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大將已經從蘇州前線回到上海,繼續從名義上指揮著丁集團及上海軍兵分三路向南京攻擊前進。11月22日,鬆井石根就以《中方參電第一六七號》就今後作戰意見向參謀本部進行了陳述。鬆井發出的這份電報判斷結論是:“華中方麵軍為了加速解決事變,要趁現在敵之頹勢攻克南京。”理由是:南京政府因在湖東會戰中大敗,現已作出遷都之舉,僅留統帥機關於南京。其第一線部隊之戰鬥力已顯著喪失。如今敵之抵抗在各陣地皆極為微弱,很難確定敵是否有確保南京之意圖。在此之際,留部隊於蘇州、嘉興一線,不僅喪失戰機,而且使敵方恢複元氣,戰鬥力得以重新整備。據此,要徹底挫其戰鬥意誌,恐怕甚為困難。因此,由於事變之解決時間益發延長,故於國內之國民難以諒解我軍之作戰意圖,從而有害於國論之統一。因此,可利用目前之形勢,攻克南京。華中方麵也可明確作戰目的。同時鬆井石根還提出:要迅速解決中國事變,固然應該考慮開辟西南方麵或者山東方麵的新戰場,但此等作戰給予中國政府之影響雖有相當之價值,但較之攻克敵之首都,迫其心臟而言,則意義相差甚遠。若我軍趁目前在華中方麵之進展,繼續於太湖以南作戰,在迅速攻克南京之同時,以一部於揚子江左岸截斷津浦鐵路,則山東、太湖等地區之解決自然有望。要攻克南京,若以方麵軍之精銳兵力(可抽調若乾部隊組成),且充分利用鐵路和水路,則後方可保平安。另外,敵之抵抗在喪失無錫與湖州之後,以地形及平時之設施來觀察,我軍不會出現大量犧牲,估計兩個月之內,可達到目的。一旦後方穩固,第十軍當以破敵之銳氣繼續猛進。另外,上海派遣軍雖因連續作戰而疲勞稍甚,但若給予十天之休整,戰鬥力即可恢複,軍隊之整頓亦能完畢。故判斷“向南京之追究完全可能。惟此時派遣專任司令官為當務之急”。此時的鬆井石根基本上已經放棄了正麵遏製柳川平助繼續進軍的努力,因此在報告中反而吹噓起第10軍的“破敵之銳氣”來。其實鬆井石根心裡也很清楚,要借參謀本部之手去壓製柳川平助已成畫餅,反而會給東京留下自己無力駕馭下屬的印象。與其如此不如順水推舟,造成進軍南京的行動始終是在自己的授意之下進行的假象。而就在11月23日,上海派遣軍、第10軍進攻無錫、湖州的戰鬥依然膠著,為了奪取無錫,上海派遣利用第9師團在太湖上的水路機動隊,避開正麵強攻。與此同時,東京參謀本部的爭論也有了一個結果。華北盧溝橋事變引發的中日戰爭爆發開始以來,英、美等國雖然並未對中國的抗戰進行實際的支持,但相互的貿易仍在進行,尤其是德國仍與中國進行軍火貿易,而蘇聯在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後更積極支持中國並提供武器裝備等。日本政府為切斷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和“確保作戰行動的自由”曾就是否對中國宣戰問題進行過多次研討,以求用宣戰後其他國家不得向交戰國出售軍火這種手段來使得中國的外援被切斷。中央省部內的一些強硬少壯派勢力認為“由於未宣戰占領地區的海關不能接收,郵政、金融以及行政等的管理均有不便”,所以這些少壯派軍官堅決主張“果斷地宣戰”。而這一意見也得到了近衛文麿政府的支持,在淞滬會戰激烈進行時,近衛首相就提出了“宣戰”這一問題,但卻遭到以陸軍次官梅津美治郎、海軍次官山本五十六為首陸海軍穩健派的共同反對。這些陸海軍的高層們認為“宣戰固然能阻止中國與第三國間的貿易,但日本從國外輸入軍需物資也將變成非常不自由,使得國防力量出現很大缺陷”,故而“作為陸、海軍一致的意見,是以不宣戰為好”。