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教淨化與三教合一繼五世紀高僧釋法顯之後,本世紀(七)又出現高僧玄奘。他的行跡和功績,跟釋法顯相同,而影響更大。玄奘於六二七年離長安西行,冒犯當時不準出國的嚴格禁令,渡過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流沙和蔥嶺雪山,到印度尋求佛教經典。曆時十九年,乾六四五年返抵長安。李世民大帝沒有追究他偷渡的罪名,反而給他很高的尊敬,請他主持長安最大的廟院弘福寺。玄奘翻譯他千辛萬苦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先後完成了七十五部。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即令在二十世紀,翻譯工具如字典詞典之類書籍具備,一個人能譯出七十五部巨著,也不容易。玄類被人們稱為“唐僧”、“唐三藏”,在中國家喻戶曉,連兒童都知道他。曆史上高僧太多了,釋法顯就是其中之一。隻有玄奘盛名永垂不朽,這應歸功於十六世紀時的大文學家吳承恩所寫的一部《西遊記》。這是一部成功的幽默,不過書中卻把玄奘寫成一個膿包,而把他的門徒之一孫悟空,寫成一個神通廣大的英雄人物。佛教是一個在非常複雜的印度社會中產生的宗教,它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印度當時崇拜的鬼神,一是印度當時盛行的唯心哲學。佛教經典因之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稱“小乘”,屬於前者一部分稱“大乘”,屬於後者。玄奘帶回來的佛經,以大乘為主,而大乘與宗教無關,隻與哲學有關,於是佛教內部,開始分裂。宗教的要件就是崇拜鬼神,必須崇拜鬼神才能稱為宗教。猶如畫家的要件是繪畫,他必須繪畫,才能稱為畫家。佛教徒中部分知識分子從大乘經典中發現到係統分明的心理分析,是中國古哲學和儒家學派儒書中所根本沒有的東西,遂如獲至寶,宣稱佛教都是哲理,並不迷信,好像畫家宣稱他並不繪畫一樣,這種態度在佛教中產生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的“佛家學派”。它的發展順序跟道家相反,道家先有道家學派,再分裂出道教。佛家則先有佛教,才分裂出佛家學派。佛家學派與佛教的差異,如同道家學派與道教的差異,以及我們曾經比喻過的“熱狗”與“狗”的差異。佛教傳到中國後,小乘受到道教仇視,大乘受到儒家學派仇視。數百年鬥爭的結果,終於產生一種調和的局麵,即“儒”、“佛”、“道”三教合一。這種調和的出現十分突兀。而且在理論上根本不可能,一則,“儒”還沒有資格稱為宗教。二則,信仰具有排他性。不過如果發現佛教的分裂現象,合一的隻是學派而不是宗教,便可了然。所謂三教合一,應正確的指出是三個學派合一。我們試用下表作一說明:佛教譯經事業在本世紀(七)達到高峰,玄類之後,便無以為繼。因為佛教在發源地的印度已告沒落,不再有新的經典出現。佛家學派在大量問世的佛經衝擊下,更分為很多瑣碎的派彆,如“律宗”、“禪宗”、“華嚴宗”、“法相宗”等等,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互相排斥攻擊。但真正的佛教,卻終於拋棄掉大乘的糾纏,成為純淨的宗教,跟道教一樣,向民間傳播,這種力量超過僅在士大夫之間流行的大乘萬倍。因果報應,輪回轉生,冥冥中自有神靈為人類主宰的觀念和信仰,深植人心。八中國疆土的再擴張第二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對外的最大成功,是恢複固有的疆土。大分裂時代使沿邊土地大量喪失,隋王朝雖一度振發,但時間太短,不久即因政府覆亡而再喪失。唐王朝最初的目標隻希望排除北方突厥汗國的威脅。