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夏,國際形勢一片大好,“小日本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啦!”此時,某位“先知”的預言在迷霧茫茫的陪都重慶廣為流傳——“得東北者得天下!”在中國的另一個政治中心,紅都延安的巨人同樣看好沃野千裡的黑土地。毛澤東說:“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曆史上,一些曾名不見經傳的部落首領,一旦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便陡然擁有了征服天下的神奇力量。20世紀40年代的東北,其物質力量之雄厚更是前朝無可比擬的,它不僅擁有中國最大的“糧倉”和“林海”,還有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當時它的煤產量占全國的一半,鋼產量占九成,水泥產量占七成,發電量占八成……誰擁有了如此雄厚的“經濟基礎”,誰就將有能力在華夏大地確立自己的“上層建築”。因此,抗戰一結束,國共雙方便開始了關東大角逐。蔣介石將幾十萬精銳部隊孤注一擲,他在這場政治賭博中輸掉了東北,隨即便輸掉了整個蔣家王朝。毛澤東在最初投入了十萬大軍和兩萬乾部,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奮戰,最終應驗了“得東北者得天下”的預言。闖關東時的“七無”(無黨組織、無群眾、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部隊,轉瞬之間就壯大成為一支所向無敵的百萬雄師,有如狂飆迅速席卷了黑土地,踏上了完顏阿骨打和多爾袞征服關內的老路,從白山黑水戰至天涯海角,橫掃了大半個中國。新中國的崛起,使西方列強喪失了一百年來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他們痛心疾首地檢討“失去中國”的責任。當時,美國駐天津總領事館向華盛頓當局報告:攻入天津的東北解放軍使用的全是精良的美械裝備。美國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將責任推給了不爭氣的蔣介石,是這位扶不起的阿鬥使西方世界失去了亞洲最大的市場和一個“忠實的盟國”。蔣介石把自己“流放”到台灣島之後,經過深刻反省,寫出了一本《蘇俄在中國》的檢討書,將失敗的責任推給了“蘇俄”。誠然,中國內戰有東方、西方兩大陣營激烈交鋒的背景,正如毛澤東所言:“國共反映美蘇。”東北大角逐是國共爭鋒的焦點,四野戰史上一些至今頗具爭議的重大事件無不摻雜著複雜的國際因素。蘇聯檔案的相繼解密,使我們得以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廣闊的視野和開放性的思維,重新審視那些曆史疑點和難點,如東北解放戰爭初期路線方針之爭、四平保99csw.衛戰該不該打之爭,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與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聯係起來考察,而是孤立於東北一隅就事論事,肯定得不出正確的答案。毫無疑問,美蘇兩國都或明或暗、程度不同地卷入了中國內戰。中、美、蘇,重慶、延安、華盛頓、莫斯科,三國四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在這場高潮迭起的戰爭活劇中扮演著充滿矛盾的複雜角色。國共雙方的角逐,成為冷戰時代初期最引人注目的熱點,體現了美蘇爭奪的鮮明特色。同時,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錯綜複雜地交織成一團,又使中國內戰不同於冷戰時代的“代理人戰爭”。美、蘇對於各自支持的一方都隻有影響力,而無決定權,它們很快就因失去對局勢的控製而變得無可奈何。即使在各陣營內部也同樣充滿了尖銳的矛盾和相互之間的猜疑。馬歇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方麵最偉大的戰略家,初到中國是何等自信,最終卻隻能沮喪地返回老家。這位看透了蔣介石的五星上將回國之後出任了國務卿,他左右著杜魯門政府的對華政策,使蔣介石大傷腦筋。失望的蔣介石在1948年的美國大選時,捐獻大量資金支持紐約州州長杜威競選總統。在東方陣營內部,也始終存在著對中共的不信任,同樣在1948年,正是中國革命節節勝利之時,東歐和蘇聯卻在公開議論“毛澤東是第二個鐵托”。這些事例說明了對中國內戰起決定作用的並非外部因素。這場內戰最終演變成為一場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它並不以洋人的意誌為轉移,而是按照中國革命自身的規律發展著。戰爭的結局改變了東西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險些動搖了雅爾塔體係確定的世界格局,曾一度引起西方陣營的極大恐慌,也使毫無思想準備的東方陣營感到震驚。當年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這“三巨頭”在雅爾塔以重建戰後秩序為名,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之時,誰都沒料到遠東會出現如此富有戲劇性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