從這個層麵上來看,穩健派考慮問題遠比少壯派周到,畢竟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對海外貿易的依賴猶勝於此時向中國宣戰。【近衛文麿,三度上台組閣的近衛文麿,在日本政界有富士山之稱,意為遠看風景秀麗,近觀粗糙不堪,諷刺其雖然出身高貴,但政策搖擺不定,全無領導能力】由於意見的不統一,在11月初,近衛首相甚至下令在內閣中成立了一個第四委員會,專門研究是否宣戰的問題。雖然這個第四委員會得出的最後結論是“宣戰對日本方麵不利”,使得近衛政府最終決定仍維持不宣而戰的局麵,但不宣戰就不可能按照1893年的天皇敕令成立戰時大本營,來統一軍方及政府的戰爭行為。然而由於戰局的不斷擴大並有向長期化發展的可能,原先的領導體製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政府與軍方之間的矛盾及陸、海軍之間的宿怨,使得成立一個最高統帥機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如果沒有一個戰時大本營的統合,使軍方與政府以及陸軍與海軍之間“經濟保持緊密聯結和協調,而使有關政治、軍事求得一致,消除某些裂痕和矛盾”,則根本無法達到“政界的戰略一元化”,以整合政府與軍方之間的矛盾。於是自11月16日內閣會議決定廢除隻適用於戰時的《戰時大本營令》,重新製訂一個既適用於戰時也適用於事變之際,按其需要可設置大本營的《大本營令》,並規定“陸、海軍大臣既作為國務大臣參加內閣,又作為統帥部之一員置身大本營,負責兩者之間的緊密聯係……大本營純屬統帥之府,國務則統屬於政府,兩者職能範圍分界嚴明……收拾時局問題等主要政務……應先在大本營內陸、海軍當局對其基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然後移交政府”。20日設置大本營,11月24日,日本即召開了昭和時代的第一次大本營禦前會議。出席此次會議的有:閒院宮參謀總長、多田駿參謀次長、下村定參謀本部第一部長、杉山元陸相、伏見宮軍令部總長、島田繁太郎軍令部次長、近藤信竹海軍軍令部第一部長、米內光政海相。會上,首先由閒院宮參謀總長奏99lib?呈了陸軍的作戰方針,然後由下村作戰部長作了說明:陸軍自事變發生以來,在海軍的密切協辦下,在各方麵予敵軍以重大打擊,今後再繼續此種強壓作戰。為此,根據參謀總長殿下說明的方針,正在製訂計劃。大致作戰計劃為:華北方麵,華北方麵軍對殘存在現占領地區的敵人及活動在靠近前線的敵人實行掃蕩,力求安定這些地方。為此,目前在山西部署約兩個師團,河北約4個師團,察哈爾方麵約1個師團。又,該方麵之陸軍航空部隊與海軍航空兵力協力,繼續摧毀山東地區及隴海線要地之軍事設施及航空勢力。對山東地區,目前雖尚未計劃立即使用武力,但考慮到適應今後的作戰形勢,正進行必要的準備。這方麵需要使用的兵力,預定從華北或上海方麵抽出少數兵團擔當作戰。至於作戰地點及要領,正在籌劃根據情況,適時以最小犧牲出色達成目的。以上華北地方,除山東等地區外,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告一段落。防止敵人誘我深入內地,徒然擴大無益的戰線,停下來保持迎擊敵人的態勢。今後,該方麵結合確立治安,有必要對上述部隊進行整理、抽調、專用等工作。因此目前對兵力的整理及將來的警備要領等,正在分彆製訂計劃。華中方麵,華中方麵軍正利用在上海周圍的勝利成果,不失時機地果敢進行追擊。但當初給該軍的任務是消滅上海附近之敵,並使該地從南京方麵孤立出來,由於是出於這種要求編組的,所以不僅它的推進能力受到限製,而且很多輜重,甚至連炮兵這樣的戰列部隊有不少還遠在前線部隊的後方,因此不能考慮一舉即可到達南京。