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采取的“久困長圍”辦法,在不長的時間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使長春守軍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糧食不繼、人心動搖、矛盾加劇,再加上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據不完全統計,從6月25日至9月底,就有1.35萬人出城投誠,其中新七軍3700人、六十軍3800人、土雜部隊6200人,在投誠者中有的是一個班一個班地集體投誠。在長春的國民黨軍隊中流行著一些順口溜,當兵的說:“豆餅麵子是好飯,提心吊膽把崗站,心一橫來牙一咬,去投八路見晴天。”當官的說:“中央軍官有三怕:一怕光發本票不發糧,二怕戰場遭黑槍,三怕當兵的不打仗,成隊成幫去投降。”但是,長春守軍驅趕饑民出城的這一招,我圍城部隊事先是未曾預料到的。當發現了這一嚴重問題時,圍城部隊立即上報了東北局,東北局也立即責成軍民聯合鬥爭委員會采取緊急措施,既要保證圍城的成功,又要救助饑民。8月14日,軍民聯合鬥爭委員會發出了《關於處理長春外圍難民的決定》,並成立了以一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為主任的“難民處理委員會”,長春附近的九台、伊通、雙陽等縣的縣長全都參加。由這個委員會負責組織了興隆、淨月、長南等三個辦事處,進行饑民的收容救治工作。正如前述,在8月份時就已收容了兩萬多人。不過這時我圍城部隊並未放開哨卡,隻是少量收容,饑民還不能自由出城。9月間,出城的人數大增,“真空地帶”滯留的饑民愈來愈多,而且有一些人死亡。我軍在長春城外負責對敵工作的楊濱發現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後,立即給圍城指揮所寫了報告,報告很快轉到了東野總部領導手中。東野總部一方麵將這一情況向中央報告,一方麵迅速采取措施,在中央指示還未下達之時,東野總部領導於9月11日電令圍城指揮所:從即日起,阻於市內市外之長春難民,即應開始放行,凡願出來者,一律準其通過。因長春民食早已用儘,如不放出,將使市民大批餓死。望你們依此作出計劃,分批地但又是儘早地開放,做到於十天內放完。對出城之難民,應發動地方黨及軍隊力量,儘一切可能組織救濟,宣傳慰問,對老弱走路無力者幫助人力及馬車的輸送。第一步應就附近各縣分批疏散安置,發動群眾救濟,使其出城後不再死去,或者少死,借以挽回影響,取得民心。混在難民中的特務,應予以清查扣留;敵方官兵一律收容,送吉林解放團訓練。中學二年以上學生、技術人員、專家等應努力爭取來我區服務。以上開放難民出城,不是對長春敵人解圍,圍困敵人的工作,仍需繼續,不得鬆懈。關於防止敵人利用秋收出城搶糧,應組織軍民及時搶割搶收等,即照兵團指揮部的計劃加緊進行,將執行情況望隨時電告。這是我軍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為了進一步瓦解敵人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行動。長春前線的圍城指揮所立即遵照東總的指示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將饑民全部放出並給予安置。為了保證放出城的饑民都能得到安置,這種放行未敢無限製地敞開,而是每個哨卡一天放出2000人左右,將其安置在臨時趕建的幾十個收容所中。為了防止饑民在饑餓衰弱的情況下一下子吃得太多而使腸胃出毛病,收容所頭兩天先給饑民吃稀飯以後逐漸改吃正常食物。這項工作是以流水作業的方法進行的,收容所中的饑民送到可以生活的農村去之後,又接納下一批饑民,一直到長春解放為止。當時隻是在收容所中就發放了4000噸糧食、250公斤鹽,方才把從“真空地帶”放出的饑民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在一個多月中,總共安置長春的出城饑民20萬人左右。在長春城中,由於蔣介石命令鄭洞國必須死守,鄭洞國明知守不下去卻也不得已而為之。在“殺民養兵”的指導思想之下,在“隻要長春城,不要長春人”的殘酷驅趕下,10萬軍隊活下來了(為了對付我軍具)。卡哨以內居民,幾乎每家都有親人死亡,這是亙古少有的對人民的浩劫。”鄭洞國在晚年回憶一生時說:當時長春的“悲慘情景,目不忍睹,長春市變成了陰森森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多少年來,每每追憶起長春圍城時的慘狀,我都不免心驚肉跳,尤其對長春人民當時所遭受的巨大災難和犧牲,更感到萬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將愧對長春的父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