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後的今天,看著地圖上那些用紅色箭頭指示著的長征路線圖,它們像蜘蛛網似的散布在中國的大半個國家,十幾個省區;再想到紅軍在四川通江縣留下的那條每個字高5.9米,寬4.9米、曆時兩個月才完成的巨幅石刻“赤化全川”,還有那沿途數量多到無法計算的紅色標語,就可以知道,紅軍的力量是多麼的頑固和深刻,換句話說,長征也就是一次改變中國山河顏色的紅色大遷西。長征的勝利,給共和國留下了一些經典的紅色地理名詞:老山界、大渡河、婁山關、赤水、金沙江、夾金山、瀘定橋、臘子口、烏江、草地、雪山……這些地方發生的故事出現在共和國的中小學文科教材裡,對後代進行了大好紅色山河來之不易的啟蒙教育。長征是上世紀30年代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在中國地理大棋局上的一次大博奕,也是一場較量意誌與判斷、天時與地利、信心與計謀的棋局,勝負分際存於微妙一線。長征,既是軍事鬥爭中的探索,也是地理發現中的探險。當毛澤東吟出那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這首詩裡提到了長征路上從東到西的6個地點,經過二萬五千裡的探索,他或許已經對這片山河有了非同一般的感情。長征初期,紅軍憑著本能向他們陌生的五嶺前進。他們手上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地圖。70年前紅軍曾穿越的五嶺,是一片破碎的山地,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較高的達2000米。作為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五嶺既是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的分水嶺,也一直是湘贛兩省和“嶺南”兩廣行政區域劃分的依據。整個區域東西長約640公裡,南北寬約310公裡,逶迤的大山,錯落的河穀和盆地。長征勝利後,毛澤東用“五嶺逶迤騰細浪”的豪邁來描繪那段曾經艱苦的行軍。最終紅軍在五嶺裡左衝右突,迂回轉戰兩個月,為了不暴露行蹤,其中大部分行軍是在夜間。而紅軍選擇往五嶺進軍,很大程度還因為它遠離了各省軍閥的勢力中心,直至今日,五嶺山地依然是湘、贛、桂、粵四省的邊緣地帶。在湘桂走廊西側,越城嶺北端湘桂交界處有一大片丹霞地貌。如果用欣賞景色的眼光來看,那裡群峰林立,形狀各異,色彩瑰麗。而長征時的紅軍也許根本來不及細看他們身邊這些美景。在《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作者索爾茲伯裡的眼中,這種景致有著幾分肅穆,“沿岸石山林立,有如徘徊的鬼魂。”圖片攝影/張小寧紅軍向湘江的這塊鐵三角地區集中,此處醞釀著長征以來的第一場大戰——湘江之戰。湘江流域是廣西到湖南的主要通道。桂林境內遍布圓錐形的石山和雲霧,障眼的巨岩直插雲霄,指向天際。湘江沿岸百山林立,都是堅硬的花崗石山峰。越城嶺與都龐嶺之間的湘桂走廊,很可能是中國近70年來最慘烈的一條“走廊”。8萬多紅軍在蔣介石約40萬兵力的圍攻下,德國人李德夢想以這些戰士的血肉與委員長的鐵軍對抗,一場硬碰硬的戰爭開始了,雙方傷亡血流成河,紅軍最後銳減為3萬餘人。慘烈的湘江之戰後,紅軍不得不退入深山區,翻越老山界,進入湘西南。老山界——五嶺山脈之一的越城嶺,是紅軍出江西後第一座難行的高山,海拔1860米,前往華南第一高峰的五嶺主峰貓兒山必須通過它。這裡山勢陡峭,群峰林立,人煙稀少,是瑤族聚集區。國民黨軍很難上來,饑寒交加的紅軍,不得不爬這座大山,來找到新的退卻路線。就像打電子遊戲衝關那樣,紅軍沿途需要不斷克服更大的困難,而險峻的老山界正是湘江戰役之後的再一道地理難關。在中學語文課本裡,有一篇文章學生們都要學的,名字就叫《老山界》,作者陸定一,講的是紅軍翻越此山的驚險故事。而毛澤東也著詩感慨,“山,快馬加鞭未下鞍,再回首,離天三尺三”。