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偉“在告彆了激情年代之後,中國企業界似乎正步入一個“保守主義”的年代,跟企業的超常規發展、多元化經營、倍速級增長相比,風險的規避、企業可持續戰略的擬定、產業結構的穩態化等等,成為經營者新的更為注重的課題。為了區彆於傳統的保守主義的概念,我們不妨將這些企業家群體稱為“新保守主義者”。下麵這篇文章並非專為企業家而作,卻仍可以讀出一些教益來。”“保守”在《辭海》中的詞義有二:一曰“保衛堅守,保持不使失去”;二曰“維持現狀,不求進取”。而在中國現實語境中,“保守”一詞卻隻剩下“守舊”、“反動”的後一種語義。因而“保守主義”也就被簡單地解讀為“反動、守舊之學說”。一切與貶義的“保守”相關聯的東西——“保守黨”、“反動派”、“守舊勢力”,甚至改革開放中的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管其實質為何,一律統統劃到“保守主義”的戶頭。因此,保守主義在20世紀中國惡名大盛,以致不少人對其產生了心理障礙,甚至患有“保守主義恐懼征”。其實21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對於保守主義的解讀,就像把奶粉直接地放在嘴巴裡,生硬地咀嚼。結果不僅原味大打折扣,營養價值也有所損失。我們究竟能否更有味道、更有營養地來品味、消化保守主義?我們能否擁有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保守主義呢?自20世紀國門被打開後,隨著內憂外患的不斷加劇,主流精英分子逐漸地把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從那裡學到富民強國之道。於是,西方思想紛紛入主中土。汲取異域思想並無不可,精英分子憂天下之憂的擔當意識也著實令人敬仰。然而,也許來自現實的刺激過於強烈,他們似乎失去了思考者應有的冷靜和耐心,不無盲目地向西方去拿、去抓。而拿來、抓來最多的便是以唯科學主義為學理基礎的激進主義這類社會、政治思潮。這種思潮在20世紀的中國急速攀升,變本加厲,終成獨領風騷、如日中天之勢。於是乎,“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砸碎舊世界”和“繼續革命”成了不證自明的真理;憤激鬥狠成了國人的第二天性。與此相應,傳統則大遭其殃:儒學是“孔家店”,要打;一切政治構建儘皆“專製工具”,要破;禮教是“吃人者”,要除;漢字是落伍文種,要廢。舉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一言以蔽之曰“封建”,必棄之而後快。保守主義反的就是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者否定了儘善儘美的社會製度存在的可能性,強調通過傳統倫理與規範約束,找到次優的、符合不完善的人性的社會製度;保守主義者否定了“合食通財”和所謂“社會正義”,強調經濟自由的優先性和基礎性;保守主義者否定了割裂傳統、企圖砸碎舊世界的烏托邦革命,主張敬天畏民、平性中正、切於人事……如果我們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中國漸進改革,聯想到“市場經濟”、“根本大法”、“依法治國”、“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各種提法,聯想到市場與計劃、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企業的諸多分野,可以說,保守主義的內核、精髓,與中國以民主憲政和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現代化進程實際暗合,而對於保守主義的學術關懷也勢必由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推動力。保守主義絕對不是守舊、反動之學說,它的目標恰恰在於“保衛堅守傳統,保持自由不使失去”。否則它根本不可能擁有源遠流長的曆史、出色智慧的傳人,更不可能成就為當代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相反,保守主義在我國卻是先天不足,長期缺席。因此,有必要借世紀之交的契機,對百年來所走過的曆程進行回味反芻,對進步與傳統、人性與道德、自由與民主乃至現代化,都作一番冷靜、深入的再思考。幸而,世紀之交激進主義的日益衰落而保守主義的逐漸升溫,為我們的反思構建了必要的語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西方社會、政治思潮的教材中已獨立出“保守主義”的章節,思想史中也給柏克、塞西爾諸人留出位置。可以斷言,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對於保守主義的需求將會激增。學術界如果能夠對此作出良好的回應,這裡就會產生出一種良性循環。而這一以保守主義為焦點的互動,對於中國社會的未來,注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