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大湖能有彆的重要作用嗎?
朱簡烜表情非常嚴肅的問汪萊:
「你考慮過沒有,這麽多的水堆在山穀裡,會不會對地麵有什麽影響?
「會不會壓垮地層結構或者山脈,誘發地震和火山爆發之類的自然災害?
「對於周圍地區的冬季和夏季的氣溫和雨雪,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汪萊非常坦誠的說:
「稟老師,目前科學院沒有這樣的經驗。
「不過正好可以用三江澤水庫作實驗,用來收集這方麵的數據。
「三江澤水庫周圍人煙稀少,周圍都是高大山脈和原始森林,同時位置還非常靠近大海。
「若是建設大壩蓄水的過程中,真的發現了非常明顯的地質災難,可以方便將水迅速排入大海,迅速停止蓄水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收集的數據,正好可以作為在內陸人口密集區修建水庫的參考。
朱簡烜覺得汪萊說的有道理……
像是三峽那種地方,上下遊都有大量的人口,修建過程中要大量遷徙居民,根本沒有辦法放開了蓄水。
除非是整個重慶地區都變成湖泊,才能儲備萬億立方米的水。
朱簡烜稍微有點心動。
隻是……無論怎麽說淹沒的範圍還是太大了,至少是十萬平方公裡的平原。
關鍵是淹沒的沒有意義。
黑龍江一年的水量,隻能讓水麵上漲三到五米,每年消耗的水量也隻能是這個數字。
剩下的幾十米深的水,黑龍江幾十年的水量,都會被永遠封存在湖底深處。
就算是為了航運,為了封鎖三江澤河穀,也不需要幾十米水深。
而且封鎖三江澤河穀並不是永久性的任務,最多四五十年之後就不需要這麽做了。
汪萊說的好聽,水庫可以淤田,未來可以排水。
但是按照後世的經驗,這個水庫隻要建設成功,水電供應到了周圍的城市中。
除非是工業產能全麵衰退,整個國家的用電量開始大規模降低了,否則這種水電站是不可能拆掉的。
就像洪澤湖和高郵湖,他們都是在平原上蓄水成湖,淹沒了兩千多平方公裡的平原。
是在自西向東緩慢傾斜的大平原上,在地勢較低的東部修建了東南西北向的大堤,將水流強行堵在了上遊形成的湖麵。
都是「地上懸湖」。
如果淮河流域下雨,洪澤湖麵積就會迅速擴大。
因為洪澤湖的水非常淺,而且湖底是還是一個緩坡,越靠近西北水域邊沿水就越淺。
就是這樣的平原地上懸湖,古代為了供應漕運的水源,現代為了保障淮河下遊的農田灌溉,始終都沒有拆掉的可能性。
盱眙和泗洪兩縣劃給江蘇之前,每次淮河流域出現大規模降雨的時候,安徽和江蘇就會起衝突。
安徽當然想要決堤排水,但是江蘇不會允許這樣淹沒自己的地。
雙方甚至鬨到過兵戎相見的程度。
把盱眙和泗洪劃給江蘇,直接原因不隻是為了治理洪澤湖。
更重要是讓安徽跟洪澤湖大堤不挨著,讓安徽沒辦法不管不顧的去炸開洪澤湖大堤。
避免相鄰兩省為了是否泄洪發生直接衝突。
但就算是這樣,安徽遇到內澇的時候,雙方還是會打口水仗。
就這樣都動不了洪澤湖。
所以朱簡烜設立的淮海布政使的時候,就把淮河乾流丶洪澤湖丶高郵湖這些地方放在了一起。
現在可以方便管理,避免直接衝突,也為未來做好淮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做準備。
朱簡烜腦海中閃現了各種各樣的想法之後,又問了個問題:
「有沒有辦法,將淤田的蓄水範圍,與未來的水電站的蓄水範圍分開?
