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葉,剛恢複統一的中國,又發生混戰,使全國三分之二以上人口死於刀鋒和饑餓。這場大混戰,來自暴君楊廣,他是隋王朝第二任皇帝,具有絕頂的聰明和精力,所以隻短短的十數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滅。代之而興的是唐王朝,在一片瓦礫中,收拾殘灰餘燼,上下一心,兢兢業業,迅速走向繁榮,使中國曆史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這次黃金時代約一百三十年,其中並不是全無風暴,猶如混戰時代並不是全無和平一樣。本世紀末葉,出現了一位女性皇帝武(上明下空)。她當過姬妾,當過尼姑,但傳奇般的機會和她敏捷的政治才能,使她竟然奪到政權,建立她自己的周王朝(史稱南周)。一仁壽宮弑父凶案隋王朝開國皇帝楊堅使分裂的中國歸於統一,是他最大的榮耀。他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他很儉樸,很知道珍惜國力,使中國很快地就恢複應有的強大。但他的妻子獨孤皇後卻是一個具有奇異癖好的女人,不但自己吃醋,也為彆的女人吃醋。他們夫婦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跟我們有關的是長子楊勇和次子楊廣。楊堅曾說:“從前帝王,小老婆太多,兒子們不同母親,所以往往分黨相爭。不像我的五個兒子,一母同胞,親如手足。”可是,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摧毀人性和人倫,那就是權力和金錢。就在隋王朝統一中國後不久,擔任攻陳總司令的楊廣開始奪嫡,向他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楊勇伸出毒手。楊勇是一個大而化之的花花公子,疏闊豪爽,不注意小節。老娘獨孤皇後最討厭男人討小老婆,楊勇偏偏有很多小老婆,以致妻子鬱鬱而死。老爹楊堅最討厭大臣花天酒地,楊勇偏偏喜歡音樂歌舞,飲宴達旦。這些本都是小的縫隙,但已夠楊廣有計劃地楔入。楊廣隻有妻子蕭妃一個人,僅此一點就使娘親高興。老夫婦有一次到楊廣家,發現婢仆們都老而且醜,樂器上布滿灰塵,甚至連弦都沒有,不由大喜。老夫婦每派人到兒子們那裡,楊勇隻把他們當仆人看待,楊廣卻不然,他和妻子一定雙雙站到門口,親自迎接,致送厚禮,於是老夫妻耳畔聽到的全是讚揚楊廣的聲音。楊廣出鎮江都(江蘇揚州),每次入朝辭行時,都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父母見兒子如此孝心,也流下眼淚,不忍他遠離膝下。楊廣知識程度很高,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對任何人都很誠懇,謙虛有禮,尤其曲意交結政府重要官員,包括楊堅最信任的宰相(尚書左仆射)楊素。他所展示出來的,全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標準領袖,具有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英雄性格和救國救民、民胞物與的聖賢抱負。節儉、樸實、謙恭、虛懷若穀、好學不倦、禮賢下士、不愛聲色犬馬。一一集人類美德於一身。一切布置成熟後,本世紀(七)的第一年(六○○),“誣以謀反”的法寶罩到楊勇頭上,楊堅下令把楊勇貶為平民,囚禁深宮。改立楊廣當皇太子,楊廣奪嫡成功,全盤勝利。本世紀(七)第三年(六○二),楊廣的娘親獨狐皇後逝世。第五年(六○四),悲劇降臨到後死的父親頭上。這一年,楊堅前往長安西北一百二十公裡外的仁壽宮(陝西麟遊)避暑,病情沉重,楊廣入宮侍奉。他內心的興奮使他無法再繼續控製自己,不久就對老爹最寵愛的陳夫人,垂涎三尺。一天,乘著陳夫人上廁所的時候,上前一把抱住。陳夫人掙紮逃掉,楊堅看她神色倉惶,問她怎麼回事,她垂淚說:“太子無禮。”楊堅大怒說:“獨孤誤我!”命他的兩位親信官員去長安召喚楊勇。楊廣得到消息,急急通知楊素,楊素立即把兩位親信官員逮捕,勒兵戒嚴,包圍仁壽宮,斷絕內外交通。楊廣的部屬張衡(他後來被楊廣殺掉滅口),闖進楊堅臥室,把老爹抱起來,猛擊他的胸部。楊堅口吐鮮血,哀號的聲音,傳入後宮,後宮陳夫人以下全體宮女,屏聲靜息,麵無人色。楊廣弑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美麗庶母陳夫人上床,第二件事就是派人馳赴長安把他那已經被罷黜的哥哥楊勇殺掉。