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舌尖上的中國(1 / 1)

重啟高一 白雨涵 1661 字 1天前

2億大導演張譚,新作品竟然不是電影,而是一部紀錄片。央視七套旗下紀錄片部門的主任韓誌東,十分納悶,接到助理通知,他愣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立刻與廬影公司的人,安排商談紀錄片合作方案,不管張譚什麼心思,既然要拍紀錄片,他肯定雙手雙腳讚成。這個導演是張譚,雖然是新導演,但和第五代導演最傑出的張超等人,沒什麼區彆,名氣都是一般高。甭管張譚以前拍沒拍過紀錄片,隻要他拍,央視就敢合作。他們紀錄片部門十分寒酸,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雖然每年資金給的不少,也拍了n多的紀錄片,但都是一些政治宣傳紀錄片,或者人文、社會的紀錄片,播放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收視率。有收視率的紀錄片,都是從外國引進的,像是《動物世界》、《探索發現》之類。上一次在香巷舉辦的一個國際電影節,有一個紀錄片展映環節,韓誌東應邀請出席,還帶著央視製作的大批量紀錄片。結果在討論會上,大會組織者、美國的著名紀錄片導演賈科布,毫不留情麵的說。“嗯,中國拍攝的紀錄片真多,從不同層麵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現狀,但恕我直言,我們還沒看到優秀的作品。”這話簡單的總結就是四個字——都是渣渣。韓誌東麵上十分無光。紀錄片歸他管,但韓誌東並不想管,因為紀錄片不出成績。不出成績他調動就難,他還想要競爭七套的主管呢。就現在紀錄片這模樣。競爭個屁啊,他有後台。彆的競爭者又不是沒有,關鍵還是要看誰做出了成績。所以韓誌東幾次都打算振興紀錄片,很多導演隻要願意拍攝,他立刻奉上資金。然並卵。國產紀錄片還是那個味道,沒人看。就像大家看好中國電影事業一樣,大家也看好中國的紀錄片事業。然而改變不了事實,中國的紀錄片事業仍然處於幼稚、蒼白且非正式的萌芽階段。如今乍聽張譚要拍紀錄片,韓誌東原本一顆頹靡的心,立刻活躍起來。張譚拍攝紀錄片。這不是拍得好壞問題,而是能帶來多少關注度,能給中國紀錄片注入怎樣的東風。就算撲街了,起碼也能攪一攪渾水。所以央視七套紀錄片部門,與廬影公司的合作,十分順利。在一片親切、友好、和諧的氣氛下,簽訂了合同,央視提供資金、技術、人員,廬影提供創意、文案並製作。交給張譚拍攝紀錄片。紀錄片將由央視和廬影共同持有版權,並免費授權央視使用。其實合約並不被大家重視,合作版權之類更像是一個笑話,因為國內的紀錄片。不賣給央視,沒地方賣。至於海外?抱歉,中國紀錄片暫時不對外出口……因為沒人買。就算是一些國外電視台。想要播放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他們也會自己去拍。而不是買。一方麵是政治考量,更多方麵是質量低會拉低收視率。國外電視台。收視率競爭比國內激烈n多倍。……張譚的三首歌寄過去後,很快就接到了劉組長的電話,在電話裡劉組長稱,這三首歌獲得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可以百分百肯定,這三首歌,已經入選第四屆奧運歌曲征文。至於如何安排,暫時待定。寄了歌曲,為國家奧運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張譚也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他開始了自己的新作,一部紀錄片的拍攝,計劃投資一千五百萬的重量級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那天吃煎雞蛋的時候,張譚轉移話題的道具,但其實他早就有心拍攝了。紀錄片名字耳熟能詳,叫做《舌尖上的中國》。大概是個中國人,都知道這部紀錄片了,中國唯一一部達到國際水準的紀錄片。擁有高水準,又把中國的人文巧妙融入其中,這樣好的紀錄片不拍出來,張譚都覺得是對藝術的犯罪。所以他正好準備歇歇電影,乾脆就拍攝這部紀錄片好了。電影導演去拍紀錄片,並不稀奇,很多導演都喜歡這麼玩,比較出名的一個是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大船和阿凡達的導演,電影閒暇之餘拍過幾部紀錄片。為了拍紀錄片,還親自下潛過一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成為世界下潛海洋極限深度的記錄保持著。吊的不要不要的。前輩風範,張譚沒法做到了,這是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張譚怕死,他也就是去拍拍美食,順便刷新一波高逼格,享受文藝範生活。