「比如說,三江澤範圍內淤田順便通航,蓄水深度有十幾二十米深度就行了。
「興凱湖平原用於蓄水發電,可以加高到一百多米以上……
「這樣在未來時機成熟了,就可以將三江澤的水排空,但是興凱湖可以繼續發電。」
汪萊下意識的回答:
「老師,黑龍江乾流和鬆花江的河道在三江澤內,三江澤地勢比興凱湖平原要更低一些。
「三江澤水蓄滿之前,黑龍江乾流和鬆花江水無法進入讓興凱湖平原。
「除非完全不惜成本,在山坡下的河穀平地上,修建一條七八十米高,數百公裡長的大壩,將水流提前導入興凱湖平原。
「否則,興凱湖平原隻能依賴烏蘇裡江的上遊乾流蓄水。
「這部分烏蘇裡江乾流的徑流量,肯定遠遠低於黑龍江乾流和其他主要支流的水,有可能會差出一個數量級來。
「而興凱湖平原麵積大概是三江澤的三分之一。
「所以,用整個黑龍江給整個三江澤和興凱湖平原同時蓄水,速度會比用烏蘇裡江上遊單獨給興凱湖蓄水快很多。
「按照注入的水量與淹沒麵積的比例計算,隻淹沒興凱湖平原肯定比和三江澤一起淹沒更浪費。
「興凱湖平原也肯定會被淹沒,因為這個平原北部出口比南部低。
「封閉北部彙入三江澤的出口後,烏蘇裡江的水得把整個平原全部填滿,才能有機會從南部出口排出去。
「除非修建一條最大深度超過四十米,長度幾百公裡的大運河……」
朱簡烜算是確認了,這個工程根本就沒有辦法折中。
要淹沒就是全部淹沒,全部淹沒效率最高,工程難度最小,成本最低。
甚至是隻有全部淹沒方案具有可行性。
炸山崩石堵上河穀的出口,等著水自己蓄起來就行了。
其他的折中思路,隻要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在成本上都是完全劃不來的。
無論是幾百米長,幾十米高的大壩,還是同樣尺度的運河,造價都會是恐怖的天文數字。
隻能考慮一下,這個超級大水庫修建起來,有沒有其他的巨大用途。
否則單純發電的話,沒有必要去搞這個。
如果單純為了封鎖和控製內陸,可以簡單粗暴的去炸山堵河,形成最大深度十幾二十米的湖泊,不需要堆到幾十米深。
這樣的實際工程成本是最低的,同時沒有發電站收益和用電方的掣肘的話,水壩也可以隨時再扒開。
所以一個巨量的水庫,可以全年平穩放水的水庫,能發揮什麽巨大作用?
「北水南調?」
於是朱簡烜又問汪萊:
「你之前還說過,如果黑龍江上的水壩過高,就有可能會讓鬆花江倒流,讓江水從遼河注入渤海?」
汪萊馬上說:
「是的老師,若大壩的水位高度,超過鬆花江上遊的海拔,河水就會倒流回到東北平原腹部。
「東北平原也是四周高,中間低,也算是個更加巨大的山中穀地。
「這個巨大山穀的出口隻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鬆花江進入三江澤,另一個就是南下去遼河了。
「我們堵住三江澤的下遊出口,三江澤水滿之後,自然就會向遼河方向流淌了。
「隻要在平原穀地的最低處,稍微疏浚一條引水的渠道,就能讓水流通過自然下切,慢慢形成足夠寬大的自然河道了。」
朱簡烜馬上追問:
「那這些南流的河水,有沒有相對簡單的方法,在成本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送到京師和華北。
「關鍵是成本可控,同時輸水量足夠大,比如說將整個黑龍江的水都送過來,有沒有邏輯上的可能性?」
汪萊和周圍的大臣都嚇了一跳:
「老師的意思是……全部的整個黑龍江水?引到京師來?我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朱簡烜現在沒辦法解釋:
「為什麽你先不要管,你先分析一下這件事情,在邏輯上有沒有可能性。」
大明現在的工匠和官員們還沒有概念,但是朱簡烜對華北和北京的缺水問題印象深刻。
朱簡烜提前分散京師的職能,其實隻是避免在一個地方集中用水,但卻無法降低總體上的用水量。
整個華北地區的用水壓力不會降低,隻是會因為分布的更加均勻,不會馬上顯露危害。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還是要得到足夠多的淡水資源供應。
前世的南水北調工程起始點,丹江口水庫的入庫流量隻有388億立方米,根本供應不上華北的工業和農業消耗。
那時候的「南水」其實主要被用作城市的飲用水源。
而黑龍江的徑流量高達3500億立方米,與整個珠江流域基本相當。
如果真的能全部引入華北,能根治華北缺水問題。
華北如果不缺水的話,農業條件肯定比東北更好,特彆是比三江澤更好。
汪萊開始一邊思考一邊說:
「老師,學生大致……評估了一下。
「從鬆花江上遊到京師之間,應該能找到相對平坦的路線,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繞過。
「總距離應該在一千公裡左右。
「想要將整個黑龍江水全送過來,關鍵是完全走平原河道的話,估計至少需要寬度五百米,深度至少二十米的運河才穩妥。
「單純算河道需要挖的土方量就是一百億立方米,這完全超出了目前大明的工程能力。
「從地麵上直接向下開挖運河是不可能了。
「如果在渤海之中,靠近岸邊的幾十米外,修建堤壩作為入海通道,用入海的江水衝走堤壩中的海水。
「這樣能將淡水直接送到天津沿海,但是卻沒辦法送進京師和華北內陸。
「想要送入內陸,隻能考慮在地麵向上修建河堤。
「可以嘗試在相距一公裡的兩條線上,平行修建兩條十米高度的河堤。
「就像是黃河大堤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