可是接連著不斷的軍事勝利,使中國疆域回到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和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時的版圖,而且還要超過。唐政府在沿邊疆土,先後設立下表所列的六個總督府(都護府),像六根巨柱,保衛中國本土。中國的沉重外患既是北方的突厥汗國,自然成為反擊的第一個對象。本世紀(七)六○三年,啟民可汗的對頭達頭可汗兵敗,向啟民可汗投降,啟民可汗遂成為突厥的大可汗。可是位於西部金山(阿爾泰山)小可汗之一的泥撅處羅可汗卻不承認,宣稱他才是突厥的大可汗。於是突厥汗國分裂為二,東西對峙。東突厥汗國雖然失去了西部部落,但仍然保持強大,尤其本世紀(七)初葉,中國正逢十八年改朝換代大混戰。北方崛起的民變領袖們,像梁師都、劉武周都向東突厥進貢,接受封號。唐王朝開國皇帝李淵初叛時,也同樣向東突厥進貢。李淵在位期間的二十年代,東突厥使節和商人到了中國,就像猛虎進了羊群,奸淫燒殺,無法無天。而突厥兵團仍不時深入中國國境,根本忽視中國的存在。大臣們一度建議放棄長安,向南方遷都。李淵雖因關係太大沒有采納,但對突厥人的橫暴,始終不敢表示一絲不愉快。六二六年,玄武門事變剛剛結束,李世民大帝剛剛即位,東突厥汗國即向長安發動奇襲。大可汗頡利可汗(啟民可汗幼子,始畢可汗幼弟)和他的侄兒小可汗實利可汗(始畢可汗長子),長馳南下,直抵渭水便橋。距長安隻隔一水,上下震恐。李世民大帝無可奈何,隻好孤注一擲,親自到渭水便橋向頡利大可汗乞和,除了重申誓言繼續臣服外,並答應增加進貢財物的數量,頜利大可汗才行撤退。這對李世民大帝是一個莫大的恥辱,然而也正因為這一次會麵,李世民大帝親眼察看到突厥在組織上所呈現的低能,遂決定提前反擊。三年後六三○年,大將李靖北征,出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深入陰山,頡利大可汗全軍覆沒,隻身向西逃走,被中國追兵擒獲。東突厥汗國所向無敵,竟被中國一戰擊潰,使北方各部落大為震駭,李世民大帝遂贏得“天可汗”的尊稱。東突厥汗國各部落從此星散,但仍不時有“可汗”出現,或出於某一些殘餘部落的擁立,或出於中國政府委派照顧某一些殘餘部落。其中也不斷有若乾可汗跟中國對抗,不過都像火花一樣,倏燃倏熄。如此斷續地維持到下世紀(八)七四五年,最後一任大可汗白眉可汗被回紇汗國的懷仁可汗擊斬,才徹底消滅。東突厥汗國所屬的鐵勒部落,組成份子跟突厥一樣,也十分複雜,包括很多不同種族的小部落,其中有兩個小部落最為強悍,一是薛延陀部落,一是回紇部落。六二八年,薛延陀部落酋長夷男取得鐵勒部落領導權,遂脫離東突厥,自稱可汗,建薛延陀汗國。兩年後六三○年,東突厥汗國星散,薛延陀汗國就收納突厥的流亡部落,進入突厥故地,直接跟中國為鄰。中國的富饒誘使它跟突厥一樣,不斷南侵。不過它的運氣太壞,恰巧遇上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六四六年,中國大將李道宗親王出擊,薛延陀兵團崩潰,最後一任可汗咄摩支可汗向中國投降,汗國滅亡,立國隻短短十九年。薛延陀汗國滅亡後,回紇部落立即填補起來沙漠上的權力真空。但它仍然是一個部落形態,中國冊封它的酋長為瀚海都督。九西域征服與西南地區挫敗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中國的故地,但喪失的時間已有六百年,是太久了,所以當本世紀(七)四十年代,中國勢力向西擴張時,麵對著的是一個完全新麵貌的西域,已非紀元前二世紀張賽和紀元後一世紀班超時代城邦林立的西域。現在西域隻剩下幾個大國:高昌王國、焉耆王國、龜茲王國、於闐王國、疏勒王國、西突厥汗國,在互相爭奪霸權。其中焉耆、龜茲、於闐、疏勒都是古老的王國,因並吞鄰國之故,疆士大大地膨脹。引起中國勢力西進的是建國於車師前王國故地的高昌王國,麵積達五萬左右平方公裡,首都交河城(新疆吐魯番)。