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遙望烏蒙山(1 / 1)

第二次握手 張揚 3512 字 1天前

丁潔瓊回到北京第二天下午,小姚就按她的囑咐送來一大堆材料,摞起來足有一米多高,幾十公斤重。“哦,小姚,”丁潔瓊問,“國內有個雲南高山站嗎?”“有呀,”姚慧梧有點驚訝,“您知道?”“隸屬哪裡?”“名義上隸屬學部,實際上歸原子能研究所管轄。全稱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宇宙線高山實驗室’,‘高山站’是簡稱。”“唔,”女教授沉吟頃刻,指指麵前那一大堆材料,“這裡麵有高山站的材料嗎?”“沒有。您的意思是——”“我想了解一下這座高山站的情況。”“哪方麵的情況?”“所有的情況。”“好的,今天晚上我就把材料送來。”原子核物理學,廣義而言是探索和研究宇宙線、粒子物理、中子物理、帶電粒子及各種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的學科。粒子,或稱“基本粒子”,泛指比原子核小的物質單元,包括電子、中子、質子和光子;還有一些“奇異粒子”可以通過宇宙線觀測和高能物理實驗發現。對這種最細小物質的探索,往往可以獲得最重大的成果。自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湯姆生一八九七年發現電子後,全世界都知道電子是帶負電的。直到三十五年後,美國物理學家大衛·安德森才從宇宙線中找到正電子,一九三三年又在實驗室裡“製造”出正電子。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流,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弗蘭茨·赫斯一九一一年在高空氣球上測量大氣電離狀態時發現的。他因此與大衛·安德森分享一九三六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部分宇宙線被阻擋在大氣層外,另一部分宇宙線則能穿透大氣層,甚至能深入水下和地層;還有一部分主要是電子和光子,穿透本領較小。宇宙線與太陽和某些恒星活動及各種地球物理現象密切相關,能引起許多無法用人工實現的核反應和粒子轉變,意義重大。丁潔瓊當年赴美攻讀,就是從研究宇宙線和粒子物理開始的。她所在加州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實驗室,隸屬於物理、數學及天文學部,而學部主任就是大衛·安徳森。像赫斯當年那樣乘氣球升上高空已經不現實了,風險太大,已經多次出事故;於是,按照奧姆霍斯的建議到高山上進行觀測。此項工作饒有興味,像出門旅遊似的,很使丁潔瓊著迷:一輛宿營車,裡麵洗浴、餐飲、娛樂和書寫等等設備一應俱全,幾個人擠著住在裡麵挺熱鬨也挺風趣;另一輛是觀測車,顧名思義,裡麵滿載發電設備和觀測儀器。兩輛汽車離開帕薩迪納後便沿著內華達山脈朝偏西北或正北方行駛,三百多公裡外是海拔四千四百一十八米高的惠特尼山;再往前是風景如畫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地勢也很高。有時離開帕薩達納後奔正北,到內華達州境內主峰高達三千五百九十八米的傑斐遜山去;偶然還開到猶他州或科羅拉多州,那一大片遼闊台地上高達三四千米的山峰比比皆是。汽車在海拔兩三千米高處的公路邊找個平地停下,便開始工作……宿營車的惟一缺點是設計時隻考慮了男性。實際上參加這種野外作業的通常也隻有男子,丁潔瓊是個“特例”。她是經安德森教授和奧姆霍斯博士批準後參加此項工作的,弗雷格院長還交代她必須“戴上麵紗”。一個女性,特彆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性連續十天半月長途顛簸,風餐露宿,絕對會使身邊的“牛仔”們心亂如麻,但也能使他們乾勁倍增。安德森和奧姆霍斯向弗雷格院長說,自從有了“密斯丁”的參加,捕捉到的奇異粒子都多了好幾倍!