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病者的氣管因為發炎而腫脹,呼吸管道變得狹窄,因而導致呼吸困難。它可以分為外源性及內源性兩類,其中外源性哮喘常見於特稟體質,是患者對致敏原產生過敏的反應,致敏原包括塵埃、花粉、動物毛發、衣物纖維等等,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哮喘患者對上述各類致敏原都會產生同樣敏感的反應,所以患者應該認清對自己有影響的致敏原。外源性哮喘的病患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占大多數。除致敏原外,情緒激動或者劇烈運動都可能引起哮喘發作。一般來說,對於哮喘的防治,要注意以下三點:(1)要避免接觸過敏源,並要嚴禁吃刺激性強和過冷過熱的食物,如煙、酒、茶、蔥、蒜、辣椒以及過甜或過鹹的食物。(2)防寒保暖。冬季天氣多變、溫差大,最容易引起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研究表明,人體在寒冷中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有賴於每日從飲食中所攝取的鐵的多少。因此,要加強人體抗寒能力,可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和蔬菜,如瘦肉、魚、家禽、豆類、葉類蔬菜。吃肉時最好同時飲用橘汁,以增強人體對鐵的吸收。此外,還要注意鍛煉,要用冷水洗臉或擦身以增強抗寒力。(3)在哮喘症緩解期,用扶正固本法治療,有防止複發的作用,一般以補腎納氣、健脾化痰為主,如服用蛤蚧定喘丸等藥物。除此之外,我們再向大家推薦幾款哮喘食療方:(1)刀豆子焙焦研粉,每次6克,用甜酒送服,每日2次。(2)無花果搗汁半杯,溫開水衝服。(3)小冬瓜1個,冰糖90克,瓜剖開(不去瓤),填入冰糖合好,蒸熟服,連用7天。(4)茶雞蛋1個,煮熟,飯前服,每天1~2次。(5)鱉蛋數個,用酒煮服。(6)柿餅和雞血煮熟常服。(7)鯉魚1條,紙裹煨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吃。用於治虛喘。(8)豆漿180毫升,煮開後加0.6克味精及鹽少許調味,晨起服,經常服用。具有補虛潤燥,清肺化痰的功效。適用於久病體虛、咳嗽痰多者。(9)核桃仁50克,杏仁(炒)25克。搗碎,每次服5~10克,薑水送下。(10)蘋果1個,挖一個小洞,巴豆1個去皮,裝在蘋果內,用鍋蒸熟,將巴豆取出,吃蘋果,每次1個。孩子哮喘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對於先天性哮喘,父母一定要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不要等到發病時才急急忙忙去治療。一般來說,孩子先天性哮喘的預防理應注意以下幾點:(1)飲食上要掌握“六不過”原則,即進食不宜過鹹、過甜、過膩,不過激(如冷、熱、辛、辣、酒、濃茶等)不過敏,如海鮮、牛奶、魚蝦等,父母應視孩子身體情況而定,此外還不宜過飽。(2)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先天性哮喘的孩子體質比較差,氣血兩虛,父母應通過後天的努力,讓孩子做一些運動以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比如多給孩子吃補氣血的食物,經常給孩子按摩,多做做呼吸操,多讓孩子遊泳等。(3)要注意環境衛生。多給孩子的居室通風,不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孩子後天性哮喘,又分風寒、風熱型哮喘兩種。孩子哮喘時,如果手不冷,舌苔不白,但麵色發紅,小便發黃,那就是風熱型哮喘。父母就要讓孩子多喝淡鹽水,幫孩子搓腳心50下,將虛火引下去,還要記得不要讓孩子多吃容易上火的食物,這樣哮喘很快就會好了。不過現在的孩子多表現為舌苔發白,痰液較稀、白黏,兼有鼻塞流涕等風寒型哮喘。風寒型哮喘多是因為孩子感冒、咳嗽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者受涼,體內寒濕較重。如果父母能及時治愈孩子的咳嗽,避免孩子受涼,那麼哮喘是沒有機會發作的。對於風寒型哮喘,父母可選擇食療的方法解決。(1)米醋適量,雞蛋2個。雞蛋煮熟去殼,放入米醋中浸泡。食蛋,每次1個,每日2次。(2)核桃肉1枚,白果仁10克(炒去殼),生薑3片,水煎服。(3)生薑汁適量,南杏仁15克,核桃肉30克,搗爛加蜂蜜適量,燉服。(4)白果仁10克(炒去殼),冰糖5克,共搗碎,開水衝泡,每日1~2次。另外,還有些孩子是過敏性哮喘,這也與孩子氣、血、腎三虛有關,父母應給孩子加強營養,多讓孩子喝溫開水,同時避免讓孩子接觸過敏源。