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曹植忍不住側目,連年戰亂,百姓流離,他亦有匡複之心,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杜甫在凍餒之時,仍能推擠天下萬姓,願以“吾廬獨破”換“天下寒士俱歡顏。”他閱遍前代經史,再沒有找到杜甫這樣的詩人。
“杜甫,聖人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放出來之後,幾乎各個時空裡的人都對杜甫“詩聖”的稱號確信不疑。杜甫的詩不僅寫得好,還有親親仁民之情,深得三百篇精髓。
真誠高尚的情感總是格外感人,千古詩心,於文字中/共振。不約而同的,如曹植、陶淵明、阮籍、謝靈運等人紛紛舉杯,遙敬後世那個偉大的靈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被貶官的杜甫又一次踏上路途,兩京收複,安史之亂卻尚未平定。其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與李光弼、王思禮等人陳兵二十萬,在鄴城將安慶緒叛軍包圍,形勢一片大好。】
平盧。
安祿山悚然回頭,看向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心頭一陣火起,抬手就想打人,卻被旁邊的官軍製止住。
玄宗詔令已下,要將他押入長安,一應家小也一齊上路。安祿山動手不得,隻好狠狠地瞪著安慶緒,罵道:
“孽子,竟敢殺你老子!”
安慶緒卻一改往日恭敬,唇角露出幾分譏笑: “父親教得好。”你能犯上,我便不能弑父嗎?太極宮。
李世民聽到兩京收複,叛軍也已被唐軍合圍,一直吊著的心才略略落下幾分: “孽孫無用,所幸我大唐還有能打仗的將軍。"
武周。
武則天覺得郭子儀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便問一旁的上官婉兒。上官婉兒略一思索,笑道:“陛下記得沒錯,前些口子武舉,這郭子儀正是那一場的武狀元。"
武則天也想起來了,唇角也不由得帶了笑,略略沉吟: “郭子儀既平定叛軍,又留名青史,想來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上官婉兒聞聲知意,問道: “陛下可是要重用於他?”
武則天微一頷首,卻並不著急:“為國選材,不可隨意。你下詔,命他入宮見朕,朕要親自考校。"
/>
自水鏡講到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便一直眉頭緊鎖。他是武舉出身,雖一直未受大用,但到底是大唐的官將,食君祿、為君憂,聽到安祿山叛亂,他恨不得衝到平盧,手刃這等狼子野心的小人。卻不想實然在上麵聽到自己的名字,還透露出自己與彆人聯合將叛軍包圍!
郭子儀一時心情大振,雖然有些遺憾未來的自己沒能親手殺死安祿山,但父債子償,安慶緒既然敢弑父篡立,可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摩拳擦掌,仿佛已經穿越到了十幾年後,指揮大軍為大唐剪除叛亂。
洛陽。
李白神色微訝: “竟然是他。”
杜甫麵露狐疑: “太白兄在說誰?”
“郭子儀。當年我在並州遊曆,他不意犯刑,有性命之憂,我見他識見卓絕,故略施援手,所以有過幾麵之緣。"
李白簡單地將他和郭子儀的舊事敘述了一遍。
當年在並州,郭子儀聲明尚且不彰,隻在行伍之間,但虎目炯亮,通兵法而曉奇謀,李白對他印象頗深,所以一聽水鏡提起他的名字,就想起來了。
杜甫聽罷了然地點點頭,眼裡頗有些敬佩: “太白兄古道熱腸,又惹眼識才,當年這一救,也算是救了大唐。"
杜甫對偶像向來不缺乏溢美之詞,更何況李白這件事做得確實厚道。
被這位小友吹了無數彩虹屁的李白擺擺手:“子美嚴重了,我隻為朋友,郭子儀能得重用,參與平叛,亦是大唐之幸。"
雖然暫時歇下求仕之心,但李白到底是心憂天下的文士,看了滿眼苦詩,生民離亂,他同樣迫不及待希望未來的朝廷能夠迅速平定叛亂。
【可惜唐肅宗這時候要出來秀操作了,他生性多疑,並不信任郭子儀等人,在軍中不設統帥,反倒是派個宦官去當什麼觀軍容使,總監大軍。這波,實際上不就成了太監當統帥嗎?如朕親臨哦!
唐肅宗親手埋下一顆雷。當時糧草也不是很充足,結果顯而易見,明明穩操勝券的唐軍又白送了,】
太極宮。
李世民一拍桌子,忍不住張口就罵: “荒唐!讓宦官監軍,也虧他想得出來!君臣相疑本就是大忌,更何況是戰時?眼看大好的形勢被斷送,百姓又要無辜遭受多少苦難?!"
未央宮
。
劉徹也是冷嗤一聲: “不設統帥,聯軍便無法得到統一指揮,宦官監軍,不過是借君王之勢,一朝得誌,妄自指手畫腳,嘖,唐軍焉能不敗?"
