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隱靈寶刹 經藏手劄(1 / 1)

在親自為秦檜選定福地,攜帶家眷臨走之際,於福地前,一代風水宗師賴布衣很悲憤地說:“此地不發無地理,此地若發無天理!”發下如此的重願。眾所周知,風水地理是風水地勢龍脈的原理,推算出天地山川鐘秀的龍氣運行所在,而收為己用,以山河大地那麼大的靈氣來注入一家之運,不可能不發,否則地靈的道理便是虛假騙人的了。這好比壞人得到了槍械,也可以用來殺人一般,古時為人刻薄無德的人,依靠各種手段占據福地埋葬先人的人,後世子孫福壽皆占的不下於少數,自然之大,對外人的態度皆是一樣,不會為了個人得失,而影響風水地理脈絡。然而秦檜將祖先山墳移葬此福地後,讓諸多的風水師前來觀禮,每個人都稱讚那賴布衣的神跡自歎不如,無不奉承秦檜的福壽無雙,聽這番話秦檜自然也是很洋洋得意,以為不久必當有機遇,所以便勾結番邦結黨營私,妄想將來自己可以封王封候。哪知數年之後的有一夜,天昏地暗,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竟然山川都被也都移了位,改了形,差之毫厘,卻已是天淵之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賴布衣原來布下的福地一夜間被改成了滅族抄家之地,秦檜也落得應有的結局。這便正如關聖帝君在《明聖經》中說:“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這正是無福消受,天奪其算!也應驗了後句‘此地若發無天理’!但凡熟知地利風水的人士,需知天下之事,地脈可循,天道無常。離淵家道中落,人對旦夕禍福了然於心,對風水的理解很透徹,也很淺顯,透徹的是他能夠發現這世間禍福轉化之道,淺顯的是他的風水秘法知識的淺顯,風水之事不必執著,雖然這其中離淵如今隻是普通走腳的風水師,但並不代表離淵是呆板固執守舊之人。在另一方麵,雖離淵如今的風水師生涯還不算太長,但要論眼光獨到之處,也比哪些個混日子的相師好的多,早年離淵作為少爺,家世殷實,家中經營著一家四寶古玩齋,父親離承穀本就懂得一些地理陰陽信息,自己耳濡目染的對這些風水相師之道,了解的頗深。再加上自小離淵本人的興趣所在,常常去家中附近的隱靈寺找僧侶門去玩,一些流通法器器物之類的東西自小接觸,對他的收獲算是不小了,至少是對佛家的一些忌諱說辭了解一些。或許因離淵家中是古玩齋的緣故,從小他花費在古玩店的時間要比其他地方更多些,再者父親離承穀自覺從小對離淵有所愧疚,如此而來離淵從小做事就隨著他本人的心願,離淵沒有正經的在學校讀過書,隻是參加了隱靈寺一處私塾性質的居所,跟一些身份相當的年輕人跟著其中的老年僧侶學習。隱靈寺的僧侶大多是博學之士,各方麵的人才都多少有一些,學識見解方麵比一些學校的老師要深厚萬分,隻不過這些僧侶都有一本難以表述的往事,或是婚姻或是家世,這才無奈的遁入了隱靈寺,遠離塵囂。起初這些隱靈寺僧侶開辦的私塾,並非是為了錢財之類的,而是期間無著禪師為了答謝周邊古玩齋的一些香火支持,弘揚佛法之所,誰知後來周圍的眾多香客,將這,慢慢的演變成了如今的這種情況。最令離淵感到不錯的是,隱靈寺內部的孤本藏書很多,古籍分類從經史子集至靈怪異,無不涉及,其中的風水陰陽的典籍當然更是多不勝數,風水前人的親筆手記也存世不少,也不知道隱靈寺是如何得到的這些手劄,離淵也不止一次的在想,莫非這些和尚們有時候也替彆人堪輿風水,賺取一點外快?由於私塾學習的緣故,離淵對這些《藏經》《宅經》之類的風水入門書冊,翻的不下百遍,再加上離淵年輕時遊曆在外,意外得到的那半本不同尋常的《撼龍經》,離淵在風水典籍上的涉獵,已經遠勝旁人,特彆是那些風水大師親手撰寫的手劄,裡邊更是很多言簡意賅不同尋常的涵義,讓離淵本人受益匪淺。隨著遊曆的日子增長,離淵在風水上的感悟也是隨著積累,眼光已經不輸於一般的相師,風水的層次已經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的龐大起來,風水相師的第二層次,差不多也已經觸摸到層次界限。……………………….