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羅馬當局進行迫害的同一時期,能言善道、積極進取又充滿宗教狂熱的西普裡安,不僅管轄迦太基教會,更負責整個阿非利加教區。他具有能使信徒升起虔誠尊敬心的特質,但也激起異教徒地方官吏的猜忌和仇視。由於他的地位和性格使然,他注定成為招致嫉妒和危險的目標。然從西普裡安一生的經曆來看,人們過分誇大了這位基督教主教所處的危險處境。比起一些俗世的野心人物,為追求權勢和富貴,他所冒的風險要小得多了。須知4位羅馬皇帝連帶整個家族、親信和部從,在短短10年之內全部灰飛煙滅。這段時期迦太基主教憑借其口才和威望,一直在指導阿非利加教會會議的工作。他出任主教3年以後,有幾個月的時間,因德西烏斯皇帝嚴厲的詔書,對於地方當局的偵騎四出而感到緊張,也為民眾在公共集會中,要求把基督教的領袖西普裡安抓來喂獅子的狂暴叫囂聲感到驚懼。為謹慎起見,他覺得應該回避,遂逃到一處與世隔離的僻遠地方躲藏,但仍與迦太基的教士和民眾保持聯係,在那裡直到風暴過去,不僅可以保全性命,也無損於自己的權勢和聲望。不過,這種極端小心的做法難免引起非議,有些行事嚴正的基督徒對此事感到惋惜。那些與他有仇的人公開加以辱罵,認為放棄神聖的職責是怯懦和背叛的行為。他對自己行為的正當性提出辯護,目前暫時苟全性命,供來日教會在緊急時獻身之用,並無不當,而且有幾位主教的先例。(亞曆山大裡亞的狄奧尼西烏斯和新愷撒裡亞的格列高利·托馬多古斯,都發生過這種狀況。)何況他還是遵從神的旨意。但真正可以杜絕悠悠之口的做法,是在8年以後,他決心以身殉教的那種從容赴義的精神。有關他遇難的真實狀況,有人抱著宗教的熱誠很公正地記載下來,隻要摘錄其中最重要的情節,我們對羅馬當局宗教迫害的精義和方式,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潘提烏斯執事是西普裡安被放逐時的同伴,也是西普裡安被處死時在旁料理後事的朋友。從他那裡得知西普裡安的生平事跡,同樣也獲得西普裡安殉教時的總督府記錄。這兩種數據的內容相當吻合,所以這件事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沒有摻雜任何神奇怪異之說。)就在瓦萊裡安和伽利埃努斯分彆第三次和第四次出任執政官那一年(257 A.D.),以代行執政官頭銜出任阿非利加總督的帕特努斯在私人的議事廳裡召見西普裡安,向他宣達剛接到的皇帝詔書(羅馬帝國當時可能有一種通告式命令,在同一時間送達給所有的總督。狄奧尼西烏斯提到他在亞曆山大裡亞被放逐的往事,好像是涉及同一個案件,但是他能夠逃過迫害沒有喪生,要是與西普裡安相比,幸與不幸就很難說了。):凡是背棄羅馬宗教的人士,應立即回歸到祖先遺留的祭典儀式。西普裡安毫不猶豫地回答,他不僅是基督徒還是主教,隻信奉和禮拜唯一的真神。他身為帝國的臣民,每天都為兩位皇帝的聖躬康泰禱告。他用溫和而充滿信心的態度,堅持公民應享的權利,對總督這些難以釋懷而且明顯違法的問題,表示無法接受。西普裡安以抗命罪被判處流刑,很快被發配到濱海的自治城市澤吉塔尼亞,該地氣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離迦太基大約有40英裡。被流放的主教在那裡過著舒適的生活,為能堅持理念而沾沾自喜。他的名聲傳遍阿非利加和意大利,事跡被印製成冊用來教誨人數眾多的基督徒。雖然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卻被來信、訪問和各種賀詞所打斷。等到行省的新總督到任後,西普裡安所處的狀況更加好轉,他從流放地赦回,不過還是不準進入迦太基,他就在首都近郊自己的花園裡居住。(西普裡安為了堅定改信基督教的決心,就將花園賣掉好造福貧民,但是蒙神的恩典,後來花園又物歸原主。)西普裡安被捕過了一年以後(當西普裡安在12個月前被放逐時,夢到他在次日被處死,經過解說,這件事情的發生必然是指整整一年之後。),阿非利加總督伽勒裡烏斯·馬克西姆斯接到皇帝的命令,要處死一批基督教的神職人員。迦太基主教知道自己會被選為犧牲者,脆弱的心靈受不了打擊,剛開始想偷偷逃走,不願身陷險境以獲得殉教的光榮,但是很快他恢複了知天安命的態度,回到花園靜候死神使者到臨。兩名高階軍官奉命前來拘捕,坐上馬車把他夾在中間,當時因總督很忙排不出時間來處理,所以未送到監獄。