現在我們當然知道了紅軍在後麵還翻越過海拔比老山界高兩倍多的雪山,也許會懷疑這些描寫是否過於誇張。但當時對於紅軍來說,老山界是他們碰到的最難過的山峰了。紅軍在西南山區的行軍路線,從現代旅遊的眼光來看,是一條曆史、地理、人文都非常豐富的路線。有號稱藏彝大通道之稱的大渡河穀(1935年5月紅軍在此強渡大渡河)、康熙年間的瀘定橋(1935年5月28日紅軍飛速行軍搶奪該橋的控製權)、著名的茶馬古道(紅軍的路線有不少是與之重合)、大熊貓的故鄉穆坪蜂桶寨 (1935年6月紅軍主力從這裡快速通過,沒留下更多記載)……頻繁的短暫的緊張的遭遇戰和急速行軍,使得紅軍無暇去欣賞身邊的美麗山河。如今這裡的不少地方也逐漸被開發成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了跨過長江進入四川,毛澤東選擇的路線是:從黔北的赤水河到川西的大渡河,圍繞四川盆地畫了一個大大的“L”形。但在土城一戰,紅軍傷亡巨大,損失慘重可與湘江一戰相比。土城位於黔西北,是赤水河東岸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是川鹽和川貨入黔的主要集散地和咽喉要道。土城和赤水均位於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山脈綿延,交通困難,陸路運輸以人背馬馱為主,不利於紅軍大兵團運動。大渡河,被後人稱為“翼王悲劇地”和“紅軍勝利場”,這個對比似乎顯示了真正代表無產階級的紅色軍隊攻無不克。百年來這裡曆史上發生過兩場悲壯的戰役。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這裡發起了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役,為北上打開了通道。由此上溯73年(即1863年),也是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安順場慘遭覆滅,4萬將士的鮮血染紅大渡河水,石達開本人也在成都遭淩遲而死。在眾多兩山夾一川或兩川夾一山的險峻地形中,由大雪山和邛崍山相夾的大渡河穀最富特色,它不但是紅軍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漢民族農耕文明和藏羌民族遊牧文明的分界線,著名的古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與河穀走向相重疊。自史前時代起,這裡就是中華各族往返遷徙的大通道,史稱“橫斷山民族走廊”,社會學家費孝通則明確提出命名為“藏彝大通道”。自大渡河穀往西的若乾走廊,行者主要是藏人和彝人。作為民族分界的交彙地,這裡成為豐富的文化積澱帶,有古老的文化淵源,複雜的人文生態。在漢民族的遷徙流動中,大渡河穀成為他們行為和心理最西的邊界 ,無論是石達開還是毛澤東,莫不如此。這裡也是民族衝突最激烈的地區,例如在丹巴和小金,沿路都能看到成群的碉樓,清朝乾隆“十大武功”中耗資最巨、耗時最長的大小金川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因此壚定和打箭爐(康定)自古就是軍事要衝。明代的作家羅貫中和吳承恩,他們話本的許多故事和人物就出沒在這一帶,這些曾強烈地影響過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用索爾茲伯裡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裡敘述就是:“毛發現自己進入了兒時心愛的書中所描寫的場景,就好像一個英國人突然回到了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的時代一樣。”現在的喜歡奔走在這些要道上的現代遊者們,則將此地與電影《指環王》中的場景來比擬。大金川是大渡河的上遊,也是紅四方麵軍曾戰鬥過的地方。這裡有雪域高原規模最大的雪梨產區,每當春天來臨的三月,咯爾、神仙包、河西萬畝梨花同時開放,綿延百餘公裡的大金川兩岸粉裝玉砌,像一條潔白的哈達,每一寸土地都淋漓儘致地展現著大金川雪域高原的壯闊與秀美。