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良禽擇木而棲
德意誌人可以很恰當地分為兩個階層:名字裡有「馮」的和沒有「馮」的。那些名字前麵有這個詞的人很幸運,這代表他們是貴族,所以屬於高高在上的社會階層。沒有這個名字的其他人可以儘可能拚湊組合所有的字母起名,但他們還是平民百姓。
——約翰·洛斯魯普·莫特利
哥廷根大學的林蔭道上,施耐德美滋滋的翻閱著那份奧地利首相的學生檔案。
做情報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惡習,他們對窺探他人的隱私很感興趣,就算是一般人的隱私他們都想要刨根問底,更彆提一位歐洲政壇的風雲人物了。
亞瑟坐在長椅上一邊抽著煙,一邊建議道:「說實在的,我不明白帕麥斯頓子爵為什麽要對梅特涅那麽上心,但是依我看來,他對奧地利政治的影響遠比不上塔列朗先生對法蘭西政治的影響。」
「嗯?」施耐德抬頭看了亞瑟一眼:「此話怎講?我承認梅特涅與塔列朗屬於同一級彆的傑出人物,但是他們倆現在一個是奧地利帝國的首相,而另一個隻不過是法蘭西的駐英大使罷了。」
「如果隻是看職務的話,的確是這樣的。」
亞瑟轉而開口道。
「不過根據我了解到的情報,雖然塔列朗隻是駐英大使,但是當下法蘭西的主要外交政策卻是由他一手製定的。並且在他的一生當中,他都是引領方向的那個家夥,從不曾被誰完全掌控過。
但是梅特涅不一樣,雖然名義上他是奧地利的首相,但那是因為他的路線和皇帝一樣。如果他在某些方麵與皇帝出現了不同意見,那他這個首相便完全成了擺設。
瞧瞧他在奧地利搞得那些改革,往好聽了說,至少在名義上,政府進行了必要的重組,國務委員會和國務會議也得以召開,全新的會議形式為沉悶的氣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但是實際上呢?奧地利並沒有改變什麽。國務會議成立了,但是不能按程序召開。這是由於新的會議形式並不受皇帝和官僚的喜愛。許多改革舉措最終成為了政治鬥爭的附屬品。任命的官員的能力並不高,但是各種腐敗的官僚作風盛行。
這一點從咱們打過交道的馮·克羅梅爾先生身上就能看出來。咱們倆敢拿那筆錢,是因為對於外交部而言,咱們要的隻是義大利亂上一陣子的結果,其中具體過程如何,外交部並不關心。也就是說,咱們倆雖然是拿了錢,但是依然替外交部把事情辦成了,咱們依舊是稱職的國家公仆。
但是,對馮·克羅梅爾先生而言,義大利北部屬於奧地利帝國的核心利益,但是他卻依然敢養寇自重,放任馬誌尼等人掀起起義,然後再藉此突出自己的高明。奧古斯特,雖然大夥兒都是在國家這棵大樹上覓食的蠶蟲,但是咱們倆最起碼還是吐絲的,但馮·克羅梅爾先生卻是隻進不出。
這說明了什麽?這說明了奧地利的國家機器在舊軌道上奄奄一息,然而卻沒有人指導,沒有任何一個權力機構來製止,每個人都在各行其是,大夥兒全是在依靠慣性定律來前行。很少有人把他們的頂頭上司梅特涅放在眼裡,因為他們都知道,梅特涅其實與他們並無區彆,大夥兒的權力都是來源於皇帝。」
施耐德聽到這兒,不由笑了一聲:「亞瑟,你說得對。其實不止是你發現了這一點,外交部當中的不少人同樣是這麽認為的。梅特涅雖然在歐洲聲譽很高,皇帝也不能隨意將他免職,但是我們也發現他對奧地利皇帝的影響始終有限,而且皇帝實際上也並非能夠完全信任他。你知道為什麽我之前要找上馮·克羅梅爾做交易,而不是找其他人嗎?」
「為什麽?」
施耐德收起手中的檔案站起身道:「因為克羅梅爾是奧地利內務大臣克羅夫拉特的親信。奧地利國內有兩個權勢滔天的人物,一個是負責內政的克羅夫拉特,另一個則是負責外交的梅特涅。而且他們兩個彼此非常的不對付,在政治事務方麵,二者的理念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
梅特涅是個典型的保守君主主義者,但是他保皇黨人的身份又不是那麽純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在哥廷根讀過書,梅特涅雖然是個德意誌人,但是他在行政事務和經濟上並不喜歡中央集權式的管理,而是認可不列顛模式。
而克羅夫拉特先生,這位是個中央集權管理的狂熱鼓吹者,他呼籲進行有限改革並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另一方麵,克羅夫拉特又極度蔑視那套傳統的德意誌至上式管理,經常以『波西米亞愛國者』的身份來標榜自己。」
亞瑟琢磨了一下:「這麽說,克羅夫拉特是個民族主義者?這可是梅特涅最深惡痛絕的啊!」
「可不是嗎?」
施耐德嘲笑道:「你應該記得我剛剛提到的話吧,克羅夫拉特是個波西米亞貴族,在他看來,梅特涅這個德意誌人其實是外國人,他討厭外國人對奧地利政治指手畫腳的。他不認可奧地利帝國境內存在什麽主體民族,德意誌人並不比斯拉夫人丶匈牙利人更高貴。
如果一定要說奧地利有什麽主體民族,那也隻能說出生在奧地利境內的,真正的奧地利人,而不是什麽德意誌人。因此,他也極力反對梅特涅要求設立的國內事務部。」
「國內事務部?」亞瑟問道:「可克羅夫拉特不就是奧地利的國內事務部大臣嗎?他反對自己任職的部門?這真可夠稀奇的。」
施耐德撇了撇嘴。
「確實稀奇,不過克羅夫拉特也不是全盤反對。他主要反對的是在國內事務部內設立四個國家大臣的計劃。
按照梅特涅的構想,奧地利帝國將按照英國的民族模式,劃分為四個區域,並由四位大臣進行管理,並且這四名大臣需要直接向他彙報。
他們分彆是:
負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加利西亞的斯拉夫大臣,
負責講德語的阿爾卑斯省的奧地利大臣,
負責克恩頓丶卡尼奧拉丶伊斯特拉半島丶克羅埃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的伊利裡亞大臣,
以及負責倫巴第和威尼斯的義大利大臣。
不過這份計劃由於受到了克羅夫拉特和紹拉等人的反對,再加上弗朗茨一世拒絕設立司法部和部長會議,所以變成了現在的妥協方案。
奧地利皇帝強調了帝國的統一,並希望為了統一原則而削弱各地區的特色。所以,他隻設立了三個花架子大臣來表示尊重民族差異,但是這三個大臣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不履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