楊廣從開始采取奪嫡行動,到他行凶之日,曆時十四年,在這段漫長歲月中,一直保持偽裝,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楊廣竟做得天衣無縫,可說明他具有絕頂的聰明才能。可惜他欠缺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靈魂和情操,他奪嫡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力。獲得無限權力的目的也隻有一個,就是發泄他的大頭症。二楊廣的大頭症大頭症是一句民間俗語,形容一個極端自私的人所發作的膚淺而強烈的炫耀狂。楊廣如願以償的當了皇帝之後,被壓製十四年之久的獸性,像火山一樣,以雷霆萬鈞之力,向外爆發,最後除了一根絞繩外,任何東西都阻擋不住。他在位十五年,大頭症也曆時十五年。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將這十五年中他的重要作為,列一年表:楊廣於弑父後,迫不及待地從長安前往洛陽,證調民夫二百萬人,從事擴建洛陽城和洛陽宮。父征調民夫一百餘萬人開通濟渠(河南滎陽到江蘇淮安間運河),十餘萬人開邗溝(淮安到江蘇揚州間運河,吳夫差和贏政都曾開鑿過),他開運河的目的不是為人民興辦水利,而是便於他一個人乘船前往他曾經駐守過的、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江都(江蘇揚州)。沿著運河建皇宮四十餘所,稱為“離宮”。命江南趕造龍舟,龍舟完成之前,楊廣不堪寂寞,先在洛陽西郊興建西苑,麵積三百平方公裡,內有人工湖和連綿不斷的人工山,山上宮殿林立,曲折盤旋。另有人工小運河,由人工湖通到洛水,沿小運河兩岸,建皇宮十六所,稱為“十六院”,每院美女二三百人,布置豪華,猶如天堂。楊廣每出遊賞月,騎馬隨駕的宮女就有數千人之多。然而,女色的享受,日久也就煩膩。等到龍舟造成,運到洛陽,他就立刻出遊江都。帝王出遊已經不平凡,楊廣出遊更八方威風。僅隻皇家所乘龍舟就有數千艘,不用漿篙,而用纖夫,纖夫有八萬餘人。禁衛軍(驍果)乘坐的軍艦也有數千艘,但由軍士自己拉纖。一萬餘艘船隻,首尾相銜一百餘公裡。騎兵夾岸護衛,萬馬奔騰,旌旗遍野,誠是壯觀。飲食供應由二百十五公裡以內地方政府奉獻,競爭著極儘精美,宮人們無法吃完,臨走時一概拋棄。楊廣宣稱他喜歡江都,其實他在江都仍居深宮,從沒有跟南中國江山如畫的大自然接觸。他之所以喜歡江都,正是喜歡沿途這種使人驚心動魄的場麵。楊廣如果生在二十世紀,可以乘飛機往江都的話,他一定不高興,因為天空無人,不能發揮他的大頭症。六○七年,楊廣又向北出遊,到啟民可汗的王庭。這時啟民可汗已擊敗他的對手,推進到黃河以北,成為突厥汗國的大可汗。楊廣隨駕衛士,步兵就有五十萬,戰馬就有十萬匹,旌旗輜重,連綿五百餘公裡。跟出遊江都一樣,皇家人員和文武百官,全體跟從。不過乘船改為乘車,車跟船一般大,在新開的禦道上,不用車輪,而由人肩抬著走動。啟民可汗用最尊榮的禮節接待他。楊廣大為滿意,僅綢緞就賞賜二千萬匹。然而這次大炫耀卻種下兩個禍根:一是,啟民可汗的兒子,將來的始畢可汗,冷眼旁觀,看出楊廣的愚昧本質,他決心反擊。二是,楊廣無意中見到高句麗王國派到突厥汗國的使節,楊廣吩咐那使節說,他將於六一一年前往琢郡(北京),命高句麗王高元親自到涿郡朝見。楊廣於六一一年真的前往涿郡,高元卻沒有到。楊廣感到沒有麵子,而沒有麵子能使一個大頭症病患者發狂。楊廣七竅生煙,下令討伐高句麗,動員全國士兵集中琢郡,糧秣集中遼西郡(遼寧義縣)。軍令慘急,造艦工匠站在水中,晝夜加工,腰部以下都生滿蛆蟲,半數死亡。官倉糧食和兵器盔甲,也緊急運往遼西,車船銜接,路上川流不息的有十餘萬人,病死餓死,無人收葬,屍體橫路數百公裡。而這一年,黃河南北都發生大水,三十餘郡成為澤國,饑民紛紛投奔荒山大澤。但民間征糧,毫不放鬆,樸實的老農趕著牛車,帶著自備乾糧,踽踽上道,大多數連人帶牛死於中途。沒有牛車的人,二人合推一輛小車,可載米三石。沿途用米充饑,到達遼西時,已無剩餘,無法繳納,隻好避罪逃亡。隋政府指稱他們是“盜賊”,一麵派兵征剿,一麵逮捕他們的家屬處刑,以期收殺一儆百之效。於是,官退民反的形勢,完全成熟,人民紛紛武裝抗暴,集結起來,屠殺官員,搶奪富民食糧,天下大亂。明年(六一二),集中於涿郡的兵力已達一百一十三萬。楊廣禦駕親自東征,最精彩的是他對將領們所作的一段訓話,我們姑稱之為“楊廣訓話”,以與“苻生詔書”媲美。楊廣說:“國家這次遠征,完全是為了吊民伐罪,並不是好大喜功。你們中間有人不知道我的本意,打算乘此機會,使用奇兵突襲,以博取個人的前途,邀取勳賞。