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發展(1 / 1)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820 字 2個月前

在紛紛擾擾中1850年,就這麼悄然無聲的過去。看似平凡的一年,給奧地利帶來的影響,卻是及其深遠的。

大量的外資湧入了奧地利,帶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各種工廠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經濟增長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就是政府財政收入的提高。儘管不少產業都給予減免稅收的優待,可是在上下遊環節,政府同樣獲得了大量的稅收。

1850年的工商業稅收,較之1849年增長了百分之八,也就四百多萬盾。看上去這個數字不大,弗朗茨卻非常的滿意。

這隻是一個開始,等免稅期結束,才是稅收增長的爆發期。

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好處,顯然不會隻有這麼一點兒,企業的配套產業鏈,也隨之而發展。

這一點在原材料生產、產品銷售、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行業都有體現,在財政上就可以看出來。

1850年,奧地利的經濟增長了百分之十八點七,政府的財政稅收收入增加百分之九點四。

這個數字不算高,任何一個國家開放市場後,都會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暴漲百分之三四十的都有例子。

不過放在同時期的歐洲,奧地利經濟發展速度也算是一騎絕塵了。

毫無疑問,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直接被投入到了軍事上,並沒有能夠繼續投入到再生產中。

當然,弗朗茨也不敢投入到再生產中。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年代的通訊、交通條件限製,奧地利國內火熱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會更快。

並不是說經濟增長速度快,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對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持續發展,短期內的經濟暴漲,而市場如果沒有跟上去,那麼產能過剩就無法避免了。

產能過剩,意味著大量的商品銷售不出去,要爛在庫房裡。財大氣粗的企業還可以削減產能進行轉型,實力薄弱的企業自然就隻有破產一條路了。

企業破產,失業人員增加,市場購買力持續下降,再次反饋回來,資本家們不得不繼續削減產能、裁員,惡性循環開始,經濟危機爆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場軍備競賽還延長了奧地利經濟高速增長時間。軍隊本身就是一個消費群體,擴軍也是在擴大消費市場。

現在奧地利發展最快的就是鐵路,從1849年開始動工,到了現在已經有多達上百個標段開始施工。

鐵路年增長裡程265公裡,不要誤會這不是現在才修的,而是幾年就動工的鐵路,恰好在1850年完工。

1849年動工的鐵路,現在毛都還看不到,這一點鐵路和公路不一樣。公路建設可以修一段就澆築一段路麵,而鐵路則不一樣,除非完成了一個路段,不然就算是鋪設了軌道,也不敢跑火車啊?

不過到了1852年,估計就有部分平原地區的路段可以通車了,會不會提前投入運營,這個問題就隻有鐵路公司自己才知道了。

這點兒小問題,奧地利政府是不會過問的,這些私有鐵路運營都是自負盈虧,和政府沒有關係。

為了鼓勵大家建設鐵路,奧地利政府還宣布了免稅政策。從鐵路項目立項開始,未來十年不征收鐵路運營稅收。

想要賺錢,就提前把路修出來運營吧,拖延工期就是和自己的錢包過不去。

趁著鐵路火熱的大環境,奧地利政府把大量的鐵路線打包給了私有鐵路公司,拆遷費用都可以由政府出,前提條件就是拿到鐵路建設權後,一年之內必須開工,十年內必須要通車。

據弗朗茨所知,截止到目前為止,奧地利政府連哄帶騙,兜售出去的鐵路路線總裡程就超過了四萬公裡。

天知道最後會留下多少爛尾工程,反正政府又不會虧。就算是後麵接手爛尾工程,也比從頭開始修築便宜不是麼?

這些問題鐵路公司也清楚,可是火熱的市場會欺騙人的眼睛,奧地利經濟增長同樣也騙了很多人。

加上金融財團的推波助瀾,更是助長了投資者們的野心。很多投機者都想著,等到了最高點就把股票拋售出去,然後大賺一筆。

想要炒高股價,自然要做一個漂亮的報表了。如果一家鐵路公司手中,隻有那麼幾百公裡鐵路,隨便你怎麼吹噓,也吸引不了多少人。

如果要是有幾千公裡、乃至於上萬公裡鐵路,那麼都不用吹噓了,就有人給你腦補一副發展藍圖出來。

靠鐵路賺錢隻是一方麵,控製了某些地區的鐵路網過後,就算是投資其它產業,同樣可以利用手中的交通網擠死同行,一個概念上的商業帝國出現了。

在歐洲鐵路最火熱的年代,兩個城市之間有可能出現四五條由不同公司運營的鐵路,直接進行市場競爭。

奧地利政府還算有節操的了,至少沒有把同一路段授權給不同的鐵路公司,這就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

全世界還有比“壟斷”更賺錢的買賣麼?那怕是經濟價值不高的鐵路線,一旦形成了市場壟斷,那也是大賺特賺啊!