他們將他帶到迦太基的一所私人住宅,也就是其中一位軍官的家裡,準備了一桌精美的晚餐款待主教,允許教會的朋友前來見他最後一麵。這時,外麵的大街上擠滿了大群教徒,都為精神上的導師即將麵臨的命運感到憂慮和驚慌。(潘提烏斯提到他與西普裡安共享晚餐,度過夜晚的時光,這位主教最後行使職權的做法非常適切,令人欽佩。當時有一些年輕的女孩在街頭探聽動靜,他要求她們離開夜間的人群,免得遭到危險和誘惑。)西普裡安在第二天早晨被帶上法庭,總督在詢問過姓名和案情以後,命令他向羅馬的神明獻祭,特彆表明要他考慮抗命不從的後果。西普裡安肯定而堅決地加以拒絕。於是,總督在和列席的陪審官員稍事討論後,帶著無可奈何的神色判處死刑。判決書的內容是“塔西烏斯·西普裡努斯敵視羅馬神明,身為犯罪集團的首領,妖言惑眾,公然違抗兩位聖明皇帝瓦萊裡安和伽利埃努斯的法律,本法庭依法宣判處斬首之刑”。處決他的方式儘量溫和以減少可能的痛苦,也沒有使用酷刑逼使迦太基主教放棄自己的信仰,或是供出他的同謀。判決一經宣布,等候在法庭門口的大群基督徒立刻發出“我們願意一起去死”的呼聲。他們流露出的強烈的熱情對西普裡安毫無幫助,但是也沒有為自己帶來危險。西普裡安在幾個護民官和百夫長的護衛下,既沒有抵抗也沒有受到任何侮辱,就被解送到近郊的刑場。寬闊的平地上早已擠滿觀看的群眾,幾位在教會協助他的長老執事和輔祭,奉準陪伴充滿聖潔光輝的主教,幫他脫下長袍,將亞麻布鋪在地上,承接為教會犧牲的寶血,並且聽從他的吩咐給了劊子手25個金幣。於是這位殉教者先用雙手蒙住臉孔,等他將手垂下時隻見刀光一閃,頭顱便被砍落下來,屍體留在原處幾個小時,用來警告這些信奉基督教的非猶太人。到了夜晚,來了一支聲勢浩大的隊伍,在燈火通明的狀況下將遺骸搬運到基督徒的墓地,公開舉行西普裡安的葬禮,沒有受到地方官府的乾涉。參加送葬和祭奠的基督徒,也沒有受到審問和處罰。最引人注意之處,就是阿非利加行省有很多位主教,西普裡安是第一位夠資格獲得殉教聖徒的冠冕的。西普裡安有權選擇作為殉教者死去,或是作為叛教者而活著,不過這種選擇卻關係到他身後的榮辱。哪怕這位迦太基主教當初參與基督教的活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念和野心,麵臨這種生死關頭,也總要保持他原有的操守。(無論我們對托馬斯·貝克特的性格和原則抱持何種看法,但是我們認為他堅持宗教信仰遭到處死,不愧是早期的殉教者。)隻要還有一點大丈夫氣概,也要忍受酷刑的折磨,總不能臨危變節,將一生的名望付諸東流,那不僅會受到基督徒弟兄的唾棄,也為異教徒所鄙視。隻要西普裡安對宗教抱持熾熱的情緒,確能像他所宣示的那樣,受到教義理念的支持,那麼殉教者的桂冠是終生追求的目標,根本不會使他感到恐懼。(學識淵博的多德韋爾(1641~1711A.D.,英國學者和神學家)和天資敏慧的米德爾頓,對殉教者的名聲、榮譽和動機方麵,並沒有留下任何相關作品。)從基督教的高級神職人員那些言之有理而又語意含糊的證道辭內,很難了解他們所抱持的觀念。至於有幸為宗教而犧牲性命的殉教者,也無法確定,在生前對他們許允的不朽光榮和永恒幸福,他們究竟能體會到何種程度。神職人員儘其所能地教誨人們,殉教的烈火可以滌清一切過錯,救贖所有的罪愆。特彆提到一般基督徒的靈魂,必須經過一個緩慢而痛苦的淨化過程,隻有受難者可以意氣風發地進入永恒的天國,位列於教長、使徒和先知之中,與基督一同統治俗世,協助審判全人類。千古流芳的英名可以滿足世人天性中的虛榮心,經常激起殉教者的勇氣。雅典和羅馬對為國捐軀的公民,會表彰他們的榮譽,但是要與早期教會對在信仰戰場獲勝的教徒的那種熱烈的感激和崇敬相比,要顯得冷漠無情許多,就像內容空洞的展示活動。教會每年都要舉行神聖的儀式,紀念德行高潔和受苦受難的殉教者,最後在強烈的宗教氣氛中完成崇敬的典禮。有些公開承認宗教信仰的基督徒,會被異教徒的官員從法庭和監獄中釋放出來(這也是常有的事),雖然殉教未成,但是這種堅定的決心還是獲得應有的榮譽。最虔誠的女教徒會要求親吻所戴著的鐐銬和身上經曆酷刑的傷痕。這些人被認為已經接受神的恩典,意見會受到重視,得意忘形之下,難免濫用因宗教熱誠和信仰堅定所獲得的崇高地位。(後來根據慣例,對自動悔改認罪的人也都賜予榮譽的稱號,這種做法使得冒充殉教者的人數倍增。)殉教者之名所代表的榮譽,被用來表彰那些為信仰基督而受苦以及犧牲的人。他們有高尚的德行,但是也顯示出殉教者的人數實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