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愛情與婚姻(1 / 1)

婚姻原本是為了愛而建立的。動物沒有婚姻。因為動物隻有生育的需要,沒有愛情的需要。某些動物雖然也有專一的配偶,但那多是一次性性行為選擇後的習慣性行為。所以,有專偶的動物總有專偶,沒有專偶的動物總也沒有專偶。人則經曆了一個由“群婚”到“專偶”的過程。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無疑是愛情。正是愛情要求的“情有獨鐘”,使人放棄了群婚製度,選擇了專偶製度,即通常所謂“一夫一妻製”。然而,婚姻又不等於愛情。愛情是個人的事,婚姻是社會的事。一男一女兩個人,相愛或不相愛,無須社會公證,也無須社會判決。但是,一男一女兩個人要結婚或離婚,就必須經由社會公證或判決,並辦理一定的手續。而且,隻要得到社會的批準,辦理了相應的手續,婚姻即告成立,這一男一女也就是夫妻。至於這兩個人之間是否有愛,就沒有人管了。甚至即便他們天各一方,或形同路人,並不同居,也沒有人管,除非他們提出離婚。要言之,社會隻管理婚姻,不過問愛情。在男女關係問題上,毋寧說社會也是“論跡不論心”或者“形式主義”的。那麼,社會為什麼要管理婚姻呢?其目的,無非兩個。從正麵、積極的角度講,是為了組織社會的細胞——家庭;從反麵、消極的角度講,則是為了防止兩性關係的紊亂。隻要不違背這兩個目的,社會對於任何婚姻,都會予以支持,甚至加以保護。至於這種婚姻之中是否有愛,社會就不管了。事實上,社會想管也管不了。因為愛情純粹隻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而且是兩個人“心裡麵”的事。心裡麵的事,看不見,摸不著,千變萬化,無形無跡,如何管得了?所以,世界上有因愛而結婚者,也有並非因愛而結婚者;有“有愛之婚”,也有“無愛之婚”。所有這些,婚姻製度都“一視同仁”,予以承認和保護。社會所能做的,至多是感情方麵的一點防範和補救措施。比方說,在一方不願意或反對的情況下,不批準結婚。或者在雙方確實“感情破裂”時,批準離婚。如果結婚時並無一方反對,婚後又沒有鬨得過不下去,那就誰也管不了。中國傳統的“無愛之婚”能夠維持那麼久,原因之一,也正在這裡。顯然,婚姻中是否有愛,社會管不著,他人幫不了,全靠當事人自己。當事人的態度可以有兩種:“聽天由命”和“爭取追求”。古代人多取前一種,現當代人多取後一種。當然,認真說來,更多的人是持這樣一種態度:在求之不得時隻好聽天由命,決定聽天由命後又於心不甘。其實,這也正是婚姻與愛情的矛盾所使然。婚姻的原則是現實原則,愛情的原則是理想原則。理想值得追求,現實又必須麵對。麵對現實時因理想的失落而痛苦,追求理想時又因現實的羈絆而煩惱。熊掌與魚不可得兼,冰炭水火難容一器。所以,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往往放棄婚姻,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則乾脆“不談愛情”。可惜,要徹底,也不容易。因為愛情與婚姻、理想與現實,就像女人和男人一樣,既矛盾,又統一。單純地追求理想,或單純地安於現實,都未必會有好結果。結果很可能是: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因不得不回到現實中而倍感痛苦,而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則又因無此追求而抱憾終身。更何況,又有誰,不想自己的現實生活,能理想一點呢?那麼,有沒有一種既比較現實又比較理想的方案呢?這就必須先分析一下,我們的婚姻,究竟有幾種可能。我認為,從結婚上看,婚姻可能有四種:幸福的婚姻,成功的婚姻,不壞的婚姻和失敗的婚姻。幸福的婚姻就是充滿了愛的婚姻。男女雙方,因愛而結合,結合以後,又繼續相愛,並在相愛中走完人生的全部旅程。他們的婚姻史,就是他們的戀愛史,每天每夜,每時每刻,都沐浴在愛河之中。這種婚姻,打個比方說,就像是糖,給人一種甜蜜的感覺;或者是酒,讓人陶醉。失敗的婚姻就是充滿了忌恨、猜疑、爭吵、鬥毆,最後終至反目為仇,勢不兩立,不得不分手,而且分手後還相互仇恨的婚姻。這種婚姻,打個比方說,就像是苦水、毒藥或腐敗食物,不但讓人痛苦,還會帶來災難。不壞的婚姻則是完全按照現實原則建立的婚姻。沒有愛,也沒有恨,不幸福,也過得去。雙方例行公事,大家各自相安,既沒有愛的激情,也沒有恨的衝突,不過履行人生職責,走完人生旅程而已。