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離婚與再婚(1 / 1)

離婚與再婚,也是閒話的一個熱門話題,中國人對於離婚一類的話題,從來就是興趣盎然的。“某某人離婚了!”這樣的消息,在任何單位和社區,往往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打探真情者有之,尋根究底者有之,扼腕歎息者有之,大發感慨者亦有之,其熱鬨與興奮,往往能持續好些日子。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議論彆人的離婚呢?因為一般地說,中國人不讚成離婚。在中國人看來,結婚也好,離婚也好,都不是純粹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社會的要求;“夫妻恩愛,白首偕老”,是社會的理想。既然是社會問題,當然也就“人人有責”,大家都要關心過問。所以,單身男女如果老不婚嫁;便會有人一再來介紹對象。同理,已婚男女如果居然要各奔東西,自然也會有人一再來調解勸和,至少父老鄉親、同事鄰居們要議論議論。那麼,結婚和離婚,為什麼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呢?因為,第一,它們關係到社會組織最重要成份——家庭的建立或破裂。第二,它們也關係到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我在《閒話中國人》一書中講過,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是社會組織結婚中最基本和最常規的單位。最基本就是不可再分割,“最常規”就是“普遍性模式”。這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一個重大區彆。西方社會是“個人本位”的。個人是社會組織結構最基本的單位。一個人完全可以因為個人的原因而脫離家庭,投身社區,加入政黨,或獨往獨來,自行其是,仍不失為社會的一員。他組成家庭也好,解散家庭她好,“成家”也好,“出家”也好,都完全是他個人的事。隻要不違反法律,履行一定手續,社會和他人便無權過問。中國傳統社會則不同,個人的身份、地位、價值、權力、義務、責任、榮譽、利益,都和他的家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並取決於他的家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比方說,一個人如果出身“名門望族”,則他的地位也高,麵子也大。反之,如果出身“賤民庶人”,則也許一輩子也抬不起頭來。同理,一個人,如果升了官,就會封妻蔭子、耀祖光宗。反之,一個人,如果犯了罪,則會禍及滿門,誅滅九族。可見,社會的獎懲,是施及家庭而非個人的;社會的管理,也是施於家庭而非個人的。其原因,就在於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既然如此重要,則社會對於導致家庭破裂的事,也就不能放任。離婚不但會導致家庭的破裂,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和政局的穩定。因為如前所述,結婚的第一目的,曆來就被說成是“合二姓之好”。依此理,則離婚當然也就是“結二姓之怨”,至少也是“絕二姓之好”了。這樣,兩個人的離異,便很可能導致兩個家族之間的仇恨和敵對,甚至徒起禍端,大打出手。如果這兩個家族是名門、豪族、官宦、諸侯,則還可能引起政治糾紛,甚至引發戰爭,至少也會鬨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這種嚴重後果的產生是很自然的。因為如前所述,個人與家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個人受損害,就是全家受損害;一個人沒有麵子,就是全家沒麵子。離婚,尤其是女方被“休”,對於女方家族而言,是極沒有麵子的事。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自己的女兒“不好”:或是不賢惠(如不事舅姑、嫉妒),或是有過失(如口舌、盜竊),或是沒福氣(如無子),或是無婦德(如淫佚),總之是“有問題”,這才成了“沒人要的貨”。這當然是極丟麵子的事。更何況,這些“問題”深究起來,又多半要歸咎於“沒家教”。這就等於直接往女方家族臉上抹黑了,豈能容忍?當然非得一報還一報,大打出手不可。離婚影響社會安定的第二個方麵,是會造成新的單身男女。在中國傳統社會看來,“單身男女”無異於“無家浪子”。他們和“無業遊民”一樣,都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一個人沒有職業,也就沒有“飯碗”。沒有飯碗,就會“鬨事”,比如行竊、詐騙、搶劫、殺人等。同理,一個人沒有配偶,也就沒有“家室”。沒有家室,就會“出事”,比如通奸、嫖妓、搞同性戀、看黃色錄像,甚至強奸。因此,社會必須關心兩件大事:一是讓每個人都有一份職業,“有口飯吃”;二是要讓每個人都有一個配偶,“有個家室”。總之,不能讓個人成為“無業遊民”或“無家浪子”,成為流離於社會組織結構之外的“不安定因素”。既然離婚會造成這麼多的危害,則離婚也就當然不會被人看作是“好事”。