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一個孤魂在大燮宮的廢墟上遊蕩,這塊廢墟業已成為長州百姓拾珠斂寶的天堂。許多人從早到晚在殘簷破瓦中撥撥揀揀,期望發現那些被彭國人遺漏的金銀珠寶。有人為一隻鶴九-九-藏-書-網嘴銀壺爭吵不休,最後廝打起來,卷入者越來越多,當那個壯漢抱著鶴嘴壺逃出廢墟時,許多婦人和孩子撿起碎磚向他扔擲過去。我看見一個男孩遠離人群蹲在一堆瓦礫中間,專心致誌地挖著什麼。後來我就站在男孩後麵,默默地觀賞他的勞作。男孩十二三歲的樣子,臉上被土灰塗得汙穢不堪,他的黑眼珠警惕地望著我,也許是怕我搶走他的寶物,他迅疾地脫下布衫蓋住了腳下的那堆東西。我不要你的東西,什麼也不要。我伸出手摸了摸男孩的頭頂,給他看我潔淨的雙手以證明我的清白,我說,挖了這麼久,你挖到了些什麼?蟋蟀罐。男孩從襠下抱出一隻鎏金澄泥罐,他把它捧起來時,我一眼認出那是我兒時在宮中的寵物。還挖到了什麼?鳥籠。男孩又掀開了布衫給我看布衫下的兩隻花網鳥籠,鳥籠已經被重物壓扁了,但我同樣認出那是從前掛在清修堂裡的一雙鳥籠,我甚至記得離開清修堂那天籠裡養著的是一對紅嘴綠羽的錦雀鳥。我朝那個男孩笑了笑,替他把鳥籠重新蓋上,我說,這是第五代燮王兒時的玩物,也許價值連城、也許一錢不值。你留著它們吧。你是誰?男孩狐疑地望著我說,你為什麼不來挖寶?我就是那個藏寶的人。我輕輕地告訴男孩。十七名雜耍藝人安葬在長州的無名墓裡。那是舊日的糧庫的遺址。大燮糧庫裡貯積的糧食在戰亂後已被哄搶一儘,空留下許多苫席和偌大的一片茅草屋頂。我把燕郎、玉鎖以及其他十幾名藝人的屍首埋在這裡。我不知道是誰首先把糧庫作為墳地的。那天我仿效一些市民殯葬的方式,把十七名流浪藝人的屍首一一搬上板車。我推著那輛沉重的運屍車趁天黑躲過了彭國人的崗哨,跟隨他人來到了糧庫。糧庫四周的空地已經擠滿了新墳,我不得不見縫插針地挖出墳穴,讓那些死於非命的雜耍藝人擁有一塊狹小而散落各處的墳地。同行的幾個喪夫已經早早地殮葬完畢,他們坐在墳堆上喝著烈酒以消除春夜的寒氣,有人很好奇地跑過來看著我說,怎麼埋這麼多的死人?都是你的家人嗎?不,是走索王雜耍班的藝人,是我把他們推到彭國人的刀刺下的,我必須讓每個人入土為安。埋淺一些好了。那個人沉默了一會兒說,反正雨季來臨時屍首也爛光了,反正這種殮葬就是騙騙活人的良心。埋死人要有力氣,也要講竅門,假如你肯給我幾個酒錢,我幫你埋,不消半個時辰就埋完了。不,讓我一個人來乾。我堅定地拒絕了那個喪夫。我記得那天夜裡沒有月光,糧庫舊址的四周漆黑一片,趁黑夜前來偷埋死人的喪夫們都已離去,隻剩下我一個人。我記得我沒有任何恐懼的感覺,隻看見天在一點點發藍發亮,持鍁的雙手洇出絲絲血痕,疼痛已經變成麻木。雞叫三遍的時候我把燕郎和玉鎖合葬在一個最深最大的墳穴中,當最後一鍁濕土蓋住燕郎青灰色的臉,蓋住玉鎖手裡的那塊滾木,我的身體像一堵斷牆頹然倒下,現在沒有誰再用憂傷的眼睛來責備我了。現在我真的斷絕了與舊時代的最後一絲聯係,燕郎死了,我真的是孤身一人了。我躺在燕郎和玉鎖的新墳上,用苫席作被墳頭作枕睡了一覺。我說過我永遠不會成為那種隨處可睡的腳夫和乞丐,但那天我實在太累太困了,在黎明的曙色中我睡得從未有過的酣甜。天空與我如此貼近,誘使我做了無數關於鳥類的夢。