好在觀測車有一個龐大的雙排座駕駛室,後排可做臥鋪,入夜就成了丁潔瓊的“閨房”。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美英兩國開始在高海拔地區建立固定的宇宙線高山實驗室即“高山站”。日本和幾個歐洲國家也有這種意向。因為宇宙線能引起許多無法人工實現的核反應和粒子轉變,由此形成了當代物理學最活躍的前沿部分——“宇宙線高能物理學”或稱“高能粒子物理學”,高山站因此成為科學技術最發達國家的象征;也因此,當丁潔瓊一九五八年三月從美國物理學會《宇宙線通訊》季刊上見到涉及“雲南高山站”的簡短報道時,枰然心動!新中國某些科學技術狀況和研究進展對外是嚴格保密的。但一九五七年是太陽活動峰值年,並因此被定為“國際地球物理年”,其使命是研究日地關係,該課題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同時,這也是研究太陽活動對銀河宇宙線調製的好機會。新中國參加了此項國際合作,而雲南高山站的任務是宇宙線強度的觀測與研究,其成果公開發表並被《宇宙線通訊》摘錄……報道對“雲南高山站”的介紹很簡單,隻有“地處烏蒙山脈海拔三千餘米處”等寥寥數語,但已足以引起丁潔瓊的深思和激動。赫爾當年從中國的來信中多次提到過“烏蒙山”。無論駕運輸機還是開戰鬥機,烏蒙山都是他經常飛過的地方。現在,新中國又繼美、英之後建起了自己的高山站,地點便在烏蒙山。在許多西方人眼裡,中國是個謎;而在丁潔瓊眼裡,烏蒙山和這座高山站也是謎。而人類的本性總是傾向於揭開謎底的。那天,姚慧梧足足忙了五六個小時,深夜送來一個厚厚的卷宗夾。封皮上是她那手一絲不苟、整整齊齊的毛筆字:“中國科學院雲南宇宙線高山實驗室(雲南高山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淩雲竹教授早在一九五二年就建議設立高山站,很快得到周恩來總理批準。一九五四年,高山站在烏蒙山脈海拔三千一百八十米高處一條山溝裡建成,麵積二百二十平方米,一座平房內分四室。兩間宿舍共可住三五人。另外兩間隔為圖書資料室、膠片室和實驗室,實驗室中的主要探測設備為一套專用立體投影儀和兩套多板磁雲室——材料對“D型多板磁雲室”用中文作了如下簡短注釋:即“丁氏磁雲室”。為中國女物理學家丁潔瓊博士於三十年代留美期間所創製。至今在世界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學界得到廣泛應用。“丁氏磁雲室”和此前的“威爾遜—丁雲室”一樣,當年都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院長弗雷格給取名的。可是,一九四六年丁潔瓊被秘密逮捕後便不知不覺變換了名稱;接著,“丁氏管”、“丁氏絲室”、“丁氏係數表”和“丁氏模型”等等一切以丁潔瓊的姓氏命名的科學儀器和數學模型都悄悄地改變了名稱,即使在她一九五八年據說已經重新成為“合法僑民”之後也沒有恢複……看到這裡,丁潔瓊眼圈發紅了——是的,祖國一直沒有忘記自己這個遠隔重洋的女兒!她靜了靜心,接著往下看。雲南高山站在建站伊始的一九五四年便按計劃在那裡進行幾種“奇異粒子”以及高能強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並取得可觀成果。一九五七年該站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中的表現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和好評,也因此被大洋彼岸的丁潔瓊所知曉。自一九五四年以來,歐洲幾個發達國家和日本又相繼建起幾座高山站。但是,所有這些高山站所在地區雖然高海拔,但也高緯度,三千米以上通常每年有半年以上積雪期,給科研和生活帶來很多困難。雲南高山站則是高海拔而低緯度,氣候條件好,附近礦區有水源、電源和公路。一九五八年高山站遷到九公裡外一座山頭上,海拔更高,占地麵積、建築物數量和儀器設備數量都擴充了十幾至幾十倍,稱“新站”,而原站址被稱為“老站”。