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對玫瑰花的反抗(1 / 1)

親愛的安德烈 龍應台 949 字 2個月前

安德烈:讀你的信,感覺挺複雜。想起跟你父親在美國初識的時候,聽他談自己的旅行。18歲的他,也是和一兩個留著長發、穿著破牛仔褲的朋友,從德國一路hitchhike橫過整個歐洲,到土耳其和希臘。那是歐洲的1968年,學生運動興起、嬉皮文化煥發的時代。他提到在語言不通的國度裡,發生車禍後的一團混亂;提到在西班牙設法勾引天主教堂裡做彌撒的女孩;提到在一毛錢都沒有的狀況下,如何到希臘的農家裡騙到一頓飯;提到在稻草堆裡睡覺,看捷克的夜空裡滿天沉沉的星鬥。那時我3歲,剛從台灣到美國,很震驚為什麼歐洲的青年人和 我們的“玩”,就是一圈人圍起來,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蒙蒙,一起拍手或一起跺腳,做整齊劃一的動作。幼兒園的孩子們做的遊戲,大學生一樣起勁地做。“群育”的概念藏在我們的“玩”後頭,教我們從集體行動中尋找安全和快樂。所以主要還不是物質匱乏的問題;一個歐洲青年和一個台灣青年,當時最主要的差彆在於前者的個人思維和後者的集體思維。脫離集體是一件可怕的、令人不安的事情。更何況,我們被教導,讀書求學固然是為了國家的強盛,“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誌。然而你爸爸那一代青年,是天生的自由自在嗎?他們的父母,你的祖父母那一代人,不就在德國法西斯的集體意識裡過日子的嗎?也就是說,你爸爸和我所源出的背景其實是相像的。我記得一個西柏林來的青年說,“一九六八年的一代”很多人會有意識地拒絕在陽台上種植父母那一代人喜歡的玫瑰、牡丹、大朵杜鵑等等,反而比較願意去種植中國的竹子,而非歐洲本土的竹子,就隱隱象征了對玫瑰花的反叛。“性、藥、搖滾樂”是在那樣一個背景下喊出來的渴望。“一九六八年的一代”,做了父母,做了教師,仍然是反權威的父母和主張鬆散、反對努力奮發的教師,我的安德烈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氣氛中長大。你的“懶散”,你的“拒絕追求第一名”哲學、你的自由宣言和對於“凡俗的快樂”的肯定,是其來有自的。如果說你父親那一代的“玩”還是一種小心翼翼的嘗試,你們的“玩”就已經是一種自然生態了。我反對嗎?我這“複雜深沉、假裡假氣”從來沒學會“玩”的知識分子要對你道德勸說,教訓你說蟋蟀和工蟻的故事嗎?做母親的我要不要告訴你,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兒子,你一定要追求“第一名”,否則無法立足?我不想這麼說,安德烈。譬如你說你特彆看重你和朋友同儕相廝守相消磨的時光。我不反對。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少年輕狂”,安德烈,是可以的。至於“玩”,你知道嗎,我覺得不懂得“玩”,是一種蠻嚴重的缺點。怎麼說呢?席慕蓉阿姨“記得嗎?那個又寫詩又畫畫的蒙古公主”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乾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中國有一個我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他的文學魅力,我覺得,來自他小時逃學,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殺人、農民頭顱滾地的人生百態。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能,可能遠超過課堂裡的背誦。你小的時候,我常帶你去劇場看戲,去公園裡喂鴨子,在廚房裡揉麵團,到野地裡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裡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現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羅納,看建築,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那麼,我是否一點兒也不擔心我的兒子將來變成冬天的蟋蟀,一事無成?騙鬼啊?我當然擔心。但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性、藥、搖滾樂”是少年清狂時的自由概念,一種反叛的手勢;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可是你18歲了,那麼自己為自己負責吧。忘了說,MM18歲的時候常常逃課,每天在談戀愛,沒讀什麼書呢。而且,她以為全世界的國家都是四麵環海,走不出去的。MM2004年11月01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