這種婚姻,打個比方說,就像是白開水,雖然沒有味道,卻也沒有禍害,甚至多少於生命有補。幸福的婚姻不易求得,失敗的婚姻人所憎惡,不壞的婚姻可以接受,但又總難免讓人遺憾。顯然,它們都不是既比較現實又比較理想的方案。值得一試的是成功的婚姻。所謂“成功的婚姻”,打個比方說,就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並且經過合理搭配和藝術處理,既有營養又有味道的一盤好菜。顯然,要造就“成功的婚姻”,必須既有感情,又有理智,既真心相愛,又講究策略。其實,現當代人不少婚姻的失敗,往往就在於“感情用事”。他們錯誤地把愛情和婚姻劃了等號,不現實地把所謂幸福的婚姻當作了追求的目標。在他們看來,所謂“幸福的婚姻”,就是除了愛,沒有彆的。這多半是上了所謂“言情”的當。在這些中,男女主人公都似乎是除了愛,不乾彆的。實際上,人類的婚姻生活中,除了愛,不想到“彆的”,則這種婚姻,最後多半仍要歸於失敗。更何況,愛又是一種多麼複雜的東西。它能給人幸福,也能給人痛苦;能讓人陶醉,也能讓人煩惱;使人開心,也容易傷心;讓人飄然欲仙,也使人柔腸寸斷。所以,愛和恨極易轉化:神魂顛倒會變成咬牙切齒,卿卿我我會變成你死我活。端的是“死去活來”。然而“死去”者,未必都能“活過來”。許多愛情的悲劇,婚姻的失敗,不因“無愛”,實在多因“太愛”之故。因為一旦“太愛”勢必“苛求”。太愛的人往往都太在乎被愛,一旦覺得被愛的程度不如自己之所期望(這種事情常常發生),便會心生怨恨,倍感傷心。有人說愛是奉獻,不求回報,這不完全準確。愛不求物質的回報,卻要求愛的回報,而且這種要求還很強烈。當然,這種要求也往往難以如願。因此,毫無愛情的人固然難成佳偶,太在乎愛的夫妻,也難免風波迭起。相比較而言,那些並不太愛的夫妻,反倒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中國許多婚姻中並沒有多少愛,卻也不鬨離婚,就是證明。事實上,正如愛情的內容比性更豐富,婚姻的內容也比愛情更複雜。愛情隻能是婚姻的內容之一,儘管它也許是最重要的內容。所以,婚姻中不能沒有愛,也不能隻有愛。沒有愛的婚姻有如墳墓,隻有愛的婚姻有如雷區,一不小心就會“觸雷”,弄不好就會“粉身碎骨”。因此,我們在追求“有愛之婚”時,千萬不要忘記:婚姻中應該有愛,但同時還必須有理智。成功的婚姻就是既有愛情又有理智的婚姻。這裡說的理智,主要包括距離和分寸感。所謂距離感,說得白一點,就是“親密而有間”。過去我們常用“如膠似漆,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關係和感情之好。但這是文學語言,諸位千萬不要上當!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好”的關係,應該是“親密而有間”,既心心相印,又保持距離。這裡很用得上審美心理學的兩個原理:“移情”和“心理距離”。移情說認為,隻有當主體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對象,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自己與對象融為一體時,對象才會被看作是美的。心理距離說則認為,隻有當主體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時,主體與對象之間的審美關係才有可能成立。這兩種原理看似矛盾,其實統一。要之,有距離是移情的前提,移情則是有距離的結果。主體與對象之間隻有先設定距離,所謂“移情”才有可能發生。如果果真“親密無間”,一點距離也沒有了,哪裡還需要“移”什麼“情”呢?既無移情,美感又何由發生?既無美感,又如何愛得起來?距離感既失,則分寸感全無。說話、做事,都毫無顧忌,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結果一不小心,便會傷害了對方,自己還不覺得。然而,但凡是人,都有自尊,而且不容侵犯。即便侵犯者是自己所愛的人,也不例外。做父母的再愛子女,也受不了子女的頂撞,道理就在這裡。當兩個人相愛正烈時,也許還不覺得。但正如“久病無孝子”,太多的傷害(儘管無意)也會影響愛情。久而久之,小小的不滿便會變成積怨,內心的抱怨便會變成爭執,後麵的程序則幾乎是一樣的:口角、和解、猜疑,解釋,憤怒,討饒,爭吵,謾罵,翻臉,大打出手,乃至毀壞家什,離家出走,鬨得左鄰右舍不得安寧,最後是離婚。