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客體(Das Objekt)(1 / 1)

小邏輯 黑格爾 804 字 2個月前

§194客體是直接的存在,由於在它裡麵差彆是已當作被揚棄了的,所以客體對差彆來說,是漠不相關的。此外客體本身又是一全體,同時因為這種同一性僅是它的各環節之潛在的同一,所以對於客體的直接的統一說來,它同樣是漠不相乾的。它於是便分裂為許多有差彆的事物,其中每一事物本身又是一全體。因此客體就是雜多事物的完全獨立性、與有差彆的雜多事物同樣地完全無獨立性之間的絕對矛盾。〔說明〕“絕對是客體”這一界說可說是最明確地包含在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中,每一單子都是一客體,但它是一個潛在地表象著世界的客體,甚至是世界表象的全體。在單子的簡單統一性裡,一切的差彆隻是觀念性的,非自身獨立的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從外麵進入單子裡麵。單子就是整個概念的本身,其差彆所在隻取決於這概念自己較大或較小的發展。這個簡單的全體同樣分裂為無窮複多的差彆體,從而每一差彆體都是一獨立的單子。在單子中之單子和它們內在發展的預定的諧和裡,這些實體又同樣歸結為非自身獨立性和觀念性。所以萊布尼茨的哲學代表完全發展了的矛盾。附釋一:如果認絕對(上帝)為客體,並且停止在那裡,那麼正如新近費希特所正確地強調的那樣,這種看法一般地代表了迷信和奴隸式的恐懼的觀點。無疑地上帝是客體,並且甚至可說是絕對的客體,與這客體比起來,我們特殊的主觀的意見和意誌,是沒有真理和沒有效力的。但即使作為絕對的客體,上帝也並不是當作一個黑暗的與主觀性相對立的敵對的力量而毋寧是包含著主觀性在內作為他自身的主要環節。這個道理基督教的教義表示得最明白,如說:上帝願意所有的人皆得救,上帝願意所有的人皆有幸福。人之得救,人之有福,這是由於人能達到與上帝合一的意識,於是上帝對人便停止其為外在的單純的客體,因而不再是一畏懼和恐怖的對象,特彆是如象神對於羅馬人的宗教意識那樣。再則,在基督教裡上帝又被理解為“愛”,而且上帝啟示其自身於他的兒子裡,他的兒子與他為一,這樣,上帝,即作為個彆的人啟示其自身給人類,由此人類就獲得到解救。這就無異於宣稱,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便自在地被克服了。至於如何去分享這種解救,如何放棄我們直接的主觀性(擺脫掉那舊的亞當),並證悟到上帝即是我們真實的本質的自我,那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了。正如宗教和宗教崇拜在於克服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對立,同樣科學,特彆是哲學,除了通過思維以克服這種對立之外,沒有彆的任務。認識的目的一般就在於排除那與我們對立的客觀世界的生疏性,如人們所常說的那樣,使我們居於世界有如回到老家之感。這就無異於說,把客觀的世界導回到概念,——概念就是我們最內在的自我。從這一番討論裡也可懂得,認主觀性和客觀性為一種僵硬的抽象的對立,是如何地錯誤了。兩者完全是辯證的。概念最初隻是主觀的,無須借助於外在的物質或材料,按照它自身的活動,就可以向前進展以客觀化其自身。同樣,客體也並不是死板的、沒有變動過程的。反之,它的過程即在於證實它自身同時是主觀的,這種過程形成了向理念進展。任何人由於不明白主觀性和客觀性兩範疇〔的辯證關係〕,想要抽象地堅執著這兩個範疇,他就會不自知覺地猝然發現這些抽象的範疇會從他的手指間溜走,而他所說的話恰好會是他想要說的話的反麵。附釋二:客觀性包含有機械性、化學性和目的性三個形式。機械性的客體就是直接的無差彆的(indi e eerente)客體。誠然,機械的物體包含有差彆,不過這些機械物體的差彆彼此是漠不相乾的(gleichgultig),而它們的聯係也隻是外在的。反之,到了化學性的階段,客體本質上表現出差彆,即客體之所以如此,隻是由於他們彼此的關係,而這種差彆構成它們的質。客觀性的九_九_藏_書_網第三形式,目的的關係,這是機械性和化學性的統一。目的,也如機械的客體那樣,是一個自成其結的全體。但又被從化學性中展開出來的質的差彆的原則所豐富了,這樣,目的便使它自身與和它對立的客體相聯係了。所以目的的實現就形成了到理念的過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