須知我們是堂堂正正的王師,正義的軍隊,豈可有不光明磊落的行為?所以任何軍事行動,都要隨時向我報告,聽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換句話說,他要搖控指揮,以顯示他的軍事天才。遼東(遼寧遼陽)是高句麗王國西境第一大城,在中國兵團猛烈攻擊下,城垣塌陷,高句麗守軍懸白旗乞降。可是將領們既不敢接受,也不敢繼續攻擊,隻好停戰,急向禦營報告楊廣。等到指示回來,守軍已把缺口填住,恢複抵抗。一連三次,都被耽誤,以致那個並不堅固的孤城,竟不可動搖。加之渡鴨綠江深入高句麗國境的另一支軍隊失敗,楊廣隻好狼狽撤退。第一次東征,損失三十萬人。明年(六一三),楊廣第二次禦駕親自東征。這一次遼東城絕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楊玄感救了它。楊玄感是楊廣奪嫡殺父同黨楊素的兒子,這時正在黎陽(河南浚縣)督運軍糧。他在黎陽叛變,截斷楊廣的退路。楊廣對楊素一直側目而視,當楊素病故時,楊廣說:“他如果不死,我會殺他全家。”所以楊玄感始終恐懼不安,乘著前方戰爭緊張,後方民變紛起之際,想一舉把楊廣解決。楊廣隻得放棄遼東,回軍迎戰,第二次東征也草草結束。楊玄感兵敗而死,但他的叛變使楊廣設立特彆法庭,展開大規模逮捕處決,促使民變更加燎原,不可遏止。六一四年,全國已經一片沸騰,舊有變民滾雪球似的四出攻掠,新的變民風起雲湧,四方響應。可是楊廣仍作第三次東征,高句麗王國一連三年受到攻擊,已精疲力儘,隻好求和,並且把楊玄感的同黨,去年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回中國,以表誠意。楊廣總算爭到一點麵子。可是楊廣回到洛陽,用酷刑把斛斯政處死之後,征召高元入朝,高元仍然不至,楊廣光火三丈,下令準備第四次東征。第四次東征準備期間,楊廣不能閒著。六一五年,他從洛陽出發,先到汾陽宮(山西寧武)避暑,避暑已畢,再悠悠北進,打算順著禦道前往啄郡,開始第四次軍事行動。突厥汗國始畢可汗(他父親啟民可汗於六○九年逝世)得到消息,親統騎兵十餘萬,向楊廣突襲。楊廣退到雁門郡(山西代縣),被突厥團團圍住,百道攻城,流箭墮到楊廣麵前,城內存糧又僅夠二十餘日。楊廣魂飛魄散,整天抱著他最心愛的幼子楊果哭泣,哭得兩眼紅腫。大將樊子蓋建議說:“現在彆無他法,隻有一麵征兵勤王,一麵請陛下宣布不再東征。立下重賞,親自鼓勵將士奮死衛城,才有希望支持到救兵到達。”楊廣作這種表麵工夫,遊刃有餘。他登城巡視,向守城將士說:“各位努力殺賊,隻要能夠脫險,凡隨駕官兵,不要發愁不富貴,我絕不允許銓敘機關舞文弄墨,減少你們的功勞。”大臣蕭(王禹)建議說:“以突厥習慣,可汗出兵,可敦(皇後)必定知道,請派密使去見義成公主求救,不失為一策。”——義成公主是楊姓皇族的女兒,在隋王朝和親政策下,下嫁啟民可汗。楊廣大喜,立即派人間道前往。幸而有此一策,義成公主向始畢可汗告警說:“北方發生情況!”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楊廣回到洛陽,心神稍定,發現又處於絕對安全之境時,立刻恢複了偉大,深以自己在雁門郡的懦夫表現為恥,決定一手遮天下耳目。第一步,對他所作的重賞有功將士的承諾,全部不認賬。樊子蓋一再請求不可失信,楊廣大怒說:“怎麼,你打算收買軍心呀。”樊子蓋不敢再說話。第二步,楊廣向群臣宣布蕭(王禹)的罪狀:“一小撮突厥醜類,竄以雁門城下,有什麼能耐?隻幾天沒有逐走,蕭(王禹)競怕得不成樣子,實在可羞。”把蕭(王禹)貶出洛陽。接著,楊廣下令加強第四次東征的準備工作。六一六年,全國三分之二的郡縣都陷落在“盜匪”手中,楊廣對付“盜匪”的方法,跟贏胡亥、王莽、胡太後相同,即根本不願聽到“盜匪”。但他已不能再在涿郡集結兵力。東征既然不行,於是他改作第三次出遊江都。很多大臣泣涕勸阻他,他把他們一律斬首。臨出發時,還作了一首詩告彆留守在洛陽的宮女,詩上說:“我愛江都好,征遼亦偶然。”到了江都後,各地官員朝見,楊廣從不問他們的政績,隻問他們奉獻多少禮物錢糧,多的升官,少的貶黜。有些官員搜刮民女進貢,馬上受到獎賞。於是地方官員更暴虐,“盜匪”也更多。六一七年,楊廣一年都守在江都,這是他當皇帝以來第一次一年之久停留一個地方,並不是他變老實了,而是遍地“盜匪”,無處可去。並且他終於承認他已無力收拾殘局。在千萬人血染刀鋒和餓死山野之際,楊廣以一種世界末日的頹廢心情,更變本加厲的享樂。皇宮內分一百餘房,稱為“迷宮”,跟洛陽十六院一樣,每房美女數百人,由階級最高的一位美女主持,每天由一房作主人,楊廣和隨駕的一千餘宮女作客人(注意,僅江都宮美女,至少三萬人。