打噴嚏是一種正常的病理反應,但有時強烈的噴嚏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如引起頭、頸、胸部血管內壓力驟然增高,這對於某些具有潛在危險性疾病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導致鼻出血、縱隔血腫、顱內出血等;有時也可因呼吸道、中耳內壓力驟增而引起鼓膜破裂等;有時還可因強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縮運動而引起腰肌損傷或腰椎間盤突出等。因此,身體虛弱者尤其是老年人打噴嚏時,要注意打噴嚏時的姿勢和力量。有時出現一些打噴嚏的先兆症狀時(如鼻子一下子變得發酸、發癢等),則坐位應該改為站位,睡位應該改為坐位,同時人為地使自己頭頸部肌肉或腰部肌肉處於收縮狀態,促使機體產生一種抵抗力,對抗打噴嚏時產生的衝擊力。如果連續打噴嚏無法停止時,可采取下述方法,能發揮快速抑製作用:機械壓迫法:用雙手食指壓迫雙鼻翼外,可迅速抑製噴嚏。風油精法:用棉簽蘸一點風油精,迅速插入鼻腔並旋轉一周。噴嚏可立即停止。配方:取蟬衣6克,菊花、丹皮、桂枝各8克,防風、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白鮮皮各1克,金銀花、辛夷各15克。製作方法:將以上藥物用清水煎製30分鐘,然後倒入小口杯子中,以蒸氣熏鼻,並有意將熱氣吸入,當藥液溫涼後再以藥液嗆鼻3~6次。每日早晚各熏嗆一次,事後用涼水洗麵,7日為一療程。這些藥材都很尋常,一般藥店都很容易配齊,但療程內要避免辛辣、煙酒以及各種異味的刺激。1.擦鼻點穴功兩手互相摩擦至熱,用兩大指外搓摩鼻翼一上一下為1次,共搓摩49次。然後用兩手食指分彆點按“鼻流”、“上迎香”、“夾鼻”三穴。每穴各點按49下,點按時稍用力。每天早晚各做1次。2.迎香穴取穴歌訣:鼻旁五分是迎香。穴位功效:對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結膜炎、爛眼弦、迎風流淚、感冒、頭痛、口眼歪斜等都有效。3.呼吸導引功開腳站立,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臂自然鬆垂,兩手心貼在小腹部,男的左手在內、右手心捂在左手背上。女的右手心貼在小腹部,左手在外。頭頂正直,舌抵下齒,體重平均在兩腳,摒除雜念,使身心達到虛靜和鬆空。調息,因患鼻炎,一般鼻孔堵塞,因此用嘴吸嘴呼。吸氣時緩、慢、勻、長。不加意念。呼氣時想氣由腹部經兩腿直下腳底湧泉穴,排入地下3尺,永不返回,同時要想全身病氣、連同鼻子病氣一並排出體外,每次練20分鐘,每天早晚各練1次。4.艾灸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主要是由於肺氣虛弱,衛外不固,肺胃失和,從而發病。灸治穴位:迎香、大椎、印堂、肺腧灸法操作:(1)取臥位,先仰臥,後俯臥。(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厘米點燃,在穴位上做回旋灸,每穴五分鐘,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3)每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20次休息3~5天。灸法大義:迎香為手足陽明交彙穴,同時又位於鼻旁,有清熱疏風,通利鼻竅,疏通麵部經絡的功能,為治療鼻病的第一要穴;督脈為一身“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之氣的作用,上取印堂,可以振奮陽氣;大椎、肺腧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保健常識:(1)本病容易複發,應防病與治病結合起來。(2)平時應當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3)要遠離過敏原。讓過敏性鼻炎不“過敏”的方法每到秋冬季節,因為天氣逐漸轉冷,氣溫開始下降,所以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也大幅上升,那麼,我們該怎樣應對令人心煩的鼻炎呢?西醫認為,過敏性鼻炎主要包括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四種常見症狀,對它們通常是采取藥物治療的方法,而在中醫的理論裡,是沒有過敏性鼻炎這一說法的,中醫認為它其實隻是身體在排除寒氣時所產生的症狀。當寒氣入侵人體時,隻要這個人的血氣能量足夠,他就有力量排除寒氣,於是會出現打噴嚏、鼻塞等症狀,但這時我們卻通常采用藥物治療來把身體這種排寒氣的能力壓製下去,雖然症狀沒有了,但是那些寒氣還是存在身體裡,身體隻有等待血氣能量更高時,再發起新一波的排除攻勢,但是,多數時候患者又用藥將之壓了下去,就這麼周而複始地進行著,很可能反反複複多次所對付的都是同一個寒氣。如果這種反複的頻率很高,間隔的時間也很短,就成了過敏性鼻炎。特稟體質者慎用解蝦、蟹及異性蛋白質食物,在治療過敏性鼻炎時,首先要使血氣能量快速提升。在血氣能量提升至足夠驅除寒氣的水平時,人體自然會開始進行這項工作。