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 莫爾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147年生,由於據說在宗教問題上違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處死刑而不得不泰然自若地走上斷頭台,時在1535年.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比較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欲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莫爾當然也具有上述的特征.但是由於多數人文主義者畢竟主要地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眾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爾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於其能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 他在《烏托邦》這部不朽的著作中,為當日英國廣大勞苦群眾所遭受的水深火熱的痛苦,慷慨陳詞,大聲疾呼. 不僅如此,他還指出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並提出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他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表現出豐富的才華,巨大的熱情,過人的膽略,並闡述了精辟的見解.莫爾在大學讀書時代,已經對希臘拉丁古典文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頭角崢嶸,受到一些前輩學者的器重. 以後他又和歐洲大陸上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DesideriAousErasmus〔約146—1536〕)成為莫逆之交,反複商量問題,切磋學問. 書本上的東西以及師友的交往,都對他心智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 而更重要的是,他後來成為一個經曆豐富、見聞廣博、又頗為留心新事物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英國人,供職本國政府,對於自己同胞在都鐸王朝專製統治下所受的苦難,觀察直接,了解特彆深刻. 例如英王對內百般聚斂,巧取豪奪,用刑嚴酷,殺人如麻;對外好戰尚武,不講信義,妄圖稱霸於一時. 他的一些寵臣,不但不犯顏力諫,反去阿諛奉承,逢君之惡. 莫爾最關心而且急於想糾正的,是大批農民被暴力從自己耕地上攆走及因此而引起的一係列嚴重後果. 貴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做牧場,用來養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 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 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離開累世居住的家園,無法就業,到處流浪,以致或是餓死溝壑,或是流為盜匪. 在英王政府的血腥統治下,流浪有罪,討飯有罪,盜竊當然更有罪,總之,刑律苛煩,百姓動輒得咎,性命不保. 在都鐸王朝卵翼下的英國大貴族、大商人,為了喂肥自己,不惜和反動政府狼狽為奸,剝削鎮壓勞動群眾. 莫爾在《烏托邦》中關於他那個時代——資本原始積累的初期所謂“羊吃人”的情況的描繪非常逼真,令讀者為之感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部分地加以引用.莫爾對時政的不滿與批評,達到異常坦率的地步. 可是由於他所麵對的亨利八世,是一個剛愎殘忍的暴君,他覺得如果用隱蔽假托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可能會有好的效果.這種方式頗類似我國古代詩人的主文譎諫,可惜仍然不曾取得應有的效果,隻是使他的書留傳後世,作為文學傑作,尤其是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部偉大的文獻;這也是作者幾百年來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莫爾在1516年寫成《烏托邦》,采取了非常嚴肅的態度,使用的是當時學術界通行的拉丁語,但是書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專名,都是杜撰.