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宇宙線室的青年科研人員開始分批到“新站”工作。高山站的同誌們意氣風發,齊心協力,為今後在西藏高原海拔五千五百米處置放乳膠室,建立廣延大氣簇射研究設備,開展超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積極做準備……雲南高山站的成績和我國宇宙線觀測的前景使丁潔瓊感到興奮。材料尚未看完,原子能研究所在北京郊區的設施遇到重大疑難,請求幫助。她帶著小姚親赴現場。幾天後,回到“菊苑”的當天下午,小姚就因孩子生病回家了,女教授獨自乘車外出……女教授從前門外獨自回到“菊苑”。深夜,在小院中徘徊很久之後,她才回到屋裡,強迫自己想些彆的事情,並且憶起還有一份材料沒來得及看。那是以雲南高山站名義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的《情況彙報》。那天深夜,姚慧梧將厚厚的卷宗夾交給女教授時,先將其中所有材料一一作了說明。在介紹這份《情況彙報》時,小姚說:“本來可以不送您的,因為沒有必要。但您既然說明要了解‘所有的情況’,那麼也送上,您看看吧。”《情況彙報》注明發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五日,即將近一年之前。丁潔瓊越讀越發現,她看這個材料不是“沒有必要”,而是太有必要了!《情況彙報》第一、二段是些“套話”,這是國內文件材料常見的現象;但從第三段起就切入了正題,而且活潑、形象——其他國家的同類實驗室多處相對乾旱少雨和地形平緩的高海拔台地,便於施工和交通運輸,絕少有洪水或泥石流威脅。而烏蒙山脈係金沙江與北盤江兩大江河的分水嶺,呈東北—西南走向,比橫斷山脈更加“橫斷”,山勢巍峨險峻,垂直變化強烈,很多地方地質結構很不穩定。金沙江流域內小江、普渡河、以禮河、龍川江等呈帚狀排列,落差巨大,河道曲折,水量充沛,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且地下水豐富。凡此種種,使築路架橋困難重重,已築好的公路往往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常為塌方、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所困擾,造成交通阻斷。一次洪水暴發,距我站數公裡外半架大山突然崩塌,形成幾十米高的“堤壩”,堵塞江河,致使水麵急劇抬高,瀑布狀泥漿裹挾著巨石滾滾而下,聲聞數裡,驚心動魄!一次運送實驗設備,汽車前方路麵塌陷,後方山坡垮塌;當時車上隻有司機和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兩人被困在闃無人跡的深山裡;入夜狼、豹、野豬和黑熊在汽車四周蹲守嗥叫。兩人手持木棍和搖把,堅守五天五夜而粒米未進,直至援軍到來……讀到這裡,丁潔瓊愕然睜大眼睛。她早年在美國的高山宇宙線探測簡直像旅遊一樣,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經常是萬裡無雲,碧空如洗。汽車探測改為高山站後,除雲南這座高山站因“保密”而絕少為外界所知曉外,各國高山站的分布和運轉狀況幾乎都是公開的。稍加對比就可看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彆的高山站會處於如此“難於上青天”的惡劣環境之中!但是,同時,丁潔瓊的視野裡有艱難,更有壯麗——在她眼裡,這是一種隻在中國,隻在雲南存在的壯麗!丁潔瓊有廣博、深邃的藝術素養。她年輕時喜歡繪畫和雕塑,後來一直保持了對舞蹈和鋼琴、小提琴演奏的愛好;因此,對美,包括大自然的美,有著充分的領悟和欣賞能力。她雖然沒有到過雲南,但畢竟是中國人,還讀過赫爾寄自雲南和昆明的許多信件,久知雲南的美麗。進入國境之後,從飛機上鳥瞰烏蒙山脈,更令她神往……女科學家深深舒一口氣,接著往下讀——從北京至昆明須從廣西柳州北上繞道金城江、貴陽和遵義等,僅在黔滇山間公路上就要顛簸一周左右,一路上換乘火車和長途汽車,最後抵達昆明總計曆時半月。