它跟西突厥汗國結盟,對中國采圍堵政策,封鎖邊境,斷絕中國跟西域的交通。雖經中國一再呼籲,但仍扣留中國難民不準回國。六四○年,中國大將侯君集西征,高昌兵團大敗,西突厥汗國協防的駐屯軍驚駭之餘,墾夜撤退。橫挑強敵的國王囗文泰憂憤而死,繼位國王囗智盛出降,被送到長安,國亡。中國把交河城改為西州,可汗浮圍城(新疆吉木薩爾)改為庭州。接著是焉耆王國,東西橫亙四百公裡,首都焉者城(新疆焉耆),跟中國邦交一向敦睦。侯君集滅高昌王國時,焉耆國王龍突騎支因跟高昌是世仇之故,還親自到中國遠征軍司令部道賀。可是後來卻和西突厥汗國締結婚姻(西突厥大臣的弟弟,娶了龍突騎支的女兒),對遙遠的中國轉為冷淡,並一再扣留過境的中國使節和往返中國的其他國家的使節。六四四年,駐軍高昌的安西總督(安西都護)郭孝恪進攻焉耆,生擒龍突騎支,另立一位新王。但中國遠征軍撤退後,西突厥汗國來攻,把新王殺掉,另立王族親戚龍薛婆阿那支當國王。四年後(六四八),中國大將阿史那(姓)社爾(名)西征龜茲王國時,順便攻擊焉耆,把龍薛婆阿那支殺掉。這一次中國兵團不再撤退。龜茲王國,麵積約十萬平方公裡,擁有七百餘個城鎮,首都伊邏盧城(新疆庫車)。最初跟中國相處也很好。但西突厥汗國終於把它爭取過去,參加對中國的圍堵。六四八年,中國大將突厥籍的阿史那社爾西征,生擒國王白河黎布失畢。中國原設在西州(新疆吐魯番)的安西總督府,遂向西推進,移到龜茲。疏勒王國(新疆喀什)、於闐王國(新疆和田),兩個與龜茲王國麵積相當的國家,沒有經過戰爭,就向中國投降。中國遂在焉耆、龜茲、疏勒、於闐,設立四個軍事據點,稱為“四鎮”,隸屬安西總督,作為中國西陲屏藩。六七○年,吐蕾王國以傾國兵力對西域攻擊,四鎮一時陷落。二十二年後的六九二年,中國大將王孝傑反攻,吐蕃敗走,四鎮又回到中國版圖。對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諸國來說,中國和西突厥汗國,是兩個巨人。西域諸國處在中國和西突厥汗國夾縫中,跟前二世紀時處在中國和匈奴汗國夾縫中一樣,十分狼狽。上述五個王國,就是兩大超級強權間的犧牲品。等到所有獨立王國都被中國並吞,中國邊境向北向西推進,直接跟西突厥汗國接觸時,終於爆發一場決戰。六五七年,中國大將蘇定方率領遠征軍,包括回紇兵團和若乾歸附中國的東突厥兵團,向西突厥汗國總攻,三道並進。西突厥沙缽略可汗親統十姓(十個部落、兵團,自中亞向東挺進迎擊。兩國大軍在伊麗水(新疆伊犁河)以北相遇,沙缽略可汗大敗,率領殘軍渡伊麗水,向碎葉水(哈薩克吹河,或譯楚河)撤退,中國遠征軍窮追,在碎葉水北岸再次決戰,沙缽略可汗再大敗。帶著左右少數侍衛,向西逃亡。逃到鹹海東南的石國(烏孜彆克塔什乾市),被石國生擒,交給抵達城下的中國遠征軍。跟東突厥汗國的情形一樣,西突厥汗國的部落從此星散。以後雖然同樣也有“可汗”興起,總歸曇花一現。到下世紀(八)四十年代七四二年,最後一任中國派遣擔任大可汗的阿史那聽,被突騎施部落擊斬,西突厥汗國途名實同亡。中國在西域獲得的是完整的勝利,跟張騫、班超時代有很大不同,那時不過限於移植屯墾,主要的是斷匈奴右臂的軍事聯盟。而本世紀(七)起,卻設州設縣,又設軍區,把西域納入中國行政係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但在西方邊陲,中國的擴張卻受到挫敗。西方邊陲的吐穀渾汗國(青海省),是四世紀五胡十九國之一前燕帝國的兄弟國。弟弟的一支進入中國本土,在鄴城(河北臨漳)建立前燕帝國。哥哥的一支輾轉二千公裡之外,來到青海湖附近,建立吐穀渾汗國。在大分裂時代中,跟中國西部邊陲上的幾個短命小國,如南涼、西秦,不斷發生戰爭。本世紀(七)初,可汗慕容伏允在位,國力正強,遂跟中國大起衝突。六三五年,中國大將李靖率軍深入青海草原,慕容伏允大敗,集結兵力再戰又大敗,不能成軍,隻好率領殘部向西北逃走,打算投奔西域當時還獨立的於闃王國。走到柴達木盆地,部下散去,剩下的騎兵千餘人,勉強支持,到了大沙漠中,部下幾乎跑光。慕容伏允被侍從所殺。