“烏托邦”(topia)這個詞本身就是據古希臘語虛造出來的,六個字母中有四個元音,讀起來很響,指的卻是“無何有之鄉”,不存在於客觀世界.很明顯,莫爾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寫作的動機是積極的,是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的. 然而烏托邦社會主義卻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同義詞,烏托邦在後代被人們和空想等同起來. 這也許非莫爾始料所及.他的時代是地理發現的大時代.新的航路,新的陸地,新的人民,一齊湧現出來,使歐洲人眼界頓開,打破了成見,解放了思想. 在這樣的氣氛中,莫爾從一位航海家口裡敘出一個烏托邦來,的確真假難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談到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熟悉英國這個時期曆史的人一望而知,這指的是莫爾置身其中的英國社會. 這一部分抨擊了英國政治和社會的種種黑暗. 然而作者點染巧妙,隱約其詞,運用虛實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強固執的英王也無從問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繪烏托邦這個理想國,它同第一部分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照. 作者關於未來的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都包含在這一部分. 以下擬就六個方麵分彆來談談:一財產公有財產公有是烏托邦的最大特點,也是莫爾社會主義思想中最可貴的要素. 莫爾斷言私有製是萬惡的根源,私有製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貪婪、爭訟、掠奪、戰爭及一切社會不安的因素. 在這種製度下,總是凶狠狡黠的人占便宜,取得最多的財富,他們是人口中的少數. 至於占多數的質樸真誠的勞動人民,對社會作出很大的貢獻,卻窮困潦倒,生活無著.世界再沒有比這更不公平的事了. 在烏托邦,全部社會財富是大家所公有的. 不管什麼產品,用的還是吃的,都彙聚到每座城市的幾個指定的市場. 家家戶戶到市場領取全部所需要的東西,不付錢,不付任何代價,也不受數量限製,但是從來無人多領,因為烏托邦物資充裕,取之不儘,如果在自己家中積存物資,真是多此一舉. 總之,烏托邦實行財產公有,按需分配,其前提是物資非常充足,產品非常豐富. 莫爾著重地提出這一點,這是其有遠見之處.不但一個城市的分配如此,而且城鄉之間,各個城市之間,無不平均分享物資,互通有無,不需補償. 整個烏托邦就是一個共產主義大家庭.二生產勞動讀者不禁要問,烏托邦不計其數的產品究竟從何而來的呢?回答是,這與烏托邦所嚴格執行的生產勞動製度分不開.莫爾不曾用過生產勞動這個名稱,但我們發現,烏托邦所有的勞動都是用於增進國家財富,提高社會福利,有益於全體人民衣食住行各種生活狀況的改進,所以這種勞動是生產性的. 淫巧的工藝,徒供奢侈享受而無益於國計民生的物品,都在一概禁絕之列,不許把勞動花在這上麵.在烏托邦,除極少數人以外,人人都須參加這種有益的勞動. 首先是農業勞動. 但除此之外,每人還須學一項專門手藝;學好一門之後,願意學兩門的聽其自便. 他們學紡織,學冶煉,學做木工或泥水匠,這些都是與改善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係的行業.烏托邦沒有貴族、地主等這些隻圖享受的寄生蟲,沒有二流子,沒有乞討為生的人. 烏托邦人雖然每天隻是白天勞動六小時,產品卻十分豐富.三務農為本烏托邦人牢牢地樹立了務農為本的觀念,特彆重視農業勞動. 無論男女,從小就在學校接受農業教育,並到田地上實踐. 城市中每個公民都須在農村住兩年,以種田為業. 凡樂於務農的可以申請在農村多住幾年. 城市公民如到本城郊區觀光,必須參加當地的農業勞動才能得到食物供應. 這一切說明農業是很受尊敬的一種勞動.他們種田,重視利用畜力,並備有各種農具. 他們非常珍惜每人分到的穀物,穀物隻充食用,不得造酒. 造酒的原料限於果類,如葡萄或梨子.關於每個城市及郊區的用糧,他們事先有正確的估計,然而他們對於生產穀物及飼養牲畜,總是從寬打算,寧可使其有餘,用以接濟鄰近的地區,但決不允許浪費.四城市規劃烏托邦的城市規劃也頗值得注意. 首先,城市人口有嚴格限製,不得過分集中. 