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天子本是苦孩子(1 / 1)

帝國的惆悵 易中天 1024 字 2天前

同情弱者,可能與宣宗的身世有關。宣宗作為憲宗皇帝的兒子,又被冊封為光王,還是穆宗皇帝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三朝皇帝的叔叔,照理說,應該比現在許多“官二代”還要牛。然而,至少在文、武兩朝,這位王爺和皇叔,卻很可能備受欺辱,甚至被人謀害。有一條史料說,武宗曾派人綁架了他的這個叔叔,扔在廁所糞坑裡,被宦官仇公武救出。另一條史料說,在一次馬球遊戲中,武宗示意讓“光叔”墜馬而死,也被宦官仇士良遮掩過去。還有一條史料說,在一次雪夜的遊行中,光王莫名其妙地掉下馬來,昏倒在雪地裡,無人過問,差一點凍死。這幾條史料,因為被認為“鄙妄無稽”而不載入《資治通鑒》。但司馬光要在《資治通鑒考異》中特彆加以說明,則大約因為這些說法已經流傳甚廣,影響頗大。何況《資治通鑒》也不得不承認兩個事實。一個,是“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誘其言以為戲笑”。另一個,是武宗“尤所不禮”。十六宅,是當時諸王居住的地方。文宗、武宗和宣宗,當皇帝之前都在那裡住過。做皇帝之後,也常常回到那裡。看來,文宗和武宗回十六宅與諸王聚會時,拿他們那位“光王叔叔”尋開心,大約是保留節目。態度,自然是極為無禮。原因,則當然是因為光王“癡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當年的光王,即後來的宣宗,不但不癡呆,簡直就英明過人。這就有了一個疑問:既然並不癡呆,為什麼要裝成弱智?有人說是“韜晦”。這同樣有問題。宗法社會,子以母貴。一個卑賤宮女生的皇子,宮中又“皆以為不慧”,能有什麼競爭力,又會有誰把他看作潛在的威脅?何況他的哥哥穆宗,早就接了他父親憲宗皇帝的班;穆宗之後,繼位的又是他的侄子,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敬宗之後是文宗,文宗之後是武宗。這個時候,他這個早就過了氣的王爺,還有什麼可爭的?既然沒有什麼可爭的,那他還韜什麼光,養什麼晦?莫非真有神明在暗中告訴他:你遲早有一天會當皇帝?更何況,如果“韜晦”之說成立,那麼,武宗的“謀害”和“暗算”,就也應該是事實。事實上,如果沒人暗算,光王就用不著韜晦。同樣,如果不對帝位構成威脅,武宗也犯不著謀害。而且,就算武宗有戒心,敬宗和文宗的時代,光王為什麼也要韜晦?還有,既然武宗已經看穿光王,為什麼還要拿他當癡呆耍?如果說武宗是在試探,為什麼又窮追不舍,屢下毒手?莫非是防患於未然,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這些疑團,大約也隻能留給後人去猜測遐想了。但可以肯定,無論是被視為弱智而備受欺辱,還是被視為韜晦而遭人謀害,當年的光王在文宗和武宗的時代,總歸是弱者。好在,十年的媳婦熬成婆,光王終於貴為天子。這是他的幸運。這位熬出頭的“媳婦”,並沒有像某些“新婆婆”那樣,用對“媳婦”的加倍虐待來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對弱者表示出同情,這是大唐臣民的幸運。是的,幸運。這一點,我們以後還要再說。總之,我們現在無法確切地知道,光王李怡在憲宗去世之後,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樣度過穆、敬、文、武這四朝共二十七年的艱難歲月。但可以肯定兩點。第一,當著諸帝諸王、皇親國戚的麵,他什麼話都不說。即便文宗他們在十六宅的聚會上,千方百計逗他說話,拿他開涮,他也麵無表情,沉默得像個聾啞人。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人,聽到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民間的疾苦。比方說,他居然知道在邊遠貧困地區,有口飯吃就不容易。這就完全不像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或王爺。結果,宣宗在處理事務時,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講政治,又講人情。就說前麵講過的公主與駙馬的“家事”。沒錯,小叔子病重,做嫂子的卻去看戲,是不像話。但弄得聖上龍顏大怒,親自管教,也似乎小題大做。然而這事的背後,卻有著深刻的原因。我們知道,由於帝國政治的需要,從魏晉到隋唐,皇家都非常重視與士族的聯姻。可惜這事一直就是“剃頭的擔子”,隻有“一頭熱”。皇家積極主動,士族並不熱心。萬壽公土的駙馬鄭顥,就一百個不樂意。所以,宣宗得知公主居然如此“沒心沒肺”,第一反應就是喟然長歎說:我總怪士大夫不願意跟我們家聯姻,看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啊!顯然,宣宗訓斥萬壽公主,其實並非同情弱者,而是出於政治的考量,這就是維持皇家與士族的聯姻。但宣宗的做法,卻很高明:既然是“家務事”,那就按照“家規”處理。做兒媳的,就該孝敬翁姑;做嫂子的,就該友愛兄弟。即便金枝玉葉,也不例外。這當然是一種姿態,然而效果很好。從此,其他皇親國戚、鳳子龍孫,也都謹守禮法,夾起尾巴做人,誰都不敢端架子擺譜。可惜,皇帝隻管得了自家,管不了士族。駙馬鄭顥對於自己的婚姻就一直不滿意,而且遷怒於代皇上擇婿的宰相白敏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三月,白敏中以宰相身份出使前線,臨行時對宣宗說,鄭顥對臣,恨之入骨。臣在政府(政事堂),他奈何不了臣。臣出使在外,他一定會告臣的刁狀,臣恐怕死定了。宣宗聽了卻嗬嗬一笑:這事朕早就知道了,愛卿為什麼現在才說?然後交給白敏中一個盒子,裡麵都是鄭顥告狀的文書。宣宗說,這個盒子你拿去吧!朕要是信這個,還能重用你到今天?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宣宗是個明白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