如連同其他各宮,全國供楊廣一人享樂的美女,總在十五萬人以上),酒不離口,賓主全醉。楊廣常對著鏡子說:“好頭顱,由誰來砍!”蕭皇後安慰他,他說:“貴賤苦樂,互相交換,沒有什麼可以傷心!”這是賭徒失敗時勉強裝出來的門麵話,其實他內心卻肯定他絕不會死,至少也會像陳叔寶一樣被封為一個公爵。他不敢麵對現實,當他的禁衛軍密謀叛變,一個宮女得到消息,向他報告時,他因無法處理而大怒,竟把宮女處斬。六一八年,楊廣最親信的大將字文化及率領禁衛軍入宮。楊廣逃到一個小房間躲藏,被一位恨透了他的美女指出所在。禁衛軍把他拖出來,楊廣還恬不知恥說:“我有甚麼罪,對我如此?”禁衛軍當麵把他最心愛的幼子,十二歲的楊杲殺掉。楊廣這時才發現公爵已沒有希望,他要求服毒自殺,禁衛軍不願浪費時間,於是把他絞死。楊廣死時才五十歲,當了十五年皇帝。他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個農夫牽著一匹驢子走過懸崖,農夫恐怕驢子跌下去,牽它靠裡麵一點,驢子堅決不肯,越牽它,它越向外掙紮,最後它跌下深穀,粉身碎骨。農夫探頭說:“你勝利了!”楊廣嘗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對所渭敢言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楊廣也勝利了。三十八年改朝換代混戰楊廣跟他的前輩孫皓、石虎之流的暴君,不同類型。孫、石之流的凶惡,可以直接從行為上觀察出來,而楊廣不然,他給人的是一種非常厚道和非常理性的印象。他作的詩充滿感情,造詣很高。他的言論跟他所頒布的命令,都大義凜然,無懈可擊。他把暴行間接化和製度化,使成為一種合法的暴政。這暴政表麵上好像不是楊廣的本意,實際上卻恰恰是他的本意;而且他的本意比官員們所做的更惡毒,所以對人民的傷害就更大,人民的還報也更烈。六一一年是民變開始的一年,楊廣下令準備東征,征兵征糧,官員們傳統性的貪暴使人民發現,奉公守法隻有餓死,鋌而走險或許可以求生,像陳勝、吳廣一樣,第一個發難的是鄒平(山東鄒平)人王薄,他在長白山(山東章丘)號召群眾,武裝抗暴,自稱“知世郎”,意思是“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人”。另一位是清河郡(河北清河)人孫祖安,他名在征兵之列,但他全家被大水淹沒,妻子餓死,停屍在床。他要求免役,不準。再要求準許他安葬妻子後入伍,然而他所屬的漳南(河北故城東)縣長卻指責他誤期報到,予以鞭打。他就殺了縣長,號召群眾叛變。從六一一年王薄起,到六二八年最後一位民變領袖梁師都被新興的唐王朝所滅,全國再歸統一,十八年間,兵變民變以及宮廷政變,共一百三十六起。有五十餘位領袖人物,每人都集結兵力十五萬人以上,割據一方,或稱帝王,或稱可汗,互相混戰。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十餘人,列如下表:在宇文化及宮廷政變的前一年(六一七),鎮守太原的大將李淵已先行叛變,起兵南下,攻陷長安(陝西西安),立楊廣的孫兒楊侑當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六一八年,字文化及把楊廣絞死後,立楊廣的侄兒楊浩繼位,統軍北返洛陽。但遍地都是武裝的抗暴力量,這個禁衛軍團每一步都受到攻擊,已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字文化及看到大勢已去,索性把楊浩殺掉,自己當皇帝。李淵在長安聽到消息,也把楊相殺掉,自己也當皇帝。楊廣的另一個十五歲的孫兒楊侗,在洛陽即位,作隋王朝第五任皇帝,支持到明年(六一九),宰相王世充也把他殺掉,自己坐上寶座。隋王朝曆時僅三十九年而亡。以隋王朝力量的雄厚,如果楊廣隻是中等暴君,帝國可能仍承受得住,不致如此迅速地覆沒。但楊廣太能乾了,他在短短的十五年中,就滅掉這個強大無比的帝國。十八年的大混戰,最後的勝利屬於李淵,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隋王朝,使中國於二十年代再行統一。比起從前“二十年”、“三十年”改朝換代混戰,十八年是最短的痛苦,然而這最短的痛苦卻中。使全國三分之二的人民死於非命。下列統計數字,可作說明:這還是就平均數而言,在混戰激烈地區,如中原(河南省)、關中(陝西省中部)一帶,人民幸存的不及十分之一,我們不能想像其中有多少人間慘劇。四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曆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接近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但創造這個王朝的皇帝李淵,卻是貴族世家中的平凡人物。