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或《一個白人鰥夫的自白》,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收到的這篇奇特的記述的兩個標題。這篇記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已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監禁中因冠狀動脈血栓症而去世,距他的案件開庭審理的日期隻有幾天。他的律師,也是我的親戚和好友,目前在哥倫比亞特區當律師的克拉倫斯·喬特·克拉克先生,根據他的委托人的遺囑,請我編訂這部手稿。他的遺囑中有條條款,授權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全權處理付梓出版《洛麗塔》的一切有關事宜。克拉克先生選定的這個編輯剛剛由於他的一部樸實無華的著作(《理性有意義嗎?》)而獲得波林獎,其中論述了若乾病理狀態和性變態行為。克拉克先生的決定可能受了這樁事的影響。我的工作結果比我們倆預料的要簡單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顯的語法錯誤和仔細刪去幾處不易刪除的細節外,這部異乎尋常的回憶錄完整無損地呈現在讀者的麵前;那些細節,儘管“亨·亨”(“亨伯特·亨伯特”的縮寫。)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標和墓碑繼續出現在他的文稿中(它們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於下等低級而需要掩飾,出於體恤憐憫也不該加以傷害)。這部回憶錄作者離奇的外號是他自己杜撰的。當然,這副麵具——似乎有雙催眠的眼睛正在麵具後麵閃閃發光——依照佩戴麵具的人的意願,不得不繼續由他戴著。雖然“黑茲”隻和女主人公真實的姓氏押韻(女主人公的名字是“多洛蕾絲”。),但她的名字卻跟本書的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容我們作出改動,而且(讀者自己也會發現)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去改動。有關“亨·亨”罪行的材料,愛好盤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閱一九五二年九、十兩月的日報。如果我沒有獲準在燈下編輯這部回憶錄,這樁罪行的起因和目的就會繼續是一個全然費解的謎。老派的讀者總希望追蹤“真實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運,為了照顧這類讀者,現在把我從“拉姆斯代爾”的“溫德馬勒”先生那兒得到的幾個細節敘述出來。“溫德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實身份,這樣“這粧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長的陰影”便不會延伸到他所屬的引以為豪的那個社區。他的女兒“路易絲”如今是一個大學二年級學生。“蒙娜·達爾”現在在巴黎上學。“麗塔”新近嫁給了佛羅裡達州一家飯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聖誕節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最遙遠的居民點“灰星鎮”(理查德·F·希勒“太太,即洛麗塔。”灰星鎮“並無此城鎮,這裡指被煙霧遮起的星星。”煙霧“英文為haze,也是洛麗塔的姓。”)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個女性死嬰。維維安·達克布魯姆(維維安·達克布魯姆(Vivian Dankbloom)是克萊爾·奎爾蒂的情婦,也是用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dimir Nabokov)的姓名字母打亂順序拚成的人名。‘奎’是克萊爾·奎爾蒂的外號,也作“角色”解。“克萊爾·奎爾蒂”則暗示英文聲音相近的“clearly guilty”意為“明擺著有罪的”)寫了一部傳記《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細過原稿的評論家們把它說成她最好的作品。與此事有關的各處公墓的管理人員都報告說並沒有鬼魂出現。藏書網如果把《洛麗塔》單純看作一部,倘若書中場麵和情感的表達方式被閃爍其詞、陳詞濫調的手法弄得蒼白無力,那麼這種場麵和情感對讀者就始終會顯得令人惱火地含糊。的確,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個淫穢的詞。當然,粗魯庸俗的讀者受到現代習俗的影響,總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詞語;他們對這部作品在這方麵的匱乏會感到相當吃驚。然而,如果為了讓這種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經的人感到舒適,哪個編輯就試圖衝淡或刪去被某種類型頭腦的人稱作“色情”的場麵在這方麵,參看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約翰·M·伍爾西法官對另一部更為直率的書所作的重大裁決(指愛爾蘭家、詩人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的長篇《尤利西斯》。伍爾西法官的曆史性裁決,為美國於1934年出版《尤利西斯》鋪平了道路。),那麼就隻好完全放棄出版《洛麗塔》了,因為這些場麵雖然可能會被某些人不適當地指責為本身就會激起情欲,但它們卻是一個悲劇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最起作用的場麵,而這個悲劇故事堅定不移的傾向不是彆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許會說商業化的色情文學也如此聲言。有學問的人也許會反駁說“亨·亨”的充滿激情的懺悔隻是試管中的風暴;他們會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國成年男子——根據布蘭奇·施瓦茨曼博士(口頭講述)的一項“保守的”估計——每年都會用各種方式領略到“亨·亨”用如此絕望的口氣所描述的特殊經曆;他們還斷言如果我們這個瘋狂的記日記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個決定命運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病理學家求教,就不會有什麼災難;不過那樣一來,也就不會有這本書了。本評論人希望得到諒解,能把他在自己的書和講稿中所強調的觀點再重複一遍,明確地說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過是“異乎尋常”的同義詞,而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當然總具有獨創性,因而憑借其本身的性質,它的出現應該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驚。我無意頌揚“亨·亨”。無疑他令人發指,卑鄙無恥;他是道德敗壞的一個突出的典型,是一個身上殘暴與詼諧兼而有之的人物,或許他顯露出莫大的痛苦,但並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他行動緩慢,反複無常。他對這個國家的人士和景物的許多隨口說出的看法都很荒唐可笑。在他的自白書裡,自始至終閃現出一種力求誠實的願望,但這並不能免除他凶殘奸詐的罪惡。他反常變態。他不是一位上流人士。可是他那琴聲悠揚的小提琴多麼神奇地喚起人們對洛麗塔的柔情和憐憫,從而使我們既對這本書感到著迷,又對書的作者深惡痛絕。作為一份病曆,《洛麗塔》無疑會成為精神病學界的一本經典之作。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它超越了贖罪的各個方麵;而在我們看來,比科學意義和文學價值更為重要的,就是這部書對嚴肅的讀者所應具有的道德影響,因為在這項深刻的個人研究中,暗含著一個普遍的教訓;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親,氣喘籲籲的瘋子——這些角色不僅是一個獨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們提醒我們注意危險的傾向;他們指出具有強大影響的邪惡。《洛麗塔》應該使我們大家——父母、社會服務人員、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覺和遠見,為在一個更為安全的世界上培養出更為優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序文(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