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京杭運河上的鐵路橋(1 / 1)

11月23日,日本陸軍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同時在太湖南、北兩側開始進攻,狂風暴雨一樣猛烈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地將中國軍隊的防線炸成一片火海,成群的陸海軍飛機群接連地轟炸著地麵上的目標。在蜂擁而來的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無數的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如同洪流一樣地從地平線處衝了上來。一次次鋼雨火海讓所有的中國軍隊感到了震撼,許多人絕望了,他們哭泣著、嘶號著、掙紮著,在鏗鏘碾壓過來的日軍戰車的履帶前最終崩潰,在成群的日本騎兵的軍刀下潰敗了。隻4個小時的時間,中國軍從吳興至太湖一線所有的防線全都支離破碎,防守在這一線的中國軍隊紛紛地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撤退成了浪潮。也正是出於這種情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接連地下達了撤退命令。整個錫澄線,數十萬西撤部隊正亂作一團地向南京、皖南方向敗退,如果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數十萬人馬亂成一堆,相互踩踏著,各自潰退,身後是日軍上海派遣軍、第10軍緊追不舍的腳步。其實也就是在望亭,金澤第9師團遭到了74軍的猛烈抵抗,在其他方向上,日軍幾乎沒有遭到像樣的抵抗,而是一路攻擊前進,直趨南京。“交替掩護,各營分批撤出戰鬥。”第151旅旅長周誌道在接到第51師師部的指令後,下達了撤退的命令。趁著日軍又一次進攻剛剛被打退下去,要求部隊當機立斷,迅速脫離戰鬥,向西退卻,往南京方向轉進。自從11月19日晚向錫澄線轉移,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下令第19集團軍、第21集團軍向太湖西南之達安吉、孝豐、寧國等地轉移。而正麵的日軍第9師團等部跟蹤追至,並與負責掩護的74軍51師、58師在滸墅關、望亭發生激戰以來,這已經是中國軍隊堅守此條防線的第四天了,同時也是151旅堅守望亭的第三天。然而一紙退卻命令,三天的苦戰便又化作了全線潰退。三天的苦戰下來,第74軍傷亡慘重,僅張靈甫的第305團傷亡官兵超過600餘人,全團幾乎所剩無幾,不過總算還是幸運,至少能夠全身而退,至少全軍還沒有全部交待在這裡。疲憊不堪地站在陣地上,負責殿後掩護的張靈甫團長指揮工兵準備對大橋實施爆破,在這座京滬鐵路運河大橋的陣地上,他曾經和他的弟兄們一路走來,連續在此抗擊著日軍多次進攻,三天的時間內,日軍金澤第9師團愣是沒有能夠前進一步。有很多弟兄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這裡,但不管怎麼樣,他們儘責了。周誌道旅長交待的命令是將這座大橋炸毀,斷絕日軍通過鐵橋渡過京杭大運河的念頭。看著那渾身遍體鱗傷的京滬鐵路大橋,每一個中國官兵的心裡挺不是滋味的,畢竟這是中國的鐵路大橋啊,這炸的是自己的東西。相比之下,站在一旁遠眺大橋對岸的周誌道倒是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情,對於他來說,既然掩護任務已經完成了,既然接到了上峰的命令,既然長官部要求炸毀鐵路橋,那在日軍的進攻步伐前麵,這座京滬鐵路一三七號鐵路橋就必須要去炸毀。三天來,第151旅損失不小,但至少鐵路橋守住了,守在了中國軍隊的手裡。然而現在卻是要炸毀,周誌道並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他也知道,這座大橋是必須要炸毀的,但怎麼來說,他的心裡還是很不痛快,說白了,炸毀這座橋梁給周誌道的感覺怎麼著都是三天來的慘烈付出是沒有任何意義一般。“炸!”隨著周誌道很是乾脆地一揮手,冷冷地命令道。“轟”一聲巨大的爆炸聲,爆炸的氣浪翻滾著肆虐的火魔突然膨脹擴散而開,將橋上的日軍屍體和戰車殘骸轟然地吞沒,整座大橋上接連發生著連鎖的爆炸,安裝在上麵的炸藥瞬間形成了可怕的橙紅色的火光。破碎的日軍戰車殘骸在火光中騰雲駕霧而起,被驟然膨開的氣浪卷翻到運河之中,打破微波泛泛的水麵,四濺起翻滾的浪花。飽受戰火的大橋最終在這爆破的一聲聲巨大的爆炸中轟然倒塌。