在隋王朝時世襲他父親的公爵封號,擔任太原防衛司令(太原留守),因為不能抵禦突厥汗國的侵襲,又因為有謠言說姓“李”的將代替姓“楊”的君臨天下,這兩件大事,促使楊廣對他不滿和疑忌。又因為民變如火如荼,隻有叛變才有可能死中求生,所以李淵冒險起兵。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勳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擊敗。於是新興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王朝走過的道路,發生奪嫡鬥爭。——每逢親王的聲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過皇太子時,定律的要發生流血慘劇,這是專製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六二六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皇城中門),把入朝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殺。李淵正在皇宮內湖上泛舟,李世民的軍隊衝到麵前,聲稱護駕。老爹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既殺兄弟,又逼父親,儼然第二個楊廣。但楊廣沒有通過瓶頸,李世民卻順利通過,曆史重演到這裡為止,以後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來臨,原因之一是人口大量減少,荒蕪的肥沃田地,舉目皆是,謀生比較容易。原因之二是太久的戰爭使人厭惡戰爭,樂意於和平安定。但僅此兩個原因不能促成什麼,將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戰,人民也有這種客觀環境和主觀願望。所以,另一個原因是,李世民大帝和他的政府正確方向的領導。再大的船舶,掌舵的隻有一人,負責航行的隻有少數人,這少數人即國家領導人,其重要性用不著解釋。李世民大帝和他的乾部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求其跟楊廣不同,使他們成為一個戰鬥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的因素,他嚴厲地控製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彆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我們絕不以言論判斷人,而隻以行為判斷人,李世民大帝的言論有事實作為基礎。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征集當兵。魏征拒絕在詔書上副署(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征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曆,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後,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戴胄忠卻隻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麼憂慮!”李世民又命宰相封德彝薦舉人才,久久沒有消息,一再催促他,封德彝說:“不是我不儘心,實在是今世沒有人才!”李世民說:“這算什麼話,帝王治理國家,都是取才當世,豈有到幾百年之前去借人才的。隻可說自己不知道,怎麼可誣蔑一代中國人。”封德彝大為慚愧。——這是李世民大帝的真知灼見,曆史上有一種現象,越是政府人才缺乏之時,也越是民間人才輩出之時。李世民原籍武川(內蒙武川),跟關中(陝西省中部)接近,談話時常評論關中人如何,山東人(崤山以東,非山東省)如何,監察官(禦史)張行成抗議說:“國家元首應該以四海為家,不應該在地域上劃小圈圈。”李世民立加賞賜。