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後一種稱為“壞”。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而言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儘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該儘量使用標準的、詞彙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儘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這一點,在本書《讓孩子識字不難》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再贅述。在課外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衡量一個人的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麵: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速度是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一字一字讀的人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的視角寬,注意範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人的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麵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麵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隻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量就可以。我女兒圓圓小學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共十四部,大約三、四十本。我隻給她買了一套《倚天屠龍記》,其餘的都是租來看。當時租金是每本書一天5角錢。她開始讀得慢,很快就越讀越快,在天天上學的情況下,每本書隻需要1~1.5元,即2~3天就讀完;到了假期,則每天讀一本。我估算了一下,這個8歲的小孩子,她當時讀一本20萬字的,累計時間大約隻需要四、五個小時。她的這個速度並非神奇,彆的孩子讀了那麼多書,速度自然也會達到這麼快。在提高孩子速度上,有一些細節要注意: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學校裡會經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隻是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裡說的課外範疇。課外不應該出聲。出聲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方式。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孩子在初期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的不斷打擾,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大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是否能讀懂。家長倒是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隻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起來有輕鬆感。我見過有的家長明明認識那個字,卻偏偏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認為查字典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這種做法沒有意義,事實是大部分孩子在過程中都不喜歡被什麼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也不要阻攔,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能愉快順利地。第三,可能的話,儘量租書看或借書看。租書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儘快把一本書看完。圓圓看全套的金庸武俠基本上都是租著看的,她為了省租金,就有意識地抓緊時間看,每本書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幾天雖然多花不了幾個錢,但1元錢左右就能讀一本書這種感覺很讓她興奮,這無意中也促進了她快速的願望。許多家長在孩子讀完一本書後,總喜歡考察他“記住了多少”。有位家長,也聽取了彆人的建議,同意讓孩子看課外書。孩子剛讀了第一本,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複述這個故事,背會其中的“優美段落”,要孩子在寫作中用上中的一些詞語和素材,甚至還要求孩子寫讀後感。到孩子讀了第二本,她就責怪孩子把第一本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認為前一本書白讀了。家長這樣做簡直是故意給孩子製造絆腳石。這反映了家長的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二是功利心太切。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搞得孩子厭惡。當兒童麵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麼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應該讓兒童感覺到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兒童階段的大多是童話和,孩子隻要喜歡讀,說明他已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他和書中人物一起經曆過種種事件,並最後一起迎來一個結局,這本書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至於背誦作品中一些“文字優美的段落”,更是和學習語言沒有必然的聯係。如果段落真優美得打動了孩子,他自然會去模仿和記憶;如果“優美段落”是家長選定的,孩子不一定承認它優美,這樣的背誦就沒什麼意義。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影響,在語言上也是這樣。背會彆人的段落不等於自己就能寫出這樣的段落,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風格,與其背誦一段孩子並不喜歡的文字,不如讓他用這個時間多讀一本書。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鬨”。中小學階段的課外差不多都屬於“外行”階段,孩子能看“熱鬨”就已很好,不經曆這個階段,也難以達到內行的階段。家長和教師最好不要急於讓孩子讀了一本書就看到這個意義,體會出那個感想,記住多少東西。你對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懷有怎樣無功利的心態,就應該對他的給出怎樣無功利的言行。