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不應該再用抗過敏的藥或感冒藥,單純地將症狀消除,將寒氣仍留在身體裡,而應該讓人體集中能量將寒氣排出體外。對於病發時打噴嚏、流鼻涕等不舒服的症狀,隻有耐心地忍受,讓寒氣順利地排出體外,過不了多久,過敏性鼻炎就會得到治愈。下麵給大家提供幾個過敏性鼻炎的食療藥膳,對於減輕過敏性鼻炎帶來的不適有一定效果。1.神仙粥【材料】生薑6克,連須蔥白6根,糯米60克,米醋10毫升。【做法】先將糯米洗後與生薑同煮,粥將熟時放入蔥白,最後入米醋,稍煮即可食。2.蔥白紅棗雞肉粥【材料】紅棗10枚(去核),蔥白5根,雞肉連骨100克,芫荽10克,生薑10克,粳米100克。【做法】將粳米、雞肉、生薑、紅棗先煮粥,粥成加入蔥白、芫荽,調味服用,每日1次。【功效】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過敏性鼻炎。另外,過敏性鼻炎患者應多吃含維生素C及維生素A的食物:菠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卜等。還應多食用生薑、蒜、韭菜、香菜等暖性食物。過敏性結腸炎又稱“痙攣性結腸炎”,是指因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消化係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便秘、黏液便等,以腹痛和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的最多見。腹痛以左下腹及下腹部為主,輕重不等,排便或排氣後可緩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2~6次或更多,多為糊狀便或稀便,但不帶血。還有一些患者4~7天排便一次,大便乾結,排便困難。此外,可有上消化道症狀如上腹不適、噯氣、反酸等。許多患者還合並有乏力、身體消瘦、失眠、焦慮、頭昏、頭痛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臨床上,將過敏性結腸炎分為四個主要類型:腹瀉型、腹痛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和黏液便型。中醫認為,過敏性結腸炎多由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特稟體質者由於飲食無節、情感失調或者感染了寒濕,致使脾運失常,濕阻氣滯,發生腹痛、泄瀉。脾為陰土,胃為陽土,土太過,濕氣盛,所以出現腹滿、腸鳴、大便溏瀉的現象。脾主肌肉,脾失健運,所以出現四肢無力的現象。胃腑虛弱,消化功能不能發揮正常,胃有積滯,所以不思飲食、飲食減少。所以,對此症應采取健脾和胃、益氣止瀉的治療方法。參苓蓮子粥【材料】人參3克,茯苓10克,蓮子(去心)15克,砂仁9克,炙甘草5克,粳米100克。【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沙鍋中,用清水煎煮兩次。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半小時,棄渣取汁,並將兩次所取的藥汁合並起來。將粳米放入藥汁中,用大火煮沸,然後用小火煮20分鐘,熄火。【用法】將參苓蓮子粥均分為兩份,早晚溫熱服食。每天1劑,以5劑為一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以後再發生此類現象時按照藥方服用即可。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名醫彆錄》中說:“(人參)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醫學啟源》中說:“(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也就是說,人參有健脾益氣、止痛補中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傷寒明理論》中說:“(茯苓)滲水緩脾。”《用藥心法》中說:“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這裡指出,茯苓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的功效。蓮子味甘、澀,性平,入心、脾、腎經。《神農本草經》中說:“(蓮子)主補中、養神、益氣力。”《本草綱目》中也說:“(蓮子)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意思是說,蓮子有健脾養胃、益氣補虛、除濕祛寒的功效,能治療脾虛引起的大便溏瀉、久痢的症狀。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本草求真》中說:“縮砂,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藥。