不過,這期間讓離淵真正踏入風水師生涯的原因,更大的是來自一次出外鑒寶的過程,在回程中得到了受益匪淺的半本《撼龍經》,得之可謂真的是機緣巧合,注定要走上風水道路的生涯。亂世黃金盛世古董,是一句中國俗語,盛世時期,經濟繁榮而且秩序良好,古董這種東西,肯定會不斷增值、而且不容易受到損壞。亂世時期,古董就不行了,又有貶值風險、又容易破碎。在九十年代初那會市場經濟也是剛剛起步階段,古董的價值還沒用完全的開發出來,很多的鄉下家中還有古董的也不知道具體價位。趁著閒暇時間經營古玩齋,離承穀也常常安排家中獨子的離淵,帶著老夥計下去鄉下收古董,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去拾漏,在出外收古董的地方,往往是窮山僻壤抑或是閉塞的村落,這一來一回往往有時候要幾天,迷路露宿山野是常常有的事情,這半本《撼龍經》就是那個時候意外尋得的產物。在十六歲夏季出門的那一年,一次向長江上遊溯遊撿漏之際,夜裡坐船下江回家的時候,遇到了風浪偏離主道,誤入了長江的一條支流,夜深人煙稀少,離淵憑借著經驗判斷出下遊不遠處,很可能就是支脈中水網路最複雜的隴水之中。隴水在外人看來,隻是屬於錢塘江的一條不起眼的界限,但在行船為生的人看來,卻絕非這般尋常,在如今的浙江省中部地方,有一處淺淺的水灘橫在錢塘江上下遊之中,今人都稱七裡隴水。水淺灘急,行船不易。有時逢著大風,駛行便比較容易,所以曆來有兩句傳說,叫做:“有風七裡,無風七十裡”。這話凡是錢塘江船戶和兩岸居民誰不知道,這是後來的話,隴水若在上古時候,卻不叫七裡瀧,稱為伏龍潭。這個取義乃是更有來曆。這地方離淵來過一次,隴水本身是山水風景俱佳之地,民風也較為的淳樸,由於水質清澈,直到現在還有人在那裡放生烏龜積德,可是那些放生的也大多隻是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罷了,因為他們在上遊放生,下遊的漁民就會撒網再次把那些烏龜一網打儘,然後再賣給那些想來這裡放生的人,這件事讓離淵對這地方了解的比較的深刻些。而且讓離淵更加好奇的是,隴水這一帶的地域傳說,與龍的生息絲絲相關,幾近繁雜多樣,彼時七裡瀧的名稱還不盛行,伏龍潭的名稱,既不曾發現,作書人也不曾考據到那個最初的潭名。總之這地方是錢塘江最深之處,所以稱為潭。這雜亂的眾多龍淵傳說之中,幾乎都是從一個伏龍潭傳說演變來的,也就是盲龍傳說,此寶典更加使得這隴水地方神秘莫測,盲龍的另外一個身份其實本是繩龍。古時候的人們器物粗陋,生產習性以最簡單的為主,那時普通窮苦人民所用舟楫之類,也不甚完備,況且遇此深潭,危險可知。他們沒法可想,隻有互相連絡起許多大船,同進同退。這般做的目的,一則增加船身的力量,免被巨風刮去;二則人手既多,照應易周,這等法子,彆說那些漁民他們笨拙,即如現在開明之世,那批鄉人駛行木筏,也還沿用這個規矩咧,不過現時所用聯絡各船的器具,多已改為鑄造鐵練。彼時卻統用竹篾編製的厚重繩纜,這是今昔不同之點。自從七裡瀧-聯船之製發明以來,果然安全了不少,江中行舟,已不見得失事,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危險,就像這成龍的盲龍出世一般,即因數條大船,在外江忽然遭遇百年的大風,沉沒潭底,船中人畜,果然一時三刻,死得乾乾淨淨。這沉船事件不足半年就消失的七七八八,就是比較堅固的一應竹器具,和木板製成的巨大船身,不上幾年,也因黴而腐,因腐而化,和潭底土泥化為一體,不料待沉船之上百物皆化之後,獨獨留下那條原本鎖四周船隻的竹篾繩纜。這般以來,那沉船上原本備受約束的千丈竹篾繩纜,忽然大大的自由自在起來,有時風輕雲淡浮到水麵,漂個十裡八裡;有時浪潮奔湧沉下水底,躲個三年五載,看看過了三百年,不但不見腐化,反而閃閃生光,隱隱見彩起來,較之以前更加的神化。這個大概是因竹篾繩纜性,本較竹木雜物來得堅韌,而且體質不重,易於浮起,時而受日光之鍛煉,時而受月華之沁浸,曆年既久,竟成一種轉世的生物,有機之靈體。正是日月無意栽培他,他卻得了天地自然之陶成,居然也成了一種龍體。渾身鱗甲和口鼻須髯,無不完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