王建軍攝影中國國家地理紅軍強渡大渡河之後,有個小古鎮可以說說。磨西,紅軍主力必經之地,位於瀘定縣西南部“蜀山之王”貢嘎山主峰東坡,是當年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從這裡往西可以抵達拉薩和尼泊爾。磨西,雖然是在藏區,這個地名卻來自古羌語,意為“寶地”。古鎮旁的摩崗嶺上還遺存營盤大道,是清軍入藏征剿準葛爾部和廓爾喀入侵的行軍大路,至今仍可通行,這條路也是明代茶馬古道(黎碉道)的主道。1935年5月28日,楊成武的紅四團就是經這條路飛赴瀘定橋的。29日,連續行軍三天的毛澤東曾夜宿磨西天主教堂的神甫房。並與同事們開會確定了紅軍不去康定的決議,接下來的5天時間裡,兩萬紅軍將士冒雨經過磨西,如果有人講過這個地方的曆史背景,行軍路上紅軍部隊裡的知識分子經常會給戰士們講點故事,相信聽者一定會感受深刻。據後人分析,毛澤東和他的紅軍此時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是從瀘定沿馬幫的山路直取丹巴進入藏區,這條路最近,約200多公裡;二是翻二郎山走天全、穆坪(寶興)原邛崍茶馬古道北線,再翻夾金山進入藏區,這條路大約500裡-700裡,且不太好走;三是出雅安沿邛崍山與四川盆地邊緣北上鬆潘。第三條線將與國民黨部隊遭遇,不被考慮。可選擇的第一條和第二條路線都是中國重要的人文地理線,即漢民族與西部少數民族的分界線。其中第一條仍屬大渡河穀,瀘定以上已是遊牧區,這不是毛澤東願意接受的;第二條即縱貫邛崍山係的夾金山脈,幾十年來,很多中國人都把夾金山理解成紅軍翻過的一座山峰,其實它是一條山脈,從小金縣一直向南延伸到天全縣,長約200公裡,這一線是藏羌漢雜居區,生產業態是農耕和遊牧的混合型,是國民黨軍事力量和地方軍閥的薄弱區,成為毛澤東所能選擇的最接近漢民族生活區、又能避免與敵主力遭遇的生存線。毛澤東最終選擇的就是第二條路線。1935年6月,中央紅軍翻越邛崍山係的二郎山向天全進發。1940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和葉淺予來到二郎山繪畫寫生,飽賞美景,回去後廣為傳播。二郎山才始為世人所知。但紅軍行走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路。與這條路命運相關的另一個人,並不知道十五年後,會重返此。跟隨翻山的人中的紅軍指揮員張國華,十五年後,他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接受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使命,1950年4月,他率領第18軍3萬人馬再次翻越二郎山向西藏進軍。這次毛澤東給第18軍的指示是“一麵進軍,一麵修路”。 經過四年的時間,以18軍為主力的築路大軍將公路修到了拉薩。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即後來的川藏公路)通車。這條公路現名國道318線,它的建設過程堪稱人類公路史上的壯舉。就像當年康熙修瀘定橋使大渡河上的傳統渡口從此冷落一樣,川藏公路的建成,也使瀘定橋的交通價值退居其次,更多地顯現文物價值,茶馬古道也漸漸退出曆史舞台。作為世界上最險峻的公路,川藏線縮短了西藏與內地的距離,它聯通了大陸與西藏的直接聯係,使北京的指揮係統與軍事直徑達至西藏全境。而修建這條公路的,正是當年親身走過這裡的長征紅軍將士。四川一側的金沙江岸沒有雲南那樣的金色沙灘。船到了對岸緩緩地靠近石灘,狹窄的石灘很陡,坡高約有6米多。有一條羊腸小道從江岸通向另一處更高的石坡。幾乎找不到駐紮部隊和存放給養的地方。坡麵上有幾代船工打出來的十一個沙石洞。洞很小,裡麵黑暗、陰森,洞外是條從峭壁上開出來的小路。住在洞裡可以躲避 空襲,1935年5月4日過江的紅軍總部就設在這些洞裡。毛澤東和周恩來各占了一個石洞,其他指揮員、電台報務員、警衛人員以及中央機關其他人員也都分住在沙石洞裡。