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謹慎和榮譽出發,阿爾達希爾進行戰爭,都應該是以獲得便於防守的邊疆之地為目的。但是這位雄才大略的波斯君王,誓言要完成範圍更廣泛的討伐計劃,認為不管是從理性或者實力方麵來評估,他的軍隊都足以支撐他那偉大的抱負(230 A.D.)。他拿居魯士的成功作為先例:他第一個征服了亞細亞全境,而這塊地方後來一直處於他繼任者的占領之下,領地一直延伸到普羅蓬提斯和愛琴海;卡裡亞和愛奧尼亞均成為帝國的行省,(譯注:呂底亞國王克羅蘇斯在公元前550年左右征服所有愛奧尼亞和伊奧尼亞的希臘城市,建立一支艦隊用來攻占愛琴海上的島嶼。)受到波斯總督統治;從埃及一直到埃塞俄比亞邊境,也都承認他的權威。(色諾芬(譯按:431 B.C.—350 B.C.,希臘的將領和曆史學家,率領1萬名希臘傭兵幫小居魯士對抗阿爾達希爾的戰爭——現在這位阿爾達希爾就是用他的名字,他著有《遠征記》《希臘史》。)在《居魯士的教育》這本書的序言中,讓我們對居魯士帝國幅員的廣大有個很清楚的概念。希羅多德特彆提到,大流士·希斯塔斯皮斯把波斯帝國分為20個行省。)在這些地方,波斯人的統治權因長期被他國篡奪而暫時失去,卻並未被摧毀,一旦他戴上波斯的冠冕,等於繼承居魯士的衣缽和神武;高居此位,最重大之責即是恢複帝國過去的疆界和光榮。“萬王之王”(使者用這傲慢的尊稱告訴亞曆山大皇帝)命令羅馬人立刻離開他祖先的行省,並要將亞細亞讓給波斯人,羅馬皇帝應以不受乾擾而能獲得歐洲為滿足。這侮慢的命令由400名高大又英俊的波斯人遞送,他們騎著健壯駿馬,裝配精良武器,穿著華麗服飾,顯示出他們的主人是何等的高傲偉大。這樣的使節並非談判而是宣戰,亞曆山大·塞維魯和阿爾達希爾集結羅馬和波斯帝國的兵力,禦駕親征指揮軍隊,要在這重要戰役一決勝負。要是我們相信記錄的可靠,那麼根據現存的皇帝對元老院的谘文,就得承認亞曆山大·塞維魯對波斯人的勝利(233 A.D.),絕不亞於腓力之子,也就是亞曆山大大帝所獲得的榮耀。偉大國王率領軍隊,包括12萬名全套精鋼甲胄的騎兵,700隻戰象背上的塔台載滿弓箭手,1800輛裝上鐮刀的戰車。這樣龐大的實力,在東方曆史上可謂前所未見,就是傳奇也無法想象(大流士在高加梅拉會戰中,他的軍隊有200輛裝鐮刀的戰車;提格蘭的大軍有重裝騎兵1.7萬人,結果被盧克盧斯擊潰;安條克(國王)帶著54頭大象進入戰場對付羅馬人,他經常與印度的君王開戰與媾和,有次曾經集結150頭大象,但是也許會被質疑,像印度這樣有實力的國家,是否會用700頭大象組成一道戰線;根據塔韋尼爾很深入的調查,莫臥兒大君並沒有三四千頭大象,隻不過有500多頭用來運行李,八九十頭參加作戰。希臘人對於居魯士帶到戰場的大象數目有不同的說法,昆塔斯·克爾提烏斯認為有85頭,發揮很大的作用。暹羅這個國家有很多大象,非常受到重視,他們的軍隊有9個旅,每個旅配有18頭大象,要是在戰爭中用上全部的162頭,還是不大可能。),卻在一場戰役中被擊潰,這充分證明羅馬的亞曆山大是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的軍人,也是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統帥。波斯那位偉大的國王喪失勇氣逃走,豐富的戰利品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是這場重大勝利的直接成果。像這種矯揉造作的敘述,用來偽造極不可能發生的狀況,很明顯是愛慕虛榮的皇帝所授意,再經過不知羞恥、滿身奴味的諂媚者加以修飾,由遠在後方隻知奉承的元老院全盤接受。我們無法相信,亞曆山大的武力對波斯有任何有利之處,隻會懷疑所有這些隻存在於想象中的炫人眼目的榮譽,隻是要掩飾實際存在的羞辱。這些懷疑被當代一位曆史學家證實,他撰寫的專論裡,提及亞曆山大的德行時非常尊敬,但也坦白指出他的錯誤。他稱亞曆山大用來指導戰爭的全盤計劃確實考慮周詳,羅馬軍隊分三路同時入侵波斯,但作戰行動未獲得預期成效。第一路入侵部隊行進到巴比倫的沼澤平原,抵達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用人力開鑿的河口,(蒂爾蒙特認為希羅狄安所提到的地理位置非常不正確,常帶來很多困擾。)被敵人的優勢兵力包圍,受到大批弓弩手箭如雨下的攻擊而被殲滅。亞美尼亞國王科斯羅伊斯是羅馬的盟友,(克裡尼的摩西特彆拿米底的入侵當作例子來說明,強調是亞美尼亞國王科斯羅伊斯擊敗阿爾達希爾,一直把他趕到印度的邊界。事實上科斯羅伊斯是依靠羅馬人的盟友,所以過分誇大他的功跡。)波斯騎兵在廣大的山區無法發揮作用,使得羅馬第二路遠征軍能安全進入米底的腹地。