中國就冊封他送到長安作人質的兒子慕容順當可汗。但慕容順在中國太久,漢化太深,不能為他的人民所接受,不數個月,就被刺死,由他的兒子慕容諾易缽繼位。李世民大帝為了穩定兩國間的關係,把弘化公主嫁給慕容諾局缽。然而吐蕃王國卻在它背後不斷抄掠它的牧群,慕容諾易缽不能抵禦。六七二年,整個汗國潰散,慕容諾局缽和他的公主妻子帶著僅隻一千餘家殘餘部落,投奔中國。吐穀渾汗國滅亡,土地人民,全被吐蕃王國並吞。吐蕃王國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國,包括現在的西藏、青海大部分——整個世界屋頂,比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麵積還要大三分之一,首都邏些城(西藏拉薩)。中國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家,即令風聞,因為它在萬裡關山之外,也從來沒有予以注意。當它於本世紀(七)三十年代派遣使節到中國進貢,在長安出現時,中國隻不過把它當作一個荒遠的小部落,但事實上它當時已十分強大。中國為了利用它在吐穀渾汗國背後發生牽製作用,於六四一年,把文成公主下嫁給它的國王棄宗弄讚。不過吐穀渾汗國卻在連續不斷攻擊下衰弱不振,使中國不得不倒轉過來扶助吐穀渾汗國。文成公主下嫁後三十年,六七○年,吐蕃王國進攻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西域四鎮全失。中國大將薛仁貴從青海湖西擊,一則希望影響西域的局勢,一則希望驅逐侵入吐穀渾收地的吐蕃部落。但被吐蕃擊敗,全軍覆沒,隻剩下薛仁貴和少數將領逃回。八年後(六七八),中國再派大將李敬玄西擊,再度全軍覆沒,副統帥劉審禮被吐蕃捉去。六九二年,另一位大將王孝傑才收複西域,但六九六年王孝傑第二次向吐蕃攻擊時,又告失敗。吐蕃王國的強悍善戰,使中國在西南邊陲遇到勁敵。十東方戰爭與永久和平東方,指朝鮮與日本。高句麗王國在本世紀(七)初,抵抗中國隋王朝攻擊之前,南端的新羅王國(韓國慶州)曾占領它縱深二百五十公裡的土地。四十年代後,高句麗王國發生政變,宰相(莫高支)泉蓋蘇文把國王高建武殺掉,另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當國王,由泉蓋蘇文專政。他需要用對外的軍事勝利以增加威望,於是跟半島南端的另一王國百濟(韓國扶餘)聯盟。於六四四年。向新羅進攻,宣稱索回失去的國土。但連陷四十餘城而仍不停止,顯然的它要全部咽下去。新羅王國向中國告急。中國命高句麗停戰,泉蓋蘇文拒絕。明年(六四五),李世民大帝親征,那座楊廣傾全中國之力不能攻陷的遼東城(遼寧遼陽),終被攻陷。接著連破白崖城(遼寧海城),蓋牟城(遼寧蓋州),進圍安市城(遼寧海城)。安市城在高句麗名將楊萬春固守之下,成為第二個遼東,中國兵團百般攻擊,楊萬春百般防守,終不能攻破。而嚴冬已至,大地冰封,中國遠征軍沒有禦寒裝備,不得不撤退。楊萬春在城上拜彆致謝,李世民大帝命送他綢緞一百匹,表示對他的敬意。這一次的軍事行動並不算是成功,但李世民大帝與楊廣不同處在此,李世民沒有鬥氣再來。高句麗在北方失地喪師,對南方新羅的侵略隻好停止。但百濟王國卻不停止,新羅真德女王撰寫《太平頌》,親自刺繡,呈獻中國,乞求援救。六六O年,真德女王的繼承人金春秋,再向中國告急。中國派遣大將蘇定方率海軍赴援,艦隊從成山(山東榮成)出發,在百濟王國熊津江(錦江)江口,強行登陸,百濟戰敗,首都泅批城(韓國扶餘邑)陷落,國王扶餘義慈投降。中國就把百濟收入版圖,設立熊津等五個都督府,蘇定方不久率軍回國,留大將張仁願鎮守。蘇定方剛走,百濟的高僧道琛和大將福信,就迎接當時在日本的太子扶餘豐回國,繼承王位,包圍泅批城中國駐屯軍。明年(六六一),中國大將劉仁軌增援,也在熊津江口登陸,百濟軍迎戰,大敗,泅批城之圍解除,退保周留城(韓國韓山)。劉仁軌所率的兵力不多,不能進攻,隻能幫助張仁願堅守泗氵比,僵持兩年之久。