其言醒脾調胃,快氣調中,則於腹痛痞脹有功,入大腸則於赤白瀉痢有效。”《玉揪藥解》中也說:“縮砂仁,和中調氣,行鬱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陽而化穀,嘔吐與泄瀉皆良。”也就是說,砂仁有醒脾調胃、快氣調中、消積滯、治泄瀉的功效。炙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濁中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泄瀉等症。參苓蓮子粥有健脾和胃、益氣止瀉、補虛滲濕、祛寒溫中、補心養神的功效。因此可用於治療患者出現的腹瀉、腹痛、胸悶、四肢乏力的症狀。同時,患者患病期間忌食油炸、油煎、肥肉類食品、辛辣刺激食物和海鮮魚蝦蚌螺螄等發物,多食粥類、精米麵類和易消化的、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豆製品,富含維生素的新鮮嫩葉菜,可喝菜葉湯以補充水、鹽和流失的維生素。同時需注意腹部保暖。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與風疹名稱相似,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它主要表現為“高出皮膚、邊界清楚、時起時消、發無定處的紅色或白色瘙癢性風團塊”,另外還可伴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性症狀。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的產生,主要與食物藥物過敏等因素有關。中醫則認為:此病多為脾失健運,腸胃濕熱,濕留肌膚,或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邪,營衛不和,濕邪不能透達,鬱於肌膚腠理之間所致。在治療上,以活血祛風、燥濕透表、健脾和胃為治則。下方為解表消疹湯供參考:【組成】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地膚子15克,苦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甘草3克,生薑5片。【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當歸、川芎、赤芍用來行血活血;羌活、防風、荊芥可以祛風燥濕;地膚子能外散皮膚之風而治皮膚瘙癢;白術、茯苓、薏苡仁則主要在於健脾利濕;生薑溫中發散;甘草益氣調和諸藥。總之,諸藥相伍可共奏活血祛風之功效。如果從現象學的角度來揭示蕁麻疹的成因,其因多為汗出當風,外邪入侵腠理,風氣搏於肌膚,與熱相結,則成瘖瘤。道理很簡單,蕁麻疹就是當我們出汗的時候受了風,邪入體表與體內溫熱蘊結而形成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出了汗之後一定不要吹風。在蕁麻疹的治療上,通常分為急、慢兩類,急性蕁麻疹來去都很迅速,少則一兩天、多則四五天即可消散。慢性蕁麻疹則往往具有反複性,發作數日後消隱,數日後又作,遷延不已,多則幾月、幾年都不能斷根。無論急性還是慢性,蕁麻疹的病理都是一樣的,隻不過病邪深入的程度不同而已,故在治則上是一樣的,即疏風解毒,清熱瀉火。在臨床上,以古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作為基本方,在醫生指導下辨證加減。【出處】《傷寒論》【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薑6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溫服。【加減】急性蕁麻疹,酌加桂枝、浮萍之類即可;若纏綿不已,則加黑芝麻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能飲酒者可加黃酒30~60克,每日1劑;對於久發不愈,時作時息,疹見於周身,且舌絳苔光的患者,則加地龍9克,刺蝟皮9克,杏仁6克,赤芍6克,皂角刺5克,或視證斟加銀花、薄荷等。外治法在蕁麻疹的治療上效果顯著,在服用湯藥之際,可視情況配合以下外治法調治:1.搽搓法【組成】防風20克,黃芪30克,大楓子15克,藿香15克,荊芥穗20克,蒼耳子20克。【用法】六味藥放在煎藥鍋內,加水2000毫升,浸泡1小時後煎煮,煎沸20分鐘後濾出藥渣,趁熱搽搓患處。每日2次,7天為一療程。【功效】對寒冷性蕁麻疹療效顯著。2.沐浴法【組成】苦參、黃檗、青蒿、艾葉各30克,明礬20克。【用法】上藥煎水2000毫升泡澡,每日2次,每次20分鐘,5天一個療程。【功效】治療丘疹性蕁麻疹療效顯著。3.敷臍法【組成】苦參30克,防風15克,撲爾敏30克。【用法】上藥各自單獨研為細末,分彆用瓶裝貯藏,密封備用。