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販、工匠與流寇(1 / 1)

野蠻生長 馮侖 1435 字 1天前

從中國改革開放的順序上來看民營企業,也很有意思。中國民營企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序從一些沿海地區開始發展的,沿海地區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對其也很有影響。最早的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當然應該是在特區,主要是深圳、廣東、福建,這些地區的民營企業大部分是以貿易起家。貿易,以及由貿易帶動的簡單加工業,是珠江三角洲民營企業的一種基本形式。有趣的是,在中國的鴉片戰爭之後,開放的通商口岸也是從廣州開始的,之後沿海岸線一路北上直到寧波。那時,廣州的十三行是國內最大的貿易公司,家族靠貿易發家,成為中國首富,並晉身全球富豪榜。所以在廣東的民營企業身上,體現出明顯的貿易文化。貿易文化就是交易的文化。給錢就搞定,給多少錢,拿多少貨,一把一利索,錢貨兩訖,一拍兩散,貿易就是最簡單的交易。早期沿海(廣東、福建)一帶貿易企業特彆多,民營企業最崇尚的就是拿錢搞掂,以至於後來“搞掂”一詞和交易文化滲透到大陸的各個方麵。另一方麵,由於臨近香港,香港的製造業大量以“三來一補”形式(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和“補償貿易”業務)在廣東、福建落地生根,這使得當地的民營企業從公司組織製度上,更多地受香港的影響。所以他們更早懂得股票,最先知道炒樓花,然後最先知道怎樣開董事會。深圳合資企業最多,那兒最早有合資企業,有三資企業,所以廣東又最先引進了所謂現代企業製度。這樣造成了廣東最先“覺醒”了私人財富的概念,也最先“覺醒”了私人消費,因此一開始大款惡性消費都是講的廣東大款。所以民營企業一開始這三個特點,也就是說貿易文化——交易的文化,現代企業製度,以及私人財富和消費觀念,都是從廣東的民營企業發起的。也正因為這樣,一直到現在,真正治理得好的公司,還是深圳的企業。萬科等,都是國內各行業中最大的企業,他們實際上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類似的好企業比如李寧、康佳、TCL等等,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但往廣東縱深裡看,有一點就很不同了。廣東內地,你看到佛山、中山,然後到番禺、清遠、粵北,這些地方的人,就更多地跟傳統文化有關了,他們較少受香港影響,更多依賴家族。這些地方出來的草根企業,幾乎絕大部分是家族企業。另外,在這些地區,最基層的地方政府,如縣政府、鎮政府,甚至村委會,都很強勢,它們孵化和扶植起一批後來很有影響的似國企實民營的企業,像容奇鎮、三水鎮,政府就是代表,科龍和健力寶就是它們的私生子。江浙地區一向有兩種文化傳統。一種傳統是在曆史上,清朝以來的習慣,這個地方做小買賣的特彆多,那犄角旮旯任誰都看不起的買賣他們都做了。浙江的許多民營企業仍然沿著這種傳統發展起來,如現在的什麼“紐扣大王”,“打火機大王”。浙江就有很多這種小的製造業,而這些小的製造業發展成像現在講的“長尾理論”中的“長尾”,你看上去小,彙總起來就是巨量。所以這邊的民營企業有製造業的文化,是傳統的小作坊式的製造業。他們不是“三來一補”,一開始做的都是很土的小東西,他們的製造業文化中就沒有辦大企業的文化,都是做小企業、小製造業。這類小型的作坊式的製造業,幾乎百分之百采取了家族管理的方式。浙江的另一個傳統就是從海上往外跑營銷。在曆史上,也是自清朝以來,他們一直有出海的習慣,尤其是溫州地區,國際營銷的能力很強,他們在國際營銷史上一直都是主打歐洲,所以意大利、法國,現在都是浙江人在那營銷。民生消費品當中完全放開競爭的是小商品,目前主要是江浙的企業在做。電飯煲大王、豆漿機大王、皮鞋大王、襯衫大王,他們一直有這種很好的營銷傳統。