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妙筆生花”這個成語有個故事,說一個秀才夢到自己的毛筆頭上盛開一朵蓮花,夢醒後他就一下變得才情橫溢,下筆如有神了。成語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願望,也是很多人尋求解決的一個難題:如何能寫出好文章。特彆是當下許多中小學生,寫作文是他們最頭痛的事。假如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這個辦法一定是孩子們的“夢寐以求”。我個人從事過十多年語文教學工作和多年的文字工作,也喜歡寫作。我女兒圓圓的作文一直寫得不錯,在我的記憶中,她從小學開始,作文本上從沒出現過一個病句,錯彆字也很少,成績總是很好。尤其上高中後,她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推薦給同學們看。2007年高考時,圓圓的語文獲得了140分的好成績。據媒體報道,當年北京市文、理科近12萬考生中,語文成績達到140分以上的總共隻有12人。她的作文肯定也獲得了高分——這裡麵可能有運氣的因素,但也能說明她的寫作水平確實是不錯的。基於這些原因,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而我總結多年來的經驗,得出的卻隻有兩個字:。我不喜歡給那些經曆尚淺的孩子們講所謂的“寫作技巧”。觀摩過一些教師的“作文課”,總覺得那樣的課不過是教師們自娛自樂的表演,對學生的寫作沒什麼作用。人們把寫作技巧這個事弄得太複雜了,總結出了那麼多方法,一些完全不會寫作的教師,竟然也能把“寫作技巧”講得頭頭是道——這也可以反過來證明這些“寫作技巧”對學生沒什麼用處吧。“美”和“簡單”往往是同義語。學習寫作也一樣,最好的技巧應該是最簡單的。對寫作來說,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拋開了所講的種種技巧,最多可以稱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請自來;沒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沒有實現的條件。我一直重視圓圓的。大約從她一歲左右就開始天天給她講故事,也許她開始時聽不懂,但她喜歡聽,明亮的雙眸入迷地盯著我的嘴或書,不哭不鬨的。到她稍大一些,能聽懂後,就不斷地要求我給她講故事,每個故事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聽。不管她要求講多少次,我幾乎從不拒絕。每個嬰幼兒都喜歡聽故事,都喜歡看書。如果說有的孩子表現出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聽故事,一定是由於家長沒及時讓他接觸,把最好的時機錯過,孩子對的興趣被其它東西(當下主要是看電視)取代了——很多家長把這件事輕視得如同孩子不小心灑了碗飯一樣,事實上這是非常大的損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語,每個家長都這樣想,每個家長都會這樣說,但為什麼孩子跑著跑著就落後了,為什麼失望的家長總是大多數?就因為兒童教育中許多輸贏概念被搞錯了。按搞錯的概念去做事,當然會把事情弄壞。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家長們更願意看到那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人們熱衷於把孩子送進學前班提前去學拚音、學外語,熱切期待孩子每次考試都能拿好成績,熱情地給孩子報許多個課外班,培養各種才藝,他們認為這就是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了。而早期做沒做,暫時看不出什麼差異。從學前到小學畢業,甚至到初中,課外少的同學如果隻針對各種考試學習,常常表現出成績方麵的優越。這給不少家長帶來幻覺,以為課外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它會影響學習,所以一般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事實上,不重視兒童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為之一,從小的差彆才是重要的“輸贏”差彆。很少獲得熏陶的孩子,即使他們在小時候表現得聰明伶俐,成績優良;但由於他們隻儲備了很少智力能源,往往從中學開始,他們就會表現出綜合素質越來越平庸,學習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的趨勢。這方麵的艱難和困惑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而那些量大的孩子,他們一般來說不僅從小表現出聰慧,而且在學習上有很強的爆發力。就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來說,他們從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興趣,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具體到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是和有直接的關係。沒有,就不可能有寫作。不僅應該開始得早,而且應該讀得足夠多。當前,國家通過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課外文字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即到高中畢業,一個孩子的正常量應該在500~600萬字間——我感覺這是基於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給出的一個非常保守的標準——即便是這樣,它也遠遠高於當下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量。九-九-藏-書-網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量非常低,粗略估計平均量應在國家出台標準的20%以下。為什麼這麼低?一些文章分析說,這是由於高考造成功課壓力太大,“動力不足”。高考現在成了替罪羊,什麼板子都往這裡打。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興趣問題。高考為什麼沒讓那些沉湎於遊戲的孩子感覺功課壓力大,從而對玩遊戲“動力不足”?中學生不愛,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的興趣。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的興趣,讓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對他來說哪裡有“壓力”,他從中體會的就是吃飯或玩遊戲般的簡單和享受,你不想讓他讀他都不情願。圓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長篇,此後一直未間斷。在離高考隻有三、四個月時間的寒假中,她仍然在繁忙的學習間隙中讀了大約40萬字的文學作品,這對她來說不是增加了負擔,而是一種放鬆和補充。粗略地算一下圓圓的量,到高中畢業,應該有1500~2000萬字。這對愛讀書的孩子來說並不算多,許多喜愛的孩子的量甚至能幾倍於這個量。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語感。圓圓的作文本上為什麼從來不出現病句,因為她已千萬次地見識過流暢的句子,建立起了良好的語感,積累了豐富的詞彙。語感好,詞彙豐富,寫出的句子自然沒有毛病。大量賦予孩子的,不僅是正確的表述能力,還有創作才華。圓圓的作文經常閃現出令人驚歎的才氣,我甚至會產生自歎弗如的感覺。她高一時偷偷寫的有一次被我無意中看到,文筆的流暢和老到很讓我吃驚。因為我一直以來看的都是她寫在作文本上的東西,那畢竟隻能叫習作,不能叫創作。我當時覺得,她如果將來想吃文字這碗飯,也是有可能的。並非圓圓有什麼特彆的天賦,彆的孩子達到她這個量,也會有良好的文筆。我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總是做得很彆扭。教學從不敢跳出語文書的框框,教師和學生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課文和句子進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類老掉牙的教學方法儘管一再遭遇聲討,到現在仍然是中小學教學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語文書都要無端地占用孩子們整整一學期的時間,這實在是巨大的浪費。語文教師不重視學生的,把本該最有趣的一門課做成最枯燥無味的課,我不止一次地聽到孩子們說,他討厭上語文課,更討厭寫作文。