臨用前各取10克混合均勻,填入臍窩,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1次,10天為一個療程。【功效】適用於各類蕁麻疹。4.熏洗法【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蘚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用法】上藥加水5000毫升,煎煮20分鐘後,趁熱先熏患處,待溫後,用毛巾或乾淨舊布浸藥液外洗患處,每劑可洗3~5次,一般熏洗2小時後全身風團消退。【功效】適用於各型蕁麻疹。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瘙癢性皮膚病,因患處狀如牛頸之皮,肥厚堅硬,故名牛皮癬(現代醫學稱為“銀屑病”)。本病好發於頸部,肘、膝關節屈側,會陰、大腿內側等處,初起多由風濕熱邪阻於肌膚經絡、皮膚失養所致,日久耗傷營血,血虛生風化燥而使病情難愈。因此,臨證可以分為兩類:外邪蘊阻型和血虛風燥型。前者病程較短,患部皮膚潮紅、糜爛、濕潤和血痂,舌苔黃或黃膩;後者病程較長,患部乾燥、肥厚、脫屑,狀如牛皮,舌苔薄白。主要用以下幾種方藥來進行治療。1.穴位處方一【主穴】風池、曲池、外關、合穀、八邪(經外奇穴,位於手指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個穴位)、血海、三陰交、郤門、勞宮、陰陵泉。【配穴】阿是穴(即患處)。【手法】主穴用按摩錘敲打法配合點按法,配穴用梅花針重叩。除以上方法外,針灸按摩療法對牛皮癬也有很好的止癢作用,但複發率較高,應堅持治療。皮膚損傷處不要搔抓及燙洗,也不能外塗過於刺激的藥物。2.穴位處方二【主穴】曲池、血海、風市。【配穴】外邪蘊阻型配風門、肺腧、陰陵泉,血虛風燥型配膈腧穴。【手法】艾灸療法。血海、膈腧為補血穴,用補法;餘穴為祛邪穴,用瀉法。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處方。該方所取風池、八邪可以祛風;曲池、合穀分彆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原穴,既能清利肌膚濕熱,又可清利胃腸濕熱;外關清熱通絡;血海補血潤燥,祛風止癢;三陰交、陰陵泉用以利水滲濕;郤門、勞宮取以寧心安神、清營止癢;梅花針重叩患處,可以疏通肌腠風毒之邪。下麵我們再看第二個的處方。該方所取主穴曲池可瀉熱,血海可涼血,風市可散風;配穴風門、肺腧驅散表邪,固護衛氣;陰陵泉清熱利濕;膈腧為血會穴,既可養血,又可行血,血行而風自滅。總之,這兩方的取穴各有千秋,患者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選擇。對於牛皮癬的治療,針灸按摩等物理療法雖然療效顯著,但很容易複發,故當配合藥物療法鞏固治療。下麵,我們再推薦幾則藥物驗方,供患者選用時參考:1.白疕湯【組成】菊花20克,苦參20克,黃芪20克,當歸20克,白蒺藜15克,防風15克,桔梗15克,蒼術15克,黃芩15克,牛膝10克,白芷10克,川斷10克,生地10克,薄荷5克,桂枝5克,黃酒(為引)50毫升。【用法】水煎服,一劑煎2次,分2次內服,早晚各飯前服下。【功效】益氣理血,祛風潤燥,疏絡解表。主治牛皮癬、魚鱗病。2.除屑湯【組成】當歸6克,丹皮6克,龍衣6克,白蒺藜30克,土茯苓15克,紫草15克,蜂房1.5克,鮮蘆根30克,生牡蠣10克,生甘草3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連服20~30劑有效。【功效】主治牛皮癬。3.冬癬湯【組成】川芎10克,當歸10克,炙麻黃9克,桂枝6克,野菊花6克,茜草3克,雷公藤2克,生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功效】主治冬季複發性牛皮癬。4.三子湯【組成】地膚子50克,蛇床子50克,蒼耳子50克,苦參30克,黃檗30克。【用法】每劑加2000毫升水煎,煮沸20分鐘,每日洗1~2次,一劑可用2天。【功效】解毒祛風。主治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5.銀屑病擦洗劑【組成】木槿皮25克,白皮25克,丁香15克,防風15克,狼毒10克,板藍根25克,黃檗25克,銀花25克,苦參25克,蛇蛻10克,生地20克,百部30克,大楓子25克,忍冬藤25克,蛇床子25克。【用法】將諸藥用水煎3次,最後把三次煎好的藥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濃縮至大約500~700毫升左右,每日擦洗皮膚2次。【功效】活血疏風,殺蟲止癢。主治牛皮癬,各類瘙癢症。痤瘡,俗稱“青春痘”,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本病好發於顏麵,重者常累及上胸及肩背部,從而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專家指出:本病大多是由肺經風熱熏蒸而成,除此還有胃腸濕熱、脾失健運、衝任不調等病因。