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一位禦前督導官(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複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麼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麼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歎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監察官(禦史)柳範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秘書長(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範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範嘉勉。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六三二年,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麵發誓:“看我殺掉這個莊稼老漢!”長孫皇後問莊稼老漢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征,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後也是一位傑出的婦女,立即穿上皇後官服,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後,即擢升魏征當宰相(侍中)。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尤其難得的是,夫婦二人都有這種高度智慧的認識。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在這樣偉大的領袖領導下,從本世紀(七)三十年代起,中國開始從惡運中複蘇。不數年間,欣欣向榮。戰爭變亂容易敘述,而和平繁榮不容易敘述。我們敘述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中國社會時;深有此感。不過那盛況是顯然的,最主要的現象是一年複一年的大豐收,六三○年時,一鬥米隻值三四個錢。中國人特彆強烈的複興潛力,完全發揮。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一年中不過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時。拿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增加到三百九十人,年終,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命於明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古時秋天行刑)。六三三年九月,三百九十人全部回獄,無一人逃亡。社會繁榮而秩序安定,夜不閉戶。從前行旅們要自己攜帶食物,現在則凡是有道路的地方,都有旅店,工商業隨著社會安定而蓬勃。楊廣時代的暴政,成為不可思議的古老故事。五唐政府的結構我們應先行了解唐王朝的政府機構。中國中央政府組織,到第三世紀曹魏帝國時,把九卿擠到次要地位,另行成立“尚書”、“中書”二省,作為行政中樞。經過繼起各王朝帝國四百年來不斷修正,到了唐王朝,遂成為下表所列的形態:所謂崇官,即現代所稱的國家元老,一種隻有尊榮而沒有實際權力的最高顧問。“三公”、“三師”隻是習慣稱呼,事實上包括六種官位: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他們隻支領俸祿,不乾預國家政務。乙級機構秘書省,二世紀中期,東漢政府設立秘書監官員,負責保管及校勘政府所持有的圖書。三世紀初,三國時代之曹魏帝國政府,把秘書署擴大成為一個“省”,而命秘書監作為首長。唐政府仍維持它存在,類似國立圖書館,當然隻供應帝王和高級官員,不向人民開放。翰林院,是唐政府創立的類似文化人聚會所,或高級官員儲備所的官署。唐王朝初建時,各地經學家(研究儒書五經的學者)、文章家(專門寫宣言、文告,或短篇論文之類的知識分子)、預言家(星相占卜)、藝術家(包括畫家、雕刻家),紛紛向首都長安集中。