離開望亭,第151旅及第305團向無錫以西的紅菱鎮轉進,現在第51師主力已經快到達了南京郊外的淳化鎮地區了,所以現在部隊必須迅速趕往南京,去和那裡的師主力彙合。而此時,其他各戰線卻是一團混亂。第18軍第11師在11月20日撤退到無錫一線之後,於22日派遣所部第33旅救援查橋鎮之第13師37旅,因為第37旅此時正在遭受日軍猛烈攻擊,很有被擊潰的可能。第33旅趕到查橋鎮後,立即放棄攻擊,首先肅清了公路上的日軍,然後以第65團向鎮內發動衝鋒,以第66團迂回日軍右側翼。在鎮內混戰1小時後,日軍潰退,第33旅完成了與37旅的彙合,並在掩護37旅撤退後,撤往無錫東亭鎮防線,而此時整個戰區的局勢已經是一團糟糕了。京滬線方向的日軍,是在蘇州、福山之線的中國軍隊棄守以後,由蘇州西進,以3個縱隊繼續向南京前進,由常熟西進的一部分向無錫、江陰一線攻擊,一部則是在太湖以南西進越過南潯鎮向吳興進犯,試圖迂回錫澄線右側背。與此同時,南京國民政府開始遷都重慶,最高統帥部則遷至武漢。同時最高軍委會下令成立第七戰區,以第二預備軍司令長官劉湘任戰區司令長官,以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陳誠任戰區副司令長官,戰區長官部設於武漢,同時還下令劉湘指揮下轄第21軍團及第23軍團的第2縱隊迅速東進,與司令長官部已由常州轉移至皖南休寧縣屯溪鎮的第三戰區協同,支持南京方麵的首都保衛作戰。為了保證固守南京的部隊能夠得到策應,軍委會在命令首都衛戍軍“除固守南京既設陣地外,應與第三戰區部隊密切協同,相互策應,擊破敵之圍攻”的同時,還分彆賦予第三戰區、第七戰區明確的作戰任務,要求“第七戰區除固守現地,即廣德、蕪湖地區外,其左翼須以有力部隊留置於安吉、孝豐山地,相機攻擊敵側背,遲滯其前進;而第三戰區依前令開始轉進以後,須以有力部隊分彆留置於龍潭以南、廣德以北各山地,遲滯敵之前進,掩護主力之行動,並破壞重要交通線;各戰區須與首都衛戍軍相策應,對敵作戰保持動作之自由。其損失過大之部隊,應酌令其撤退於寧國、蕪湖以西地區,積極整理補充、待命”。但是從一開始,整個首都衛戍司令部就出現問題,在兵力運用上,首都衛戍軍雖然下轄孫元良的第72軍、宋希濂的第78軍、穀正倫的首都警備軍,但實際上第72軍也就僅下轄88師,第78軍僅僅隻有36師,至於穀正倫的首都警備軍則是以桂永清的中央軍校教導隊、憲兵部隊組成。更糟糕的是,就在首都衛戍軍編署開始展開的時候,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南京衛戍司令兼憲兵司令穀正倫卻以患病為由,辭去警備軍軍長職務,隨憲兵司令部南撤湖南。這種情況下,隻能由憲兵司令部參謀長、首都警察廳長、戰時南京市長蕭山令,升任憲兵副司令、代理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率憲兵第2團、憲兵第10團和憲兵教導第2團留守南京。儘管就算是有穀正倫離職、兵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唐生智還是策定了南京城防禦計劃。這一被稱為“首都保衛軍作戰計劃”的防禦要案的第一方針便是強調:“保衛軍為使第三戰區主力軍作戰容易之目的,即利用雨花台、天堡城、紅山、幕府山已完成之骨乾工事,編成核心陣地,強韌守備南京,以牽製敵軍。”指導要領更是著重要求“要塞以全力掩護長江封鎖線,並協同核心守備隊戰鬥;核心陣地,雖寸土不讓敵軍,但各守備部隊須作物資及械彈上準備,以便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各守備地區應多築掩蔽部,並趕築永久與野戰工事,及速編成堅固障礙物;各部隊對於既設陣地工事位置,應預先檢查修補,並多作戰都預行演習”。在兵力部署方麵,該方案以“孫元良第88師以主力位置於雨花台附近,任水西門、中華門至武定門及雨花台之守備;宋希濂第36師以主力位置於龍王廟附近,擔任玄武門、紅山、幕府山至挹江門之守備,並與幕府要塞協同作戰;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主力位置於中央軍校以西的小營,擔任光華門、中山門至太平門及天堡城之守備,並以一團歸要塞邵百昌司令指揮,任烏龍山要塞守備;憲兵隊以主力位置於清涼山附近,擔任定淮門至漢中門及清涼山之守備,並於龍潭、湯水、淳化等處派兵,處置退回之散兵,待命撤回;警察隊擔任城內秩序之維護及交通點、重要倉庫、自來水塔、電燈廠等處之守護;要塞部隊固守烏龍山、幕府山之要塞地區,並掩護長江封鎖線,防空隊以七公分五高射炮置於五台山附近,其餘分彆置於大校場及下關等處,主任城市、大校場、輪渡、自來水塔、電燈廠之掩護;運輸、通訊、衛生、補給等項則另行擬定計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