1936年4月,紅軍二、六軍團長征經過中甸,紅軍將領賀龍、蕭克親臨鬆讚林寺拜訪活佛、喇嘛,並題贈“興盛番族”錦幛。鬆讚林寺開倉放糧為紅軍籌集糧草二萬餘斤,使饑餓的紅軍能夠繼續北上。鬆讚林寺,又稱歸化寺,位於中甸縣城北麵5公裡的佛屏山下,是公元1679年五世達賴和清康熙皇帝敕建的著名康區“十三林”之一。它不僅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地廣人稀,雪峰連綿的川西北高原曆來為兵家活動之大忌。儘管當時毛澤東並不知道紅四方麵軍的具體位置,但他決定率領紅軍翻越夾金山去彙合他們。這裡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陡然升起的過渡地帶,岷山、邛崍山、大雪山等一係列山地環繞著這裡的森林,岷江、大渡河、雅礱江切割著這裡的土地。曆史上這裡南北分布的河流曾經是一條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人們翻山越嶺是為了逃避戰敗後部族的毀滅,有的在這高山峽穀中找到定居之地,有的則繼續向南遷徙。而紅軍則要經過這裡向北遷徙。毛澤東選擇了一條靠近漢族地區既不太近也不太遠的邊緣地帶來翻越雪山。根據綜合統計,各路紅軍一共翻越了8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山、昌德山、達古山、虹橋山、鷓鴣山、巴朗山。第一座雪山夾金山山下是原始森林,上世紀初,曾寫過《登臨中國西部阿爾卑斯山》的美國地理學會教授羅林·夏柏林最後因自己未能走進這片神秘的山麓而遺憾;二戰中駝峰航線向北延伸後,美國空軍曾有30架飛機在川西山地墜毀,如今夾金山的大雪塘還散落著飛機殘骸。亞克夏雪山是毛澤東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紅軍往返翻越次數最多的一座大雪山。這裡海拔4443米, 紀念死亡的“工農紅軍烈士之墓”就在附近。夢筆山是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它位於小金縣與馬爾康縣交界處,海拔4470米。紅軍過草地的慘烈,同樣也被書寫進了中小學的語文教材裡,以刻骨銘心的情節來傳播革命先驅者的偉大故事,以至於多少年來,每個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隻要聽到“草地”這兩個漢字,首先想到的仍是長征。過草地,被形容是長征中最艱難的7個晝夜。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內數次過雪山草地,非戰鬥減員在萬人以上。這片草地在地理學上說應該是高原濕地,為泥質沼澤,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裡 ,橫寬300餘裡,麵積約15200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而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指現在的四川省西北的若爾蓋地區,曆史上一直被鬆潘縣管轄,所以又稱為“鬆潘草地”。這片草原也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而紅軍也將在這裡走過一條生死線。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在她的著作《偉大的道路》中勾畫了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帶:“大草地位於康藏交界地區的高地上,一望無垠,廣袤達數百英裡,全是沒有路的沼澤地帶。走了一天又一天,極目四顧,紅軍所看到的,除了無邊無際的野草外,沒有彆的東西,而野草下麵則是渾水深達數英尺的沼澤。死草堆上又長出了大片野草,誰也說不上是不是幾百年來就如此。大樹小樹一概沒有,看不到鳥類飛翔,聽不到蟲聲唧唧,甚至連一塊石頭都找不到。