病因不同,臨床症狀表現也不同。(1)肺經風熱:顏麵潮紅,皮疹紅熱,疼痛或有膿皰,舌尖紅,苔薄黃。(2)胃腸濕熱:皮膚油膩不適,皮疹有丘皰疹或者膿皰、結節等,溲黃便秘,舌苔黃膩。(3)脾失健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伴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4)衝任不調:病程長,呈周期性變化,與經期變化關係密切,並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暗紅,苔薄黃。一般可參考的處方如下:【組成】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9克,丹皮9克,澤蘭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山甲9克,皂刺9克,蛇舌草30克,山楂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功效】上方連續服用30劑,丘疹基本消退,囊腫大部分縮小或隱退,疤痕周圍的紅暈也可消退。對於痤瘡初發之時,僅有丘疹、粉刺之症,伴有便秘者應以清利胃腸濕熱為主,可用大黃、山枝、蛇舌草為主藥,隨證加味,甚至單用清寧丸即可收效。如出現膿瘡等皮疹繼發感染的現象,則應加雙花(金銀花)、蒲公英、黃芩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病情發展到囊腫型,則參用上方治療,多有效果。在此基礎之上,以下幾則治療痤瘡的驗方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用的:1.治痤湯【組成】白芷5克,連翹20克,苦草15克,元芩20克,翠衣20克,桔梗20克,五味子15克,生地20克,薏米15克,柴胡15克,大力子25克,膽草15克,元參15克,首烏20克,元柏10克,防風15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熱涼血,除濕消腫,主治痤瘡。2.消痤飲【組成】防風、刺蒺藜、白蘚皮、苦參、蒲公英、土茯苓、薏苡仁、赤芍各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或按以上比例配方,煎汁過濾濃縮,配入雪花膏等基質,製成消痤膏,清潔皮膚後外擦,每日3次。【功效】祛風涼血,殺蟲止癢。主治痤瘡、濕疹、皮膚瘙癢。3.消痤湯(膏)【組成】桑皮2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梔子10克,丹皮10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茜草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加水2煎,分2次服,早晚餐後服下。服藥期間,嚴忌辛腥油膩飲食,局部禁用手擠壓,慎用化妝品,孕婦禁用。【加減】皮疹有膿頭、紅腫癢痛者加連翹20克、白花蛇舌草20~50克,有結節者加夏枯草15~25克、陳皮15克;皮表油膩,皮疹滲水者加薏米20克、茯苓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15克。【功效】宣肺清熱涼血,化淤行氣解毒,主治肺經風熱型痤瘡。我國民間有很多治療痤瘡的偏方,不僅材料廉價,操作也非常簡單,往往能夠收到奇效。(1)苦百藥酒方:取苦參30克,百部50克,放入300毫升的75%酒精中浸泡,一周後用此藥酒擦患處,每日3次,直至治愈。主治痤瘡。(2)皂角透骨汁:皂角、透骨草各30克,水煎取汁,濕敷於患處,每日2次,每次30分鐘,可治療痤瘡。(3)枸杞單方:將新鮮的枸杞搗爛直接塗於麵部,每天1~2次,約7~10天,痤瘡可明顯消退。(4)山楂桃仁粥:山楂、桃仁各9克,荷葉半張,粳米60克。先將前三味煮湯,去渣後入粳米煮成粥。每日1劑,連用30日。適用於痰淤凝結所致的痤瘡。(5)醋薑木瓜: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薑9克。將3味共放入沙鍋中煎煮,待醋煮乾時,取出木瓜、生薑食之。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吃完,連用7日。對脾胃痰溫所致的治療痤瘡有效。(6)綠豆薏苡仁防痤湯:將綠豆、薏苡仁各25克,山楂10克,洗淨,加水500克,泡30分鐘後煮開,滾幾分鐘後即停火,不要揭蓋,燜15分鐘即可,當茶飲,每日3~5次。適用於油性皮膚,有預防青春痘的作用。皮肌炎急性期症見皮疹紫紅腫脹,高熱,口苦口臭,咽乾,吞咽不利,麵紅煩躁,肌痛無力,關節腫痛,小便黃,大便乾,舌質紅絳,苔黃燥。亞急性期皮膚可見暗紅色斑塊,局部腫脹,全身肌肉酸痛,有握痛感,軟弱無力,伴有氣短,乏力,食少,怕冷,舌質淡紅,苔薄白。慢性期頭麵皮呈暗紅或紫紅,從顏麵發展至上胸、四肢伸側,質硬,有細小鱗屑,肌肉萎縮,關節疼痛,形體消瘦,肢端紫紺發涼,還有心悸,頭暈,納少,乏力,畏寒,便溏,腹脹,舌質淡紅、胖大,苔白潤。