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為難談天衍:楊光先(1 / 1)

中國好人 刀爾登 734 字 1天前

在清代,楊光先的名頭不小,甚至有人說他是“本朝第一有膽有識人”。這是一個天生的鬥士,與人談論,無論什麼話題,無論對方是誰,總是高聲怒目,如鬥似爭。到了七十多歲,仍是薑桂之性,認識他的人,隻好感歎“人之好鬥至老不衰有如此者”。楊光先原是安徽歙縣的平民。反對他的人,說他在家鄉屢興是非,以告訐為業。但這一說法並無有力的證據。我們所知道的他的事跡,都是在他走出鄉裡,為天下出頭之後。他第一狀告的是崇禎時的兵科給事中陳啟新,此人異途躐進,又有罷科舉的主張,很為士林不齒。楊光先聽說陳啟新非議宋太宗的《勸學歌》,以此為由頭,指責他廢滅前聖之學,“如此作孽,真不容於天地之間矣”。但所說的事情畢竟捕風捉影,論述得又近乎不知所雲,終為通政司拒收。第二次告的是首輔溫體仁。那時溫體仁已被天下人目為奸相,和陳啟新一樣,也是輿論公敵,彈章如雨。楊光先“舁櫬上書”,即抬著棺材,以示必死之意。這是經典的手段,果然轟動天下。他被廷杖後謫戍遼西,有些名氣了。後來楊光先回憶這兩件事,說陳啟新自投黃河而死,“舉世皆笑啟新之愚,而稱臣言之是”。又說崇禎帝後來懷念自己,“懸大將軍印以待之”。其實陳啟新隱姓埋名,一直活到清朝,而大將軍雲雲,是絕無可能的事。看來他喜歡吹一點牛,不過這種小的弱點,不能說明他做什麼都出於名利心。他後來的力辟西學,確乎是在為天下憂。第三次告狀發生在清朝。這次他鬥爭的對象是時任欽天監正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及他所代表的洋教,罪名有幾種,較可征實、且為後來的讞詞采納的,是曆法方麵的事。元明的曆法淵源於回回曆,年久失修,誤差很大。清初,多爾袞重用湯若望,改用西洋的推算方法。楊光先指摘新曆諸般不是,另附兩項罪名,一個是所頒《時憲曆》封麵上有“依西洋新法”五字,屬“暗竊正朔之權,以尊西洋”;另一個是順治與董鄂妃的相繼去世,是湯若望為榮親王(董鄂妃的兒子)選擇的葬期與其本命相克所致。正趕上輔臣鼇拜和蘇克薩哈有意變政,遂成大獄,五名欽天監官員被處死,湯若望等去職,勝利的楊光先出任欽天監正。但楊光先的運氣實在不好。因為曆法是要通過實測來驗證的,不像價值觀之爭,說來說去,全在口舌之間,人心之內。楊光先的許多觀念,不但在有清一代實為主流,便到今天也為很多人奉行,能如此者,就是因為意識形態可以不受實際事務的乾擾,自有生存之方。而曆法就是另一回事了。楊光先並不真懂曆法,他任用的舊人,也隻知沿襲舊術,所以他們編出的曆法,錯謬百出,一年裡致有兩次春分,兩次秋分,他們對天文事件的推測,也全部失敗。楊光先的主張,本來是“寧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但曆法畢竟是國家大事,錯亂不得,幾年後頗有求實之風的康熙親政,命將幾種曆法取來,與實情參驗。這一來便露了底。翻案後,楊光先被定以誣告之罪,免死放歸,病死在半路上。清朝自康熙年間起,由起初的開放轉為保守,這一過程與滿人的漢化過程同步。士風也有類似的轉變,所以楊光先在同時代人(如陸隴其、李光地等名儒)那裡獲得的同情較少,在後來的名譽反佳。而他的道死,也被說成是為洋人買凶毒死,雖然是謠言,但合乎人們的信念,想不流行也難。楊光先雖然落罪,他所代表的思想卻是勝利一方。有資實用、可以參驗的方麵用西學,與價值觀相涉、無法參驗的方麵用中學,這一直是我們的技巧。當然,與精神相關的事務,也有無以自濟其乏的,則可學韓愈的法子。韓愈力辟佛學,卻偷偷地拿禪學的理義,改頭換麵,用在自己的《原道》中,這種技法,即陳寅恪曾指出的“避其名而居其實,取其珠而還其櫝”。——隻是何者為實,何者為珠,未必儘如人們原先所想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