既然不是好事,則人們當然也就不但要表示反對,而且要表示驚詫:“好端端的,離什麼婚呢?”中國人是很主張湊合的。“好死不如賴活”,是主張湊合著活;“好散不如好合”,是主張湊合著過。那麼,如果有兩個人居然不肯湊合了,則大家便會不約而同地得出結論:“一定是出什麼事了!”而這,正是閒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一對夫妻要離婚,當然是“出事”了。但這個事,卻可能是多方麵的。比如性格問題、經濟問題、與男方或女方家族成員關係問題等等,都可能導致一對夫妻的要求離婚。但是閒人們卻多半不會這樣理解。在一般的閒人們看來,一對夫妻要鬨離婚,隻可能是在一個問題上出了事,這就是性。具體說來,又有兩種可能,一是某一方出現性功能障礙,二是某一方(也可能雙方)有了外遇。無論是何種情況,都足以讓人大講其閒話。前已說過,性,是中國閒話的一個熱門話題。平時沒事找事地,都要以歪就歪地扯到性上去,如今有了真人真事,便更可大肆議論一番。議論的內容,自然少不了捕風捉影。比如說那男的常服“固精丸”,或親見他買狗腎鹿鞭泡酒,或說那女的常去醫院看婦科。或許有個楞小子,聲稱他確知那對夫妻新婚之夜就沒乾成那事,這時大家就會一起看著他笑,問:“聽房了吧!”其結果,當然是楞小子麵紅耳赤,其他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覺得講這類閒話,真是開心好玩。如果說第一類問題多具神秘性,那麼,第二類問題則更具戲劇性。因為一個人如果有了“外遇”,那就一定會有許多故事情節。比如說,兩個情人是如何認識的?是舞場上的伴侶,還是從前的舊相識、舊相好、青梅竹馬?如果是新認識的,則他們如何相識,又如何由相識而相好,自然有許多故事,許多情節。如果是舊相識、舊相好,則自然有許多典故和史實可以稽查考證。再下來,兩個人是如何勾搭成奸的?幽會和偷情又在什麼地方?這裡麵也大有文章可做。當然,最精彩的高潮,還是捉奸那一幕。那可真是懸念迭出、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這時,擁有“第一手可靠情報”的人,往往會成為眾望所歸的核心人物,出儘風頭。除了敘述情節外,議論人物,也是這類閒話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時,話題往往會較多地集中於那個“第三者”。因為如果沒有那個“第三者”出場,這台好戲自然也就無法上演。所以,人們對於“第三者”的關注,往往會超過離婚的當事人雙方。如果那“第三者”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性,則大家的談興也就會更濃。如果她竟是一位“女明星”,而那男的又是一位“大導演”,那就不止於大家說說閒話,還會驚動新聞傳媒,讓許多三流小報重金聘請“寫手”來妙筆生花了。因“第三者插足”而導致婚姻的破裂,隻是諸多離婚案中的一種。如果並沒有什麼“第三者”,那就隻好在當事人身上去做文章。在中國傳統社會,一般地說,一旦發生離婚案,責任往往是被算在女人身上的。中國古代沒有“離婚”這個概念,而隻有“休妻”的說法,這是男女不平等的又一體現。“休妻”又叫“出妻”,禮法上曆來有“七出”之條。也就是說,做妻子的隻要犯了“七出”中任何一條,做丈夫的都有權將其趕出家門,予以體棄,就叫“出妻”或“休妻”。“七出”之條大約在周代就已經有了。依據《大戴禮記.本命》和《儀禮.喪服》賈公彥疏,丈夫們可以隨便把有錯或無辜的妻子打發出門的七條所謂“正當理由”是:不事舅姑(公婆)、無子、淫佚、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不事舅姑就是不孝敬公婆。其實,事實上未必是“不孝敬”,隻要公婆“不喜歡”,也要休妻的,如古詩中焦仲卿之妻和宋代大詩人陸遊前妻唐琬之被休即是。因為“不事舅姑”即為不孝,而不孝乃罪莫大焉。同樣,無子也是不孝,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淫有兩種,一種是“淫亂”,即與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包括家族成員)發生性關係,當然是“失德”;另一種是“淫佚”,即性欲旺盛,無休止地與丈夫做愛,結果弄得丈夫元氣大虧,腎虛體弱,當然也是“失德”。這兩種情況,也都無恥,理應休去。妒忌是不容丈夫與彆的女子交往,或在自己“無出”的情況下不容丈夫納妾,也算“不過婦德”。口舌(又叫“多言”)有三種:一是在公婆麵前多嘴,是“不恭”;二是在丈夫麵前嘮叨,是“不順”;三是在姑嫂妯娌之間倒閒話,是“不和”。三種情況都會影響家庭的安定團結,因此也必須休去。盜竊一說,有點莫名其妙。因為夫妻俱為一體,哪有自家偷自家的?大約是指偷了婆家的東西送到娘家。惡疾一說更無道理。做妻子的生了病,理應由丈夫出資治療,豈有反被趕出家門之理?由此可見,“七出”之條,對女性極不公平。不但不公平,也很苛刻。做妻子的稍有不慎,便會有被休的可能。比如孔子的學生曾參,僅僅因為妻子做了一頓夾生飯,便把她休了,簡直豈有此理。正因為丈夫休妻如此便當,可以成為“正當理由”的條件又那麼多,所以,一旦發生離婚案,人們就有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判斷,一種是條件反射般地立即想到準是那女的有了什麼“問題”,另一種則是條件反射般地立即想到沒準是那男的“沒安好心”。