我夢見的所有鳥都是潔白如雪的,我夢見的所有天空都是透明無邊的。我夢見所有鳥都飛上了天空。我夢見了一個新的世界。背囊中如今又是空空如洗,隻剩下一本破爛的《論語》和一卷走索用的棕繩。我想這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物件對我的一生是最妥貼的總結。多年過去我仍然無心靜讀《論語》,但我把這本聖賢之書連同棕繩一起收藏起來。我想隻要我不用棕繩做頸圈了斷一生,總會有閒情逸致讀完《論語》的。我想起久彆多年的僧人覺空,他的淡泊而超常的箴言,他的睿智而寬恕一切的表情,現在正向我閃爍著神械墓飴幀*與蕙妃邂逅相遇是在長州的舊貨集市上。我無法判斷她蓬頭垢麵絮絮叨叨的樣子是否是瘋癲的標誌,她坐在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舊貨街上顯得恰如其分。我看見她在向路人兜售一疊顏色各異精裁細剪的詩箋。看看吧,這是好貨,她用一種喑啞而急迫的聲音向路人重複著,是五世燮王的風月箋,是真跡,是好貨,你買去不會吃虧的。我遠遠地觀望著蕙妃,沒有去驚動她的獨特的彆出心裁的買賣。我希望有人停下來和蕙妃討價還價,但前來舊貨集市的人似乎隻對鍋碗瓢盆一類的東西感興趣,甚至沒有人朝蕙妃手上的詩箋張望一眼,也許在路人的心目中那疊詩箋是分文不值的垃圾。那是一個溫暖的春日午後,我遠遠地觀望著舊貨街上的蕙妃,依稀聞到一種諳熟的薄荷、芝蘭和墨硯混合的香味,它在午後的舊貨街上若有若無地浮動。我知道它不是來自那疊待售的詩箋,不是來自那個命運蹉跎的風塵女子的體膚,它是我舊日生活的最後一縷回憶。那也是我在故國羈留的最後一天。第二天彭國人開通了封閉多日的道路交通,我混跡在一群挑鹽的腳夫中間逃出了這個傷心之城。是為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九日。我的下半生是在苦竹山的苦竹寺裡度過的。那是一個遠離彭國也遠離燮國故土的地方,在從前的幾個世紀裡一直是無人管轄的高山林區。據說是我少年時代的老師僧人覺空首先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他先於我八年抵達此地,拓墾了糧田和菜園,所謂的苦竹寺也是他花費三年之時慢慢建成的。我輾轉抵達苦竹山時僧人覺空已經圓寂。他給我留下的是一座山間空寺,空寺外是一畦雜草萋萋的菜園,菜園中央豎著那塊後來被世人稱誦的木牌,上書“一畦王”三個大字。在叢草中我撿到了幼時在燮宮習字用的那枝狼毫,這意味著僧人覺空已經等了我八年。後來彭國和陳國、狄國交戰,那些逃避兵役的人拖兒帶女紛紛向苦竹山遷徙而來,苦竹山慢慢變得人丁興旺起來。後來的人都在山下居住,遇到天氣晴好的早晨,他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山腰上的寺廟,看見一個奇怪的僧人站在兩棵鬆樹之間,站在一條高高的懸索上,疾步如飛或者靜若白鶴。那個人就是我。白天我走索,夜晚我讀書。我用了無數個夜晚靜讀《論語》有時我覺得這本聖賢之書包容了世間萬物,有時卻覺得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