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飯引發的感想(1 / 1)

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出去吃炒飯的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己選配菜,老板給你個小盆你自己裝,裝好了他就給你炒飯,當然了,炒粉也行。另一種是點蓋飯,有菜單的,點了以後會有一碗飯一碗菜,就相當於炒菜,隻是分量沒有炒菜多,這種主要是對一個人的量,第二種可以免費加飯,但第一種不行。

我個人更喜歡第二種,因為可以加飯,這樣在餓的時候能夠吃飽。我們學校在郊區,所以物價成本並不貴,我記得最便宜的火鍋是鬥米肉丸火鍋,按人數算的,一個人九塊錢。比我老家小縣城的火鍋還便宜一塊錢,哈哈哈。那是我吃過最便宜的火鍋了,至今仍舊很想念。畢業後我也去看過,但是那家店不知道為啥,沒開了。

想起第一次寢室聚會,我們四個人,吃了六十四,平均一個人十六塊錢,有肉有菜,因為吃得太飽,回去的路上一直打飽嗝,好開心呀啊。

說到吃飯,這可是大事兒,民以食為天,中國曆史上不管哪朝哪代,糧食問題都是大問題,不過也沒辦法,因為這事兒管不好就會餓死人呀。

我想起有部電視劇,叫《天下糧倉》,本來是本,後來改編成電視劇了。我看完了,高中看的,上課的時候偷偷看的,現在老後悔了,總是後悔自己當時要是好好學習,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吧。

具體呢也不是記得很清楚啦,畢竟過去快十年了。《天下糧倉》講的好像是乾隆年間的事兒,就是圍繞著糧食問題展開,牽扯到一大批官員,有貪官,也有清官。我記得有個很詭異的事兒,就是陰兵借糧,這個事兒後來被查了出來,相關的主使和官員都受到了處罰。同一個朝代,不同的皇帝,麵對相似的場景,卻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天下長河》中,陳煌也乾過類似的事兒,但是康熙還是沒有追究。後來在抖音上刷到一些片段,是關於《天下糧倉的》,博主覺得乾隆很惡心,因為有個官員他沒有貪汙,隻是為了自己的女兒借了一萬多兩白銀,乾隆就按照當時的法律把他就地正法了。這個怎麼說呢,法大於情的事兒很多,這種事說不清,因為畢竟法律在前,犯法在後。作為一個高官,肯定是懂法律的,你明顯可以轉個思路去搞定這個事兒,但你非要犯法,這確實是讓領導難做啊。

《天下長河》中,靳輔陳煌最終還是沒能實現黃河大治,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康熙的自大,他終究不是始皇帝,沒有始皇帝的氣魄和心胸,當年鄭國本是一個間諜,修建鄭國渠也是韓國的疲秦之策,但是當始皇帝發現鄭國渠能給秦國帶來巨大的收益時,他堅定地支持鄭國修建鄭國渠。而康熙呢?後期對於靳輔陳煌卻是各種懷疑,不僅如此,還取消了他們執行了許久的治水策略。

最後的結局很悲劇,陳煌英年早逝,哎。

說回大學生活,我記得那個時候一碗蓋飯是十塊錢,一碗炒飯是八塊錢,出去打工的話,發傳單一天是60或者70,我記得有個同學在學校附近的餐館做兼職,她一個月一千二,但是每天要從下午六點到十點半,沒有周六周日。

我沒事兒就會和一個要好的同學出去吃,我倆輪番請客,沒事兒就聊天,天南地北地聊天,什麼都聊,我倆經常去的就是門口的一家串串店,就是那種重慶串串,按串收錢,吃的多花得多。有兩種鍋底,酸湯和清湯,我們基本都是酸湯。

後來有個同學請我吃了一頓小火鍋,就是那種一個人一個火一個鍋,感覺還可以,但是呢,後來搬校區了,就沒再吃到過。

我回想,居然發現我請彆人多過彆人請我,我吃虧較多,心中總是有些不平衡,但是又好像無可奈何。甚至有點恨他們,因為我覺得他們就是一群貪小便宜的人,後來我有一次去到其中一個工作的城市,打電話給他,想著聚一聚,但我沒想到的是,他卻跟我說他忙得很,當時我就覺得這人沒意思,以後也沒怎麼來往了。

大學最喜歡看的動漫就是《天行九歌》,韓非子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天才級人物,眾所周知,他才華橫溢,曆史上很少有能與之比肩的,但是時運不齊,天妒英才,二十多歲就去了。天行九歌就是架空曆史,再把一些人物神話,各種法術,各種高深的功法,讓人體驗了一把視覺盛宴。雖然和現在的《滄元圖》比起來,特效相差甚遠,但是在那個年代,確確實是挺好的了。根據曆史,韓非子是在秦國被李斯陷害致死的,這看似沒問題,卻很有問題,因為李斯作為千古一相,他的功勞,他的能力,他的胸懷,是不可能不容不下韓非的,而且,始皇帝也不是傻子,如果真的是李斯陷害,他不可能看不出來。但是相關的官方記載的資料被項羽一把火全燒了,留下的要麼是野史,要麼隻是人們的口口相傳,《史記》也隻是司馬遷到處搜集資料後根據現實分析符不符合情理編撰的,所以,韓非到底為什麼死的,似乎成了一個謎。我個人比較讚同百家講壇所說,韓非子是韓國將計就計派到秦國的間諜,事情敗露之後被始皇想了辦法乾掉的,至於為什麼不公開,而是想辦法,估計是有其他原因的考量。

讀高中的時候,因為沙丘政變和指鹿為馬的故事,李斯在我們眼中的形象並不好,直到有一天,我在課文上看到了他寫的《諫逐客書》,我對他的印象就變了,這篇課文觀點清晰:始皇帝陛下,逐客令是錯的,您不能因為一個間諜就把所有外客都判定為間諜。論據充分:秦國從穆公開始,就開始重用外客,由餘、百裡奚、商鞅、張儀、範雎等等等等都是外客,他們為秦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一句總結:始皇帝陛下,為君者,要胸懷天下,不能以偏概全,最後說出了那句傳誦千古的話: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我被李斯的才華所深深震撼,全篇沒有一個字的長篇大論,全是根據曆史事實進行的辯論和分析,非常精煉,表達清晰、明白、通俗易懂。這不就是我們說的唯物主義嗎?所以很多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麼天下分七雄,唯獨秦國能夠一統天下,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吹牛吹個十天半月,吹得的天昏地暗,有用嗎?還是得實乾才能興邦。事實就是依據,曆史就是道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