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與唐比,唐強宋弱,若拿人物與文化比,則宋在唐之上。唐雖偉大,但末年局麵不可收拾。無宋代即無此後一千年之曆史,這要由社會轉變講起。唐後是門第社會,與貴族封建不同。宋有統一政府,而無世襲貴族。唐之宰相可有世係,一個家族可出十多位宰相。此乃表示門第社會,今日已沒有了。南北朝至隋唐有佛教傳入,出家是最高第一等人,簪纓是仕宦之家,此非人生真理,但做官不算高,不出家即做居士,皇帝入佛教,封為國師。唐僧即自大門第出家,很偉大。唐僧取經回國,太宗親迎。社會上和尚稱師,社會上之先生,一種是教小孩子,一種是大人在家受學,平民無資格入學,讀了書可以做官,做大了官,再跟和尚研究佛法或做居士。送兒子出家尚須出大部分家產,故和尚寺很像樣。西方中古時期以主教最闊綽,唐代時最闊是宗教與門第,唐末已無門第了。後來,黃河北岸藩鎮區無人讀書。長江以南少讀書人,隻是為了經濟。大門第多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之區。到五代時已無大門第,也無正式讀書人,剩下和尚寺為學習的環境。當時政治日壞一日,社會經濟亦日差一日。唐代韓愈作《原道》《師說》諸文,認為讀了孔子之書應該作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可以做三種先生:“解惑”即啟蒙先生,學生是童蒙。“授業”即有職業,如醫科、法科、文科……西洋有醫生、律師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傳道”,是最高的。“〔葉按:錢先生還是勸人信耶穌,不然,可做牧師,要講道理。〕”總之,以上三種先生都不做,總不能光吃飯不乾活,那麼信基督教做牧師也好。韓愈說,孔子亦是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又如柳宗元,當時已有人請他做先生,柳說:“我不作師,蜀犬吠日,但很少有太陽。隻有佛教有道。”五代時,和尚看世界有變,勸人讀韓愈的書。因修齊治平之後,平了天下,和尚才有辦法。去美國等於雞犬登天,變成了仙雞,牡丹雖好,尚需綠葉扶持,故和尚寺要好,先要使國家有辦法。今日是耶穌與馬克思在爭一日之短長,孔子與釋迦是差了,因國家沒有辦法。五代時和尚不但寫作經典,而且也作散文、古文了,也提倡韓愈了,因而宋代出了讀書人。範仲淹是在寺院讀書。範仲淹為秀才時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他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秀才便是有資格考大學之學生。今日之人,“憂者一身,樂者一身”。範讀好書,去睢陽書院教書,後來做到副宰相。他有二子,仍入寺院讀書,二子共穿一件衣袍,哥出弟在家。範仲淹在江蘇買了田,每年派子回家收租。有一次,兒子收了租回家,說那裡荒年。父責罵道:“糧租何不濟貧民?”子答:“已濟貧民矣。”範仲淹從此設立義莊,窮苦的均可受供養。此製度一直傳下來。“〔葉按:錢先生家鄉無錫,當年仍有延續。窮民受惠無窮。此義莊要派人管理,錢賓四先生讀書時曾拿過莊米。〕”義莊是宋代範仲淹、錢“〔編按:據《錢氏宗譜》記載,吳越王錢六世孫錢進在北宋年間遷於無錫,至十八世孫錢正德建七房橋,最初為七房橋村族人聚會的地方,後改為義莊,即懷海義莊。錢穆、錢偉長均受過義莊資助。〕”二人開始,稱“範朱遺風”。中國如今日新文化運動之後仍有此製度,便不至於如此。與範同時的尚有蘇北人胡瑗,亦在寺院讀書,去泰山棲真觀“〔葉按:有一年,錢賓四先生去棲真觀,因有馮玉祥在觀內,故沒有進去觀看。〕”道士所居讀書。當時帶信與物件很難,因交通不便,山路又遠,信麵寫“平安”二字,以免人未看封內之書而緊張,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胡瑗見封麵“平安”兩字,便投信入山澗中不拆看了,後來稱為“投書澗”。胡瑗在棲真觀十年,範仲淹在蘇州做官,請胡到蘇州教書。胡在蘇州教書達二十年。後來朝廷知道,請他辦國立大學。由此,全中國都辦了學校,分為國學、州學、縣學及私立書院。先是公立的稱學,私立的稱書院,後來均稱為書院。胡瑗是書院的大師,是一千年前的教育家。由此可知書院是由僧寺而來,故每年每一書院必供養一或兩位大師,如濂溪書院即為紀念周濂溪。今日中國人不爭氣,不知道辦學院。日本人為紀念王陽明,在台灣草山辦陽明學會,建房叫陽明山莊,作為講學、遊憩之所。台灣報紙竟說王陽明來過台灣。世界總要講個道理,不信耶穌便信馬克思。實是希望人信孔子,但孔子窮,辦書院是自由的、自動的、自主的,宋、元、明三代均盛,至清衰落。廣東有廣雅書院,後變為廣東省立一中。不要舊的,實在是糊塗。如馬來“〔編按:應指馬來西亞。〕”的遺跡已毀滅了,隻有土地,沒有曆史。這就是唯物史觀,隻知有甘蔗、米……香港的宋王台、車公廟,都是中古大曆史,曆史應與教育配合,各地應設書院,如博物館、圖書館應與古代曆史遺物配合。書院內有學田、祠堂、藏書,有無師生,則不在乎,大學畢業隻是反麵價值,消極而已。範仲淹開創好的政治風氣,負責任,有人格。胡瑗創辦新的學術,分經義齋與治事齋,其內包含文、史、哲、法、政、經各科,因此有新的人物產生。因而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後有人才起來。起初隻是社會安定,而非覺醒,仁宗以後,士大夫開始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