“《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以食物為本,以人文為輔。”攝製組會議上,張譚給劇組成員,講解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大致內容:“我們不要美食專家、烹飪大師,也不要廚藝大賽、滿漢全席,拍攝的就是天南海北最常見的食物,以及食物的主人公。”頓了頓,張譚說:“這部片子我計劃拍攝一年時間,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位導演,負責素材拍攝。我擔任總導演,告訴大家該怎麼拍,需要拍攝哪些內容……大家都看看自己麵前的拍攝暫行大綱,找自己想拍的題材,回頭我們安排一下分組。”張譚布置的拍攝暫行大綱,基本上是囊括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內容,第一季七集幾乎無可挑剔,張譚自然全部笑納。第二季七集褒貶不一,主要是人文部分講太多了,導演過於表現一些東西,結果落了下乘。但是老實講。張譚除了第四集不喜歡之外,其它幾集都還挺喜歡。覺得《腳步》、《心傳》、《相逢》、《三餐》這四集還是有質量保證的。因為張譚沒打算自己連續拍個幾季紀錄片,所以這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他決定拍攝十二集,也就是《舌尖1》加上《舌尖2》的四集,以及一集超長的花絮。吸取《舌尖2》的教訓,張譚嚴格製定拍攝內容,必須是食物為主題,人文不能占比過重。“大家都找好自己要拍的題材,回頭分完組,我們再仔細探討拍攝方式。嗯,分組的時候。儘量是有經驗的員工分開,加入各個導演小組。”張譚最後說。紀錄片攝製組的成員,一共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張譚原本的石頭團隊,一部分是央視紀錄片部門的員工。六個小組,陳力、王曉宇、餘輝各帶一組,央視的馬誌宇、苟玉才、趙世鵬也各帶一組。……分組結束後,一個小組包括組長共有六名隊員,分彆是副導演、攝像、燈光和兩名場務。這六組人馬將在今後一年時間裡。天南海北四處飛,拍攝出張譚需要的大量素材。會議接下來探討拍攝內容和方式。“紀錄片本身就是慢工出細活的工作,外國人為了拍一部紀錄片,甚至花費幾年十幾年拍攝素材。我們需要學習這種精神。當然我們不需要一個鏡頭拍這麼久,分配好各地的取材時間,到時間了就去拍攝。一年時間足夠了。”張譚說完,又用投影機投影了幾張幻燈片。“你們先看看我設計的幾張海報。”張譚按了一下按鈕。第一張海報投影出來。海報很有意境,一雙筷子夾著一條裡脊肉的樣式。但是仔細看,會發現紅色的瘦肉部分是山的形狀,白色肥肉部分是河水,上麵還有一條小船,黃色的肉皮部分則是一長串的麥浪。等了一會,張譚又切換到第二張。這一張海報也是象形圖片,一個大海碗,上麵漂著小船,將山水都納入其中。接下來幾張,都是差不多意境的海報。張譚轉而看向眾人:“大家大概能揣測到我要怎麼拍了吧?”陳力點了點頭:“大致看出來一點頭緒,導演是要借著拍美食來拍創造美食的環境與人對吧?”張譚點頭:“大概是這麼個意思,當然也並非單獨拍環境或者人,拍環境、拍人就落了下乘,我們要拍食物。那麼食物是怎麼來的,誰發現了食物,誰創造了食物,誰吃了食物,那個地方吃食物有什麼風俗,都可以添加進去。”接著他又仔細說了說,具體的結構模式,然後大家一起討論,將所有的細節都弄明白。接下來幾天時間裡,張譚從央視拿到了高清攝像機等尖端設備,分配給六個小組。這一次拍攝紀錄片,不僅要拍出人文,還要拍出畫麵,用最美的畫麵去呈現最美的食物和最美的中國。幾天之後,攝製組兵分六路,開始奔赴全國各地拍攝。張譚也不辭勞苦,飛來飛去,在各組之間轉悠,指導監督。……“譚張要拍紀錄片!”這個消息是在2008年的元旦到來後,被人傳開的。到了張譚這個級彆,要做點什麼事情,根本就藏不住消息。他會忍著不說,就像他做慈善也沒聲張,但是不能保證身邊的人不說出去。尤其是那些記者,各種拉關係,總會讓一些員工心動,然後透露張譚的消息。這次的紀錄片也是如此,被薪浪網的一名記者率先公布出來,然後被各大媒體轉載了過去。“央視廬影合作拍攝《舌尖上的中國》,譚張新作確定為大型美食紀錄片。”“電影導演風生水起,譚張為何又轉行紀錄片了?”“是多才多藝,還是無所畏懼——獨家點評譚張成名史。”“武俠?歌曲?電影?現在輪到紀錄片?譚張究竟有多少才華?”對張譚拍紀錄片,懷疑、肯定者皆有。為免大家胡亂猜測,張譚的個人微-博發布了新消息,低調處理:“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純屬個人愛好,給廣大美食愛好者,帶來一些福利,也向大家展示五千年曆史的傳統農耕文明,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