物資有時隻能繞道越南經“小火車”運往昆明。從昆明換乘長途汽車沿“土公路”北上三百公裡到烏蒙礦務局,再找便車走更“土”的公路,幾小時隻能走幾十公裡。這個路段反複下深溝上高山,垂直高度幾百米,車毀人亡的事故經常發生。夏季幾乎天天下雨,還經常是暴雨;公路鐵路被衝斷和淹沒,交通中斷數天至十幾天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在昆明北麵某站由鐵路轉公路時,又暴雨連旬,橋梁衝垮,公路衝斷,前後截斷,我們運載儀器設備的汽車在四麵環水的“孤島”上被困多日,加上因交通中斷而在附近被迫滯留的時間達一月以上。一九五七年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時遇上了更嚴重的情況:暴雨洪水使公路中斷達兩個月,物資被困在離我站數十公裡處,而觀測任務上馬在即。我們派人下山。在地方政府和礦務局熱情幫助下,請了幾十個民工,雇了幾十頭驢。三名青年科研人員打開包裝箱,將上百套(件)儀器和數以噸計的磁鐵、鉛塊和鋁塊取出分類和重新打包,精密易碎者由人扛,不易損壞者用驢馱。譬如鉛塊的體積形狀類似磚頭,但比磚頭重得多,一頭強壯毛驢隻能馱四個鉛塊。我們的同誌與民工一起,組成一支特殊“馬幫”,沿著崎嶇陡峭的羊腸小道艱難跋涉了兩三天,露宿林邊崖下,吃著“雨水泡飯”。途中穿過一座懸崖中腰,一頭毛驢失足墜下百米深穀,轉瞬便被咆哮的急流吞沒!一個民工隨之墜落,因被崖下樹枝掛住才幸免於難……但我們硬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提前完成了運輸、組裝和調試任務,接著又提前完成了觀測和研究任務,在國際上引人矚目。丁潔瓊就是從美國《宇宙線通訊》上得知中國大陸有個雲南高山站,得知這座高山站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中的活動和貢獻的;隻是她根本沒有想到,這座高山站的條件“原始”到了在西方世界不可想象的地步!我站無力自行修築公路,隻得“借光”使用因長期被汽車碾壓而坎坷不平、很多路段甚至破爛不堪的礦山公路。公路終端在山下一座礦上,距我站還有一公裡陡坡。運送來的物資經常重達幾噸或幾十噸,有一次運來磁鐵二百二十噸,全由我們的同誌憑體力搬上去。我們之中無論中年還是青年,無論炊事員還是科研人員,都自覺當起了“搬運工”。這裡雖然沒有高緯度地區的高山“雪線”,山頂沒有常年積雪,但冬季還是降雪的,有時降雪量很大,冰雪堆積很厚,數十日不融化,給工作、運輸和生活帶來很大困難。雪地裡常見熊、豹和豺狼之類猛獸的足跡。站這裡空氣稀薄,海拔三千米以上地區的大氣壓力隻有海平麵的三分之二,人即使靜止不動呼吸頻率尚且要增加,何況要全靠人力把幾噸、幾十噸或幾百噸物資搬上一公裡的陡坡!很多同誌患有暈眩、翻甲症(指甲外翻)、腸胃痙攣等高山病,不下山就無法治愈。這裡“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極其寒冷荒涼;“老站”幾株小樹還是一九五三年淩副院長親來選址時栽下的,六年過去了,在常年的強風和狂風催折下,競未長高一厘米,反而被吹變了形,像一把被撕破的蒲扇。這裡水的沸點是八十九點五攝氏度,我們喝著永遠半開的水,吃著永遠夾生的飯,因此引起多種疾病,連原來年輕力壯的同誌也要常年服藥了……材料接著寫道:儘管如此,到高山站工作卻與在北京的研究所裡上班“一視同仁”,既無出差補助,也沒有高山津貼,工資很低,但都任勞任怨;每人每月交相同的夥食費,吃同樣的飯菜;大家利用房前屋後空地開荒種菜,收獲的土豆白菜等一律交給食堂,共同享用,像“原始公社”似的,誰也不“多吃多占”。口糧是國家供應的未經加工的原糧如小麥、玉米等,從十公裡外的糧站扛回來之後還要自己用石磨碾磨,磨完後自己動手過篩。為了爭取看書的時間,經常是一手推磨,一手捧讀……《情況彙報》接著寫道:常年駐站的工作人員在“老站”時代約為五六人。“新站”建起後,常年駐站人員増為十多人,絕大多數為未婚青年,結了婚的也是夫妻分居——這在西方也是不可想象的。高山站裡隻有一對夫婦,男方是管“行政”的副站長,退伍軍人,綽號“老寶”;他老婆是臨時工,炊事員。