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爾達希爾推翻帕提亞人建立薩珊王朝(165~226 A.D.)(1 / 1)

塔西佗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加入一些有趣的插曲,其中提到日耳曼人和帕提亞人的國內狀況。他這樣做,主要是讓讀者在曆經這麼多罪惡和災難的場麵後,能放鬆心情。從奧古斯都臨朝到亞曆山大·塞維魯時代為止,羅馬的仇敵是暴君和軍人,他們就在帝國的心腹之地。羅馬的國勢已臻極點,對發生在遠隔萊茵河和幼發拉底河之外的變革,並無多大興趣。當軍隊毫無忌憚推倒皇帝權勢、元老院敕令甚至軍營紀律時,長久以來盤旋流竄在北部和東部邊疆的蠻族,竟敢放膽攻擊這衰落帝國的行省。零星的叩邊變成大舉的入侵,給雙方都帶來很大的災難。經過很長時期互有輸贏的爭鬥後,許多獲勝的蠻族將整個部落遷進羅馬帝國的行省。要想弄清楚這些曆史大事,就得對那些替漢尼拔和米特拉達梯報了一箭之仇的國家的特性、武力和意願,事先做一些了解。在遠古時期,歐洲覆蓋著濃密的森林,隻有少數四處漂泊的野蠻人藏身其間。亞細亞的居民聚集成為人口眾多的城市,受到幅員遼闊的帝國管轄,是工藝生產、奢華生活和極權專製的中心。亞述人統治著東方世界,(古代的編年史學家引用韋勒烏斯·帕特庫拉斯的話,從尼努斯即位到安提奧庫斯被羅馬人擊敗,亞述人、米底人和馬其頓人,一共統治亞細亞1895年。尼努斯即位發生在公元前2184年,安提奧庫斯之敗發生在公元前289年,根據亞曆山大在巴比倫所做的天文觀察,整個年代好像有50年的誤差。)直到尼努斯和塞米拉米斯的權杖(譯注:尼努斯是古代傳說的亞述國王,也是尼尼微創建者;塞米拉米斯是亞述女王,以美貌、聰明和淫蕩知名,是巴比倫創立者,也是前者之妻。)從懦弱無能的繼承人手中失去為止。米底人和巴比倫人接著均分亞述人的權勢,然而他們也被波斯人的王國吞並。這時波斯的武力已不限於亞細亞的狹小範圍內,據說居魯士的後裔薛西斯,統率200萬人馬侵入希臘。(譯注:薛西斯(519 B.C.—465 B.C.)是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之子,率軍18萬入侵希臘,在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斯海戰和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亞會戰中,敗於希臘聯軍手中。文內所提200萬人是依據希羅多德的說法,數目實在太大了。)菲利普之子亞曆山大受榮譽心驅使,要為希臘複仇雪恥,隻用3萬士兵就征服了波斯。(譯注:亞曆山大在公元前335年率領步兵3萬、騎兵5000進軍亞洲,公元前331年9月在高加梅拉會戰擊敗波斯大軍20萬,接著征服西亞直抵印度河,建立前所未有之大帝國。)塞琉古家族篡奪馬其頓對東方的統治權,不久後又得而複失。大約在此時,他們簽訂一紙喪權辱國的條約,把托羅斯山西邊的地方割讓給羅馬,(譯注:托羅斯山脈在土耳其半島南部與海岸平行,等於將最精華的地區給羅馬人。)接著被帕提亞人從上亞細亞的各行省驅走,這批遊牧民族是西徐亞人的後代。(譯注:希羅多德最早提到西徐亞人,以武力和蠻勇著稱,分為兩部,一部居於黑海北部的大草原,另一部在裡海的東邊,公元前7世紀征服整個亞洲的西部,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被驅回,後不知所終。)帕提亞人的軍隊無可匹敵,從印度開始橫掃至敘利亞邊界,最後自食其果,被阿德夏爾或稱阿爾達希爾所滅亡。新建立的薩珊王朝統治波斯,直到阿拉伯人入侵為止。這些巨大變革所產生的嚴重影響力,羅馬人不久後就有深刻的體驗,這件事發生在亞曆山大·塞維魯臨朝的第四年,也就是226年。(歐提奇烏斯(4世紀安條克的主教,反對阿裡烏斯教派、尼西亞會議)以及克裡尼的摩西(5世紀亞美尼亞的文學家)所認為的重大事件,發生在塞琉古即位後538年,換算為羅馬人的時間,早不過康茂德在位第10年,晚可能到菲利普當政期間;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4世紀羅馬軍人和曆史學家)很嚴謹地引用古老的曆史資料,提到阿薩息斯王朝在4世紀中葉時還統治著波斯。)阿爾達希爾在軍旅生涯獲得極高的聲望,也是帕提亞人最後一位國王阿爾塔班的部將。他建立了莫大的功勳,對王室形成威脅,因此遭到放逐的處分繼而舉兵叛變。他出身清寒,敵人對這一點橫加汙蔑,同樣也使支持者大為讚賞。要是我們相信前者的毀謗,他就是一個製革匠妻子和一個士兵婚外情的結晶。(這個皮匠名叫巴貝克,士兵名叫薩珊,阿爾達希爾根據前者用巴貝甘為姓,所有繼承人根據後者用薩珊作為稱號。)而支持者認為他是古代波斯國王的旁係後裔,雖然時間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祖先逐漸淪落為庶民。身為皇室的胤嗣,他要維護自己統治國家的權力;而且波斯人從大流士逝世以後,(譯注:大流士(550 B.C.—486 B.C.)在位時,波斯帝國的國勢最盛,為了製服西麵之強敵,於公元前491年率7萬人入侵希臘,馬拉鬆會戰失敗铩羽而歸。)500年來在高壓下痛苦呻吟,他要將解救人民當作最高貴的任務來接受挑戰。他在三次重大的戰役中擊敗帕提亞人,阿爾塔班國王在最後一次會戰中被殺,整個國家的士氣從此一蹶不振。阿爾達希爾的權力和地位,由在呼羅珊的巴爾奇召開大會,獲得莊嚴的承認。阿薩息斯王室兩個旁支帝係,混雜在投降的行省總督當中。第三支帝係隻想到過去的權位,並沒有考慮當前大勢已去,因而帶領眾多的屬下隊伍,企圖回到他們的親戚亞美尼亞國王的領地。這支兵力不多的逃亡部隊,全部被機警的征服者所截斷,於是前任國王的雙層冠冕和“萬王之王”的頭銜,(譯注:“萬王之王”是埃及國王最早使用的頭銜,後來為東方的君主所沿用;基督教用來稱呼上帝或耶穌基督。)全部被大膽的勝利者所享用。但是這些名聲顯赫的頭銜,無法滿足波斯人的虛榮,反而提醒他要善儘職責,激起萬丈雄心,恢複居魯士時代帝國和宗教的卓越成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