在此情況下,方麵軍應以其航空部隊與海軍航空兵協同,轟炸南京及其他要地,並不斷表現出進擊的氣勢,以資削弱敵人的戰鬥意誌。統帥部也在考慮根據今後情況,整頓好該方麵軍新的準備態勢,使其攻擊南京或其他地區。華南方麵,情況允許時,計劃將來以一部分航空兵力與海軍同時爭取切斷粵漢、廣九鐵路。為使這一行動順利進行,將從上海方麵抽出約一個師團的兵力派到上述目的地附近,使之占領適當的飛行基地,目前正秘密準備現地偵察及進行其他準備工作。準備長期戰爭和對蘇警戒,為適應長期戰爭,期望不致錯誤估計對內外戰鬥力和補給能力的整備和加強……鑒於陸軍戰時對兵力之大半均出動到中國,不要給第三國,尤其是蘇聯以可乘之隙。為此,預定對滿洲方麵增加一部分國境守備兵力,並由國內再給增派一個師團。但應采取充分措施,不要因此給蘇聯以不必要的刺激。此外根據形勢,預計將由中國方麵及時地後調必要之兵團,應付情況急劇變化。這次會議可以說是陸海軍取得一致的意見,因為就在下村作戰部長作了說明之後,海軍軍令部也就海軍作戰計劃作了聲明。但是這次會議,既無昭和天皇垂詢和解答質疑,也無請求聖斷問題,完全就是為了啟奏陸海軍作戰計劃而召開的。鬆井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雖考慮到部隊因為極度疲勞,不能進行急追,但此時由於中國軍隊已經陷入總崩潰的混亂狀態,因而改變了想法,認為必須且可能追擊到南京,而上報了關於華中方麵軍今後作戰的意見,故而引發了參謀本部內又一輪對攻取南京的爭執。在參謀本部內,下村定作戰部長一直要求攻取南京,而參謀次長多田駿則是反對的。由於這個時候河邊虎四郎作戰課長從一線返回,故而參謀本部內再次召開會議。在通過慎重審議之後,11月24日這天,由參謀總長閒院宮發出電文:撤銷過去以蘇州、嘉興一線為作戰地域的限製,並指示準許在太湖北方地區以一部進入無錫以西,在太湖南方地區可以前進到湖州,但不得再向西擴大戰區。對此,多田駿參謀次長雖然表示同意,但卻並不能夠安心。而前線的華中方麵軍司令部方麵在接到《臨參命第一三八號》指示“廢除根據《臨命第六百號》指示的華中方麵軍作戰地域的《大陸電第十八號》”之後,立即製定了《華中方麵軍第二期作戰計劃大綱》,這份作戰計劃大綱的作戰方針是:“華中方麵軍與中國方麵艦隊係統,迅速攻克南京。”指導要領強調為:“方麵軍大致在無錫、湖州一線以東地區,於12月上旬前,徹底完成向南京躍進之準備,並相機以一部攻克江陰要塞,以及占領杭州。方麵軍以一部自揚子江左岸及蕪湖方麵進至南京背後,其主力自丹陽以東之京滬鐵路、丹陽、句容方麵,以及湖州、宜興、溧陽、溧水方麵相呼應,於南京要塞外,殲滅敵之野戰軍,攻克南京。本次作戰預定於昭和十三年一月中旬結束。”為了達到這個作戰目標,方麵軍司令部在作戰準備上要求“方麵軍按照能夠適應今後會戰之要求進行整編,各兵團整頓兵力,充實戰鬥力”。在部署上則要求上海派遣軍“在占領無錫後,若能以一部封鎖江陰要塞,則攻克之;大致以一個師團之兵力,於揚子江左岸地區作戰,並於南京北部地區切斷津浦鐵路。其主力重點保持於丹陽、句容一線,擊破當麵之敵人,進至磨盤山脈西側地區”。而第10軍則“大致以一個師團之兵力,自廣德、寧國、蕪湖一線,進抵南京背後,其主力重點保持於宜興、溧陽一線,擊破當麵之敵,並進抵溧水附近。酌情以一部占領杭州”。關於兩軍之作戰地域,是以“黃浦江、北新涇下遊之蘇州河、北新涇、青浦、吳江、宜興以北約十公裡的岜亭橋鎮、溧陽西北約二十五公裡的黃金山鎮一線為界”。此線以北為上海派遣軍作戰區域。在南京周邊會戰中,方麵軍司令部要求“應調整部署,將重點南移,最終攻克南京。