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露神威 1(1 / 1)

孝陵衛 陸老師 1245 字 2個月前

金元明之際,道家分為兩大派彆,即正一派和全真派。金大定七年,重陽子王嚞收七位弟子創立全真派。三年後,王重陽病逝,其大弟子丹陽子馬鈺掌教,以山東為中心,廣招信徒,勢力漸趨壯大。到長春子丘處機掌教之時,全真派已是盛況空前,在秦、晉、冀、魯、豫、皖都擁有深厚根基。東向海,西向秦,南際淮,北至朔漠,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待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揮師南下,欲與南宋聯合圖金。河北、山東等地正處於三方交界,是三家必爭的咽喉要地。全真派因在這兩省擁有極大勢力,有兵家可借之勢,便成為三方爭相拉攏的對象,蒙、金、宋先後派遣使臣,征召全真教主丘處機。對於丘處機,後人爭議太多,多詬病他背棄漢民族而投靠蒙古人。但就當時形勢來講,他確實是全真派史上不世出的領袖人物。他審時度勢,認為金朝必定滅亡,南宋孱弱也不可免,唯有蒙古方興未艾,必定奪得天下。於是他卻金使,謝宋聘,唯赴成吉思汗之召。丘處機帶弟子西行覲見成吉思汗,受到大汗極高禮遇,賜以虎符、璽書,命掌天下道教,並免除所有全真道士的差役賦稅。後來,蒙古軍隊飲馬長江,征服金宋,建立元朝,全真派成為他們收攬人心、安撫民眾的得力助手。蒙古人馬上得天下,但也明白治理漢地必須使用漢法,當時蒙古汗廷並無漢族士人佐政,全真道士便成了他們的漢學師父。元朝一代,全真派由下層進入上層,全真宮觀、弟子遍布天下,聲焰隆盛,鼓動海嶽。但凡事沒有恒久,到了太祖起兵反元,鑒於全真派與元朝關係,太祖接受劉基建議,轉而拉攏在江南頗有勢力的正一派。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也是慧眼獨具,表示願遵太祖調遣。後太祖即位南京,建立大明,張正常入賀進京,太祖賜其“正一嗣教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命其領道教事。從此,在大明朝廷的極力抬高和反手壓製下,正一派日益興盛,而全真派逐漸衰落,經過多年,天下全真宮觀幾乎被正一派占儘,連北京白雲觀這等全真大觀也都落入正一之手。全真道士因受排斥打擊,逐漸轉入地下活動。沒骨氣的全真道士為了生存,通權達變,轉投正一門下;有點操守的就隱居起來,繼續修行;有極少數則堅決抗爭,均被朝廷褫奪度牒,甚至被充作丐戶,受儘羞辱磨難。張鬆溪是浙江寧波府人士,從小父母雙亡,全真道人孫十三見他靈根非同尋常,便將其收為義子,從此入了全真門下。全真不興,張鬆溪從小跟師父流離失所、受儘磨難,但孫十三對他視若己出,倍加嗬護,張鬆溪的童年還算多有歡樂,於是養成了他豁達樂觀之天性。孫十三傾其所學全部傳於張鬆溪,他本人雖資質平庸,但他有個了不起的師祖——張三豐,所以張鬆溪所習乃是全真正宗,加之他靈根異秉,修為很快超越師父。隨著張鬆溪的功力日漸增長,孫十三由喜轉憂,他知全真派身份特殊,生怕徒兒樹大招風,反丟了自己性命。於是臨死前立下遺囑,命張鬆溪隱名埋姓,尋一落腳之地,平平安安地過此一生,非到萬不得已,不得顯露功夫法術。