六六三年,日本大軍入援百濟,中國再派大將孫仁師渡海增兵,另一位大將劉仁軌率海軍從熊津江進入白江(韓國錦江),準備跟孫仁師會合後進攻周留城。想不到就在白江口,與日本入援的海軍艦隊相遇,遂行決戰。中國艦隊猛烈鍥入日本艦隊的腰部,日本艦隊被從中切斷,首尾不能相應,隻好邊戰邊退。中國不斷衝擊,四戰四捷,擊沉和焚燒日艦四百餘艘,煙火衝天,海水都化成血水;日本艦隊全軍覆沒。這是中國跟日本第一次戰爭。扶餘豐得到敗訊,知道大勢已去,放棄周留城,向北逃往高句麗王國。百濟王國立國六百八十一年而亡。高句麗王國宰相泉蓋蘇文於六六六年逝世,兒子們爆發激烈的奪嫡鬥爭,嫡子泉男生失敗,投奔中國。一個無比堅固的國家,外部曆無數嚴重打擊,都沒有使它崩潰,如今卻從內部裂開。中國抓住這個機會,派大將李(責力)當總司令,泉男生當向導,由陸道東征。六六八年,攻陷首都平壤,國王高藏被俘。高句麗王國立國七百零五年而亡,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結束。現在,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的土地入於中國,新羅王國局促在半島東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不過中國統治的時間隻有九年,新羅王國對中國並吞了那麼多土地而竟沒有分給它一點,深為不滿。這個忘恩但勇敢的小國,開始暗中向龐然大物的中國挑戰,到處發動民變,促使平壤孤立。六七六年,中國駐屯軍不能支持,隻好撤退,把設在平壤的安東總督府遷到遼東(遼寧遼陽),新羅王國遂統一朝鮮半島的中部和南部,隔著氵貝水(朝鮮大同江),跟中國為鄰。新羅王國統一半島中南部後,並沒有繼續跟中國對抗,反而非常明智地采取事大——事奉大國政策,對中國十分恭順。這個政策獲得完美的效果,從此中國和朝鮮之間,再沒有戰爭,永為手足般的兄弟之邦。高句麗王國滅亡後三十年,即本世紀(七)最後一年(六九九),它的一位流亡在北方鬆花江流域的大將大柞榮和他率領的一部分武力,跟當地(革末)(革曷)部落結合,建立渤海王國。跟朝鮮半島上的一些國家一樣,全盤華化。官製官名,以及政府組織,與中國無異。它對中國也采事大政策,所以中渤之間,邦交敦睦,從沒有戰爭。大祥榮最初稱他建立的王國為震王國,下世紀(八)七一三年,中國冊封大祥榮為渤海郡王,才開始改用渤海作為國名。日本帝國,跟朝鮮半島上諸國同樣古老,但那時候文化卻比朝鮮落後,因為中國文化必須經過朝鮮,才能傳入日本。本世紀(七)之前,日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結構,但在中國絕對優勢的文化衝擊之下,日本固有的一切,已不能適應國內的需要和嶄新的國際局勢。於是產生現代化——即中國化運動。六四六年,孝德天皇下令把全國土地從貴族手中收回,改為國有。廢除類似奴隸主的世襲官爵製度,使全國人民不再隸屬貴族,而直接隸屬天皇。效法中國辦法,貴族隻有封爵,沒有土地。改用中國國特有的“年號”製度,定本年(六四六)為大化元年。依照中國政府三個“省”的形態,組織日本政府,設立六個(省),分彆掌理國務。並普及教育,采取中國文字為法定文字,以孔穎達的《五經正義》為法定課本。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接受現代化文化運動,史學家稱“大化改新”。從此,日本跟朝鮮半島諸國一樣,成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中國”,無論文字、教育、官製、政府,甚至意識形態和中國幾乎完全相同。——日本的中國化運動,大化改新隻是起步。從此之後,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一千餘年間,與日俱增。因之普遍地產生一種中國崇拜,認為日本一切都是錯的,中國一切都是對的。