可見,距離感之於婚姻,是何等的重要。但婚姻中最難做到的,就是設定和保持距離。一男一女兩個人結了婚,就連生理距離也沒有了,更何談心理距離?但距離感又不可或缺。這就要想辦法,對夫妻關係進行規範和節製。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傳統社會之主張“以禮節情”,要求夫妻雙方“相敬如賓”,也未嘗沒有道理。事實上,這種主張對穩定婚姻關係,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不足之處,在於隻講理不講情,有間而不親密,且男女不平等。的確,中國傳統婚姻製度的失誤,是錯把“等級”當作了“距離”。等級當然也是一種距離,但卻是一種不平等的距離。它的結果,不是愛情,而是敬畏。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又豈止女子與小人,也包括男人和君子的。而且,男人和君子,恐怕還更加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總之,不論男人與女人、丈夫與妻子,還是彆的什麼人際關係,都以“不遠不近”為好。但是,如果兩個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那麼,這種不遠不近的分寸感即便把握得再好,亦不過恭敬而無愛,有禮而無情。愛情畢竟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心理距離隻能為它提供條件,卻無法保證它必然發生。事實上,兩個人之間如果處於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則無論如何也愛不起來。試想,地位高的一個要擺架子,地位低的一個要裝樣子,哪裡還會有真愛?最好的結果,亦不過“冷漠”。顯然,愛情中的距離,必須是“平等的距離”。它實質上是要求男女雙方都把對方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的人來看待。兩個人再相愛,再親密,他們的人格也必須是獨立的,他們的意誌也必須是自由的。獨立的人格“不可人”,自由的意誌“不可犯”,說到底就是尊重。尊重不等於禮貌。禮貌如果不以尊重為前提,最後就會變成虛偽。中國傳統社會極其重視禮貌,卻不懂得尊重,結果是隻有形式沒有內容,隻講麵子不講尊嚴,不是為了男人的麵子而壓迫女人,便是變成沒麵子的“怕老婆”。什麼是尊重?尊重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而無論這個人是男是女,是夫是妻,是父是子,是兄是弟。有此尊重,就不會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對方,不會把對方的隱私當作必須向自己公開的東西,也不會因出言不遜而傷害對方。要之,有此尊重,便可以保持距離,而愛情的持久,也就有了可能。事實上,無論古代抑或現代,中國人婚姻中的問題迭起,多半就因為不懂尊重。不是頤指氣使,便是嬌慣縱容,再不然,就是冷淡漠然,做得最好的也不過能顧忌麵子而已。但尊重獨立人格決非照顧麵子,而是“尊重隱私”;尊重自由意誌也決非嬌慣縱容,而是“尊重選擇”。也就是說,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在向對方敞開自己心靈門戶的同時,仍有權保守自己小小的隱秘。他使不使自己這個權力,是他自己的事,但對方必須尊重這個權力,因為這個權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對等的。因此,尊重對方的這一權力,也就是愛情中的教養和自尊。有此自尊,便能尊重彆人,當然也能尊重彆人的選擇。必須強調一句,這裡說的尊重選擇,不僅是尊重對方在諸如飲食、服飾之類小事上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尊重對方愛的選擇。也就是說,作為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的人,即便在被深深愛著的時候,也仍有愛與不愛的選擇自由。一個人,隻有首先承認並尊重對方這種選擇自由,然後再去爭取愛,才有可能獲得真愛。有此尊重和真愛,則婚姻何愁不能成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