的功能在於“熏陶”而不是“搬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麼,但隻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事實是,家長越少對兒童提出不適當的記憶與背誦要求,兒童通過掌握的知識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發現,“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並不以識記為目的,那麼大量事物、真理和規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讀書,他給孩子的錢,孩子大多用來買書了,一套幾十本,沒幾天就讀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卻很差,不知是怎麼回事。我問他孩子都讀些什麼書,他說基本上都是漫畫書——難怪。我對這位家長說,看漫畫不叫讀書,漫畫不是書,漫畫隻是以書的形式出現的電視。你說你的孩子一直在“讀書”,其實他一直在“看電視”。當下社會正處於一個“讀圖”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電視或電腦等,是以圖像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形成衝擊。一個6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信息匱乏的環境中,到上了中學後偶然遇到一本書,他會如獲至寶地去,他的興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個9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電視前度過,他對圖像會更感興趣,圖像占據了他的輸入渠道,建立文字興趣的最好時光錯過了,以後很難對產生興趣。現在患“電視癡迷症”的孩子太多了,這和家長的一些觀念有關。一些家長雖然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愛讀書的人,但並不在意兒童的早期,把孩子的早期看得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電視裡也有知識,讓小孩子多看電視也能長知識;有的認為孩子沒識多少字之前,先看電視,等識字多了再讀書;還有的認為孩子就應該活得自由自在的,隻要寫完了作業,他想乾什麼就去乾什麼。他們不知道這是在錯失良機,這種想法讓孩子與一個好習慣失之交臂。這種損失多半會影響一生。“讀圖”取代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優於“讀圖”,在於以下原因。文字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展,並且這種符號與兒童將來學習中使用的符號是一回事,他們在中接觸得多了,到課程學習中對這種符號的使用就熟練而自如,這就是“讀字”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的簡單陳述。而漫畫、電視和電腦都是以圖像來吸引人,尤其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換和互動,孩子隻需要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即可。看電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讀圖”方式和被動接受性相對於來說,在智力啟蒙方麵的作用微乎其微。學齡前兒童如果把許多時間都消磨在電視前,他的智力啟蒙就受到損害。從進入小學開始,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低於那些經常讀書的孩子。而且,習慣“讀圖”的孩子,已習慣被動接受,不習慣主動吸收,他在學習上也往往顯現出意誌力缺乏。台灣著名文化學者李敖用他一貫激烈的口氣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孩子“讀字”的時間開始得越早越好。讀書和識字量沒有必然關係,和年級更沒關係,隨時都可以開始。兒童最早的就是聽家長講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畫慢慢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內容淺顯的童話慢慢過渡到名著等等。隻要去做,這些過渡都會非常自然到來。兒童的天性都喜歡,凡那些表現出不喜歡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合適的環境。要麼是家中很少買書;要麼是買了書懶得給孩子講;要麼是整天用電視機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與是隔離的。其實“讀字”並不完全反對“讀圖”,這兩種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兒圓圓也非常喜歡各種“讀圖”活動,她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動畫片,上大學了還經常看,書架裡有很多漫畫書,但這些不影響她的“讀字”活動。她對“讀字”的興趣早就穩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輕重緩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時間和內容。那些從小到大,把大部分業餘時間用來“讀圖”而不是“讀字”的孩子,他的其實仍停留在初期階段,所帶來的一係列智力成長也不可能實現。這種損失源於他早年生活中“讀字”活動沒有及時出現——這是個很大的遺憾。這樣一個遺憾,難道不該歸咎於家長和教師,乃至全社會對兒童的輕視嗎?“縮寫本”指把名著進行大量刪節,變成字數、內容和語言都比較簡單的改編版。我認為這是把一隻新鮮蘋果做成果脯的行為,至少我在書店看到的幾個所謂“兒童版”《三國演義》這類的書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建議給孩子選擇知名度較高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縮印本”指總字數不減少,但把文字縮小,每頁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種書。這種書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盜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紅樓夢》做成一本書。這樣的書可能僅僅方便攜帶,但讀起來很累,感覺不好,容易使孩子厭倦;此外錯彆字可能也比較多。所以也不要給孩子讀縮印本。每個人都喜歡“好東西”,不喜歡“壞東西”,孩子更是把好與壞區分得勢不兩立,他們純如一張白紙的生命底片上會留下怎樣的痕跡,與他們成長中千萬個細節的好壞有必然的聯係。教育全在細節中,每個看似微小的“好”、“壞”細節,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和教師要儘量給孩子提供“好”,避免“壞”,這也是你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儘量用書麵語,壞拋開書麵文字大量使用口語。●好要求孩子快快讀,壞要求慢慢讀。●好在乎讀了多少,壞計較記住多少。●好讀字,壞讀圖。●儘量不要讓孩子讀“縮寫本”或“縮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