若乾著名的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的改朝換代才合乎經典,而日本天皇萬世一係製度,是一種可恥的謬誤。日本人最初以夷狄自居,尊奉中國是中國,後來則自以為日本才是中國,中國反而成了夷狄。平安時代(七九四——一八五)名詩人賴忠傳,曾有詩說:“乘船當乘作文船,揚名無逾作漢詩。”可說明日本對中國傾慕的程度。十一武(上明下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黃金時代二十年後,進入五十年代,一個年輕美麗的女人在唐王朝宮廷中站起。這個女人是武(上明下空),當她十三歲時,被選入皇宮,之後被列為李世民大帝的姬妾之一。唐王朝初期的皇宮姬妾,有十九級:“惠妃”、“淑妃”、“德妃”、“賢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捷好”、“美人”、“才人”、“寶林”、“禦女”、“采女”。武(上明下空)是第十六級的“才人”,而“才人”同時有九人之多,她不過九人中的一人,那是一個絕望的位置。武(上明下空)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即六四九年,李世民大帝逝世,依照皇家規定,已故皇帝的姬妾,都要出家削發為尼,在空門青燈之下,寂寞的各終其天年。李世民大帝的姬妾都被送到長安的感業寺,武(上明下空)自然也在其中,這更是一個更絕望的位置。然而,命運之神施給她恩典。五年後的六五四年,繼任皇帝李治跟他的妻子王皇後,到感業寺進香。李治當太子時曾對武(上明下空)的美色垂涎三尺。現在,他在尼姑行列中看到武(上明下空),武(上明下空)當然也看到他,但今已非昔比,她流下眼淚,李治也流下眼淚。這一切被王皇後收入眼底,王皇後那時正跟李治的另一位姬妾蕭淑妃爭寵,於是把武(上明下空)接回皇宮,想用她幫助自己打擊蕭淑妃。武(上明下空)的嘴可以流出蜜來,使王皇後待她如同姐妹,竭力推薦給李治。李治於六五四年時二十七歲,武(上明下空)已三十一歲,比李治大四歲。一個沒有人生經驗的年輕男人,一旦落到一個備嘗風霜,充滿機心,年齡又成熟了的美麗女人之手,就好像一隻蒼蠅落到蜘蛛網上,除了粉身碎骨外,很難逃生。僅僅幾個月工夫,李治就成為她掌中玩物。武(上明下空)遂開始她第一個目標:皇後寶座。明年(六五五),她把她剛生下來的女兒親手扼死,然後誣陷是王皇後下的毒手,這個殺女案不久就發展成為王皇後與她的家人以及蕭淑妃也參加的,圖謀對李治不利的謀反案,興起宮廷大獄。結果把王皇後、蕭淑妃各打一百棍,砍斷手足,再投到酒缸,聽她們衷號而死。李治正式冊封武(上明下空)當皇後,距她離開感業寺隻有一年七個月,攻勢之淩厲與無情,使人驚駭。武(上明下空)完成第一個目標後,接著追求第二個目標:權力。這當然需要非凡的設計與耐心。李治頭部經常劇痛,雙目不能睜開。武(上明下空)就跟李治同時出現在金鑾殿上,聽取大臣報告,並由武(上明下空)裁決,政府官員稱她們夫婦為“二聖”,政府的控製權遂無聲無息地滑到武(上明下空)手中。武(上明下空)所需要的是李治這樣不生不死痛苦地活下去,使她有充分的時間鏟除反對她的人,並埋伏下自己的力量。然而李治活得未免太久,他在位三十五年,到六八三年才死。武(上明下空)後來對李治厭惡入骨,但她能控製自己,沒有謀殺他,這是她絕頂聰明的地方。李治死後,武(上明下空)所生的第三子李顯繼位,隻有三個月,武(上明下空)把他罷黜,立她所生的第四子李旦當皇帝,武(上明下空)以皇太後身份臨朝聽政,李旦完全成為木偶。這樣維持了七年,到六九○年,武(上明下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再把李旦罷黜,自己坐上皇帝的寶座。唐王朝,這個聲勢煊赫,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被武(上明下空)不動聲色地取消。