這裡什麼東西都沒有,隻有無邊無際的野草,夏天任憑狂風暴雨衝打,冬天任憑大雪覆蓋。天空永遠密布烏雲,把大地襯托成灰暗而陰沉的地獄。”每年的5月至9月為草地雨季,使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經過草地的。中央紅軍和紅二方麵軍隻過了一次草地,而紅四方麵軍則是三過草地。如今的若爾蓋-鬆潘大草原已經很難看到沼澤,上個世紀中葉人們為“向大草原要良田”而做出的愚蠢舉動破壞了高寒濕地脆弱的生態係統,目前,這塊亞洲最大的自然濕地正麵臨著不斷沙化的威脅。在鬆潘有個占地20萬平方米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園,最高的紅軍銅像雙手呈“V”字形高舉,一手執步槍,一手執鮮花。據當地人稱,除了國內遊客外,國外來瞻仰紅軍金碑最多的是以色列人。過了草地,頑強的紅軍勝利地從中國的西南角轉移到了西北角。1935年-1936年間的中國西北角,在《大公報》記者範長江的筆下,是一個經濟價值甚微的地區,“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帶,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裡計 。”此時中國的西北也在日本關東軍的覬覦之下。曆史已經告訴我們,紅軍在這裡開拓了一個新的局麵。中央紅軍長征雪山草地圖製圖/中國國家地理中央紅軍經過的雪山、草地全部位於川西北高原地區,它是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央紅軍要北進甘南有三條路可以選擇。從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崍到都江堰,然後沿岷江河穀北上到鬆潘。這條線道路條件好,給養充足,但由於川軍的封鎖,無法通過。從大渡河峽穀沿河而上,經丹巴到小金這條線路程較短,可以不用翻越夾金山,但由於地形狹窄,補給困難,沿途遭受攻擊的風險很大,因此很難通過,最後中央紅軍選擇翻越5座大雪山的路線是一種不斷修改的折中方案,雖然最終還是被迫穿越大草地,但避免了從腹心地帶最長的路線通過。1、1934年紅六軍團和中央紅軍曾先後兩次過九嶷山。它的知名度超出了五嶺中的任何一嶺,位於湖南寧遠縣南境60裡,縱橫200裡。它有形態相似的九大奇峰,峰峰聳立,互不相連,挺拔俊秀。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巒疊嶂。舜陵相傳在主峰舜源峰下,幸存陵碑。毛澤東在1962年仍對九嶷山的風景懷念,寫下“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詩句。攝影/何東安2、紅軍在雲南入川的門戶桐梓開進了一個神秘的王國“仙女洞”和“天門洞”。這是一個地下的巨大石灰岩溶洞,洞身深邃,岔道橫生,還沒有人進去探過路。據說天門洞是中國、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溶洞,它的主洞可以容納幾萬人。仙女洞和天門洞這樣的人間奇境在二次大戰中出了名。當時國民黨為了避開日本人的轟炸,在這個偏遠而隱蔽的地方建了兵工廠和地下發電廠。1936年西安事變時劫持了蔣介石的“少帥”張學良曾被押來囚禁在這裡,看守們令其在洞裡不斷地轉圈,直到他暈得辨不出方向,才讓他出來重見天日。3、安順場九九藏書網至瀘定橋全程320裡,這裡的所謂路,有時是絕壁上硬鑿出來的棧道,有路,也隻是蜿蜒纏繞、忽起忽伏的羊腸小道,左邊是刀劈一樣高入雲端的峭崖陡壁,雖是5月深春,山腰以上卻堆滿了銀光耀眼的積雪。這裡的積雪終年不化,走在中間,寒氣逼人,再往右看,大渡河洶湧澎湃,它像一條寬闊的白練,盤桓在數丈深的峽穀裡,閃著寒光,吐著白浪,令人心驚目眩,稍不在意,就有失足落入這萬丈深淵的危險。4、從梭磨到莫牙寺之間的白龍河的棧道。棧道往往離開水麵一二十丈高,位於危崖的山邊,以木樁釘於人工打好了的石孔中,上麵鋪以木板,仿佛像橋一般。河兩岸均是石崖峭壁,河的麵積,闊的地方,有數丈以至數十丈,狹的地方不及一丈,不管人馬墮與其中均無挽救的可能。