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在緊鑼密鼓的幾次聯排之後,就到了國慶這一天。
林夏的節目在中段,上一首歌是激昂熱烈的主旋律,正巧安排她這一首歌舒緩一下觀眾的情緒,換換口味。
國慶晚會自然少不了主旋律,不過她在華藝賽上唱的主旋律被導演安排給國家隊了,她就選擇了唱中國風。
自近現代以來,作曲家們一直就有嘗試,比如很多華夏風格的交響樂,就是中西合璧的結果。
早期這一類歌曲的風格更為傳統複古,像四大名著影視裡的插曲,比如紅樓夢組曲和《三國演義》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都是古人作詞,今人譜曲。
這些歌曲藝術水平很高,譜曲和演唱的難度也很大,大多是一些歌唱家在音樂廳演出會選的作品,或者考試比賽選的曲目,傳唱度不高。
同時代的香港流行樂壇也有了《滄海一聲笑》、《新鴛鴦蝴蝶夢》一類的歌曲,也是一些影視劇的主題曲,更偏傳統,有一些民國老歌的影子。
最重要的是,當時沒有人定義“新中國風”這樣一個形象的概念。
直到周傑倫的《東風破》橫空出世,中國風的狂潮掀起,這首歌也成為新舊中國風的分水嶺,引起了很多轟動和爭議。
“三古三新”的範式也基本成型。
所謂“三古三新”就是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
“新中國風”這個類彆的歌曲,從曲到詞都追求一種古今融合和中西合璧,重點就在於融合得怎麼樣。
周傑倫之後也有一大批新中國風歌曲湧現,質量嘛,參差不齊。
好的傳唱度很高,不怎麼樣就會讓人覺得像是外國人講相聲,就……挺怪的,有點難評。
與此同時,10年左右逐漸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的古風音樂,也是一個很有趣的類彆。
從字麵上來看,就是在搞一種“古代風格”的歌曲,這一類音樂最早是由各路愛好者開創的。
這也就決定了它早期的特點,相較於曲,更注重歌詞。
古風歌的作曲、編曲、和聲幾乎還是流行音樂那一套,頂多加一些民樂配器,不少更是直接用了外國的流行音樂重新填詞。
不過歌詞相較文白夾雜的“新中國風”,更追求複古,篇幅更長,有時候歌詞還會顯得太密燙嘴。
每首歌通常會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有些歌曲還會添上念白和戲腔。
主打一個曲是曲,詞是詞,各論各的。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古風題材不斷豐富,這兩類歌曲的區彆也在逐漸模糊,現在又有人把它們統一叫“國風”了。
在這次國慶晚會上,林夏想小小地乾一件大事,就是想開宗立派,正式提出“新中國風”這個概念。
而在新中國風旗下斬出的第一劍,叫做《龍文》。
這首歌最初是央視《開心辭典》特彆節目“開心學國學”的主題歌,後來譚晶和陳奕迅在2010年春晚上再次演繹,可以說是相當經典的一首歌,還被選入了初中音樂教材。
選擇這首歌,而不是更加流行的其他歌曲,是林夏考慮到各個年齡段的受眾,和樂壇的那些保守的老家夥們,最終做出的決定。
哪怕強如周傑倫,剛搞出新中國風的時候也引發了很多爭議。
林夏決定先穩一手,所以叫小小地乾件大事,其他的核彈還是留著後麵炸吧。
……
接近九點時,林夏和方嘉樂上了台。
林夏將頭發,鬢邊簪上琉璃海棠,鉛華淡淡妝成。穿著帶有國風元素的晚禮服,煙灰色的薄紗朦朦朧朧,像是雲水間的煙霧,寫意朦朧。
方嘉樂穿著裁剪得體的白色新中式西服,上有遠山鬆柏刺繡,頗有些濁世佳公子的清雅風姿。
他們二人的著裝正對應著這首歌的主題——新式中國風。
不過,舞台太廣,他們兩人並沒有第一時間出現在鏡頭裡。
遠景鏡頭下,雲煙繚繞之間,妙筆揮灑,在屏幕上用水墨龍飛鳳舞地寫出這首歌的歌名——《龍文》。
今晚,千家萬戶在電視機前收看著晚會直播,或是吃飯,或是打著麻將、聊天,其樂融融。
在網絡平台的直播間裡,彈幕也紛紛刷了出來。
【樂樂的彈幕由我承包!】
【《龍文》?這是什麼歌?】
【舞台好仙好好看!】
【從這個這個舞台布景來看,應該是古風吧!】
【這邊建議林夏和古風鎖死,多寫點歌讓孩子吃點好的吧,想想我以前聽的古風歌都是些啥啊。】
【皮一下,你說的多寫點古風,是指多寫點《囍》這種接地氣的麼?】
【這首歌可和那些所謂的古風歌曲不一樣,你們聽前奏這個五聲調式,這可是真正的中國風!】
彈幕裡有懂音樂的人,一聽前奏就知道是傳統的五聲調式。
電視機前的紀知音,也在玩味地看著林夏的這個節目。
她是行業內的大佬,尤以毒辣的眼光著稱。
紀知音很早就注意到了林夏,並且她的直覺告訴她,這個新人,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她的直覺一向是很準的,她也正是憑借著這種精準的直覺而聞名,成了圈子裡數一數二的資深樂評人。
“有點意思……”
聞弦歌而知雅意,她一聽這首歌的前奏就看了出來,林夏這個新人,野心可真不小。
林夏之前的一些歌,像《赤伶》、《左手指月》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傾向,但從沒有使用過五聲調式這麼傳統的寫法。
這首歌大概隻是一個引子,作為一種嘗試,把傳統與流行結合起來。
但紀知音拿不準林夏想做的程度,她究竟隻是想牛刀小試,還是要開宗立派?
如果是後者,恐怕要引起樂壇的大地震了。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