武(上明下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建立的王朝稱周王朝(史稱南周或武周)。武(上明下空)是一個傑出的女人,具有絕頂的才乾和智慧,她苦心孤詣二十八年才當上皇太後,再苦心孤詣七年才當上皇帝,那時已是六十七歲的老太婆了。在那個時代,可以想像到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她,李姓皇族和政府全體官員,以及當時的儒家學派禮教社會,無一不拒絕一個女人擔任皇帝。所以武(上明下空)用她自己的方法保護她的王朝,即任用醋吏,無情而擴大地執行冤獄政策。作大規模但表麵合法的屠殺。凡是反對她的人,或被認為反對她的人,以及酷吏所網羅的人,一律用法律判決他們謀反,連同家屬或家族,一並處斬。包括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李治所以能立為太子,完全是舅父之力)和武(上明下空)親生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而且連武(上明下空)的嫡親孫兒,也都被這位應該是慈祥的老祖母鞭死。——隻有無限權力才有如此猛烈的毒性,使一個母親和祖母瘋狂成武(上明下空)這種樣子。十二酷吏與酷刑南周王朝政權是一個赤裸裸的特務政權,建立在酷吏主持的詔獄係統之上。名義上是武(上明下空)在統治,實際上是酷吏集團在統治。法律的好壞,不在“法條”的本身,而在“訴訟法”的執行。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在如何確定犯罪。唐王朝的法律,是中國各王朝法律中最完善的一種,但因中國古政治思想缺乏人權觀念,所以中國始終不能產生證據主義的訴訟法,《唐律》自不例外。於是酷吏的酷刑就代替訴訟法,法官在偵查報告時,不追求事實,隻追求口供。一個人明知道一旦誣服謀反,即將全族被屠,而仍“坦承不諱”、“自動招認”,這便是酷吏的功能。武(上明下空)所組成的酷吏集團,最有名的可舉出下列數人;來俊臣武(上明下空)最親信的助手之一,在他當權時,除了武(上明下空)自己和武姓親屬外,所有政府官員和牽連所及的民眾,都在他的刑事訴訟法——酷刑之下發抖。任何人(包括親王、宰相)隻要由來使臣逮捕審訊,很少能活著走出獄門。他審訊被告時所用的酷刑,僅隻“枷”一項,就有十種使人心悸的名號:“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魄膽”、“實同反”、“反是實”、“死豬愁”、“求即死”、“求破家”。其他酷刑,也各有名稱,而且美麗香豔,充分表示對人權和對人性尊嚴的摧折和戲弄。如“鳳凰展翅”:把被告手足綁上短木,像扭絞繩索一祥地扭絞雙臂。“驢駒拔撅”:把被告綁到柱子上,用繩子係著頸項,向前牽引,如果不及時招認,脖子就會被拉斷,“仙人獻果”:教被告赤裸著身體跪在碎瓦礫上,雙手捧枷,舉過頭頂。“玉女登梯”:教被告爬上高梯,用繩子拴著脖子,向背後牽引,或窒息而死,或跌下摔死。來俊臣不僅是實行家,還是理論家。他著有《羅織經》一書,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經上指示的程序有七:一、先確定對象。二、由特務們從四麵八方向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發出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交下調查(事情發展到此,對象的命運已經確定。也可以說,當酷史在確定對象時,對象的命運就已經確定,因為那些涉及到謀反叛國巨案的信件,不可能不交下來)。四、根據這些交下來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五、審訊時施用酷刑,取得理想的口供。