弗朗茨不會承認,他就是利用大家這種心裡忽悠資本家投資鐵路的。壟斷經營可以,這避免了市場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隻要不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弗朗茨是不介意的壟斷企業出現的。

如果因為運費過高,影響到了國內經濟發展,那麼製定規則的人同樣也可以修改規則,比如說:物價局、鐵路國有……

這些不和諧的話題,奧地利政府是絕對不會告訴投資者們的,不然英國財團怎麼被忽悠過來了呢?

美國人乾過事情,弗朗茨也不介意效仿一次。不管那麼多,先忽悠你把鐵路修了再說,等鐵路修完了沒有利用價值了,那麼就可以考慮翻臉的問題了。

在弗朗茨看來,前世香港搞的公共設施項目,最高利潤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就是一項好政策。

要是奧地利政府複製過來,民眾們應該會非常的支持吧?至於鐵路公司,百分之十五的利潤同樣可以讓他們活的很滋潤了。

投資者什麼時候,能夠收回建設成本,這個問題就不知道了。反正前麵的投資者都賺到了,後麵的接盤俠從來都是倒黴蛋。

鐵路的發展,自然刺激到了鋼鐵產業,一家家鋼鐵企業紛紛擴充產能,準備在接下來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

為了有效的整合資源、增強企業競爭力,1850年3月奧地利工業部下令,將7家國營鋼鐵企業合並為奧地利鋼鐵集團。

奧地利第一家年產原鋼一點二萬噸、產鐵十八點四萬噸的巨無霸鋼鐵企業誕生了。藝術加工一下,就是年產鋼鐵二十萬噸,世界第一鋼鐵集團就這麼誕生了。

是不是真的世界第一鋼鐵集團,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不過成為奧地利第一鋼鐵企業是不爭的事實,整個奧地利帝國一半的鋼鐵產能就在這家集團。

這個年代,全世界鋼鐵產量超過十萬噸的國家,都隻有個位數,超過百萬噸的國家就英國人。

如果不是大家都停留在這個水平,奧地利的媒體也不敢吹這個牛逼,總的來說這個時代的新聞人還是有節操的。

合並過後,這幾家鋼鐵廠就開始分工了,根據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整合產能。

簡單的說,就是根據鐵礦的品質,適合煉鋼的那就全部用來煉鋼,適合煉鐵的就拿去煉鐵,不要再搞混合生產模式了。

最核心的還是把幾家企業的核心技術彙集在一起,各取所長利用到工業生產中。同時組建了一個冶煉技術研發部,推動技術革新。

按照計劃,1851年奧地利鋼鐵集團的產能會提高到24萬噸,1852年就要提高到32萬噸,1853年將突破45萬噸……

這些計劃都不是亂來的,完全是根據市場需要製定的,不擴充產能如何去搶訂單呢?

奧地利的鐵路網建設,可是一塊大肥肉,相關企業就沒有不想去咬上一口的。

按照一米鐵路使用60千克鋼鐵計算,一公裡就需要消耗60000千克鋼鐵,也就是說光奧地利的鐵路網計劃,需要消耗的鋼鐵兩百多萬噸。

這麼好的機會,鋼鐵企業要是再不擴充產能,那就是腦子進水了。

為了扶持鋼鐵企業,奧地利政府已經決定未來五年內不從這家新組建的集團中抽取利潤,並且還注資了一百萬盾進來,用以技術革新。

不光是鋼鐵企業,很多相關的產業都在拚命擴充產能,弗朗茨也在悶聲發大財。

不要看砂石這些小東西不起眼,實際上搞過工程的人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利潤可一點兒也不低。

初步估計,每公裡鐵路光澆築混凝土就要消耗十幾萬噸砂石骨料,上麵那層厚厚的碎石需要的石料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任何商品量大了,利潤也就上去了,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實際上並不比生產鐵軌的鋼鐵廠獲利少。

隻不過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分散在無數的散戶手中,看起來就不起眼了。弗朗茨隻是利用先知先覺進行了提前布局,進行壟斷經營而已。

當然壟斷經營的事情,他是不會承認的。不信可以去查鐵路公司和奧地利礦業集團的合同,都可以證明壟斷經營確實存在。

隻不過知情者們都不會說,媒體更加不會去報道。

對外的解釋:奧地利礦業集團隻是一家代理商,這些的礦場分布在數十家企業名下,大家為了避免惡性競爭,才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家集團和鐵路公司談判。

沒錯真相就是如此,為了避免被鐵路公司壓價,大家才聯合起來的。沒看最後的交易價格,都和市場價相差無幾麼?

要是壟斷經營的話,肯定是要漲價了,既然沒有大幅度漲價,那就不是壟斷經營。

什麼是躺著賺錢,1850年弗朗茨終於感受到了。就這一項不起眼的小生意,他就獲得一百二十三萬盾的年利潤。

這還隻是一個開始,隨著鐵路建設的推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可以躺著賺錢。

遺憾的是鐵路修建完成,這些野外的砂石礦也就沒有了銷路,再想大賺一筆,就隻有等公路網建設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未來三四十年都不用期待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