治皮肌炎,可以試試下麵的藥方:1.青蒿鱉甲湯【組成】青蒿10克,鱉甲(先煎)30克,地骨皮3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紅條紫草1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滋陰清熱,搜剔絡邪。【適應症】氣陰兩虛兼濕熱鬱結型皮肌炎,紅斑性狼瘡。2.當歸龍薈丸【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30克,黃連3克,黃檗6克,生軍(後下)3~9克,生米仁30克,苦參30克,生地30克,當歸9克,丹皮6克,羊蹄根30克,茯苓12克,澤瀉9克,木通3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消熱化濕,活血通絡。【適應症】濕熱型皮肌炎。症見:肌肉關節酸楚,皮膚痰,皮疹,發熱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苔膩,舌紅,脈數或浮數。【隨症加減】大便乾燥者,加元明粉3~9克。3.玉女煎【組成】生地30克,生石膏30克,黃芩15克,生米仁30克,玄參30克,麥冬12克,知母9克,虎杖30克,川牛膝12克。【用法】水煎服。【功效】養陰清熱。【適應症】陰虛內熱型皮肌炎。症見:肌肉關節疼痛,乏力、皮膚紅疹紅斑。低熱,五心煩熱,咽痛,咽乾,便燥,苔薄舌紅,脈細數。4.六君湯【組成】黃芪30克,黨參12克,白術15克,豬茯苓15克,米仁30克,白芥子9克,半夏12克,青、陳皮各6克,僵蠶12克,金雀根30克,川牛膝12克,忍冬藤30克,雞血藤30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氣健脾,化濕通絡。【適應症】脾虛痰濕型皮肌炎。症見:肌肉酸楚,鬆軟乏力,膚腫而黯褐,胃納減少,或有痰多氣急,苔白膩,脈濡滑。除上麵的藥方,還可以采用些輔助療法:(1)田七100克,蜈蚣、全蠍、蟬蛻、穿山甲、牡丹皮各30克。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瓶內密封備用,每次5克,每日3次,開水衝服,或用敗醬草、金銀花、地丁各20克,生甘草15克,水煎後衝藥末服。本方對重症皮肌炎有一定療效。(2)桑枝30克,葛根、白芍、生薑、大棗、薑黃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對慢性皮肌炎有一定療效。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濕疹的發病原因複雜,往往是多種內外因素互相作用而致病,屬於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其發生發展與患者機體反應性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急性期多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水泡、糜爛、滲出和結痂,常對稱分布,病程較短。亞急性期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要症狀,偶有丘皰疹、小水皰。慢性濕疹多為乾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等,多因反複發作所致。濕疹對於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患者除了產生皮疹及瘙癢外,還會伴有脾胃症狀,如大便稀軟、腹脹、水腫、四肢沉重等體內水濕過多的症狀。對治濕疹可以參考下麵的幾種方法:1.皮脂膏【組成】青黛6克,黃檗6克,煆石膏60克,煙膏(即土法煙熏烘硝牛皮後,煙汁結成的殘留物質)60克。【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以藥末60克加凡士林240克,調勻成膏,將其塗於患處,均勻極薄,用電吹風等熱烘器熱烘。每次15~20分鐘,1日2次,7日為一療程,間隔5~7日再行第二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後,皮損色澤轉淡,色素減少,皮膚變薄,發作減少;3~4個療程可望痊愈。【功效】殺蟲、止癢。【適應症】慢性濕疹。2.風油膏【組成】輕粉4.5克,東丹3克,飛辰砂3克,麻油120,黃蠟30克。【用法】上藥前三味共研為細末。先將麻油煎至微滾,入黃蠟再煎,以無黃沫為度,去火,然後將藥末慢慢投入,調勻成膏。將膏外搽患處,均勻極薄,再用電吹風等熱烘器具熱烘。每次15~20分鐘,1日2次,10日為一個療程,間隔5~7日再行第三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後,皮膚變薄滋潤、劇烈瘙癢減輕或停止;3~4個療程可望治愈。【功效】潤燥、殺蟲、止癢。