——注意的是,如果拒絕招認而死於酷刑之下,就又多了另一個罪名:“畏罪自殺”。被告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事實上並不需要對每一個被告都施酷刑,如宰相狄仁傑等,就沒有受到拷打,隻教他知道如果不合作將發生什麼,效果相同。六、審訊時教被告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會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由當權人物或酷史決定。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於是,程序完成,一件謀反叛國巨案,宣告破獲。索元禮武(上明下空)情夫之一的薛懷義的乾爹,所以最得信任。他最大的本領是,隻幾天工夫,就可以從一個被告牽引出一千個被告。被告交給他,跟交給來俊臣一樣,百死一生。他發明一種特製的鐵籠,教被告把頭伸到裡麵,而裡麵釘滿鐵針。有時他把被告倒懸起來,在頭部係上石頭,使它下墜。有時用醋汁灌被告的鼻孔,直到招認或被窒息而死。有時用鐵圈套到被告頭上,在縫隙中打入木楔,直到招認或腦漿崩裂。侯思止一個不識字的法官,他對武(上明下空)說:“我雖然不識字,可是我忠心除奸。”武(上明下空)很欣賞他。侯思止以審訊宰相魏元忠一案而聞名,當魏元忠拒絕承認謀反時,他認為魏元忠空言狡辯,把魏元忠雙足縛住,在地上倒拖。周興他當權的時間很短,但他在冤獄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有一天,武(上明下空)把一件密告周興謀反的檢舉信件交給來俊臣調查。來俊臣跟周興是最好的朋友,而且那一天二人又恰恰在一起共進午餐。任何人都以為來俊臣一定會為他的好友昭雪,但這是不懂特務本質的人的想法。特務的本質是互相吞噬的,對越是要好的朋友越加殘忍,用以表示他自己的清白與忠貞。來俊臣問周興說:“有一個被告,態度非常頑強,不肯承認謀反,最好用什麼辦法對付他?”周興說:“簡單的很,把他裝到大甕(缸)裡,四周燃起炭火,他就非承認不可。”來俊臣教人如法布置妥當後,對周興說:“有人告兄台謀反,我奉命調查,請君入甕。”周興的尷尬與狼狽,以及結局,是可以推斷的。從此,“請君入甕”一語,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成語之一。十三東西方世界六○七年(楊廣在啟民可汗王庭炫耀威風),日本帝國推古天皇遣使節小野妹子前來中國,中國遣使節裴世請赴日本報聘。六二二年(中國正逢十八年改朝換代混戰),伊斯蘭教教主穆罕默德在麥加被逐,率門徒出走麥加那。伊斯蘭教徒即以本年為回曆元年。六三○年(中國擒東突厥頡利大可汗,李世民大帝被尊為天可汗),穆罕默德攻陷麥加,建阿拉伯帝國。中國史學家稱之為大食、天方。六三二年(中國擒頡利大可汗後二年),穆罕默德逝世,沒有兒子,政府設“哈裡發”為元首。六三八年(中國滅高昌王國前二年),阿拉伯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屬城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從此在巴勒斯坦傳播。六四六年(中國滅薛延陀汗國),(一)阿拉伯帝國攻東羅馬帝國北非領地,陷亞曆山大城。伊斯蘭教從此在北非傳播。(二)日本帝國“大化改新”,全盤吸收中國文化。六六一年(中國滅百濟王國前二年),阿拉伯帝國第四任哈裡發被刺死,大臣穆阿偉亞自立為第五任哈裡發,廢除選舉製,改為父子世襲,並把首都從麥地那遷到大馬士革。西洋史學家稱之為奧米亞王朝,中國史學家稱之為白衣大食。六七二年(吐蕃王國滅吐穀渾汗國),日本天智天皇逝世,皇弟大海人起兵攻皇太子大友,大友兵敗自殺。大海人即位,是為天武天皇,史學家稱“壬申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