皇帝特彆指定一個處所,招待他們之中最傑出的若乾人士,以便隨時召見。這個處所稱翰林院,由年高德劭的一位擔任首長,稱翰林承旨,其他人士則稱翰林學士。以後各色人等陸續淘汰,隻剩下文章家,專為皇帝撰寫詔書。因為漢字和文言文運用困難,一個人至少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苦努力,才能勝任。文章家在這方麵的特殊能力,很受到皇帝的重視。因之翰林學士往往比其他官員容易升遷到宰相地位,所以當時稱翰林學士為“儲備宰相”(內相),成為知識分子最羨慕的一種職位。禦史台負責監察彈劾,首長禦史大夫,副首長禦史中丞,以及所屬諸禦史。他們是皇帝的耳目,但也不時反映民意。丙級機構九寺,即九卿辦公官署,從次要地位又再被擠到政府的角落,職務和權力都非昔比,大半被尚書省的六部所奪,唐王朝九卿的職掌跟秦王朝的職掌大不一樣。一、太常寺,負責典禮布置跟宮廷醫藥。二、光祿寺,祭把用品跟宮廷飲食供應。三、衛尉寺,管理軍械庫。四、宗正寺,處理皇族事務,如繼承封爵,保護墳陵之類。五、太仆寺,馬匹牧養跟牧場管理。六、大理寺,最高法院。七、鴻鼐寺,藩屬事務部。八、司農寺,農林部。九、太府寺,負責宮廷費用供應,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錢庫。丁級機構四監是尚書省的附屬機關,但它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一、國子監,隸屬禮部,即國立京師大學,設六個學係:國子學係、太學係、四門學係、律學係、算學係、書學係,每學係有若乾教授(博士)。二、將作監,隸屬工部,負責政府重大土木建設工程。三、軍器監,隸屬兵部,就是兵工廠。四、都水監,也隸屬工部,負責水利建設工程。最後,我們敘述行政中樞,即甲級機構的“三省”;尚書、中書二省,是三世紀曹魏帝國的舊製,不過尚書省所屬六部的權力,更為擴大,實質上已完全代替了九卿,他們的職掌在下表中已加說明。六世紀北魏帝國和南梁帝國時,又在這二省之外增加門下省——因它設在宮門之下而得名。於是中央政府遂成為三省,具有下列的編製:三省職權的劃分: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普通情形下,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由中書舍人(中書省專門委員)先用書麵寫出各人的意見,送呈中書令,征求同意,然後提出會議,由會議作成決定,奏報皇帝。皇帝批準後,再交中書省,用皇帝名義,發布詔書。在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時,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而給事中且有把詔書退回(封敕)的特權。如果門下省沒有異議,則副署之後,即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整個帝國政令,在這種方式下運轉。三省職掌的劃分,十分有趣,卻也十分無聊,它隻不過是皇權一權的瑣碎分配、實質上中書省隻是皇帝私人的秘書室,門下省隻是皇帝私人的收友室。看它們的官屬,無論官稱和職務,幾乎完全相同,隻好勉強用“左”、“右”予以區分。隻有尚書省有其存在價值,但沒有像國會之類或像羅馬元老院之類會議性質的製衡機構。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人權思想,政治思想中缺少民主思想,再多的農民暴動或民變政變,因缺少這兩大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始終無法產生代議政治或其他任何種類的民意機構。三省首長是當然宰相,但因李世民大帝曾經擔任過尚書令的緣故,大臣們不便於再稱這個官號,尚書省遂一直由副首長尚書仆射(執行長)代理首長,成為當然宰相之一。除此之外,其他官員——大多是中書、門下二省副首長(侍郎)或六部首長(尚書),皇帝命他“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時,同樣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名額,總在三人以上,而以聲望最高的一人為首相,不過並沒有首相名義,他隻有影響力,而沒有法定權力。諸宰相除了定期會議外,還要定期在政事堂共同進餐,以便有更多的時間會商國事。唐王朝的學校製度和考試製度,影響中國一千三百年之久。學校的設立是中國古老的傳統,但大分裂時代中,各獨立王國因軍費不足,往往停頓。