除郊區外,每座城市隻規定六千個住戶,每戶的成年人,少則十名,最多十六名. 如超過限額,則將多餘人口移居到人口稀少的城市. 如整個烏托邦人口過多,則向國外鄰近地區移民,開荒懇地,從事生產. 人口密度問題在烏托邦已受到一定的重視.每座城市劃為均等的四個部分,各有市場(貨物總棧與食品供應站)、醫院與公共食堂(烏托邦人習慣於在這種食堂集體進餐)。當然,這一切設施都是免費為所有公民服務的.城市街道寬敞,規定為二十呎寬,便於行人,便於車輛交通. 住宅區的建造都有具體的規格. 每一住戶可以任人自由進入,而且住房須每隔十年抽簽調換,借以徹底廢除私有製.烏托邦人花很大的氣力綠化城市,每家後門對著花園,其中花草雜生,果樹繁茂,既可觀賞,又提供新鮮的水果.五衛生健康烏托邦人把衛生健康當作大事來抓. 每座城市有醫院四個,每個占地之廣宛如一個小村鎮,裡麵設備完美,藥物齊全,醫生經驗豐富,服務態度非常好,病人受到熱情的照顧,以致樂於住院接受治療.烏托邦人采取措施,保證供應潔淨的飲水與食物. 他們注意維持公共環境衛生,以防止空氣汙染,防止疾病流傳.烏托邦人除每天工作六小時外,有一小時的文娛活動.他們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的時間. 作者特彆指出,烏托邦人的健康狀況是好的,醫藥需要不多,但他們十分重視醫藥知識,重視有關這方麵的著述.六學術研究烏托邦人給學術研究及國民教育以重要的地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須經過嚴格選擇,首先要有教士推薦(他們每座城市有十三名教士),並經過行政官員攝護格朗特的秘密投票. 進行學術研究的人須全力以赴,因此不須參加體力勞動. 然而如果他們不能勝任研究工作,那就仍然去勞動. 相反,一個勞動者,如進行自修,學得很好,成績卓著,就可以不做自己的手藝,專門去做學問. 凡是出國充當外交使節的,都必須是有學問的人. 對其他重要公職,包括各城市首長的職位,也是如此要求.烏托邦人公共生活中有個特點,即每晨舉行公開的學術報告會;專職研究人員必須參加,一般男女可以自由聽講.烏托邦人很重視古代學術遺產. 他們對外國過客所帶來的歐洲古代的作品,不管是哲學、文學、曆史、以及科學(如醫學、植物學)等方麵的,都認真保存,其中大都為經典名著. 他們學習古希臘語很快,因此能這些書. 但他們不是專重書本知識,而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對於外來的技術,他們除領會其理論外,更重視親手實驗.他們推行教育,不遺餘力. 任何兒童都要上學,通過學習祖國語言進行,並且學農,學勞動. 他們不但要求兒童與青年讀書求知,還重視培養他們的品德.至於一般的社會教育,則著重於提倡公共道德、集體義務、正當娛樂,以期養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教士在這方麵,起有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似乎是,全體國民彼此觀摩,互相激勵,做到自覺地遵守紀律,維護公共利益. 他們對於犯有重罪的人,也是寓教於懲,罰令做苦工,貶為奴隸,但改造得好的,可以減刑,甚至可以取消其奴隸身分. 酗酒、賭博、亂搞男女關係,都在嚴禁之列.以上介紹了《烏托邦》一書的若乾主要內容,這些見解發表於四百六十多年前的歐洲. 結合其當時的背景,讀者不能不讚歎莫爾的社會政治思想的進步意義. 就公有製問題來說,莫爾的看法比起他的前人來,已是跨越了很大的一步.有些評論者指出莫爾曾熟讀柏拉圖的《共和國》,他的公有製觀點受了《共和國》的啟發. 即使如此,莫爾並不曾為這種啟發所局限,他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共和國》中至少兩處提到在衛士這個等級中實行妻子和子女公有,廢除家庭. 而在烏托邦,由親屬關係結成的家庭則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如果家庭不存在,整個社會就要瓦解,所以莫爾根本不主張廢除家庭. 在《共和國》中,衛士這個等級要竭力防止在他們的國家出現貧與富兩種現象,因為貧會導致卑鄙、工藝粗糙,以及反叛,而富又會產生奢侈、懶惰以及追求奇巧的事物.莫爾卻認為當財產為少數人所掠奪,大多數人就窮困到無以為生,這是社會的災難. 這種性質的貧是必須反對的,但他認為應該從貧所由產生的根源去反對,而不應從貧所引起的後果去反對. 同樣,莫爾反對的是少數人的富,而不是無條件地反對富. 相反,全體公民過很富裕的生活,正是莫爾所企求的. 富與懶惰有無必然的聯係呢?莫爾認為沒有必然的聯係. 烏托邦這個國家是很富的了,甚至黃金賤如糞土,然而人民卻在辛勤地勞動,儘管由於物資充足,每天隻須工作六小時. 他們把業餘的時間用於學習,用於正當文娛,並不遊手好閒. 在莫爾的理想社會中,既有勞動的任務以創造集體財富,又有學習任務以提高知識及技術水平. 