這支勇敢的部隊蹂躪附近行省,幾次對抗阿爾達希爾的行動均獲得成功,總算給好勝的皇帝爭回一點麵子。但獲勝的部隊在退卻時,沒有做妥善安排,也可說是命運不濟,再度通過山區時,因路況太差加上冬季嚴寒,大部分士兵喪生。最初的計劃是,在這兩支分遣部隊深入波斯領土的另外一端時,亞曆山大親自指揮主力,侵入王國的中部來支援他們的攻擊。毫無經驗的年輕皇帝受到他母親建議的影響,或者是因為自己害怕,置最勇敢的軍隊於不顧,也放棄勝利的大好美景,整個夏天在美索不達米亞按兵不動,毫無作為之下任憑師老兵疲,然後才率領殘破的部隊退回安條克。反觀阿爾達希爾的處置則不然,他迅速奔馳於米底山區和幼發拉底河沼澤之間,都是親身在場抵抗入侵的敵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將大無畏的精神發揮到極限。但是在與羅馬久經戰陣的軍團做了幾次纏鬥到底的殊死戰之後,波斯國王也喪失了他的精銳選鋒,甚至就是獲得勝利,也嚴重削弱了他的實力——當亞曆山大退出波斯,以及隨著那位皇帝死後發生混亂的大好時機,他卻無法一展雄風大顯身手。他原來的願望也完全落空,不僅沒有將羅馬人趕出亞細亞大陸,發現自己連區區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都無法從他們的手裡奪走。(可以參閱希羅狄安對這次戰爭的記載,但是一般人隻引用《羅馬皇帝傳》的資料。)阿爾達希爾的統治從帕提亞滅亡算起(240 A.D.),隻維持了14年,這在東方曆史甚至在羅馬史上,都是值得紀念的年代。他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威嚴,性格豪勇,天生就是繼承帝國的國王,也是征服四鄰的英主。他編纂的法典直到波斯帝國的後期,仍舊被尊為文治和宗教政策的基礎。(歐提奇烏斯提及亞美尼亞國王科斯羅伊斯·努息萬把《阿爾達希爾法典》送給所有的省長,當作統治國家的基本法則。)他有許多逸事一直留傳至今,他對政府製度有獨到的見解。阿爾達希爾說道:“國王的權威必須由武力保護,武力得由稅金維持,所有的稅金由各項農業負擔。農業除非有公正法律和穩健政策保障,否則無法綿延繁殖、生生不息。”(波斯在古老的傳說年代以後,經曆很長的黑暗期,從薩珊王朝才開始有真正的曆史。)阿爾達希爾將創立的帝國及對抗羅馬人的雄心壯誌,遺留給沙普爾繼承。後者的性格和作風都酷似其父親,但他的野心太大,讓兩國卷入毀滅性的長期戰爭,蒙受難以恢複的災禍。波斯人悠久的文明,極易讓人被侵蝕和腐化,無論在心靈和肉體上,都缺乏英武好戰的獨立人格和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所以才讓北方蠻族有機會成為世界的主人。戰爭技術能使希臘和羅馬最大程度地發揮武力,就是當前的歐洲仍然如此,但在東方則毫無進展,如何用紀律來約束混亂的群眾,波斯人對此一無所知。同樣他們也不熟悉工事構築、圍攻作戰和正常防禦。他們依靠勇氣而非紀律,但是最主要的憑借還是兵員的數量,步兵的組成部分是半武裝毫無進取心的農民群眾,受到可以搶劫的誘惑而倉促編成,一場勝利就會星散,反之,失敗亦然。君王和貴族將後宮的驕縱和奢華帶進軍營,作戰行動受到一大群無用的婦女、宦官、馬匹和駱駝阻礙。即使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戰役中,波斯軍隊也會為突如其來的饑饉所分裂或摧毀。(在希羅狄安和馬爾切利努斯這兩個曆史學家之間,可以看出不同的論點,這是相隔150年所造成的自然結果。)不過,雖然波斯貴族基於奢華和專製,仍保持著個人英勇和民族榮譽的強烈意識。7歲起就接受忠貞、射箭和騎術教育,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他們相當精通射箭和騎術。(波斯人仍舊是高明的馬術騎士,他們的馬匹在東方算是最優良的品種。)最優秀的青年在國王的照顧下接受教育,在宮殿裡鍛煉技藝,在冗長而辛勞的行獵中,鑄造出堅忍和服從的習性。各行省的總督都開辦軍事學校,波斯貴族如果在戰爭時願意服役,就可接受國王賜予的土地和府邸(基於封邑製度所養成之觀念),聽到召集就全副武裝騎上駿馬,帶著衣著華麗的隨從和大量衛士,他們都是精選自最強壯的奴隸和最勇敢的亞細亞獵人。波斯的輕騎兵和重裝騎兵,猛烈的衝鋒和迅速的行動,像天際的烏雲威脅逐漸衰落的羅馬帝國東方各省。(從希羅多德、色諾芬、希羅狄安、馬爾切利努斯和夏爾丹的作品中,我摘錄有關波斯貴族的記載,好像每個時代都會存在對羅馬帝國的潛在威脅,或許薩珊王朝特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