夫婦倆養的母雞居然還下蛋。在這似乎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全站一共五六人也好,十多人也好,倒有一種融融的家庭氣氛,一家人樂樂嗬嗬的絕對“平等”。連雞下了蛋也要湊夠五六隻或十多隻,等著每人都有一隻了再一起吃……不知何以,看到這兒,丁潔瓊的眼圈和心窩都熱乎乎的。她停了停,擦了擦眼睛,接著往下看——我站有幾個困難問題希望能得到上級支持,儘早解決:一,請求從國外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代購若乾個高壓鍋,解決常年“喝半開的水,吃夾生的飯”問題;二,請求調撥或代購一批治療高山病的藥物和防治其他疾病的常備藥品;三,請求撥款修築從礦山到我站這“最後一公裡”公路。因為,有時,走完這“最後一公裡”比走過前麵的幾百、幾千公裡還難!四,請求撥款供我站購買若乾手推車、毛驢和驢車,以提高我們在“最後一公裡”路上搬運設備的效率;五,請儘早將動力變壓器送來。目前我站隻能使用民用照明電源,有時連一台雲室上使用的一千瓦空氣壓縮機都啟動不了,經常需要人用手幫著拉動皮帶才能啟動。而正常開展研究時,平均每小時要啟動一次空氣壓縮機;六,一些稍縱即逝的“奇異現象”往往不能得到及時解釋和處置,在科學上可能造成損失;青年們求知欲旺盛,但都是大學剛畢業就到了我站,而這裡實驗內容單調,觀測麵狹窄。大家亟盼每年能安排一兩位著名科學家或資深研究員在天氣晴好季節來一兩次,每次哪怕隻小住一兩星期也是好的!有他們指導工作,現場研究稀有衰變實例,對艱苦卓絕、任勞任怨、長期在這種“蠻荒之地”獻身於祖國尖端科研事業的青年們將會是很大的激勵……“現在,朋友們,同誌們,請大家再次用最熱烈的鼓掌,歡迎這位傑出的愛國者和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回到我們偉大祖國的懷抱!”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把丁潔瓊從對烏蒙山的遐思中驚醒。她這才發現自己置身於“首都科學界熱烈歡迎丁潔瓊教授從海外歸來大會”的主席台上。她的身旁,周恩來總理的講話進入尾聲:“國家和人民對丁潔瓊教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她在科學上的卓越貢獻,給予崇高評價。丁潔瓊教授已經被增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將在高教界和科學界承擔重要職責,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就像淩副院長剛才說的那樣,今後,丁潔瓊教授將生活和工作在我們中間,為祖國的強盛,為民族的複興,跟我們一起奮鬥,一起邁向輝煌的明天!”全場起立。暴風雨般的鼓掌經久不息,像狂風中的海濤奔騰。丁潔瓊教授微笑著,向人們報之以輕盈的招手和鼓掌。同時,她的雙眸卻像刀刃般鋒利,又像冰雪般清澈凜冽……她登上主席台不久就認出了在大廳後方一側落座的那個額頭凸出,麵目清臒,鬢發灰白,肩膀寬闊,古銅色皮膚,體型瘦削挺拔的男子。那人一直微閉兩眼,顯得神情憔悴,疲憊不堪。丁潔瓊是有預感的。蘇冠蘭是科學家,又在北京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可能出現在這個歡迎會上,可能再度進入她的視野——現在,果不其然!隻是,昨天的蘇冠蘭身著黑西服,係蔚藍色領帶,外穿淺灰色風衣;而眼前的他身著一套黑色呢料中山裝,這是今天中國人最常見的服式和顏色。在全場近乎沸騰的熱烈氣氛中,蘇冠蘭卻低著頭,捂著額頭,起身離席;他身軀搖晃,步履踉蹌。他身邊有個滿臉驚恐的女孩子——是他的秘書或助手嗎?還有個禿頂胖子,像是昨天傍晚見過的他那位鄰居。他們一麵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一麵急切地嘀嘀咕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