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子學詩賦,為了考試要用。做官是一種經驗,要有高的理想主義。唐人的觀念隻是建功立業而已,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出家,似不及宋代士大夫之有自覺心。東遼西夏,中國每年要送白錦絲帛無數,實在不是好辦法,但對外必先安內,故先要對內變法圖強,然後對外雪恥。因此先得有變法。宋代開國六十年,先討論其弊端,是什麼法,應先知道才好。宋代之法接自唐及五代,就是驕兵悍卒。由於唐之藩鎮擁兵割據而起,起初藩鎮反抗政府,後來握大權,自舉節度使。宋太祖得天下是黃袍加身,稱為陳橋驛兵變,這是壞的曆史,宋太祖以前,黃袍加身已有兩次“〔編按:錢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提及宋太祖是第四個黃袍加身做皇帝的。一般認為曆史上黃袍加身發生兩次,一為宋太祖,另一為五代後漢時,郭威黃袍加身,後周建立。〕”。宋太祖在汴京,不能遷洛陽的原因是要養軍隊。五代之軍隊能戰是柴世榮之功,宋之能統一南北,也是由於有此基礎。但這軍隊亦非理想。軍隊除吃餉外,還須隨時有賞賜,如有郊賚,每逢祭天時,全軍要賞賜,不祭就會兵變,目的是要額外的錢。中央派軍隊鎮邊,是輪流調派兵丁,將不動,使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不使割據,但不能戰。軍隊是每年動員,等於年年打仗,要開拔費,如買草鞋等。故宋代獎勵文風,因軍隊太壞,便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之諺語,使社會可維持和平無事。宋代皇帝還規定,決不殺讀書人,士人犯法不殺,也是為了獎勵文風。宋太祖尚有杯酒釋兵權。當時節度使很多。一日帝請諸使飲。太祖說:“不知明日何人作皇,曾有黃袍加身之例在。”如此公開地說,眾節度使說不想如此做,太祖勸眾使信任中央,有優厚的子孫俸祿,可永遠富貴。大家讚成。除去兵權,政府供給大屋,發放最高薪俸,每年照常贈送,不必做事管軍隊,外邊的將無所謂,兵是輪番的。節度使如此厚待,故文官亦同時加薪俸。三年期滿,政府給官的兒子上報,有機會讓其做事;再過三年可再報一個。兵則三年一祭一賚。因此人心仍願讀書,為了做官及子孫有出路,此乃中央政府之苦心。如範仲淹、胡瑗乃內心自發,非勉強。讀書有了成果,宋已曆時六十至八十年。此時中國已極窮極弱,而宋之軍隊已由十餘萬而增至百餘萬,但素質卻極壞,讀書人亦糊塗。宋仁宗登位時,請了正宰相韓琦,副相為範仲淹。某日,仁宗上朝,說:“國家如此,應如何改革?”眾大臣不肯講,用紙筆寫,其中兩人回說“回去再考慮”。範仲淹提出“十事疏”以改革政事。仁宗便照範所提十條文改革,謂之“慶曆變法”。範之“十事疏”如下:(一)明黜陟(二)抑僥幸(三)精貢舉(四)擇官長(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以上可謂是名臣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