他想想又在心裡氣悶,二十萬大軍啊!就這麼白送了。李隆基是敗家子,這唐肅宗也不遑多讓。鹹陽。
豪政瞳孔微張,屬實是沒想到還能來這麼個操作,眼裡閃過一絲不屑:"愚蠢!"
旁邊的王翦和蒙氏兄弟設想一下自己在前方打仗,趙高在帳中當監軍的樣子,心裡就是一凜,紛紛目露熱切地盯著上首的君王:還是陛下好!
被看了三眼的贏政一頓,隨即明白過來,神情緩和了幾分,開口道: “三位將軍放心,我大秦必不會出現此等荒唐之事。"
北宋。
趙匡胤歎了口氣: “魚朝恩後來雖然被殺,此職作廢,但宦官已成氣焰,那甘露之變……不僅是藩鎮難防,內廷的宦官也是一大禍患啊!"
明朝。
熟讀這段曆史的朱元璋也是搖頭:“宦官本為內廷伺候之人,不該給予過大權力,因其一朝得誌,難免為非作歹,那東漢的十常侍、唐朝的甘露變,都是殷鑒。”
朱標亦通讀經史,如今聽朱元璋這話,心頭更是受教,當即開口安慰道:"父親放心,我大明必不會出現這樣的事。"
朱棣在一旁跟著點頭: “是啊是啊,父皇和大哥教得好,我們大明才不學那些。”
見到兩個兒子如此聽話,朱元璋難得看到朱棣沒有吹胡子瞪眼,隻是冷著臉道: “知道就好。”朱元璋對他老朱家的種還比較放心,讓宦官做大這種事,一定不會發生在他的大明。天寶年間。
郭子儀的滿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 "怎會如此……"他難以置信地喃喃,二十萬大軍,竟是這樣敗了?
他第一次對高高在上的君王生出幾分怨懟,儘管此時的他並不知曉那肅宗是誰。
【這一戰,安史叛軍差點又重新占據東都洛陽。唐軍大敗,官兵散亡,叛亂猶未平定,兵員急需補充,朝廷下令征兵。
當時的的杜甫從河南往華州赴任,一路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看到了道旁橫骨、家室皆淨、健婦持門;看到了新婚的妻子送彆自己的丈夫,
殷殷叮囑“努力事戎行”;
看到“寂寞天寶後”,無家可歸、再一次被征兵的獨身漢獨對空室,悲憤歎息;看到了“子孫陣亡儘"的老者告彆垂老的妻子,毅然踏上兵戈之路….
是的,奠定杜詩詩史地位的“三吏”、 “三彆”出現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彆》、《無家彆》、《垂老彆》。
他的詩裡沒有高軒風雅、仕途落寞、幽怨不平,隻有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血淚,和雖則受儘苦楚,卻仍在為自己的家園奔赴戎機的赤血丹心。
杜甫,和人民站在一起。人民的詩人,出現了。】
楚棠將這幾首詩都放了出來。滾動的屏幕上是宋體的小字,諸天萬代的人都看到了被後世譽為“詩史”的傑作。
李世民通紅著眼,仿佛透過水鏡上的詩作,看到了那夜的石壕村,穿著官服的差役在夜色下征兵不絕,一個老翁倉皇之間逾牆躲藏,而他的老妻戰戰兢兢地開門,對官差陳述自己家中的慘狀,最後竟是自己隨軍而去。
杜甫寫得克製,詩中並沒有自己的言語,隻是單純的敘事,可既解詩又通曉渚事的李世民豈能不懂?
老翁本不在兵役之列,一家三子,已有兩個為國捐軀,唯剩老弱與孤兒寡母,詩中沒有交代,但那老婦豈是自願前往,分明是怕自己的兒媳被強征了去,忍懼頂替!
國家飄搖至此,竟使百姓塗炭。
李世民捂住眼,愴然落淚: “君王無德……對不起百姓。”不隻是他,長孫皇後、房玄齡、魏征等人亦是心神巨震。
杜甫的詩寫得太好了!援筆作錄,不寫王朝將相,卻是落筆到史書上隻會寥寥幾筆的普通百姓,寫他們的經曆、寫他們的內心。這樣的衝擊,比史書來得更為強烈。
長孫皇後看著那首《新婚彆》,同為女子,她更能感受到那位新婦的衷心。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從軍本便是九死一生,更何況是這樣的戰亂之時,可是她卻如此深明大義,勸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是怎樣的堅貞?
但,這樣的新婚之彆,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長孫皇後握緊李世民的手,不由得也落下淚來,又急又歎:"
這些孩子,怎會這樣荒唐?"
李世民反握住長孫皇後的手,在她的攙扶下站了起來,顫著手吩咐:“都抄下來,把這幾首詩都抄下來。朕要懸於大殿,日日看著那些不成器的後輩造下的孽,昭彰我大唐曆代君王,君主昏聵,便是百姓流離,史書不記,詩家筆也會將他們拷問!"
鹹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