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法國文學大獎雷諾多獎破例頒給了一位已經去世的作家——伊萊娜 · 內米洛夫斯基,一夜之間這個名字被許多讀者所熟悉。其實這位用法語寫作的俄裔女作家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已大名鼎鼎,隻是,她在生命和創作最輝煌的時期,死在了納粹的槍口之下,遇害時才三十七歲。伊萊娜1903年生於烏克蘭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聖彼得堡的銀行家,家中生活富裕,有仆人,有奶媽,住在一般猶太人進不去的高檔住宅區。十月革命期間,由於她父親是富人,且與沙皇政府關係密切,革命者懸賞他的頭顱,全家人被迫逃到莫斯科。在那段時間裡,他們不敢外出,十多歲的伊萊娜躲在閣樓裡貪婪地著柏拉圖、莫泊桑和王爾德的作品,而外麵就是隆隆的炮聲。不久,他們又化裝成農民,從俄國逃到了芬蘭,在那裡躲藏了一年,隨後又逃到瑞典,在斯德哥爾摩待了三個月。1919年7月,他們藏在貨船裡,冒著生命危險,在暴風雨中航行了十天,終於到了法國。父親在巴黎繼續開銀行,伊萊娜也進入了索邦大學繼續上學。大學畢業後,她一度迷上了跳舞,在舞會上結識了米歇爾 · 愛潑斯坦。米歇爾也是被流放的猶太銀行家的兒子,兩人有著共同的身世,互相頗有好感,不久便結了婚,過了十多年幸福安穩的日子。伊萊娜十四五歲就開始寫作,十八歲在巴黎上大學時已經在雜誌上發表中短篇,並創作了第一部長篇《誤會》。1929年,她把她寫了四年的第二部長篇《大衛 · 格爾德》寄給了出版商貝爾納 · 格拉塞。格拉塞讀完她的馬上決定采用,但當他想聯係作者時,作者卻失蹤了,音訊杳無。格拉塞隻得通過報紙刊登尋人啟事,讓作者趕快與他聯絡。約好見麵的那天,格拉塞以為那位“新巴爾紮克”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作者,誰知出現在他麵前的竟是一位身材苗條的年輕姑娘。但格拉塞是法國出版界著名的“伯樂”,不會看錯人的,他從伊萊娜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未來的大作家。《大衛 · 格爾德》語言簡潔、流暢、準確。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姑娘,能如此熟練地掌握法語,格拉塞深感驚訝。果然,出版後,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讀者,評論界也是一片叫好,並馬上就有片商來洽談電影拍攝事宜。第二年,根據該書改編的電影拍攝完成,上映後跟一樣獲得了巨大成功。不久,她又推出了《舞會》,這部篇幅不長的是她在創作《大衛 · 格爾德》的間隙中一氣嗬成的,出版後也很受歡迎,第二年就被拍成了電影。此後,她又陸續推出了許多,如寫流放和思鄉之情的《秋天的蒼蠅》,寫黑海某港口猶太人聚集區一個小詩人的《神童》,寫革命者暗殺舊政府某部長的《庫裡洛夫事件》等,均獲得了成功。巴黎在慶祝一個新作家的誕生,報刊等許多媒體都在談論伊萊娜的,人們爭相邀請她、讚揚和恭維她。作家保爾 · 勒布稱讚她為“新科萊特”,作家布拉齊亞克也稱讚她的文風純潔得堪作典範,權威人士認為她是最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之一。當時的許多大作家,如莫洛瓦、科克多、凱塞爾都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軍占領了法國,親德的維希政府配合納粹迫害猶太人。伊萊娜全家隻得逃離巴黎,躲到索恩河和盧瓦河附近的鄉下。昔日的朋友不敢再見他們,伊萊娜被禁止發表任何作品,深陷於失望和孤獨之中。幸虧她的出版商不時來看她,在生活上資助她,並幫助她以筆名發表作品。1941年6月2日,法國當局根據新頒布的《猶太種族和外國僑民法》,清查了伊萊娜一家,伊萊娜敏銳地預感到大逮捕與大流放即將開始,對自己的命運已不抱任何幻想。她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創作,在6月28日的一篇日記中她這樣寫道:“我不是不想寫完,目標很長,而時間卻很短。”於是,她沒日沒夜地寫作,先後完成了《契訶夫傳》、《秋天的火》和《法蘭西組曲》的前兩部分。伊萊娜的長女,現已近八旬的德尼絲回憶說:“我們一直住在那個村子裡,我隻記得媽媽在不停地寫啊寫啊。好像她知道來日無多,必須抓緊寫作。她手稿裡的字裡行間都表明,她很清楚自己最後的這部作品隻能在身後出版了。”1942年7月,法國警察逮捕了伊萊娜,德尼絲說:“她很有尊嚴,隻說自己要出門旅行了。”她被流放到法國的博姆,後轉到德國的奧斯維辛。一個月後,她在集中營殘酷地遭到槍殺。米歇爾此前曾試圖營救妻子,但兩個月後,他自己也被捕了,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米歇爾被逮捕時,一個善良的警察救了他的兩個女兒的命,要她們趕快逃跑。德尼絲當時隻有十三歲,她抱著母親的一個皮箱東躲西藏,皮箱裡有家人的照片和母親從不離身的厚厚的皮麵活頁夾。她當時並不知道那就是《法蘭西組曲》的手稿,但知道這對母親很重要。姊妹倆先是藏在波爾多的地窖裡,後來跑到一家修道院裡。在東躲西藏的日子裡,德尼絲一直帶著這個箱子,此後許多年,她一直沒有勇氣打開它。20世紀70年代中期,她的公寓遭到水災,活頁夾險些損毀,她和妹妹這才決定把它交給法國檔案館。在交出手稿之前,她想留一份副本,於是她開始抄錄裡麵的內容,這時,她才發現那是一部。但多年來,她一直不願公開這部作品,因為過去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