【適應症】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皸裂、乾燥作癢者。3.皮膚瘙癢握掌方【組成】苦參20克,地膚子15克,白鮮皮15克,川芎6克。【用法】共同搗碎,開水衝泡半潮後,調勻分裝兩個小紗布包,放在患兒兩掌心,外用長紗布纏好固定,約20分鐘放開。【適應症】小兒濕疹後皮膚瘙癢。4.濕疹針灸處方【選穴】曲池、血海。【手法】以中粗火針,速刺法,點刺不留針,深度1~3分。【功效】清熱利濕,養血涼血。【適應症】濕疹。【隨症加減】濕熱證加陰陵泉,血虛證加膈腧。除了上麵的藥方,我們還可以采用一些輔助療法:(1)取青黛6克,黃檗3克,煆石膏12克,滑石12克,枯礬6克,共研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勻外敷。本方對濕疹、皮炎有一定療效。(2)取苦參片30克,枯礬20克,川連10克,黃檗20克,雄黃10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成糊狀軟膏,外敷。本方對濕疹、皮炎有一定療效。(3)取密陀僧20克,黃檗20克,青黛20克,枯礬20克,輕粉6克,冰片6克,研細末,以豬油調勻,塗敷患處。本方可用於頑固性濕疹的治療。(4)取土槿皮、蛇床子、百部根各30克,五倍子24克,密陀僧18克,輕粉6克,以醋調成糊狀,外敷。本方可用於神經性皮炎的治療。風疹也是兒童較常見的傳染病,經過呼吸道飛沫傳染,如果孕婦感染了風疹,那麼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先天性畸形。風疹多發生在冬春兩季。如果孩子患上此病,會出現發燒、厭食、流涕、打噴嚏、結膜充血、腹瀉、嘔吐等症狀。下麵,推薦幾種對付小兒風疹的食療方。1.梨皮綠豆湯【材料】梨皮15克,綠豆6克。【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功效】清熱解毒、透疹。【適應症】邪熱內盛所致的小兒風疹。2.竹筍鯽魚湯【材料】鮮竹筍60~100克,鯽魚1條(200克),調料適量。【做法】按常法煮湯服食。每日1劑,有促使速透早愈之功。【功效】補中益氣、除熱消痰。【適應症】小兒風疹、麻疹或水痘初起、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3.雙根香菜湯【材料】鮮蘆根、鮮茅根各30克,香菜10克,白砂糖適量。【做法】將鮮蘆根、鮮茅根加水煎湯,去渣,加入切碎的香菜,再煮二三沸,調入白砂糖即成。每日1劑。【功效】疏風清熱、透疹。【適應症】外感風熱所致的小兒風疹。4.銀花竹葉粥【材料】銀花30克,淡竹葉10克,粳米50克。【做法】將銀花、淡竹葉加水煎取濃汁,兌入已熟的粳米粥內,再煮數沸即成。每日1劑,2次分服,連服3~5日。【功效】清熱解毒、透疹。【適應症】邪熱內盛所致的小兒風疹,症見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疹色鮮紅、疹點較密、小便黃少等。水痘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是它的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由於接觸汙染的用物而間接感染。水痘多發在冬春季節,患者一般為2~10歲的兒童,但得過一次後,終生都不會再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介紹:“蝦子作羹,托痘瘡。”鴿蛋能“解痘毒”,“綠豆治痘毒。綠豆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清熱解毒之力過之。”由此可見,如果孩子患了水痘,最好吃綠豆、蝦子、鴿蛋等食物。此外,還可以給孩子吃青菜、白菜、莧菜、薺菜、萵筍、馬蘭頭、黃瓜、西瓜、鯽魚、豆腐、豆漿、木耳、菠菜、茼蒿、番茄等食物。常用的治療小兒水痘的方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1.雙花綠豆茶【材料】臘梅花、金銀花各15克,綠豆30克。【做法】將臘梅花和金銀花加水煎湯,去渣,加入洗淨的綠豆煮熟,代茶飲用。每日1劑。【功效】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適應症】水痘中期。2.蝦湯【材料】鮮蝦、調料各適量。【做法】按常法煮湯服食。每日1劑。【功效】滋補強壯、托裡解毒。【適應症】小兒水痘、麻疹。3.黃豆外用方【材料】黃豆、香油各適量。【做法】將黃豆以文火炒熟,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勻,塗敷患處。每日2次。【功效】利水消腫、潤燥生肌。【適應症】水痘病後生瘡。4.胡蘿卜香菜【材料】胡蘿卜纓90克,香菜60克。【做法】將上兩味洗淨切段,加水煎湯,代茶飲用。每日1劑。【功效】祛風解毒、化滯下氣。【適應症】水痘初期,症見皰疹稀疏、漿液透明、紅暈色鮮。微癢不痛,伴有發熱、頭痛、咳嗽、噴嚏、鼻塞等。