這些“大王”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營銷起家,然後延伸到上遊的製造業。由於長期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所以就悶聲發大財,基本上這樣的民營企業都不怎麼聲張,慢慢做,然後也不借錢,或者隻是民間借貸,信用還很好。去溫州那些地方借錢一定要當地大佬出麵。我跟他們的商會領導經常見麵,聽說過那兒的信貸方式:比如在溫州有10個大哥,這10個大哥坐下來喝茶,說我們要做個事情,需要一家拿多少錢;第二天大家就把現金拎過來,簽個名就走了。這種信用關係非常好。浙江最近有一個吳英的案子,一個20多歲的女孩集資,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很有意思,她給抓起來了,可沒有一個人來擠兌。這從一個側麵也反映出當地民間的信用關係一直很發達,農村信用社一直是管理最好的。所以,浙江的民營企業是一個製造業的文化、出海營銷謀生的文化和家族管理的文化。浙江商人非常務實,吃苦耐勞。在溫州,宣傳部,包括溫州當地的商會領導都一直在講,當地企業是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難萬險、千裡迢迢,諸如此類,反正一大堆順口溜,就是講他們的民營企業的精神。中國還有一支民營企業大軍是在海南,海南的民營企業更多的是流寇。海南最多的時候有將近兩萬家民營企業,泡沫經濟結束以後全都黃了。當時聚集到那兒的是全國各地最失意和最有夢想、最不安分的人,因為建海南省,這些不安分的人,包括我們,全都跑過去了。當時我們就開玩笑,說到海南的全是“三不幸”女人+愛折騰男人。“三不幸”就是不幸婚史、不幸戀史、不幸情史,失意的和愛折騰的男人女人,當時就成了海南省內市場的主體。這部分人在1993年房地產泡沫破裂以後就流散到全國了。所以他們來自於全國又回歸各地,事實上大量的是流寇型的民營企業。在2002年“非典”的時候,我回去一趟以後,特彆有感觸。那時,為了躲“非典”,有很多在外邊跑的人又回去了。一天晚上,我們被中國城老板邀請,弄了條大木船,漂到海上。這時,原先認識或不認識的分散在各地的老板、兄弟、哥們、朋友,幾乎被共同的文化記憶喚醒,立即陷入江湖嘯聚的亢奮之中,赤膊揮汗三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放浪形骸。最有趣的是大夥都把中國城老板當成共同的精神偶像,他堅守海南十多年,而且從未易幟,始終守著“中國城”,守著娛樂業。海南的民營企業數量很大,但是散得非常快,流寇習氣嚴重,江湖味道濃厚。但是它也有兩個優點,第一就是海南不相信眼淚,海南不承認曆史。你不要說你過去乾什麼的,反正到這兒來的都是窮光蛋,你也彆訴苦,因為大家都挺窮。所以這些人心理承受能力特彆強,像這兩萬家公司沒了,海南全省人口中沒有一個跟政府要工資的,也沒有企業找政府添麻煩或者鬨事的,所以海南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第二個優點,海南這批民營企業最先經曆了泡沫經濟的打擊,所以後來的生還者,他們的風險控製相對來說比較好。比如像現在,包括從萬通出來的易小迪、潘石屹,大家都知道什麼叫泡沫,所以對風險的控製都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我覺著民營企業的江湖,最明顯的實際上主要是三部分,就是廣東福建,另外是江浙,再就是海南,它們真正成為今天中國民營經濟舞台上的三股最強大的力量。當然,其他地方,例如北京,也有很好的民營企業,但不管是新經濟還是老江湖,都跟這三個地方有關係、有淵源。就像柳傳誌最初也是在廣東、深圳那兒開始創業的,然後又回到北京。萬通和國美也都是這樣,都跟這三個地區有關聯。因為這三個地區是最早開放市場的,製度環境比較寬鬆,貿易活動、經濟活動比較活躍,於是培養出了中國最有意思、最有活力的民營企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