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是清末由洪秀全等人領導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後,首先說服表弟馮雲山、堂弟洪仁玕等人皈依。
1844年,洪秀全、馮雲山到廣州、順德、南海等地傳教,成效甚微。
同年5月,他們到達廣西貴縣賜穀村,經過宣傳,有100多人信教受洗。
9月,馮雲山到桂平縣金田村紫荊山區傳教,建立起擁有2000多人的根據地。
1847年8月,洪秀全來到紫荊山區。
當時廣西災荒頻仍,階級鬥爭激烈。
洪秀全、馮雲山帶領群眾搗毀廟宇、開展鬥爭,引起地主士紳仇視。
1848年1月,馮雲山被捕,後被拜上帝教群眾營救出獄。
此後,洪、馮二人加緊宣傳組織工作。
1850年6月開始,各地拜上帝會成員陸續集中於金田村進行“團營”,實施“聖庫”製度。
1850年11月,太平軍打退清軍;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洪秀全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領導核心。
金田起義後,太平軍出紫荊山區,欽差大臣李星沅率清軍圍剿。
1851年3月,洪秀全在東鄉“登極”稱天王。
4月,廣西巡撫周天爵聯合向榮進攻太平軍。
5月,太平軍進入象州境。
9月,攻下永安。
12月,洪秀全發布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製”,基本上確立了太平天國的初期官製。此時太平軍人數增加到三萬七千人。
1852年4月,洪秀全發布“突圍令”。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猛攻桂林不克,北上攻克全州,馮雲山不幸中炮負傷身亡。
隨後挺進湖南,攻克道州、郴州,圍攻長沙時蕭朝貴陣亡。
洪秀全率大軍包圍長沙,兩月不下後繼續北上。
12月,攻克益陽,越洞庭湖後攻克嶽州,建立水營並增設“典水衙”一職,接著向湖北進軍,占領漢陽、漢口、武昌。
1853年2月,太平軍沿江東下,3月20日攻占南京,3月29日洪秀全入南京城,布告安民,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之後太平軍分兵東下,一支占江浦、克儀征,攻占揚州;另一支占領鎮江,與天京呈犄角之勢。
不久,欽差大臣向榮率萬餘人在南京城外孝陵衛一帶建立江南大營,阻扼太平軍東出蘇、常;欽差大臣琦善率萬餘人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遏止太平軍北上中原。
1853年6月3日,太平軍西征,先後攻破安慶、九江、武昌等地。
1856年4月5日攻克揚州,清軍江北大營覆滅;同年6月,圍困天京三年的江南大營也被攻破。
至此,太平天國達到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實際掌握在楊秀清手中,洪秀全退居二線。
楊秀清自稱天父下凡,成為太平天國比肩洪秀全的二號人物。
天京之圍解除後,楊秀清打算自立門戶。
洪秀全密令韋昌輝、石達開鏟除楊秀清。
1856年9月4日,楊秀清及其部下家屬兩萬餘人被韋昌輝所殺,史稱“天京事變”。
石達開趕到天京後指責韋昌輝濫殺無辜,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隨後逃出天京,並決定上書洪秀全鏟除韋昌輝。
不久,韋昌輝及其部下被處死。
1856年11月,石達開回到天京,因威望日高被推舉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對其有所猜忌,石達開再次出逃。
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石達開出走後,在多地作戰。
1861年9月,石達開被圍堵在大渡河區域,四川總督駱秉章提出議和,石達開自首後太平軍遣散4000人,剩餘兩千人跟隨他赴成都,後全部被處死。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再次被清軍圍困。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被攻陷,清軍屠城,許多百姓被殺,太平天國的其他軍隊各自為戰。
1872年4月,隨著李文彩部隊的覆滅,最後一支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消失,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