張鬆溪安葬師父之後,便嚴遵師囑,混跡市井,做些小買賣謀生。後來因為變故,他輾轉來到南京城,結識好友魏良輔,在他的資助下開了一爿肉鋪,聊以度日。近日南京城連出怪事,魏良輔屢次受邀參與驗屍,都不得要領,官府無法,隻能草草結案。魏良輔隱隱覺得此事絕非尋常,懷疑是術士做法。他雖劍術了得,但對於法術卻一竅不通,逼不得已,隻好請張鬆溪出山,一道來探個究竟。知道張鬆溪名字的人本就少之又少,而知他出自全真派的更是鳳毛麟角,袁忠微居然一下就點出他的師承,著實讓張鬆溪吃驚不小。而提到全真一派在大明王朝的遭遇,想起從小的境遇以及師父貧病交加而死的慘景,他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一時說不出話來。袁忠微見他心有所動,繼續說道:“外人均道我是秦中神相,好不風光,其實老夫還有一個身份不為人知。張鬆溪,我與你是同鄉,生在寧波城西的子巷。”張鬆溪一聽,心中大震,道:“你?你難道是丐戶出身?”這丐戶由來已久。南宋初,金兵大舉南侵,宋將焦光瓚率部不戰而降。金兵既退,焦部為時人所不齒,被朝廷貶為賤民。賤民多分布在寧波、紹興一帶,地位低於尋常平民,遭人蔑視,生活悲苦。待太祖大定天下,建立大明,為更好地控製役使民眾,把所有著籍官府的人戶,編製成軍、民、匠、灶等戶,承當各色不同的差役。這些賤民經曆了宋、元兩朝之苦,本以為到了大明,算是守得雲開天現。誰知太祖對他們並無好感,認為其祖上都是叛漢之徒,於是編其為“丐戶”。後來,成祖靖難,將反抗他而忠於建文皇帝的人,也貶為丐戶,令他們世代為奴為仆。丐戶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見到任何普通平民都得敬稱“老爺”“太太”“少爺”,而良民中即使是三歲小兒也可以對一個七老八十的丐戶直呼其名。丐戶不得從事士、農、工、商四民職業,乾的都是雜役、說媒、捕蛙、跑腿、敲鑼打鼓、抬轎抬棺材、收破爛換糖之類的“賤業”。凡被列為丐戶者,男不許讀書,女不許纏足,不得與良民通婚姻,隻能自相配偶。丐戶連衣著都是固定,男人須戴狗頭帽,穿橫布,不得著長衫,婦女要蓄“老嫚頭”,穿黑尼衣,忌用紅色,出門無論晴雨,必攜帶長柄雨傘,倒夾在腋下,這樣才能方便大家一眼識彆丐戶。平民即使賤至苦力,亦不願意與墮民為鄰,丐戶隻能自行聚居,其住宅也必須比一般平民要簷低三尺。寧波丐戶的聚居之地為子巷,那裡全是歪斜破損不堪的竹籬茅舍,乾淨的屋子難得見到。因此在當地,“子巷生的”等同於“狗娘養的”,是句極惡毒的罵人話語。這袁忠微聽到“丐戶”二字,仰天歎道:“丐戶,丐戶!幾十年了,好久沒有人這麼稱呼我了。”張鬆溪在寧波附近長大,知丐戶境遇悲慘,少時曾親見一名淪為丐戶的全真前輩,路遇一群平民,因沒有主動打招呼,鞠躬讓路,被活活打成重傷。看袁忠微動情,他想起往事,不禁心中一酸。魏良輔對丐戶之事多有耳聞,他又比張鬆溪精明許多,聽袁忠微這麼一說,心下生疑道:“一入丐戶,永世不得翻身,千秋萬代為主家奴仆,不得離開本地,即使稍有資產,亦不能捐資納官,改變身份。你怎得如此逍遙自在,行走南北,名震天下?”不說則已,袁忠微聽罷,臉色刷的一下變白,麵孔變得如石像般僵硬,雙唇戰栗,微微抖動,眼圈一紅,竟落下淚來。這袁忠微剛才還喊打喊殺,現下竟潸然淚下,倒大出眾人意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