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南朝(1 / 1)

中國通史 錢穆 749 字 1天前

兩漢時期,中國重視經學與儒學。東漢末年,黑暗日子來臨,書生沒有出路,範滂對兒子說:“好人壞人都難做。”故當時看重老莊思想。魏時有王弼注《老子》書,晉有郭象注《莊子》書,因悲觀消極不談政治而講清談,可稱是玩世的哲學。老莊原是遁世,是隱遁出世之人。也就是玩世不恭,混日子過,態度不嚴肅,卻仍在政府做官。當時有位名臣王衍,石勒打倒晉後,捉到王衍,要他說出晉失敗之原因。王衍說:“此非我之責任,因我的主張不能實行。”勸石勒做皇帝。石勒對王衍說:“先生名揚四海,少壯登朝,至於白首,何會不預事?破壞天下,正是君之罪。”可見石勒偉大,見識亦了不起。王衍一生從不說一錢字,其太太某日晚上在其床上都鋪滿了錢幣,讓其醒來時可以談到錢字,但王早晨醒來時命婢女道:“拿掉阿堵物。”王雖清高,其太太卻最喜歡錢。但他不管家事,很糊塗。這個人名氣很大,有的地方常人不可及。民國時人吳稚暉活到快九十歲,清時參加革命,到今天他從不負責,一輩子不開口做官。他一生不坐人力車即黃包車,上車時行李自己提,一身破衣服,到重慶時抗日戰爭時,已有七八十歲,住在某藥房之一間小屋中,生活清苦,做事認真,但對國家大事並不提意見。今日已沒有像石勒那樣的人乾涉他了。吳氏可說名揚四海,何言不預事?如蔡元培者亦如此,都是養清望之人。石勒並沒有殺害此等養清望之人,隻說他們衣冠神氣像樣,代表中國文化,不可殺。擺放著又沒有用。現今也有這一類人,他們代表著一個社會,什麼都好,風流、神采非凡,但事情卻壞在他們手裡。東晉南渡後仍是清談,玩世不恭之風仍是照常,可見移風易俗之不易也。《世說新語》是一部極好的兼有文學、曆史及哲學的書。自東漢末年起,完全可講述這些故事,“雖小道,必有其可觀者焉。”故不可一筆抹殺。王獻之羲之之子愛竹,每到一處,立刻命人在其住處周圍栽竹,他說:“我不可一日無此君。”他認為竹最清高。有人告訴他某家之竹很好,於是獻之就於某日去看竹。該種竹之文人家便準備以待,王獻之去到後,一直跑入竹園中,主人卻在所中等待,他看完竹便走人,主人因得不到相見而生氣,將大門關閉不讓他出去。王獻之說,這個主人好,要與他談談。恭恭敬敬要請他見麵,他不願,直到關起門來才願相見。“〔編按:此處疑為錢先生誤記或記錄出入。此為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軼事,王獻之則另有其事。王獻之曾聞顧辟疆有名園,徑往其家,遊覽後自顧點評優劣,顧生氣將其隨從驅逐出門,獻之久等隨從不至,依舊坦然自若。見《世說新語·簡傲》。〕”《世說新語》中便有這一類故事。當時讀書人的這種藝術精神,是令人欽佩的。當時東晉有位大人物名叫桓溫的,帶領軍隊想統一中國,但未成功。有王徽之者,在桓衝恒溫弟手下做騎兵參軍,但不管事。當時人認為他很了不起。桓衝問徽之管什麼事,說管馬。問有多少匹馬,王徽之說:“不問馬。”《論語》中有一典故,有火藥庫爆炸,孔子問:“傷人沒有?”孔子隻問人,不問馬,故王徽之說:“不問馬。”不管馬死了多少匹。徽之說:“未知生,焉知死?”又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其實學老莊應到山上去。對這種人隻有用石勒的方法,隻和他談天氣可也。可見魏晉時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後來南北朝佛教大盛。桓溫想統一中國,東晉手下亦不幫助,到了洛陽亦不能說。溫在北方遇王猛,但王猛不肯去南方。宋、齊、梁、陳四代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他是一位好書生,篤信佛教,其子昭明太子蕭統,作《昭明文選》一書,此是《詩經》《楚辭》之後的一部重要文學彙編。梁武帝之私人道德與漢文帝、康熙帝相同。他信佛法,吃素,穿布衣,但仍關心政事。後有侯景之亂。北方守舊尊孔,南方有新潮流、新思想。北方是胡漢合作,漢人起來統一中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