紅軍中固然有不少的人在書報裡雜誌上看過棧道的照片,但嘗過走棧道的滋味的人尚沒有,於是由驚奇變為喜悅,急於看棧道開開眼界為快。5、莫牙寺是一所很不錯的喇嘛寺,據說有喇嘛四五百,但軍隊則可以駐六七千人之眾。寺內陳設,異常雅潔,每間喇嘛宿舍門前都有一個小花園,種植一些紅白菊花、向陽、牽牛、葡萄等。紅軍到時,正當菊花盛開的時節,景色美豔。廚房、廁所亦非常潔淨,比諸普通藏民住的房舍固勝數倍,就比諸中國內地老百姓之房舍,也優勝得多哩!紅軍隊伍為了收容落伍人員和消除疲勞,除先頭部隊一軍團外,其餘均在莫牙寺休息一天。6、寶興縣南部靈關,跟隨紅四方麵軍長征的紅大學員到達這裡均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靈光青山綠水,地處夾金山到川西平原的最後出口,人口稠密,特產豐富。縱橫的田野裡,鋪滿青枝綠葉的小春作物。周圍的山丘上,鬆柏繁茂,飛鳥成群。藍幽幽的河水,泛起花紋般的微波,緩緩流過。好一幅田園風光,絕妙景色。任榮將軍回憶說,長時間在雪山草地風餐露宿,突然來到這美麗如畫的地方,真使人心曠神怡,就好像回到了久彆重逢的家鄉,感到無比親切和喜悅,一切沉重的壓力都煙消雲散了。7、白石鋪溯岸北行,路儘在懸壁上,馬不能行,步行也須小心,愈走愈高,僅行15裡,至大石堡。大石堡在山腰上,其東邊接懸崖萬丈之“藏王寨”。寨由石灰岩組成,有十數裡之廣,高聳雲際,四麵皆絕壁,除二小徑處,決無路可登。相傳唐玄奘取經,曾駐足於此。又有傳說:蜀漢劉備曾在寨上留住,但都無可信證據。寨上也有居民,也務農,並有極美之泉水,野產黨參甚多,運銷江油中壩。惟寨中人與外間少來往,賦得道多助捐役,所負也少。此地可當得陶淵明所理想之“桃花源”!8、1935年5月初,紅四方麵軍11師進駐四川茂縣東南的千佛山。千佛山是川西平原,可俯視成都、綿陽,紅軍控製這裡,敵如懸斧門上。北麵是北川河穀和土門要隘,如被敵控製,紅軍向鬆潘、茂縣、汶川、理縣發展的西進通道就會被切斷。千佛山高峭險峻,山下是夏天,山頂是冬天,雨多霧大,穿皮大衣才能耐得住高處的寒冷。山頭有座小廟,建造得很有氣派,因久無人跡,早已是斷壁殘垣。地形對紅軍防禦很有利。11師依據險山陡崖構築了多道防線,工事極為堅固。這一帶像原始森林,野豬成群出沒,紅軍常獵為美餐。後來的連天炮火大概是迫其遷移的原因,再少見其蹤影了。9、大雪山為鹿頭山脈之一段,山以東為涪江流域,山以西為岷江流域,分水處,不過十數丈,而兩河愈去愈近,涪江南入嘉陵江以出重慶,岷江南行至灌縣分岷沱二江,各出濾縣、宜賓,誠所謂差之毫厘,失以千裡,人事分野,亦往往如此。其東南有一水成岩高峰,終年積雪不化,名“雪寶頂”,過雪山者,皆能望見。舉 目四望,群山皆低,所謂“隻有天在上,嶙嶙萬山低”者,凡曾過雪山頂者,皆能領略此中真義矣。10、長征時任紅四方麵軍第九軍文書、譯電員李布德1936年4月曾創作一首“夜過黨嶺山”:“紅軍長征舉世鮮,鐵流夜過黨嶺山;巍巍群峰銀龍舞,英雄大戰鬼門關;彌謾瘴霧何所懼,北上抗日誌更堅……”黨嶺位於四川丹巴縣邊耳鄉境內,巨大的垂直高差形成幽穀深邃、千刃壁立的高山峽穀景觀。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使黨嶺景區至今還保存著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態係統,保存了大量第四紀以來(距今250萬年)目前多數地區已絕跡的珍稀動物、植物、昆蟲等活化石,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質曆史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黨嶺景區特殊的地質、地貌和各種豐富的自然資源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吸引著動植學家和探險家的目光。
第四章 山河赤化史:從東南到西北(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