這些就是列寧所稱許的“偉大的老空想家們提出來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柏拉圖不能預見到一個富裕的公有製社會,反而認為富必然帶來懶. 他把公有製局限於社會上的一個等級. 而莫爾則要推行一個公有製的社會,一個公有製的國家. 莫爾的基本論點是:財產私有為社會上萬惡之源. 這個論點的深刻性遠不是柏拉圖所能理解的.然而莫爾畢竟是他的時代的產兒,他的觀點帶有極大的時代局限性.《烏托邦》在1516年寫成並出版. 當時,自然科學尚未從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生產技術從十字軍東征以來雖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上還處於中世紀手工業時期.《烏托邦》作者雖能設想一個產品豐富到用之不竭、人人都可以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但卻不能想象生產力能夠迅速增長. 莫爾所津津樂道的,是以家庭為基本經濟單位的手工業生產.烏托邦能輸出的基本上隻是些原料,如羊毛、亞麻、木材、染劑、生皮、黃蠟、油脂,以及蜂蜜、穀物、牲口之類. 烏托邦人穿的衣服樸素簡單,在其他生活方麵也崇尚儉樸.總之,烏托邦大體上還保存自然經濟的特點,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當於十六世紀初英國的水平. 莫爾看不出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莫爾的未來理想社會既是建築在手工業家庭作坊上麵,當然就不可能實現以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基礎的公有製社會.他的那些設想恰恰是他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映.烏托邦人民生活中需要解決重勞動和肮臟勞動的問題.據莫爾說,這些由奴隸去乾.烏托邦的奴隸為數是不少的,起碼每一農戶就配有兩名奴隸.因而讀者不免得出這樣的印象,這個理想的社會居然有不齒於一般公民的賤民. 這顯然不平等,和理想的社會不名實相符. 莫爾可以說,奴隸當中一部分是罪犯. 這個答複還是難令人滿意的. 可以看出,莫爾的思想中還保有奴隸社會中奴隸主思想的殘餘.在莫爾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還處於萌芽狀態,資產者和無產者的矛盾開始產生. 雖然莫爾對廣大勞苦群眾深感同情,促使他寫成《烏托邦》一書,但他看不到勞苦群眾有改變社會製度的力量,更不能設想無產者有朝一日作為一個階級將是革命的主力並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領導階級. 因此,莫爾沒有、也不可能清楚地交代烏托邦的公有製是怎樣產生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至少讀者獲得的印象是,在烏托邦,人們發現這個製度優越,通過實行各種規劃,特彆是通過實行生產勞動及產品按需分配的措施,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和平地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的國家,據說曆史文獻很完善,然而莫爾隻字不曾提及人民和統治者有過什麼樣的矛盾,進行過什麼樣的鬥爭. 相反,他把那個開國君主描寫得很賢明,很有能力,幾乎達到神化他的地步.那麼,烏托邦所以能夠享受幸福的生活,公有製所以能夠維持而不遭到破壞,是否和曆代統治者施政得宜有關呢?類似的問題從《烏托邦》一書中是找不到答複的. 因而,他的烏托邦缺乏科學根據,隻能是一種“空想”。由此可見,莫爾隻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 然而眾所公認,他是西歐第一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我們舉出他的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見解,這些見解是他自己的. 我們也指明他的主要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是屬於他那個時代和他所屬的階級的.戴鎦齡191年1月列寧:《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見《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頁.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