我們的先輩,漢唐宋明清那些文人墨客,他們燦若星河的名字和作品形成了人類史上怎樣的文化輝煌,可他們哪個人是通過花了多年的時間去分析彆人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學語法、改病句後學會寫作的?傳統被拋棄後,我們到底供奉起怎樣的一個東西,並要它來統治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幾十年的事實其實已經證明,漠視課外,想引導語感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通過學習語法寫出結構正確的句子,通過分析彆人的詞采寫出漂亮的句子,這是在繞遠路,在隔靴搔癢。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課外的前提下,語文書教不出學生的語文水平,作文課也不能教會學生寫作文。一條數學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可以馬上應用,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寫作是一種開放性的、千變萬化的活動,外部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何寫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沒有難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難的,應用更難。儘管現在中小學作文課被講得花樣百出,許多教師在講課上確實是花了心思的,就課堂本身來說也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有些課講得很精彩,老師在修改學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沒有學生大量的作鋪墊,這些活動就是把稻種灑進了沙漠,沒什麼意義。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書讀得多了,寫作技能自然會形成——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提高寫作能力,表麵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是真正的“捷徑”。但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許多人失去判斷力。很多家長一直不重視孩子的,卻又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寫作文——市場需求就這樣形成了。現在報紙雜誌上不時看到能讓孩子作文速成的廣告宣傳,什麼“四維網格學習法”、“爆炸作文法”、“一周全拿下法”等。我見識過幾個所謂的讓孩子當場學會寫作文的“能人”,他們采用一些現場調動技巧,引導學生搭起一些思路框架,以常規教學中慣用的強製性的手段推動學生填詞造句,看起來效果真是不錯,學生真的現場寫出了一篇作文。可接下來呢,沒有老師在旁邊給搭架子,沒有老師的強行引導,學生自己就不知所措了,既沒詞又沒句,培訓班結束後學生的水平還在原地踏步。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采用一些蠅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前幾天還有個“三天學會寫作文”的工作人員給我打電話,我不知他們是從哪裡得知我的情況的。他們知道我女兒圓圓語文高考成績好,而我本人做過多年語文教師又會寫作,就希望我去現身說法。我說對不起,我女兒三天學不會寫作,她是用十幾年來學習的。我教了十多年書,也沒練出三天教會孩子們寫作文的能耐來。在這裡我還特彆想說的是,寫作從來不僅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認識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處就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孩子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還在於它能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一個從中經曆了古今中外各種社會生活,經曆了漫長曆史發展,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為文的條件。那些心靈蒼白,思想空洞,沒有成熟價值觀的人,縱使有一肚子精彩詞句,他也沒能力擺弄出有靈魂的作品來。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在批評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從未或很少從書籍中分享前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紀,有什麼辦法能“深刻”呢?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從中經曆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杜威、陶行知等偉大的教育家都特彆強調從生活中去學習。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曆上的豐富性。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幾代的經典作品,不論它的內容是什麼,其中一定包含著真善美的東西。這些真善美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當然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寫作。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你有怎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寫出怎樣的文字。一個不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的民族是淺薄的。政府提倡素質教育,可現在一提及素質教育,人們總是想到琴棋書畫類的“小技”,最惡俗的如用打高爾夫球培養“紳士風度”,用跳校園集體舞培養“藝術氣質”。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推廣普及呢,可能是不容易造勢,不容易很快形成讓人看得見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形式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30本中外名著,哪所學校把這當回事呢?有多少家長知道這回事呢?無論從調查數據顯示,還是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前中小學校圖書館90%以上都是名存實亡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從學校借到他們想要讀的書。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唯一,他的成長不能等待,所以當下這個缺陷必須由家庭儘快彌補。家長們與其高興了領孩子吃麥當勞,不如領著他去逛書店;與其用手機、隨身聽裝備孩子,不如在他書桌上常放幾本好書。特彆是那些發愁孩子不會寫作文,想花高價給孩子報速成班的家長,把那些錢用來給孩子買書吧!請花些心思,引導孩子發現的樂趣,讓他視為一件和看電視、玩遊戲一樣有意思的事吧!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已不知在什麼時候發芽,開出了芬芳的花朵。●從小的差彆才是重要的“輸贏”差彆,從沒有獲得熏陶的孩子,是真正從起點上就落後了一步。●中學生不愛,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的興趣。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的興趣,讓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通過提高寫作能力,表麵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是真正的“捷徑”。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采用一些蠅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曆上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