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字裡行間,似乎都帶有一抹俏皮。
蕭遠看罷,微微一笑。
見狀,劉玉之多少有些好奇:“大王,不知這宣王信中……”
“哦,宣國那邊,正要修水利,說是想借調一下張景瑞張大人負責這個工事。”蕭遠道。
劉玉之聽完,馬上說道:“微臣建議,當助宣國,此事也能更加促進兩國關係。”
蕭遠笑笑:“本王也正是這麼想的,那就辛苦張大人一趟吧,丞相等會回府的時候,順道請張大人過來一趟。”
“是,那無他事,微臣就先告退了。”
“恩,去吧。”
劉玉之施禮而退。
半個多時辰後。
收到消息的張景瑞急匆匆趕來,一到書房,自然先是施禮:“微臣參見大王,不知大王召見,有何吩咐。”
“起來說話。”蕭遠將他打量了一下,還是那個老樣子,標準文官打扮,胡須修飾極好。
打量過後,他也隨口問道:“張大人啊,最近公務不算太忙吧?”
“這個,尚好。”張景瑞微微低身,恭敬站於下方。
“是這樣的。”蕭遠步入了正題:“宣國那邊,正要興修水利,宣王剛才亦有書信傳來,想請張大人過去一趟,幫他們出出策,規劃一下,看看該怎麼修。”
“啊?”張景瑞明顯有點發懵,繼而一臉為難道:“可是大王,臣若一走,戶部那邊……”
“這個你放心,本王會著人暫代,等工事完成,你再回職嘛。”蕭遠說完,見張景瑞還有些糾結,又語重心長道:“張大人啊,你也知道,咱們跟宣國的這個關係,說句不好聽的,這次戰事,如果不是人家宣國幫忙鎖關,斷絕聯軍補給線,我們麻煩可就大了啊!”
“現在,人家宣王親筆書信來了,這個忙,我們也不能不幫嘛。”
“這……”張景瑞頓了頓,道:“是,大王說的沒錯,於國家而言,臣自當全力以赴。”
“恩。”見他答應,蕭遠顯得很高興:“這是件大事,辦好了,人家宣國也會重謝張大人的,基於邦交而言,這更是在為秦國出力。”
“臣明白。”張景瑞不再猶豫,開始正色說道:“隻是不知,這宣國準備如何修築,他們的水利工程要求又是什麼,了解了這些,微臣也好提前做一些準備啊。”
事情的大概,宣王在書信的最後有過一提。
蕭遠道:“應該是在通州一帶修築大河渠,主要用以灌溉農田,那個地方,有過多次乾旱,水利一直沒有得到完善。”
說著,也開始翻找起來,不多時,遞給張景瑞一卷地圖道:“這是宣國詳圖,過後,本王會令人把通州地圖也送到你那裡,你回去之後,先研究一下,儘早趕赴宣都,麵見宣王。”
“微臣領命。”張景瑞接過地圖,又忍不住好奇道:“大王,您這書房,怎麼有宣國詳圖?”
“嗬嗬,本王這裡,不僅有宣國地圖,天下列國的地圖都有。”
“大王雄才,微臣欽佩不已。”
“好了,你且去吧。”蕭遠擺了擺手。
“是,微臣告退。”
出了王府,回到家中之後,張景瑞就一頭紮進了書房。
他確實是個水利方麵的人才,任職戶部,也完全沒問題,宣國那邊點名要他,亦說明了其才能。
在書房研究了十多天後,張景瑞開始覲見蕭遠,而後起行,不過出於他的安全考慮,蕭遠不僅派了一些都衛營精銳,更是有給宣王回信,特意交代。
其實他這是多餘的,張景瑞官職不低,又是來幫宣[國搞水利的,宣王又怎麼可能讓他出事,那隨身保護,肯定是非常周到的。
曆經十多天後,張景瑞抵達宣州。
負責接待他的,正是王肅,雙方見麵,自然免不了一番客套寒暄,而後被請入了接待之處,擺酒設宴,為其接風洗塵。
到了第二天,張景瑞換了一身乾淨衣服,穿著體麵之後,便隨著王肅進入了宣國朝堂。
朝議大殿上,他一展袖袍,拱手作揖,彎腰深施了一禮:“外臣張景瑞,見過宣王殿下。”
他禮儀到位,態度不卑不亢,宣王微微一笑,稍稍抬手道:“張大人免禮,此番趕赴宣國,一路顛簸,舟車勞頓啊。”
“哪裡,殿下言重了。”張景瑞禮貌的回到。
宣王保持著微笑:“想必,秦王已告知張大人部分事宜。”
“是的。”
張景瑞話音剛落,就有大臣站了出來,直接說道:“既如此,敢問足下,可對修渠一事,有所規劃。”
“是啊,這從秦州到宣州的路上,以張大人的才能,想必早已成竹在胸了吧?”另有人道。
請一個外臣來修己國水利,顯然,許多大臣都是帶著質疑和不滿的,當然,也少不了妒忌。
張景瑞對此是早有準備,不慌不忙道:“敢問宣王殿下,大河渠一事,是否以通州為主。”
“是的,通州多有乾旱,河道不通,水源稀缺,一有天乾,必是荒年啊。”宣王略微憂心道。
張景瑞點了點頭,“那,可否展示通州一帶山川詳圖,在下也好為殿下和諸位大人詳解。”
宣王二話沒說,直接揚聲喊道:“來人,上圖!”
“諾。”有侍從應了一聲,當即轉身而去,不多時,已將通州山川詳圖取來,並在大殿中央攤開。
這圖很大,描繪非常精細。
宣王從王座起身,邁步走了下來,左右大臣也都紛紛圍攏圖前。
這圖,張景瑞早就研究過了,他半蹲在地上,先是大致掃了一眼,確認無誤後,直接指向了一處地方:“這裡,有通州以前的古河道,雖然早已乾涸,但卻適於河渠的修築。”
“沿此地,經由梅縣、雲林、芙城等地,達淮安,後由淮安,經興陽,止於常嶺。”
說話的同時,他的手指也在地圖上劃過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線條,並道:“當然,這隻是初步規劃,若照此修渠,不僅隻是通州一地,還可灌溉其他三郡。”
“不過,以外臣之見,此大河渠的起點,最好不在通州,而在渝州渝江,以求南水北調,否則,恐水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