事實上,許多男人的出妻、休妻、棄妻,根本就不是做妻子的有什麼錯誤,而是他們自己嫌貧愛富、厭舊喜新。比如魏的平虜將軍劉勳,娶妻宋氏,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後來劉勳看上了山陽司馬女,就以“無子”為理由,把宋氏休了。結婚二十多年不提無子的事,一見山陽司馬女就想起“繼統大事”了,其真實原因可想而知。漢代王肅的休妻,更是連理由也沒有,隻因皇帝要把公主嫁給他。附馬爺當然是“乘龍快婿”,王肅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休妻。大約禮教的製定者也料定了會有這種事情,因此又作出了“三不出”的規定,以為休妻的限製。所以“三不出”,依《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何休注,即是:“嘗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娶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一個女子,如果出嫁時娘家有人,現在娘家無人(一般指父母雙亡,則“娘家”已不複存在),就不能休棄,因為這會使她無家可歸。在舊時,女子是不能獨立成“家”的。兒時以父母為家,婚後以丈夫為家,所以出嫁叫“歸”,離異後回娘家也叫“歸”,又叫“離異歸宗”。娘家不存,自然無家可“歸”,這是極不人道的,因此社會不予允許。另外,歸通饋,娶能取,有取無饋,也是不道德的,因此“有所娶無所歸不去”。“嘗更三年喪”是指做兒媳婦的已為公婆守“三年之喪”,義同“未嫁女”,與丈夫有了兄妹情分,如若休去,便是忘恩負義。“賤娶貴不出”,則是指丈夫娶妻時,夫家尚貧賤,現在富貴了,倘若休妻,便是勢利、背德、沒良心。“三不出”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賤娶貴不出”。一個男人,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便難免會有人說閒話,甚至受到公開的輿論譴責。中國人曆來崇尚的,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反對的是見利忘義、喜新厭舊、另攀高枝。如果有人膽敢如此,輿論一般都不會輕饒;如果這時女方起來反戈一擊,大家則多半會拍手稱快。這樣的事,曆史上也曾有過。比如後漢有個叫黃允的,當時曾“以雋才知名”,但看來“德”卻不怎麼樣。司徒(一種地位極高的官)袁隗想為自己的侄女求偶,看到黃允英俊瀟灑,便讚歎說:“得婿如是,足矣!”黃允一聽,立馬回家鬨離婚。九九藏書網黃允的妻子夏侯氏,並沒有如常見的那樣,呼天搶地,尋死覓活,痛不欲生,而是平靜地對婆婆說,如今我被休棄了,即將與黃家長辭,希望能一會親屬,略敘離彆之情。於是,大集賓客三百餘人,夏侯氏穩坐正中,舉起手來,曆數黃允不可告人的隱私醜聞,共十五件。說完,便登上車子,揚長而去。這下子可就輪到黃允被彆人大講閒話了,而且被講的內容,顯然還不止於離婚一件。離婚者的閒話多,再婚者的閒話也不少。一般地說,中國社會並不反對再婚。鰥夫的續弦一直受到鼓勵,寡婦的再醮也隻在一段時間內被視為“失節”,但這並不意味著再婚是多麼光榮和體麵的事。事實上,不少的再婚仍是難免要招來物議的。比如說,童男娶寡婦,處女嫁鰥夫,就很沒有麵子。因為前者是“撿彆人剩下的貨”,“吃彆人啃過的饃”,如果不是神經病,那麼便多半是沒本事的;後者則是嫁了個“二婚頭”,是去做“填房”,那便多半是“嫁不出去”,不得已而出此下策。所以,這一類的婚姻,當事人的心理障礙往往都很大,要有很大的決心才行。另一類極易招惹閒話的再婚,是當事人雙方都有子女者。有子女的再婚,原本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其中牽涉到如何與對方前夫或前妻子女相處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過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中國傳統的觀念,是把生兒育女看作為婚姻的目的。既然結婚的目的,本在生兒育女,那麼,現在你們已有子女了,還再結什麼婚?好好領著你們的子女過日子,把他們撫養成人,不就行了?顯然,已經完成了生育任務卻還要婚嫁,隻能有一個解釋,而這個可能有的解釋在許多人看來,又是很“可恥”的事。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性隻有以生育為目的才合法,才道德,非生育的性事則應視為“淫欲”,這就難免讓人說閒話。如果雙方當事人年齡較大,便閒話很多:“一大把年紀了,居然還不安分!”如果是老夫娶了少妻,則閒話也不少:老的固然是“老不正經”(否則娶那麼年輕的女人乾什麼),女的自然也未必是什麼“好東西”。因為“自古嫦娥愛少年”,哪有年輕貌美的女子甘願嫁給老頭子的?如果不是“早已失身”,無法嫁給童男,便是“另有圖謀”,八成是在打那老家夥遺產的主意。而且,說不定還早已暗中養了個“小白臉”,讓那老頭傻嗬嗬地戴綠帽子。顯然,這樣的閒話,不但當事人受不了,便是他們的子女,也會感到壓力,並因此而極力反對他們父母的再婚。中國老年人再婚的困難,一多半原因往往在此。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