同時以約一個師團之兵力,作為方麵軍直轄之第二線兵團,令其駐於宜興附近,南京周邊會戰時,若需要,則增為第一線。上海周邊地區為方麵軍直轄警備區域”。關於陸海軍協同“必須水路作戰、轟炸,以及搜索等方麵不留任何遺憾,此點另與海軍協商”。在兵站、通訊、交通方麵則“必須一舉躍進至南京,促進兩軍,尤其是第10軍後方之整備,迅速努力利用鐵路,且最大限度利用水路,補給應以彈藥為重點”。隨著方麵軍命令的下達,上海派遣軍在11月24日突破第74軍、第39軍陣地之後,便對無錫發起進攻。由於第9師團以秋山義允指揮的步兵第6旅團從側翼發起進攻,胡宗南第17軍團所屬第1軍第1師隻勉強抵擋了一天,次日便放棄了無錫,日軍在占領無錫之後繼續向西進攻,同一天第10軍突破了中國陸軍之中少數地方軍精銳的桂係第7軍的防線,占領了吳興。無錫、吳興失守後,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為了使淞滬戰場撤回的部隊能夠脫離日軍由京杭國道一線形成的包圍圈,則下令集結於宜興、張渚等地的第21集團軍、第15集團軍以及總預備隊等各部隊迅速向孝豐、廣德、寧國等地轉進。同一天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下令撤銷了第15集團軍、第21集團軍的番號,改稱第7軍團、第16軍團。同時命令以長興一線的第144師郭勳祺部、泗安一線的第148師陳萬仞部,迅速協同周祖晃第7軍攻擊吳興方麵之敵。然而由於第144師、第148師本為潘文華第23軍所部,隻是臨時歸第21軍軍長唐式遵指揮,而唐式遵指揮的第21軍本就下轄第145師、第146師,這樣一來,實際上,吳興一線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了數個師的兵力。然而就在1月25日這一天,日軍第10軍已將主力推進至吳興附近,並以其第114師團攻占了長興。自從11月初日軍登陸以來,滬杭線的作戰也就是這樣混亂,各部之間缺乏有效相互協同,被日軍第10軍屢屢擊破。自日軍第10軍主力開始向楓涇、嘉善進攻以來,先是右翼軍第10集團軍劉建緒部,與之激戰於乍浦、平湖、嘉善之線之後,全線退守。接著又是11月8日以後,第10軍主力向楓涇進迫,擊敗胡達的預備11師、109師,並在11月10日,攻陷楓涇。楓涇失守之後,柳川平助的第10軍立即沿鐵道南下,突破國軍的既設工事,於14日攻陷嘉善,5天之後嘉興不守。熊本第6師團旋即由青浦越澱山湖,一路西進。自從11月14日蘇浙交界的平望失守之後,第6師團也完成了與嘉興附近的第10軍主力的會合,並迅速沿太湖南側地區向西進逼,11月20日南潯被攻占。隨即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命令廖磊的第21集團軍以周祖晃的第7軍占領菱湖鎮、仙市、大錢鎮一線,阻敵西犯。而日軍第10軍攻占南潯鎮後,繼續向西進攻,11月24日突破仙市戰線,隨即向吳興發起進攻。吳興之戰,包括第7軍172師副師長夏國璋在內的數千中國士兵殉國,而日軍則是趁著到達廣德、泗安的第23軍行動遲緩集中未完成的時候,便攻占長興。仗打成這樣,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隻能以第144師郭勳祺部由泗安向長興推進、饒國華第145師守廣德、第146師劉兆藜部守廣德右翼、137師楊國楨部、148師陳鳴謙部守泗安,憑借著這些穿越大半個中國趕到戰場的川軍健兒去抵擋那越來越逼近中國首都的日軍兵鋒。
5、太湖南岸的阻擊戰(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