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起於草澤,而能鏟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謂不雄。他雖然起於草澤,亦頗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學校、科舉、賦役之法,皆為清代所沿襲,行之凡六百年。衛所之製,後來雖不能無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確是一種很完整的製度,能不煩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強的軍隊。所以明朝開國的規模,並不能算不弘遠。隻可惜他私心太重。廢宰相,使朝無重臣,至後世,權遂入於閹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孫,開軍政腐敗之端。他用刑本來嚴酷,又立錦衣衛,使司偵緝事務,至後世,東廠、西廠、內廠,遂紛紛而起(東廠為成祖所設,西廠設於憲宗時,內廠設於武宗時,皆以內監領其事)。這都不能不歸咎於詒謀之不臧。其封建諸子於各地,則直接引起了靖難之變。明初的邊防,規模亦是頗為弘遠的。俯瞰蒙古的開平衛,即設於元之上都。其後大寧路來降,又就其地設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泰寧在今熱河東部,朵顏在吉林之北,福餘則在農安附近。所以明初對東北,威遠瞻。其極盛時的奴兒乾都司,設於黑龍江口,現在的庫頁島,亦受管轄(《明會典》卷一〇九:永樂七年,設奴兒乾都司於黑龍江口。清曹延傑《西伯利亞東偏紀要》說,廟爾以上二百五十餘裡,混同江東岸特林地方,有兩座碑:一刻《敕建永寧寺記》,一刻《宣德六九九藏書網當太祖時,對於西域,使節所至即頗遠。可見明初的外交,是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的。但是明朝立國的規模,和元朝不同。所以元亡明興,西域人來者即漸少。又好勤遠略,是和從前政治上的情勢不相容的,所以雖有好大喜功之主,其事亦不能持久。從仁宗以後,就沒有這種舉動了。南方距中國遠,該地方的貨物,到中原即成為異物,價值很貴;又距離既遠,為政府管束所不及,所以宦其地者率多貪汙,這是曆代如此的。明朝取安南後,還是如此。其時中官奉使的多,橫暴太甚,安南屢次背叛。宣宗立,即棄之。此事在1427年,安南重隸中國的版圖,不過二十二年而已。自鄭和下南洋之後,中國對於南方的航行,更為熟悉,華人移殖海外的漸多。近代的南洋,華人實成為其地的主要民族,其發端實在此時。然此亦是社會自然的發展,得政治的助力很小。明代政治的敗壞,實始於成祖時。其一為用刑的殘酷,其二為宦官的專權,而兩事亦互相依倚。太祖定製,內侍本不許讀書。成祖反叛時,得內監為內應,始選官入內教習。又使在京營為監軍,隨諸將出鎮。又設立東廠,使司偵緝之事。宦官之勢驟盛。宣宗崩,英宗立,年幼,寵太監王振。其時瓦剌強,殺韃靼酋長,又脅服兀良哈。1449年,其酋長也先入寇。王世宗崩,穆宗立,未久而死。神宗立,年幼,張居正為相。此為明朝中興的一個好機會。當穆宗時,俺荅因其孫為中國所得,來降,受封為順義王,不複為邊患。插漢兒部強盛時,高拱為相,任李成梁守遼東,戚繼光守薊鎮以敵之。成梁善戰,繼光善守,張居正相神宗,益推心任用此二人,東北邊亦獲安靜。明朝政治,久苦因循。張居正則能行嚴肅的官僚政治。下一紙書,萬裡之外,無敢不奉行惟謹者,所以吏治大有起色。百孔千瘡的財政,整理後亦見充實。惜乎居正為相,不過十年,死後神宗親政,又複昏亂。他不視朝至於二十餘年,群臣都結黨相攻。其時無錫顧憲成,居東林書院講學,喜歡議論時政,於是朝廷上的私黨,和民間的清議,漸至糾結而不可分。神宗信任中官,使其到各省去開礦,名為開礦,實則藉此索詐。又在窮鄉僻壤,設立稅使,騷擾無所不至。日本豐臣秀吉犯朝鮮,明朝發大兵數十萬以援之,相持凡七年,並不能卻敵,到秀吉死,日本兵才自退。神宗死後,熹宗繼之。信任宦官魏忠賢,其專橫又為前此所未有。統計明朝之事,自武宗以後,即已大壞,而其中世宗、神宗,均在位甚久。武宗即位,在1506年,熹宗之死,在1627年,此一百二十二年之中,內憂外患,迭起交乘,明事已成不可收拾之局。思宗立,雖有誌於振作,而已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