上世紀(六)國家統一,學校教育也隨之複興。唐政府帶給人民安定,學校教育更趨發達。各州有州立學校(州學),各縣有縣立學校(縣學)。首都長安有三個高等教育機構:一是前述的隸屬於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即國立京師大學。二是隸屬於門下省的“弘文館”,即政府主辦的普通貴族大學。三是隸屬於皇太子宮的“崇文館”,即皇太子主辦的高級貴族大學。後二校學生限定必須具備某種資格,如皇族近親、皇後或皇太後近親,或宰相的兒子,一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兒子,才能入學。隻有國子監大學,低級官員的兒子或平民出身的學生,才可以就讀。李世民大帝在位時,常常去國子監視察,使學校教育更受到重視,當時學生人數已達三千餘人。東方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後來還有吐蕃王國以及南方南詔王國,都有大批留學生前來受課,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學校所用教科書,當然限於儒家學派的《五經》。因為對《五經》的解釋,各學者互不相同,唐政府指定國子監大學校長(國子祭酒)孔穎達,組織一個委員會,對《五經》的解釋,重新確定,出版《五經正義》,共有下列九書——因之世俗有時也索性稱之為“九經’:經過唐政府的核定頒布,這九本書遂成為學校的標準本教科書,無論研讀或考試,或其他任何情形下涉及《五經》時,都以此《正義本》為標準。這是一個統一思想的基本措施,儒家學派的思想領域,再被縮小。學生們在學校研究《九經》,隻要能搞通其中一經,即由唐政府授予官職。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製度的發達。上世紀(六)隋王朝統一全國後,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予以變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麼門第,一律委派官職。唐王朝繼承了這個辦法,並使之成為一種最受尊重的製度,稱為“科舉”。考試分很多種類,而以“進士科”、“明經科”最有地位,又因進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數都是進士科出身的緣故,所以尤為尊貴。參加考試的考生稱為“士子”,士子大多數來自學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薦(鄉貢)。他們千裡迢迢,集中首都長安(陝西西安),首先向尚書省禮部報到,然後等候通知,入場應試。考試及格,當時術語稱“進士及第”,跟現代的“博士”一樣,是一種光榮的身份。在以後,考試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專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尤屬光榮中的光榮。他們在發榜時所受的崇拜,不亞於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科舉製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才被廢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隻十三世紀蒙古帝國時中斷數十年),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狀元、榜眼、探花,也成為家長為女兒求偶最理想的對象。中國無數文學作品,都用此作為題材。李世民大帝對科舉製度有他的看法,當他從宮殿高處望到進士們魚貫而入的肅穆行列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身為世襲的專製帝王,這種看法極其自然。在此之前,政權一直是關閉的,隻限於貴族和門第世家。因科舉製度,使政權的大門向民間開放,雖然隻是窄窄的一條縫隙,但與根本關閉多少有點差異。聰明才智人士為了從這一條窄窄縫隙進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經》的九本儒書之中,再也沒有精力謀反革命了。這種現象,可以減少社會上下穩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