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禧感覺他已經是個成熟的大孩子, 沒來草原的時候臭哥哥天天壓著他乾活,現在他自己想乾活了又不讓他出去,當哥哥也不能那麼過分吧?

康熙可不管臭小子怎麼想, 凶巴巴教訓完之後就讓人把他們倆帶出去,在京城怎麼鬨騰都行,想去西域門都沒有。

一到草原心都野了,西域是什麼好地方嗎?

隆禧想反駁,但是胳膊拗不過大腿, 被扔出來之後想說也沒法說,隻能蹲在地上畫圈圈, “獨斷專行!欺負小孩兒!”

常寧在旁邊的草地上躺下,捏著拳頭給他們打氣, “沒關係,等過幾年再說。”

他們還小, 現在能攔著不讓他們去, 過幾年總不能繼續攔著不讓他們離開京城。

他們的王叔王伯身上幾乎都有軍功,入關前的那些就不說了, 各個驍勇善戰, 他們不跟那些長輩比,朝現在的幾位王叔王伯看齊也行。

人家長江後浪推前浪,他們家總不能不讓他們出門。

隆禧掰著手指頭算著, 他不知道多大在他們家三哥眼裡才算大, 但是在他這裡,十七八就能往外跑了,雖然他的靈魂是個成熟的大人,但是身體還小,等到他十七八, 他們家大侄子都七八歲了。

現在這個年紀就很尷尬,要他乾活吧,他可以用自己年紀小胡攪蠻纏,想乾活吧,他哥又能拿年紀小來壓他。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想乾什麼就乾什麼。

皇帝趕走不安分的弟弟,感覺天色還早,又召了幾個親近大臣來營帳中議事。

朝廷要有大動作,要提前和那些商人打個招呼,如今在蒙古的多是晉商,但是等這邊的生意有了起色,徽商、潮商等各個團體都會聞風而來。

南方的商人集中在海上貿易,他們看不上蒙古這點利益,北邊又有晉商、徽商霸占商路,來了也不一定能討到好處,還可能賠的精光,不如承襲祖業好好經營海上的商路。

徽商的勢力不在晉商之下,蒙古這邊主要是晉商原因有二,一是山西離蒙古近,二是晉商能吃苦,非常能吃苦。

蒙古這邊的氣候中原人一般適應不了,尤其到冬天大雪封路,蒙古人自己都不樂意出門,山西的商人那種情況下依舊能堅持帶領商隊來往於各部落之間。

商賈重信譽,為了好名聲有時候連性命都可以不要,如今天下有名的幾個商人團體的信譽都很好,出門在外隻需要報出名號,很少有人不給他們麵子。

徽商喜歡官商勾、咳咳、合作,本朝沒有商人不準科舉的規矩,徽商那邊經商的各個家族一般都會培養有天分的族中子弟考科舉出仕為官。

他們在這上麵從來不怕花錢,朝中有人好辦事,家族中有子弟考中進士,就算隻是外放出來做個縣令,也能給家族帶來不少便利。

官場需要錢財,商場需要官場的幫助,一族之中有人經商有人當官,如此才能保證家族長盛不衰。

和徽商相比,晉商就乾脆許多,他們看準了滿蒙關係密切,直接到蒙古和蒙古的王公貴族們打好關係,不光幫蒙古王公處理進攻的問題,漠南漠北各部蒙古和北邊羅刹國的交易也多是他們在辦。

如果非要挑出幾個能合作的商人,還是從晉商團體中挑幾個看得過去的比較好。

官就是官,商就是商,就算本朝沒有商人不準參加科考的規矩,官商勾結也不能勾結的那麼明目張膽。

朝廷沒有專門處理貿易之事的部門,內務府管著的有不少廠子,但是那些廠子和正經的貿易還不一樣,而且內務府的事情已經夠多了,不能再讓他們插手這種事情。

康熙準備在六部之外另設一部專門處理商貿之事,內務府水深,三個內務府大臣之間勾心鬥角,內務府的特權已經不少,再讓他們管到對外貿易,那些假賬想查出來就更難了。

水至清則無魚,他知道內務府一直有老鼠,送到他跟前的賬本也有假賬,但是隻要最後的錢數不差太多,他其實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惜內務府的人不知道什麼叫見好就收,若不是朝廷這兩年打仗沒工夫管,他早就下手整飭內務府了。

一波抄家砍頭下來,沒準兒空了的國庫又滿了。

貿易這種事情還得世代浸淫此道的商人來,朝廷選出來的人能當好官,卻不一定能做好生意,其中門道多的很,一時半會兒說不完,還得回京之後再細細打算。

隆禧那臭小子說蒙古台吉們沒有經商頭腦,他這兩天特意派人打聽了一下,發現不隻那些年輕的台吉們沒有經商頭腦,年長的王爺們也沒好到哪兒去。

晉商在草原上已經有了票號生意,錢這玩意兒不能隨便借,尤其是商人的錢,稍不注意就能借到傾家蕩產。

羊羔利是什麼情況蒙古人最清楚,一群不長記性的家夥,借錢也不看人家的條件,利滾利這麼滾下去,傾家蕩產也還不了。

他們和那些放貸的商人簽的有契書,朝廷也沒法說什麼,可真等到他們拿草場來抵債,朝廷總不能看著不管。

想想就覺得可笑,蒙古王爺因為借錢還不上,把名下的草場抵給商人,自己被趕出家門沒地兒去,要不是他們發現的早,那種事情不是沒可能發生。

都說無奸不商,晉商再怎麼能乾也還是商人,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可不管對麵是王爺還是什麼,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欠了錢就得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前朝末年收不上稅,民間的商人富得流油,眼睜睜看著亡國都不肯分出一點錢,他承認商人中有好的,但是指望關鍵時候能靠商人乾什麼,不如指望六月飛霜天上掉錢。

康熙原本想著從蒙古各部中挑些人一起處理貿易上的事情,現在也熄了這個想法。與其從這些蒙古王公中挑能扛事兒的,不如朝廷直接派人過來。

靠不住,真的靠不住。

一晃半個月過去,皇帝在營帳裡會見了漠南漠北各部王公,喀爾喀三部歸順後第一次覲見皇上沒有鬨出什麼亂子,大家都很滿意,至少表麵上看來,會盟結束的異常和諧。

兩位太後和太妃們依依不舍的告彆家人,回去的路上不像來時那麼激動,卻也沒有多少惆悵。

康熙本來想著拐道去趟盛京,又擔心太皇太後出來那麼久身體撐不住,又放棄了去盛京的打算。

祭祖什麼時候都能去,他們家瑪嬤到盛京後想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