一級的貴族頭銜可封),隻能去做平民。所謂“平民”,其實就是既不能襲爵又不能受封的“庶子”,因此也叫“庶民”或“庶人”。可見,貴族與平民的身份來曆,在於能否襲爵受封;而一個人能否襲爵受封,又要看他是嫡子還是庶子。嫡子是家族血統的正宗繼承人,因此也叫“大宗”。庶子的宗族不是“正宗”,因此叫“小宗”。君子繼承大宗,當然是“大人”(大宗之人)。庶人彆立小宗,當然是“小人”(小宗之人)。至於奴隸,原先不是人,後來是了,就叫“賤人”。顯然,君子與小人,原本說的是階級(貴族與庶民)。他們之間的高低貴賤之彆,也首先是階級差彆。問題在於,那時的道德標準是由貴族來製定的,審美標準也是由貴族來掌握的。因此,從理論上講,身為貴族(君子)者,道德品質就應該高尚,審美品位也應該高雅。這樣一來,君子與小人,就不但是階級,同時也意味著品級。等到後來,天下歸於一統,官職不再世襲,從宰相到州縣官都由平民擔任,貴族也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皇親國戚、鳳子龍孫時,中國社會也就沒有階級,隻有等級和品級了(比如“三教九流”,就既是等級,又是品級)。這時,君子和小人才純粹成為品級概念。品級概念是貫穿了中國傳統社會之始終的。於是連帶兵器也有了品級。劍,作為當年君子佩戴的武器,是高貴典雅的。所以佩一把古劍,就會有“高士之風”;佩一把寶劍,則會有“王者氣象”。難怪後世文人作品中,會一再出現“高冠長劍”的意象了。因為所謂“千古文人俠客夢”,便正是對遠古貴族時代“士之遺風”的追憶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