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新一輪的技術革命(1 / 1)

第282章 新一輪的技術革命

「乾隆終究還是死了。」

朱簡烜收到瀋陽發來的電報,不置可否的感慨了一句。

朱簡烜感覺,乾隆雖然有長壽的天賦,但生活條件肯定會影響天賦的發揮。

徹底落魄成了勞工,相比當皇帝和太上皇的時候,能享受到的生活條件,可是天差地彆的。

他活不到曆史原有的壽命也算是正常。

倒是乾隆的死因,讓朱簡烜有點始料未及。

竟然是被多鐸的後人打傷,然後被眾人踩踏擠兌致死的。

在意外之餘,朱簡烜開始考慮,對乾隆的死以及導致他死的事情,應該怎麽處置?

自己作為大明皇帝,以及大明朝廷應該表現什麽樣的態度?

朱簡烜感覺還是直接無視了吧。

乾隆在原清國高層的混戰中被踩踏致死,也差不多說明乾隆本身的威信已經沒了。

自己特彆關注,無論是給他額外的照顧,還是特彆處置相關人員,都反而會再次增加乾隆之死的關注度。

讓他就這樣沒了,讓不相乾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什麽時候沒了。

於是朱簡烜簡單回了一句:

「趙弘曆按照普通勞工死亡處理,涉事人也按照正常鬥毆處置。」

在各方麵的鐵路完全貫通之前,順天府到遼東丶蒙古丶陝西丶四川丶江南丶廣東等地的電報線已經架設起來了。

天南海北的重要情報軍政情報,都可以通過有線電報隨時傳遞了。

與此同時,無線電報設備也已經量產,已經在重要的派員的軍屯衛所丶軍營丶海軍戰艦上應用。

大明天下的信息傳遞效率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應的,對遠方資源的調度和控製能力,自然也上升了一個大階段。

蠻荒地區的土著,與邊境附近的居民發生衝突,消息基本可以當天直接傳到順天府。

順天府自然也可以立刻安排駐紮地區合適的軍隊前往支援。

對於朱簡烜而言,相比於乾隆的死和怎麽死,歐洲戰場上的技術革新更讓朱簡烜在意。

朱簡烜其實早就有心理準備,知道在總體科學技術基礎達標的情況下,技術上的追趕者的革新效率會非常高。

對於清國丶日本丶非洲這些地方,本身的手工業基礎比較差,對大明技術的追趕效率很低。

但是歐洲的情況有所不同。

英國丶法國丶義大利這些地方,科學理論水平相對較高丶手工業水平也相對較高丶還有比較濃厚的商業範圍。

本來就有瓦特丶拉瓦錫丶拉格朗日等等能夠曆史留名的大工匠和科學家。

他們見識到大明使用的工業產品後,肯定會在當地官方或者商業投資者的驅動下,展開針對性的研究和模仿。

有目標的研究,比摸索型的研究效率快很多,特彆是在工業尚未完全脫離手工業的時代。

特彆是苦味酸這種現有的東西,歐洲人一旦得到苦味酸手雷的樣品,立刻就能做出成品。

法國人從與大明的戰爭中獲得苦味酸手雷的秘密,而後歐洲其他國家很大概率可以通過與法國人的戰爭得到苦味酸手雷。

苦味酸手雷在拿破侖戰爭時代全麵普及,肯定會直接改變這場戰爭的方式。

朱簡烜甚至認為,澳洲連發槍的威力肯定會吸引歐洲工匠持續研究,持續的戰爭也會為這種研究提供需求支持。

就算是他們短時間內無法提升生產工藝水平,也有可能創造出底部擴張彈。

屆時大明軍隊與歐洲軍隊的技術差距就會大幅度縮小。

不過朱簡烜也沒有太過擔心。

歐洲人看似是追趕者,但大明不能算是真正的開拓者。

朱簡烜了解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史,始終引導著大明的科研攻關朝向正確的方向。

所以大明實際上也有追趕者效應,否則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內有現在的成就。

經過這些年的積累,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已經打的差不多了。

又有幾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裝備的前置科技已經點完了。

朱簡烜讓通政司安排了一下時間,帶上自己親自繪製的一遝圖紙,去科學院開會上課同時安排新任務。

收到通知來參加會議的,都是朱簡烜最熟悉的弟子,科學院和工程院最重要的官員和工匠。

在科學院的小會議室裡麵,朱簡烜看著眾人向自己行禮之後,上來就直接問:

「新型艦用動力係統的情況如何?達到我三年前提的要求了嗎?」

李銳馬上報告說:

「稟陛下,按照軍用艦船的標準,以蒸汽輪機為核心的新型艦用動力係統,可靠性已經達標了。

「解決了典型的故障和密封問題後,單鍋爐的功率也達到了一萬兩千馬力,達到了陛下三年前的要求。」

朱簡烜頗為滿意:

「好,去關上門窗,拉上窗簾,打開幻燈機,我有新的任務給你們。」

幻燈機的結構很簡單,就是大燈泡加上幾塊透鏡,將手工繪製的簡單的示意圖,照射投放在白色的幕布上。

這種機器自從十七世紀被發明出來之後,經過了多次改進升級一直用到了二十一世紀。

朱簡烜拿出的這幅示意圖上,是一個有著圓柱形身體,以及兩對橫向展開的翅膀,一對前置螺旋槳的機器。

朱簡烜伸手指著投影上的圖象說:

「大家應該看得出來,這是一種飛行機器,這是我關於飛行機器的一種設想。」

現場的工匠們此時都是有些錯愕,剛剛問了艦用動力係統的事情,現在怎麽轉到飛機上了?

不過對於飛機的研究本身,在場的工匠們倒是沒有太過意外。

飛機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不過飛機相關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前後持續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

最早達文西時代就有飛行機器的設想,在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基本成熟之後,就開始有人試圖用蒸汽機驅動飛機飛行了。

但蒸汽機本身就太過笨重,木頭框架無法承受蒸汽機,鋼鐵框架又太過沉重,導致飛機總體更加沉重。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有人製造出了結構完善的蒸汽機動力飛機,但總重量超過一噸,發動機功率卻隻有幾十馬力。

按照當時的蒸汽機的功率密度,飛行機器本身就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始終沒有成功飛起來。

不過飛行機器相關的實驗以及理論研究在這幾十年中始終在進行。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本身相對輕便關鍵是燃料易於儲存汽油機出現了,飛行機器的曙光終於出現在了地平線上。

當電解鋁工業成型之後,工商也有了兼顧輕便與牢固的框架材料,飛行機器實用化的產業基礎都補全了。

在後世諸葛亮們看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距離飛行機器真正飛起來,已經隻差最後一層窗戶紙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