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龍文(1 / 1)

華夏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五聲調式,也就是傳統的五音“宮、商、角、徵、羽”。生活裡常說的“五音不全”,指的就是這五個音。

包括“1、2、3、5、6”這五個主音,“4”和“7”這兩個半音則被稱為“偏音”,被稱為“清角”和“變宮”,有是有,但並不常用。

五聲調式的樂理知識不是人人都懂,但這些旋律已經進了每個華人的記憶深處,隻要一聽到,就會有種DNA動了的熟悉感。

比如《茉莉花》、《彩雲追月》這些民歌,《漁舟唱晚》、《花好月圓》這些中國樂曲,這些旋律不少都是從小聽到大。

還有流行音樂裡,許嵩和周傑倫的許多中國風作品,因為五聲調式的存在,風格都很突出。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李叔同填詞的《送彆》,它原本是一首英文歌。

但是因為前幾句類似於五聲調式,由李叔同重新填詞之後,為這首歌賦予了生命力,在華夏大受歡迎,經久不衰。

隻要是華夏人,就會唱兩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很多人一聽這首歌,就覺得是濃濃的中國風,知道它原本改編自一首英文歌後都難以置信,跑去聽原版怎麼聽怎麼彆扭。

正是因為五聲調式的色彩風格太過於突出,流行音樂很少會使用。

包括現在的很多大火的古風神曲,也和中國風關係不大。

還是流行音樂的創作套路,隻是伴奏加點民樂,再堆砌辭藻填一些似是而非的詞,換湯不換藥罷了。

但是《龍文》這首歌不同,前奏一出,即使沒有古箏、二胡、竹笛之類的民族樂器,聽眾也紛紛直呼“DNA動了”、“有那味了”。

就是因為旋律裡的五聲調式已經足夠古色古香。

伴隨著前奏的旋律,鏡頭向近處推移,首先映入眼簾的並不是林夏和方嘉樂。

而是一位青衣女子,端坐在案前,一盞茶碗,妙筆生花地點出花鳥蟲魚、山水人物,仿佛是以茶湯為紙,清水為墨,寫意地繪出丹青。

【不明覺厲,有沒有大佬科普一下這是在乾嘛?】

似乎是預料到觀眾會有這樣的疑問,屏幕上也用字幕交代了這位老師的身份——宋代點茶非遺傳承人。

【點茶是什麼?就是在茶湯上畫畫嗎?有點像咖啡拉花啊。】

【搞清楚誰先誰後,誰像誰好吧。自己的東西都不知道,現在抹茶和茶道都變成J國的標簽了。】

【以前在J國看到彆人表演過,當時覺得賞心悅目,沒想到我們也有這種傳統。】

【這個我有話說!以前上大學還選修過茶藝,這玩意巨費勁,手快抽筋了才起沫,當時真想上個打蛋器,好不容易起沫,十分鐘就散了,還得抓緊時間畫,不過優雅倒是真優雅。】

賞心悅目的點茶之後,隨著鏡頭逐漸向後推移,雲海之間,身著青綠衣裙的伴舞如同若隱若現的青山,美得如詩如畫。

這裡的構圖和配色,讓紀知音想到了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華夏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堪稱國寶。

整幅畫用昂貴的寶石研磨作為顏料,曆經千年鮮豔如初,因為太過珍貴,建國後真品僅展出三次。

耐人尋味的是,王希孟作此畫時年僅十八歲,正是少年意氣風發的時候。

而寫這首歌,想要開宗立派,在樂壇掀起風浪的林夏,此時也不過才十九歲。

她已經明白歌名《龍文》的含義了。

——龍的傳人,華夏文化。

林夏的意圖已呼之欲出。

紀知音忍不住想道: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鏡頭逐漸拉遠,俯瞰之下,觀眾這才看清了整個舞台的布景。

舞台上煙霧繚繞,一前一後放著青色的樂器,左側是大鼓,其上斜搭著一根竹笛,造型又像是曲水流觴,風雅至極。

另一側則是一把傾斜的琵琶,兩邊的樂器之後都有隱藏的台麵和階梯。

他們二人仿佛迎風而立,衣袂飄飄,就這樣站在樂器之上。

配合背麵大屏幕上的雲霞遠山,他們相視一笑,如同高山流水覓知音。

在這樣清雅的氛圍中,林夏開口,伴著音樂,婉轉地唱道:

“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

“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

林夏唱完之後,方嘉樂也開口唱了起來。

他的聲音和外表的活潑跳脫不同,非常低沉,和林夏一高一低,或輕靈,或厚重,共同描繪出了一幅山水畫。

“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

“一勾遊江南,一點茉莉香。”

【優雅,實在太優雅了!】

【阿巴阿巴,原諒我沒文化,隻能說一句他倆唱得太好聽了!】

【林夏沒開口,我已經被美暈了,她一開口,我又美暈了。】

【舞台好美,歌詞好美!】

【你永遠可以相信林夏,一如既往地穩定發揮!】

【方嘉樂也絕絕子!他不說話的樣子是真的驚豔。】

【笑死,樓上一看就是真粉絲!方嘉樂這人是真神奇,不說話就是絕世美男子,一說話就有種腦乾缺失的美。】

【和大家直說了吧,他倆的顏值加上我,足以撼動整個地球!】

【太典了,隻能說你是懂平均數的。】

普通的聽眾覺得歌好聽,歌詞也很美,就這樣過去了。

但內行看門道,像紀知音這些專業的音樂人,已經沒辦法像普通聽眾一樣,單純地說“好不好聽”、“喜不喜歡”了。

他們聽得早就不是歌曲本身了,歌一入耳,就自動變成了各種和弦、配器和技巧的無限拆解,就像在玩“大家來找茬”。

很多節目裡評委和觀眾口味並不一樣,除了真有黑幕之外,這也是一大原因。

就好像做閱讀理解一樣,普通人隻會在乎這個故事有沒有意思,感不感人,頂多在意一下文筆好不好。

專家就會逐字逐句地拆解分析,有時候甚至會分析出一些原作者都沒想到的點。

就像是中文係出身的陳楚悅,對於咬文嚼字,她已經成習慣了,她也能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樂趣。

她已經驚呆了,心裡的激動直衝腦門,醍醐灌頂。

她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本以為《赤伶》已經是古風領域的傑作了,沒想到林夏又拿出了一首更大氣的《龍文》!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